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依山傍水四村落-地理篇(一)

陳胡彥老師

-節錄自《依山傍水四村落》

第170期-2024年11月

位置與範圍

地理位置
臺灣位在北半球,北緯 22°∼25°之間,約跨緯度 3°;位在東半球,東西僅跨經度 2°,東經 120°∼122°。南北狹長的島嶼,位處全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與世界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的交界地帶。東邊面對的是浩瀚無垠、漫無邊際的太平洋,南面以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為鄰,西邊隔著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的福建省相望。從另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臺灣扼處西太平洋東亞島弧的關鍵位置,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且位在東南亞與東北亞南來北往的通道上,海、空交通地位重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僅形塑了臺灣的地形地貌、生態景觀,也影響了臺灣的族群分佈、多元文化與歷史發展。

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臨大海。雪山山脈由北斜向西南,北起新北市貢寮區的三貂角,迄於南投名間鄉濁水溪北岸的濁水山,以蘭陽溪斷層和大甲溪上游縱谷與中央山脈分界;宜蘭縣境者為北段,以山稜線分別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及臺中市為界。平原南倚北起南方澳烏石岩的中央山脈,由此向南縱貫全島,以迄恆春半島;宜蘭縣境的為北端,以大濁水溪與花蓮縣為界。宜蘭平原原為「沖繩海槽」因張裂作用凹陷形成的盆地,之後由發源於上述二大山脈的眾多河川共同沖積而成。

員山鄉位在宜蘭縣的西隅,東邊與宜蘭市為鄰,南面隔著蘭陽溪,以南即是三星鄉,北邊以大礁溪與礁溪鄉為鄰,西北及西面大致上以雪山山脈中阿玉山的稜線與新北市為界。鄉界範圍包含山地與平地,為介於山地與平原之間的鄉鎮,大礁溪沖積扇即位於員山鄉的最北邊。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雪山山脈有利於河川的發源,這些河川離開山地後,都在山麓形成沖積扇地形,以東再向外堆積形成三角洲平原。因受沖積扇上河水下潛形成伏流的影響,扇端與平原的交界地帶,伏流在此湧出,形成蘭陽平原著名的湧泉帶。

圖1:宜蘭河川流域圖。
圖1:宜蘭河川流域圖。

空間範圍
本區北以大礁溪和礁溪鄉為鄰,東邊則以大、小礁溪會合後的新城溪與宜蘭市為界,南面來到宜蘭河,與宜蘭市僅一河之隔,西南邊是內員山仔,越過五十溪就是大湖底。地理環境依山傍水,三面環水,西邊倚山,自成一個完整的區域,大部分位在大礁溪所形成的沖積扇上。行政上劃分為四個行政村,它們是:內員山仔、中城仔與牛奶城仔合為永和村;結頭份自為頭分村;新城仔、阿蘭城仔與山仔前組成同樂村;枕頭山(山名)以西的枕頭山(地名)與大礁溪(地名)合為枕山村。

嚴格說來,枕山村與同樂村全境位在大礁溪的沖積扇上。結頭份以永金二路 158 巷為界,地分南北,北面地勢較高,為沖積扇的南緣沒有疑義;南邊稱為崁腳,原為舊稱西勢大溪的宜蘭河河灘的荒埔之地。昭和十一年(1936),濁水溪(今蘭陽溪)左岸從「再連」到壯圍東港的堤防竣工,蘭陽溪的部分溪水從此不再循宜蘭河出海,水流量因而銳減,河灘之地才成為沃腴之區。由於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勢呈現明顯的落差,因而產生崁頂、崁腳的地名。至於永和村,牛奶城仔與中城仔已來到沖積扇的最南緣。唯獨位在最西邊的內員山仔例外,為五十溪與宜蘭河沖積所形成,與大礁溪沖積扇無關。但考慮行政區域與地理區域的完整,不宜將其任意切割。

本區北面以大礁溪和礁溪鄉為鄰,大礁溪的北岸(或稱左岸)即隸屬於礁溪鄉的二結村。以河川做為鄉界,看似理所當然。事實上大礁溪北岸與枕頭山地區,民人往來頻繁,關係密切,進入大礁溪兩岸坑谷工作的民眾,殆皆來自枕頭山及其附近地區,交通上也均從枕頭山出入。日治時期還曾在北岸最東側的刺仔崙設立靶場,國民政府也一直沿用至民國九〇年代,長期以來較少從此處通行。因此本書打破行政區劃,將大礁溪南北兩岸視為一個整體,北岸原本即是大礁溪流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岸又稱左岸,流域最東邊的坑谷為畚箕湖。然隔著刺仔崙(山崙名)東鄰也稱刺仔崙的聚落雖近在咫尺,因位在小礁溪的沖積扇上,故未列入本區的範圍,在此特予說明。

新城仔對岸舊稱鎮平的四鬮仔,自古以來都是員山鄉的一部分,原屬於同樂村 1 ∼ 4 鄰。民國六十五年(1976),四鬮仔被宜蘭縣政府以新城溪及其堤防阻隔兩邊交通為由,劃歸宜蘭市,成為梅洲里的一部分。但自相矛盾的是,新城仔東南邊,這裏原屬鎮平的一部分,卻未同樣以河川及其堤防阻隔為由,還歸員山鄉,使得部分住在此地的民眾,權利與義務的行使,卻分屬不同鄉鎮行政機關之情事,民眾陳情、抗議都毫無用處。

圖2:宜蘭縣員山鄉行政區域圖。
圖2:宜蘭縣員山鄉行政區域圖。
圖3:大礁溪因乾溪而得名。
圖3:大礁溪因乾溪而得名。

地形與氣候

地形成因
臺灣位在亞洲大陸的東南沿海,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東北部的宜蘭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倚山面海的地形,向外恰成一個口袋,以致地形雨異常發達,成為全臺冬季雨量最充沛的地區之一。夏季雖然位於西南季風的背風坡,但因向東面臨太平洋,恰在西北颱的行經路線上,夏、秋之際,每當颱風來襲,或外圍環流影響,往往帶來驚人的降雨量,時而引致洪水氾濫或山洪爆發。特殊的地形與氣候,極有利於河川的發育與沖積。也因地形及山脈走向影響,除蘭陽溪外,普遍長度都不長。這些河川的上游由於地形陡峭,無不水流湍急,離開山地後,皆在山麓地帶形成沖積扇。

蘭陽溪以北,發源於雪山山脈的河川,由北而南依序為武營溪、福德坑溪、金面溪、猴洞坑溪、得子口溪、林尾溪、小礁溪、大礁溪、五十溪與粗坑溪。蘭陽溪以南,發源於中央山脈的河川,由北而南依序為羅東溪、冬山河(上游由安平坑溪、舊寮溪與新寮溪合流而成)、新城溪(上游由武荖坑溪與東武荖坑溪合流而成)。蘭陽平原的水系,以蘭陽溪最長,從思源啞口至出海口,全長七十三公里。除清水溪在牛鬥與天送埤之間注入主流外,牛鬥橋以上,上游縱走於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兩側注入的支流眾多,但長度均不算長,為二大山脈共同發育而成的河川。

河川離開山地,因受高度驟降影響,水流速度隨之減緩,地形也從此向外開展,因此堆積作用特別旺盛,在此形成山麓沖積扇。所謂沖積扇,是指河川流出山地,在山麓地帶堆積出外形像一把展開的摺扇扇面的三角形地帶。除了最大的蘭陽溪沖積扇外,溪北發源於雪山山脈的河川沖積扇計有十二個,溪南發源於中央山脈的沖積扇則有八個。本區即位在溪北最大的沖積扇──大礁溪沖積扇的扇央之上。

這些河川離開山地之後形成沖積扇,挾帶的大量泥沙再向下游沉積,形成三角洲,海拔高度來到 10 公尺以下,也就是蘭陽平原最為膏腴的部分。靠海的東側地勢更低,海拔平均低於 5 公尺,成為早期蘭陽平原洪水氾濫最為頻繁的低窪沼澤帶。最外側的海岸線,因受古時候強勁東北季風與海流影響,將風沙堆積而成南北向宛如長蛇的條型沙丘,在平原的東側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噶瑪蘭廳志 ‧ 寺觀》記載說:「廳之形勢,北有龜嶼在海中,為天關;南有沙汕一道,蜿蜒海口,為地軸。」形成所謂「龜蛇把海口」的風水傳說。

圖4:大礁溪流經枕頭山河段。
圖4:大礁溪流經枕頭山河段。

氣候與災害
臺灣位在歐亞大陸的東南緣,東邊面對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邊隔著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的福建省相望。北迴歸線恰從島嶼中間通過,大致而言,北半部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南半部則已進入熱帶季風氣候的範圍。夏天吹的是西南季風,冬季颳的是相反方向的東北季風,高聳的雪山山脈、中央山脈與其它三座山脈構成的中央山地由北向南縱貫全島。受地形與季風風向影響,西南部為典型夏雨冬乾的季風氣候,北部則四季平均有雨,沒有明顯的乾溼季。

《噶瑪蘭廳志 ‧ 風信》:「風烈而大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風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農曆)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時序進入春天之後,趁著冷高壓尚未南下的空檔,南邊暖氣團隨即乘虛而入,當冷鋒前緣與暖鋒接觸,極容易颳起瞬間的強陣風,這就是農曆一、二、三、四月容易發生的「風烈而大」的颶風;等到鋒面通過之後,風速也隨即緩和下來,故而「倏發倏止」。九月北風初烈,即為來自蒙古高原的冷高壓,來到臺灣吹起的東北季風。入冬以後,強大的冷高壓形成強烈的冷氣團,不但使得溫度驟降,也常帶來連綿的冬雨。

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夏季雖然位在西南季風的背風坡,九月入秋,即有東北季風颳起。位在迎風坡且地形有如畚箕的平原,入冬以後,往往陰雨綿綿,數日不歇,甚至經旬累月。《噶瑪蘭廳志‧氣候》對宜蘭氣候的記載:「蘭則冬多淋雨,積潦成渠」、「蘭尤時常陰翳連天,密雨如線」。曾任噶瑪蘭通判的董正官(任期 1852 ∼ 1853)即有一首名為〈漏天〉的七言律詩:「聞道黔中雨勢偏,秋冬蘭雨更連綿。氣迎塞北風掀浪,地處瀛東水上天。補石欲邀媧再鍊,變桑誰信海三遷。可憐沖壓艱修復,租稅年年泣廢田。」這樣的雨要下到農曆年過後才稍見緩和。按照現在的氣象術語,東北季風為來自蒙古高原的冷高壓,來到臺灣的東北部因經過海面,外海適有黑潮溫暖海水蒸發的水氣,強勁的東北季風將水氣吹進呈漏斗狀的平原,恰被高大的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阻擋,因而下降為雨,使得宜蘭成為全臺冬季最多雨的地區之一。

梅雨出現在春末夏初,此時太陽照射面逐漸往北移動,以致暖空氣的勢力愈來愈龐大,終於與南下的冷空氣勢均力敵,5、6 月之交在臺灣上空形成滯留的鋒面(冷暖空氣接觸的面叫鋒面)。因鋒面會帶來降雨,滯留時間一久,普遍出現連續性或間歇性降雨的現象,故常陰雨綿綿。此時正值中國江南梅子成熟時節,因此被稱為梅雨。梅雨開始的那一天稱為「入梅」,結束時則稱為「出梅」,梅雨期每年平均約 4 個禮拜左右,但極不穩定。有時鋒面系統也會受到其它因素影響,因而帶來較長雨時的強降雨,是臺灣僅次於颱風的天氣災害。

「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太平洋颱風的形成,因熱帶海域的海水溫度較高,容易形成低壓中心;一旦條件許可,即進而發展成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空氣漩渦,當風速達到一定的速度時,即稱之為颱風,也稱為熱帶氣旋。南北狹長東臨太平洋的臺灣島,恰在西北颱的行經路徑上,侵襲西太平洋的颱風,宜蘭、花蓮、臺東三縣首當其衝;且因雪山、中央兩大山脈山勢高聳,夏秋兩季,每當颱風來襲,狂風加上豪雨,或外圍環流影響,往往帶來致災性的降雨量,是臺灣天然災害最主要的來源。

圖5:大礁溪沖積扇空拍圖。
圖5:大礁溪沖積扇空拍圖。

颱風
主要形成於夏、秋兩季的颱風,自有紀錄以來,根據統計,每年侵襲臺灣的颱風平均有 3.5 個,以發生在8 月的數量最多,7、9 月則次之。早期對民眾的禍害之深,除了因為沒有氣象預報難以提早防備外,當時的家屋,從最早的茅草屋、土埆厝到土牆厝(本區早年絕少紅磚瓦屋,土埆厝及土牆厝也普遍以茅草為頂),如此簡陋的房舍,怎能禁得起強風豪雨長時間的摧殘!

「臺郡視內地(指中國大陸)氣候懸殊,而蘭與通臺氣候亦自有別」,「噶瑪蘭闢十一年矣,水患之歲五、颱患之歲三。蘭人大恐,謂鬼神降災」。《噶瑪蘭廳志 ‧ 祥異》即記有多條颱風的災害,如:「嘉慶二十五年庚戌水,壬子為災(田園沖壓,牆宇圮傾)。」經驗是人們生活的累積,在沒有氣象預測的年代,面對出沒無常、突如其來的狂暴風雨,先民只能根據風向、天空的變化以及降雨的型式等等加以判斷:如「颱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占颱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淡水廳志‧風俗考》也記載:「凡白日當天,忽雨忽止,曰雨白,主颱即至。」此為仍在外海的颱風,外圍環流進入宜蘭平原之後所形成的間歇性降雨,俗稱「放雨白」。先民就是靠著這些徵兆,預知颱風即將來襲,事先做好防颱準備。

水患
噶瑪蘭設治不久,「水患之歲五、颱患之歲三」,蘭陽平原水患出現的頻率高於颱風,除了颱風挾帶充沛的雨量外,5、6 月之交的梅雨,也常有釀災的記錄;有時候冬雨綿綿,經旬累月,也有致災的可能。早期不但缺乏堅固堤防之類的水利設施,蘭陽平原東側宛如巨蛇般的沙丘,也讓河川出海不暢,每遇豪雨,往往在海拔高度5 公尺以下的低窪帶氾濫成災,甚或向中游的平原帶漫延。

蘭陽溪再連至東港的堤防尚未興建之前,蘭陽溪的主流之一,即循現在的宜蘭河河道出海,當時稱為西勢大溪,可以想見當時河川的水流量比現在大出許多。1895年9 月前,來宜蘭調查植物的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技師、博物學家田代安定,在大湖底就曾親歷西勢大溪漲水的凶險:「到大溪川旁,一看到滾滾的濁水溪流,令人悽然失望,河川附近的田園,被漲水所淹沒了,變成廢地,約有五、六十町步之廣。」田代氏還記錄了光緒十八年(1892)八月五日漫延宜蘭全境的嚴重水患:「漲水不退,約一旬餘之久。大湖庄這裏淹水有二、三尺高,宜蘭市街⋯⋯淹了三、四尺以上⋯⋯宜蘭城街附近的家屋,流失大約有三百多戶。而各地方的田園,被滾滾的濁水所淹沒,村村戶戶都有舟船互相往來。」

然本區大部份位在大礁溪沖積扇的上面,地勢較高,相對地較少受到水患的威脅。唯南緣正臨西勢大溪,現在結頭份的崁腳以前即是溪埔氾濫之地。此外,大礁溪因受地形限制,不但坡度極大,且谷地狹窄、山坡陡峭,一旦連日豪雨,極易山洪暴發,此時溪流像一條發怒暴走的水龍,衝毀堤岸,流失田園,兩岸的居民往年普遍都有受害的經驗。早期大礁溪的山坡地且因過度開發,水土保持不佳,雨勢較強之時,河水隨即暴漲;較長雨時的豪大雨,也容易造成坡地大面積的崩坍。所幸民國六〇年代以後已停止開發,如今山林已漸復舊觀。為了居民的安全起見,南北兩岸均已修築堅固的堤防。

書籍資訊

書名:依山傍水四村落

作者:陳胡彥老師

出版單位:財團法人鑑湖堂文化基金會

出版日期: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