:::

蘭博電子報

112期-龜山再朝日公民論壇─風起篇(上)

龜山再朝日工作小組

朝日論壇宣傳海報。
朝日論壇宣傳海報。

 

民國63至66年龜山島人遷村後,島上土地遭政府沒收,改劃定為軍事管制區;前宜蘭縣長曾應許可以隨時回去的家園,一夜之間成為軍方砲擊演習的使用地,威權戒嚴體制下龜山島人們敢怒不敢言,成為社區耆老的集體創傷。

 

民國89年龜山島開放觀光後,種種與遷村相關的爭議隨著研究浮現,然而世代交替,耆老們年歲已高,過去種種徒勞的抗爭與努力,將老一輩人漸漸轉化為不再爭取的沈默大眾,社區長輩憂心當時未被還原的爭議,在兩代人的自我認同間築起一道隱形的牆。

 

「龜山再朝日公民論壇」於是出現,龜山島人首次向全國招募16位龜山島偵探,並於論壇前交予「龜山島寶典」,提供爭議相關脈絡與關鍵人證、物證,協力重啟偵查,透過三天的論壇,向社會說明、還原龜山島上空白40幾年的鄉愁與歷史。

揭開序幕

計畫主持人陳運成開場,便提及偵查隊的組成相當多元,報名踴躍超乎預期,現場16位龜山島偵探在審議的規範下經過分層隨機抽選,源自於全國18個縣市、共160位主動報名參加論壇的公民們,大家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性別、年齡、背景與知識水平,都因為龜山島社區面臨的困境而聚在一起,十分令人感動。現場組成的16位偵探中有一半為議題利害關係人(龜山島人),且半數為超過56歲的長輩,體現了龜山島社區「推動世代合作」的企圖心。

 

「民主是多數人的治理,目的是保護人民的自由跟權利,不被有權有勢的人任意侵犯。但,會不會有人覺得這個社會太自由、沒有效率?其實一個好的民主社會,首先需要願意互相理解的公民,這叫做公民素養。對方瞭解什麼?他的感受是什麼?現在她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民主中,每個人都需要發揮同理心,與身邊的人們找到能合作、共好的方式,民主才會前進。」運成補充解釋。

 

這次的論壇中,有許多有趣的設計,包括偵探的抽選原則是經過團隊與文化部、執委們反覆討論確認;馬蹄形座位安排龜山島人與非龜山島人交叉坐,促進雙方認識交流;活動副主持人李沅達即時將講堂重點整理成數位白板,幫助現場所有人吸收與確證資訊;現場還安排工作人員在不諳國、臺語的偵探旁協助翻譯。另外,龜山島寶典的設計也別具巧思(議題手冊)每一頁資訊的版面中有許多留白處,可搭配入場時桌上的工具包(註1)使用,於聽講期間做筆記整理思緒,幫助後續討論。

左圖:「龜山再朝日」預備論壇空間佈置 / 右圖:龜山島民與非島民彼此穿插坐著
左圖:「龜山再朝日」預備論壇空間佈置 / 右圖:龜山島民與非島民彼此穿插坐著

 

最後運成提醒,龜山島議題是過去威權時代社會不正義的縮影,固然具有其代表性,然而在大家提升對議題的理解之餘,也應該思考如何照顧、理解身旁的人們,這個社會才會開始有共識。像今天的公民論壇,屬於縣市型審議式民主的活動,公民論壇提供大家一個開放、友善的交流平台,期待每個人都能有好的交流討論。

流程說明

「台灣就是太民主了」,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因為沒有將討論的資訊加以整理與深化,會讓人覺得很雜亂,所以才需要一些方法讓這些意見被更好的訴說和重視。我們的民主很年輕,像運成說的,接下來該怎麼一起前進,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論壇主持人薛呈懿提到今天是「預備論壇」,目的是透過系列講堂與開放的QA,整體提升所有參與者們在討論前必須知道的背景與知識,十月還有兩天的論壇可以讓大家暢所欲言,有更多的交互討論。今天結束後會讓大家分組討論,增加對議題廣度、深度的瞭解,未來的討論才會更有品質。

相互認識

說明完論壇流程後,呈懿帶著大家到教室後面,進行一項小遊戲。地板上有兩條用膠帶貼成的線,分別代表著光譜上的非常同意與非常不同意,中間則為不確定地帶,可以自由的選擇要接近哪邊一點。

 

「如果宜蘭要開發高速鐵路,你同意嗎?」一群人馬上一拍而散的分成兩邊,剩下幾個人站在模糊地帶,偵探們一一介紹自己並且發表彼此的意見。有人說到,每次看孫子從台中回來都很晚了,怕她舟車勞頓,很是辛苦。也有人認為,高鐵所追求的價值並不適合宜蘭這塊土地,希望大家可以想想宜蘭要的是什麼。發言過後,呈懿問:「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場的氣氛有點微妙,那種好像有點衝突,又好像有點說服的感覺。」正在我們之間慢慢發酵。這大概也是許多年長公民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選擇不只有是跟否,還可以試著去聽看看稍微同意、大致上不同意,站在中間的那些人。

 

接著進行第二題:「如果高鐵的興建需要徵收你家的土地,你還會支持嗎?」討論聲浪比前一題要來得多,藉由發言,讓大家對於高鐵的利弊得失越趨掌握,並且可以看到本來站在光譜極端的人慢慢地往中間移動,也許不多,但的確是往前了一點。透過遊戲除了讓彼此互相認識之外,也是練習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以及能對審議民主有基本的想像。

偵探們認真思考主持人的問題,表達彼此的意見。
偵探們認真思考主持人的問題,表達彼此的意見。

龜山島,誰說了算?

「在討論龜山島誰說了算以前,我們先來談談怎麼做決定。」講師林祐聖(註2)從審議民主開始談起,不同於我們現在的加總式民主以及敵對民主,導致公民參與的程度相當有限,審議式民主是更為理想的民主形式,它幫助我們互相討論以及溝通,讓受到結果影響的人,通過審議來做決定。「差異在於做決定的方式,不是趕快投票,而是趕快拉椅子來討論,了解彼此的觀點和考慮的重點,希望透過討論來尋求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或是方式。」林祐聖說到。會後偵探們也熱絡上前與林老師討論。

講師林祐聖談審議式民主。
講師林祐聖談審議式民主。

遷村了,然後呢?

講師黃建圖(註3)以影片開場,影片記錄了龜山島民一年一度的「大海心,龜山情」尋根活動,以及從島上帶來的傳統,一年一度熱鬧的大拜拜—6月15請媽祖。日治時期,宜蘭廳第一任廳長西鄉菊次郎就記錄過龜山,日治時代的文獻也提到那時候就開始有大拜拜。民國83年文建會舉辦「歸來吧龜山」,是島民遷村後頭一次有機會可以重新回到龜山島,看到許久不見的故鄉,卻也看到了島上聚落已成光禿一片,從過去的歷史文獻講到後來的遷村再講到現今,所面臨的承諾、被徵收、被砲擊等等事件。

 

接著,建圖邀請了四位與龜山島議題相關的關鍵證人上台,為龜山島人的爭議補充更多背景資訊。黃聰福(註4)破題直指爭議的核心:「軍方(後經團隊查核事實,為政府)說搬過去之後,如果要再搬回來也可以,結果卻不守承諾。」

 

卓信元(註5):「我們曾訪談民國83至84年間在島上的輔導長陳豊文,他提到當時軍中有一份文件,是關於討論如何把龜山島歸還給島民的,但國防部內部討論因歸還作業過於複雜,便沒有了下文。」

 

蔣金明(註6):「以前再怎麼憨也不可能一坪一塊錢就賣你(政府),怎麼可能大家都那麼憨把家裡關得好好的,如果要賣人,一定會把家裡的東西都整理乾淨,所以應該是過去的溝通不夠完善。」

 

林再興(註7):「我們以前從那邊出來之後沒有帶什麼東西,還有一些留在那邊,後來軍隊把我們的房子都拆掉了,家裡的東西都沒了。大家還自嘲說是龜山憨,沒去追究。現在時間到了,也許回過頭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補償。在這之前我們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完成白皮書,找到一些理由來說服這些單位,希望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

 

最後四人也都表達了相同的目標,希望論壇可以讓大眾對整個事件的因果與關係有通盤瞭解,並將整理出來的白皮書送至相關單位,以求獲得賠償和解釋。「客觀來說不論是與政府與居民、或是居民之間,可能都存在當時的溝通不足或是方法不好,導致彼此得到的資訊有落差。」呈懿總結。

土地、權利去哪了?

「龜山島遇到的不是土地徵收,而是土地沒收。」講師徐世榮(註8)開宗明義,語帶抱歉地向現場龜山島鄉親解釋。二戰後,國民政府改採土地權利登記制度,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民國34年時,要求「土地權利憑證繳驗」應在一個月內申請,逾期土地將收歸國有。

 

「日本政府也沒有那麼殘忍,只給你一個月的時間。」而尚未進行土地總登記就執行土地權利憑證繳驗者,即屬違法,土地登記簿上清楚寫著,龜山島在民國43年8月16號由國家代管完成,世榮認為應該是這個原因,於是民國63年的政府也沒有必要向龜山島民徵收。

 

轉型正義該怎麼進行,不一定是馬上要求賠償或歸還,重點是應該讓宜蘭未來的發展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或先還原歷史真相。龜山島的土地正義,應被政府積極的納入轉型正義的課題,因為土地是生而為人、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土地法57條應該是違憲的。」世榮強調。要求大法官釋憲雖然困難,但不失為一個辦法,政府應該立法主動介入這類臺灣過去土地不正義的問題。

龜山島博物館,好嗎?

從民國83年「歸來吧,龜山」活動後,社區一連串的文化努力談起,講師建圖以影片「龜山島來的人」開頭:「雖然人回家了,可是這裡早已不是他們記憶中的樣子。」

 

片中龜山島人蔣清文嘆:「早就都被人拆得清潔溜溜了。」

 

建圖透過影像,紀錄將文資加以整理的過程,這些在「龜山島漁村文化館」的器物、人與故事,包含數位典藏與影響紀錄,為後代留根,讓後人瞭解宜蘭的文資曾經失去了什麼,並嘗試連結古今的常民經驗。「沒有一個地方像龜山島對於宜蘭民眾來說有那麼重的精神象徵。」不只是在社區,蘭陽博物館也設有龜山島文化常態展覽,有了縣級專業博物館的協力,社區文化館從旁學到更完整建構文史保存方式。

分組綜合討論

聽完一整天的講堂,大家先在便條紙上寫下自己的想法,「我們知道了甚麼?我們的感受如何?還想知道甚麼?」有些長者不擅長將想法化為文字,年輕偵探與工作人員就和他們聊天,確認長輩的觀點後,替他們將文字寫出來。很快白板就貼滿了大家的意見。接著由四位桌長帶領小組成員們進行討論,分桌的目的為分散討論,讓大家都能與不同的偵探交流,讓更多不同的想法被提出,並且讓偵探們有更多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後各桌推派一人,分享討論的過程。

左圖:桌長分別引導各桌4位成員進行討論 / 右圖:翻譯協助擅長語言不同的偵探們傳達。
左圖:桌長分別引導各桌4位成員進行討論 / 右圖:翻譯協助擅長語言不同的偵探們傳達。

 

每個便利貼都代表一個意見。「大家趕快把意見寫上去,我們待會會將便利貼貼到白板上,也可以請旁邊的翻譯、桌長協助,有寫上去的意見才算數哦!」呈懿鼓勵老大人一起加入用文字表達意見的行列,運成則在偵探們貼便利貼的同時,梳理類似的意見並進行分類,經過一整天的講座與討論,每一組都有不同的收穫。

 

「當我們了解故事背後的複雜與通盤性後,我們要做的工作應該是如何讓更多人先正確了解龜山島的故事,這些故事不一定要很悲情,也可以是快樂的事,分享給朋友,讓更多人認同龜山島這個地方。」「很感謝這次論壇有年輕人願意牽著我們的手,沒有他們,我們也不可能坐在這裡,再出來為我們的土地奮鬥。」一整天下來,許多偵探們訝異龜山島謎團背後,原來埋藏了這麼多臺灣威權背景的因素;也有人發現雖然彼此的立場對立,但是所關心、追尋的核心價值是相同的,需要的只是耐心傾聽。

 

「從遷村爭議背後不同問題的輪廓,到議題背後與臺灣的連結以及更深層意義的探討。本來團隊設想未來兩天論壇必須先瞭解的事情,幾乎都被偵探們提出來了!」運成興奮的說。

審議論壇前:下一段旅程

每一組的偵探們留下聯絡方式,針對分類後的提問,接下來一個月期待能共同找出可能的願景與解法。「議題需要持續的關注,一方面討論時間有限,另外論壇與論壇間隔了一個月,怕大家忘記今天的感動跟要討論的內容。」建圖接著補充說明各小組的任務,請偵探們與團隊安排、任務清單上的龜山島耆老們約訪,從側面瞭解遷村過程還不清楚的部分、約一個時間到宜蘭地政事務所申請地籍謄本,並且針對預備論壇整理後的提問,討論小組擬答,每組在審議論壇中會有15分鐘的分享時間。

 

「謝謝大家願意花很長的時間,也願意跟身邊年歲不同,背景不同的人一起討論龜山島面臨的困境。」呈懿最後說。今天的預備論壇圓滿落幕,但是對於偵探們以及長期關注龜山島土地正義的人來說,大家才剛暖好身,準備出動挖掘更多線索。

附註

  • 註1:工具包包括個人名牌、白紙、便利貼、螢光筆、原子筆。
  • 註2:林祐聖老師為清華大學社會所助理教授,同時是108年度「文化部補助辦理文化論壇」協同計畫主持人。
  • 註3:黃建圖是龜山島遷村後的第一代青年,也是文化部「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龜山島博物館化」的計畫負責人。
  • 註4:黃聰福為現任龜山島里長。
  • 註5:卓家為日本時期龜山島首富,卓信元為其後代。
  • 註6:蔣金明為龜山島人,時任龜山島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
  • 註7:林再興為龜山島人,於臺南成功大學擔任教授,中研院學者王松興於龜山島研究期間曾居住在林教授家中。
  • 註8:徐世榮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檔案下載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