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依山傍水四村落-地理篇(二)

陳胡彥

-節錄自《依山傍水四村落》

第171期-2024年12月

沖積扇、孤山、水的故鄉

圖1:大礁溪沖積扇空拍圖。
圖1:大礁溪沖積扇空拍圖。

沖積扇

大礁溪發源於大礁溪山(1161 公尺)與中阿玉山(1283 公尺)東面海拔800 多公尺的山坡,一路向東迤邐而來,但僅奔流了六點多公里,即離開山地,地形從此向外開展,海拔高度也從 800 多公尺降到 100 公尺以下。受到高度驟降影響,水流速度隨之減緩,因此堆積作用特別旺盛,在這裏形成大礁溪沖積扇。以大礁溪沖積扇為例,河川離開山地的位置叫「扇頂」,苦苓湖旁邊的圳頭湖即是扇頂所在;沖積扇的末尾叫「扇端」,這裏已經來到阿蘭城仔、新城仔、結頭份與牛奶城仔了。有利沖積的條件還在於充沛的雨量,根據氣象局宜蘭測候站的統計資料,本區年雨量都在 2800 公釐等雨線以上,愈靠近山區,雨量且逐漸增加。沖積的高峰期尤其在夏秋之際,一次颱風來襲或外圍環流所帶來的驚人降雨量,匯聚的雨水從兩山夾峙的狹小河道中奔流而下,洶湧澎湃,聲勢駭人,同時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滾滾而來,甚或山洪爆發,水流不時改道,經過數萬年的侵蝕與堆積,日積月累,終於形成今天沖積扇地形的面貌。

大礁溪沖積扇從扇頂到扇端,受到重力與位置的影響,愈靠近扇頂,在此堆積的礫石、片岩愈大愈重;愈向扇端接近,石礫岩塊則依次變小,相對的沙土的比例也逐漸增加。整個山麓沖積扇的地形,向外向東漸次開展,高度也從100 公尺以下的扇頂,再緩緩下降來到 20 公尺以下的扇端。扇央的高低也受距離河道遠近影響,「遠近高低各不同」,因大礁溪河道沿著北側丘陵東行之故,大致而言,扇央之上,離河道愈遠,堆積作用因而較弱的南邊(北側最東邊的刺仔崙東半部則因小礁溪冲積扇來會,東高西低)地勢相對較低。大礁溪沿岸的坑門、山谷也是一樣,離河較近的外側地勢較高,由外往內,地勢緩緩傾斜而下。此地早期因是榛狉未啟
的原始林,以致地下水豐沛的年代,這些坑谷常積聚成湖,軟埤仔即是最好的例子;又如內湖仔、草湖仔、畚箕湖等,早年確實曾有湖水的存在;至於其它坑谷名稱,像圳頭湖、苦苓湖、三角湖、白匏仔湖等等,由於開發造成的環境變遷,於今都只存其名而無其實了。

大礁溪在沖積扇上的河床,由於堆積物均由顆粒較大的礫石、片頁岩與沙土所組成,透水性極強,因此在望龍埤以東的河段形成伏流的現象,一直來到阿蘭城仔北面,才再流出地面。整個沖積扇的扇央情形也是如此,因此形成豐沛的地下水脈,這些水脈來到海拔 20∼ 10 公尺之間的高度,已無處可潛,終於湧出地面,這裏就是蘭陽平原特有的湧泉帶。

圖2:左圖為大小礁溪沖積扇等高線圖;右圖為蘭陽平原自然環境的空間安排。
圖2:左圖為大小礁溪沖積扇等高線圖;右圖為蘭陽平原自然環境的空間安排。

孤山

《噶瑪蘭廳志 ‧ 山川》:「枕頭山:在廳治西五里平陽中。周二里許,以形如兩枕,故名。」南北向的枕頭山長約七百多公尺,最寬處三百公尺,至高點在南端,海拔高度 71公尺。從平原西望,枕頭山獨特的外形,成為本區明顯的地標。兀立在大礁溪沖積扇扇央之上的枕頭山,根據地理形勢與地質判斷,山體實與西側丘陵的山脊相連,但在大礁溪沖積的過程中,扇央逐漸往南擴張,進而覆蓋了山陵的凹處,以致前端殘餘形成孤立的山丘──枕頭山。

除了枕頭山,員山鄉境還有兩座一大一小的孤山,一在西北,一在東南,中間被宜蘭河分隔開來,因此有了內外之分,位在西北這一頭屬於永和村、海拔高度僅只 22.6 公尺的小山頭稱為內員山仔;另一座位在員山村海拔高度 43 公尺的圓錐形山丘則稱外員山仔。成書於昭和八年(1933)的《員山庄庄誌》記載:「內員山為嘉慶十三年(1808)漳州人黃重鑾開墾的土地,分為內、外員山,其原因乃因外員山和宜蘭街在地形上連接,同時比內員山先開墾,加上溪流的區隔,而分內、外員山。」

內、外員山仔與枕頭山的成因大致相同,因西北邊虎跳牆山的山脊向東南延伸,一樣因河川的沖積作用,山脊的凹下處被土石覆蓋,形成散落在平原與丘陵交界處一大一小孤立的山丘。位在東南的外員山仔(地名)乃由原稱西勢大溪的宜蘭河沖積而來,於今宜蘭河仍從山丘的北邊蜿蜒流過;內員山仔(地名)臨近虎跳牆山,位在五十溪與宜蘭河的匯流處,為兩條河流沖積作用共同所形成。兩座山丘也都成為明顯的地標,不僅成為附近地名的由來,圓錐狀一峯突起於平原地帶的外員山仔,且成為「員山」鄉名的由來。

圖3:匯聚山泉及地下湧泉將近四公頃面積埤塘的軟埤仔,即今之望龍埤。
圖3:匯聚山泉及地下湧泉將近四公頃面積埤塘的軟埤仔,即今之望龍埤。

水的故鄉

大礁溪沖積扇上以枕頭山為地標的四個村落,北、東、南三面分別被大礁溪、新城溪(小礁溪與大礁溪會合之後當地民眾稱之為新城溪)及宜蘭河圍繞,西面臨近山地,這裏是「水的故鄉」。離河不遠而居的民眾,以內員山仔為例,早期皆有純淨的河水可用;住在大礁溪河段兩側或丘陵地附近的居民,則有山泉水之類的水源。而位在大礁溪南岸山谷中的軟埤仔,雖然不在湧泉帶,卻也匯聚了山
泉及地下湧泉形成面積將近四公頃的埤塘,不但供應埤邊居民日常所需,也成為金源和圳的主要水源。位在湧泉帶上的聚落更享有天然地下湧泉形成的埤溝、埤塘,這裏的泉水經過大自然地質的層層過濾,不含石灰、鹼質,以及其它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水質澄澈純淨之外,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飲來清冽甘美,是名副其實的礦泉水。享此資源,居民可謂得天獨厚。至於離湧泉帶不遠的聚落,並不須深挖,只要探及地下水脈,也均享有同樣水質的井水。但用水的際遇,因位置的關係,卻大為不同,大致上取水均稱便利,唯獨僅一山(枕頭山)之隔的山仔後(也稱枕頭山,地因山而名)三結仔底及其附近,取水的際遇則相對坎坷了。

1. 湧泉帶

大礁溪沖積扇來到海拔高度 20公尺至 10 公尺位處扇端的地帶,是蘭陽平原著名的湧泉帶。位置恰恰分布在湧泉帶上的聚落,像阿蘭城仔就有 8、9 口湧泉池,泉水汨汨,日夜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地居民藉此優勢,闢建了一座天然湧泉池,以供兒童、青少年及附近居民夏日戲水及游泳之用;還將姓廖仔底與游泳池的湧泉水引至新城仔,從城仔東緣繞過,除了提供居民日常用水,也如迷你型的護城河,以示城仔的東界。結頭份有楊家埤塘以及地下湧泉形成的湧泉溝──國王溝(貢溝),國王溝上頭還有一個湧泉池──頂埤,水流匯入國王溝之後,共同形成宜蘭河的一條小小支流。牛奶城仔旁邊則有面積約二公頃的雷公埤,早期埤裏水草婆娑,魚蝦悠游,可謂山明水秀。中城仔以臨近雷公埤,有引雷公埤埤水的橫溝。阿蘭城仔的天然湧泉與雷公埤、貢溝的湧泉池,這些水源不僅清澈,水質之佳,成為附近居民最佳飲用水來源;民眾也開闢成養殖池、洗衣溝,更成為附近農田的灌溉水源。明治二十八年(1895),田代安定來宜蘭調查植物,路經阿蘭城仔時,即記載「現今支廳(日治之初,行政區劃宜蘭設支廳,隸屬於臺北縣)的用水,總取自此處」。

圖4:左圖為位在阿蘭城仔的洗衣溝;右圖是阿蘭城仔的天然湧泉池。
圖4:左圖為位在阿蘭城仔的洗衣溝;右圖是阿蘭城仔的天然湧泉池。
圖5:左圖為位在新城仔的洗衣溝;右圖為位在結頭份的頂埤。
圖5:左圖為位在新城仔的洗衣溝;右圖為位在結頭份的頂埤。
圖6:因地下湧泉而形成湖泊的雷公埤。
圖6:因地下湧泉而形成湖泊的雷公埤。

2. 水井

離這些湧泉、埤塘不遠的附近地區,因為海拔高度與湧泉帶相近的關係,不須深挖,只要能探及水脈,也能享有與湧泉相同水質的井水。內員山仔離五十溪較遠的聚落,姓黃仔底與姓楊仔底也靠挖井取水。牛奶城仔的古井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城仔底的居民在此取水及洗衣。結頭份也有七口古井,二口屬於張姓家族稱作龍目井的百年古井,其中一口至今仍在使用;靠近新城仔埔的李家古井,早期供應姓李仔底一、二十戶居民所需;姓李仔底東南邊、以前的姓羅仔底,也有一口古井;一口在火燒地東旁,李姓人家園內;還有一口在永同路北的姓陳仔底。新城仔位在阿蘭城仔的南邊,也在扇端所在,雖然沒有湧泉,除了分惠阿蘭城仔的湧泉水外,也有兩口古井,一口在姓洪仔底,一口在李姓人家宅邊。阿蘭城仔雖然泉水至為豐沛,湧泉溝之外,還有多口湧泉池,但居民為了飲用水的潔淨與取水方便起見,早年也挖有兩口水井,分別位在鄭姓與江姓家族聚落之內。山仔前在阿蘭城仔旁邊上方較高處,雖然沒有湧泉,但挖井取水均非難事,附近即有數口古井,分別位在姓李仔底、姓邱仔底、姓吳仔底與姓洪仔底。這些百年古井,都是先民生活遺下的足跡,不僅是寶貴的文化資產,更是值得我們珍惜的歷史古蹟。可惜因經濟發展,純樸的農村樣貌已然徹底改變,人們為了建屋、妨礙人車出入,還有安全為理由,有些古井已遭填埋而杳然無蹤了!

釀酒最重要的條件是好水,大正二年(1913),宜蘭酒廠在阿蘭城仔現今國泰汽車教練場裏面,探得一口水質絕佳的水井,「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水管經由西門橋下方輸送至宜蘭酒廠,以這口井水釀造出遠近馳名的紅露酒。昭和十六年(1941),因颱風帶來豪雨,造成宜蘭河水位暴漲,水管不意遭洪流沖走。然因正值二戰期間,戰爭以外的經費緊縮,幾次簡易的修復皆無濟於事,廠方改以在廠區鑿井取水替代。可惜水井從此遭受棄置的命運,於今猶存,英雄無用武之地,真有「隔葉黃鸝空好音」之嘆。

圖7:左圖為火燒地旁李家園內古井;右圖為山仔前姓李仔底的百年古井。
圖7:左圖為火燒地旁李家園內古井;右圖為山仔前姓李仔底的百年古井。
圖8:國泰汽車教練場內原宜蘭酒廠取水井。
圖8:國泰汽車教練場內原宜蘭酒廠取水井。

3. 公井仔

枕頭山是大礁溪沖積的過程中,扇央逐漸往南擴張,進而覆蓋了山陵的凹處,前端因而殘餘形成孤立的山丘。因此之故,稱為山仔後的枕頭山西側地區,底下即為山脊所在,無怪乎僅一山之隔的枕頭山下的三結仔底及附近地區,地下水源難尋;這裏又「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北面是因伏流而乾涸的大礁溪溪床,西邊距離丘陵地山泉水源亦遠,位置恰在整個沖積扇的扇央所在,地勢且較高亢,以致用水的際遇相對坎坷了。

所幸在枕頭山西北邊的山下挖到一口地下水井,但受雨季及雨量影響,出水量並不穩定,還要供應整個聚落四、五十戶人家日常所需,有時只得漏夜排隊汲水。乾季枯水期時,甚至須遠赴水井仔、牛奶城仔或阿蘭城仔等地挑水,或用里阿卡(rear car)前往拖水,難怪居民飽受缺水之苦了。這口公共的水井,像鄉間村落裏的店仔頭,成為三結仔底及附近地區大人、小孩時相聚首、出入最為頻繁的地方,這裏也因此被稱為公井仔或公井頭仔。後來有業者在枕頭山西北邊的山坳處開挖瓦泥,不料因此破壞了水脈,從此出水量變小,井裏也時為泥沙淤積。直到民國五〇年代枕頭山地區鋪設自來水管線之後,這口百年古井才終於功成身退,逐漸走入歷史。早年三結仔底以缺水出名,且傳至外鄉,讓外地人不願讓女兒嫁到枕頭山來,以免身受其苦。此地除了用水艱難費事之外,男子說親也深受缺水之累!

圖9:已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公井仔。
圖9:已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公井仔。

4. 水井仔

內湖仔東南面這一座狹長形的小山脊,北段稱為茶山 仔,後段因山上出山泉水,因而被稱作水井仔山。民眾以竹管將山泉水接引至山下,成為附近人家及枕頭山部分居民的飲用水來源,位置在今蘇家老屋前面,這裏也因此被叫做水井仔。民國四十五年(1956),自來水公司在水井仔山山腰處興建配水池,利用此水源,鋪設長約 3,000 公尺的配水管線,設置公共龍頭11處,供村民接水使用。後來自來水公司企圖擴大水源,竟異想天開,炸開出水口,不意反而阻塞內部的水路,水流從此變小。民國五十年(1961),自來水公司在坡城路上的枕山淨水廠內開鑿深水井,抽取地下水做為自來水水源之後,目前僅剩山腳下蘇姓人家使用此天然水源。

書籍資訊

書名:依山傍水四村落

作者:陳胡彥

出版單位:財團法人鑑湖堂文化基金會

出版日期: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