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5期-「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和蘭陽博物館一同前往遠古時代

游鎮嘉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員

資料來源: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 策展規劃書

「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特展於1月22盛大開展,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揩同宜蘭縣長林姿妙等各級貴賓熱鬧開幕。
「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特展於1月22盛大開展,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揩同宜蘭縣長林姿妙等各級貴賓熱鬧開幕。

 

「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特展於110年1月22日起至9月7日止在蘭陽博物館盛大展出,由蘭陽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及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基金會共同辦理,透過「生命的起源」、「寒武紀大爆發」、「繁盛的古海洋」、「搶灘戰」、「探索森林」、「重返大海」、「鳥類起源」、「恐龍帝國」、「驚艷臺灣」、「第六次大滅絕」等十大單元,將地球生成、生物演化與地球的大滅絕事件,依序鋪陳介紹。展品包含臺灣左鎮化石、澎湖動物群化石、西伯利亞長毛象、蜥腳龍類大型腿骨、三葉蟲、菊石、鸚鵡螺、恐龍蛋、貴州龍、熱帶點斑原海豚標本等珍貴物件,內容精采可期。

從遊客大廳側邊的樓梯上來就能看見壯觀的太白華陽龍化石複製品
從遊客大廳側邊的樓梯上來就能看見壯觀的太白華陽龍化石複製品

地球的形成

距今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分裂出來,地表的溫度高達6000度,呈熔漿狀態繞著太陽旋轉,經過了約5億年開始慢慢冷卻,重的物質向地心集中成為地核,輕的物質則漂浮在表層,漸漸冷卻形成地殼,同時地球表面的每一個地方時時刻刻都有火山爆發,火山噴發出熔岩和水蒸氣,一段時間後,地殼逐漸變厚、變硬,地表溫度降低,於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慢慢凝結,形成雨水,而雨水聚於地殼凹陷處形成海洋,此時期的地球只有岩石、大氣和水。

 

生命的起源

20041月發射的美國太空總署「星塵」號探測器,航行至距地球39千萬公里的「維爾德二號」彗星附近時,從彗星尾部收集的塵埃樣本中發現到甘氨酸。甘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而氨基酸則是構成生命蛋白質的基本化合物。這項發現證明隕石和彗星等外太空物體可能在原始地球及其他行星散播了生命原始物質,就像蜜蜂蝴蝶在花間傳播花粉一樣,如此說來,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可能皆是源自外太空的「星塵之子」。       

透過全息投影將藍綠藻形成的疊層石實體(距今8億年前)和動畫疊影。疊層石是由藍菌(舊稱藍綠藻)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建構而成的。碳酸鈣會和藍菌一起形成層狀的結構,所以取名為疊層石。
透過全息投影將藍綠藻形成的疊層石實體(距今8億年前)和動畫疊影。疊層石是由藍菌(舊稱藍綠藻)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建構而成的。碳酸鈣會和藍菌一起形成層狀的結構,所以取名為疊層石。

繁盛的古海洋

古生代海洋中的花蝴蝶

三葉蟲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家族,牠背上的甲殼可以分成左、中、右三葉,因此稱為三葉蟲。最早的三葉蟲化石出現在54千多萬年前,在古生代結束後,三葉蟲也跟著滅絕消逝,沒有留下任何的後裔。三葉蟲的一生中歷經幼年期、分節期、成蟲期的多次脫殼蛻變成長,牠們的演化非常多樣,不僅是地層上的指標,更是悠遊於古生代海洋中的一群花蝴蝶。

藉由透明螢幕重疊後方的實體化石,重現三葉蟲的生態。
藉由透明螢幕重疊後方的實體化石,重現三葉蟲的生態。

 

鸚鵡螺與菊石兩大系譜

我們熟悉的軟體動物中包含貝殼、螺與烏賊等,其中觸腳生長在頭部的即稱為頭足類,在頭足類的化石中,以菊石、鸚鵡螺與直角石最豐富美麗,而且還是地層鑑識的重要指標。

 

鸚鵡螺與菊石外型看起來相似,但內在卻大不同,將鸚鵡螺剖開後,可以發現牠的腔室隔板構造單純,與外殼接觸的縫合線也很簡單,而菊石的隔板構造就複雜多了,呈現扭曲的形狀,使得縫合線也精采多樣,每顆形狀、大小和裝飾都變化多端。

展示櫃內可見豐富的菊石、鸚鵡螺和澄江生物群化石
展示櫃內可見豐富的菊石、鸚鵡螺和澄江生物群化石

搶灘戰─魚兒上岸

魚類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於泥盆紀時期(約4億至3億6000萬年前)繁盛生長。當時海洋中的高等動物以盾皮魚類為主,堅硬的骨甲覆蓋頭部和胸部,被視為泥盆紀海洋霸主。

 

泥盆紀晚期,真掌鰭魚類演化成的始螈類長出了肺與四肢,在水邊爬行嘗試登陸,最後終於離開了水域,成為首批的兩棲先鋒。

 

活化石腔棘魚

腔棘魚是古老的總鰭魚類家族,牠的脊椎中空如同腔室而得此名。古生物學家一直認定牠們已經滅絕了,直到半個世紀前,發現生活在3百多公尺深海中的拉蒂曼魚,原來就是活生生的腔棘魚。活化石的出現震驚了整個科學界。

發現於東帝汶島(Timor-Leste),三疊紀的腔棘魚化石。
發現於東帝汶島(Timor-Leste),三疊紀的腔棘魚化石。

巨大森林的世界

在石炭紀時,地球上分佈著廣大的森林,這些植物經過掩埋後,變成我們現在使用的石油和煤炭,是地質史上形成煤炭的重要時期。科學家推論當時氣候潮濕而溫暖,植物製造過多的氧,使昆蟲體型異常龐大,也因為3億多年前的這片大森林,提供豐沛的能源讓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

 

所有琥珀的故事皆從一滴樹脂開始

樹脂並不簡單,它們是植物體表面、創傷處或內部的特殊結構分泌的一種膠狀物,主要成分為可溶於脂類的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化合物,在空氣中樹脂很容易變硬且無固定形狀,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顏色從淡黃色到褐色不一。樹脂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如封閉與保護傷口、防禦昆蟲與草食動物等,滲出的樹脂可以迅速堵住被真菌、昆蟲或其他動物侵害的傷口。

 

樹脂的化石化過程(琥珀化或成熟化)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天然樹脂轉化為柯巴樹脂(Copal),植物分泌的樹脂接觸空氣與光發生聚合作用後埋入地下,形成具有多環結構含有大量揮發性成分的柯巴樹脂,這個過程可能短暫也可能長達幾千年至幾萬年。科巴樹脂在森林還存在的時候便開始沉積,在森林消失後則全部被掩埋;第二階段,在地層中接受壓力和溫度的試煉,經歷了化學和物理變化,這些揮發性成分經過幾百萬年乃至上千萬年的作用後,形成了化石化,最終成為琥珀。

發現於緬甸( Myanmar)白堊紀時期的蟲珀
發現於緬甸( Myanmar)白堊紀時期的蟲珀

恐龍時代

新生代哺乳動物重新下水,成為了現今海中的鯨豚類,同樣的,中生代的爬行動物重新下水則變成了我們熟識的魚龍、蛇頸龍、滄龍等,這些名字裡有龍字的爬行動物和我們認知的恐龍可不一樣,古生物學家從顱骨、肩關節、脊骨、前肢、臀部等細部構造來區分恐龍和其他動物,這些特徵顯示恐龍是以四肢直立並以腳趾行走,而非腳板,簡單來說,天空飛的、海裡游的都不是恐龍喔!

 

胡氏貴州龍(Keichousaurus hui)

發掘於中國貴州頂郊地區,最早由胡氏發現的一群小型腫肋龍類,生存在三疊紀的晚期。科學家最近發現貴州龍和魚龍、滄龍一樣都是胎生行為,而且還是最早下水行胎生的海棲爬行動物。

發現於中國貴州(Kweichow,China),中生代三疊紀的貴州龍化石。
發現於中國貴州(Kweichow,China),中生代三疊紀的貴州龍化石。

神秘的始祖鳥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於1860年在德國南部發現,其後有多件完整的始祖鳥化石出土,其中保存較好的柏林標本現存放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fur Naturkunde Berlin)

 

近年來,發現許多帶羽毛的恐龍化石,為鳥類的起源研究帶來突破與爭議。1997年遼寧省出土的「原始中華龍鳥」,科學家為了牠是否為一件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而爭論,其後,該地的熱河生物群出土了更多更完整的帶毛小型肉食腳類恐龍,這讓科學家相信鳥類是一種會飛的恐龍,甚至有些觀點認為這些帶毛恐龍比始祖鳥(Archaeopteryx)更早出現!

 

鳥類學會飛翔的兩種假說

究竟鳥類是如何學會飛行呢?路行說理論的學者從始祖鳥的化石證據,認為飛翔是鳥類在地面上加速奔跑後演化而來的結果;樹行說理論的學者則從小盜龍化石推測牠可能習棲於樹上,而且可以在林間自在滑翔,不管是哪一種假說,我們知道鳥類是現存演化後的恐龍,所以今後遇到電線上的麻雀你都得向牠們行注目禮,好歹牠們也曾是地球上的霸主呢!

始祖鳥的板狀複製品
始祖鳥的板狀複製品

左鎮動物群

近半世紀來,在臺南左鎮的菜寮溪和鹽水溪河床上,發現了許多脊椎動物的化石,包括劍齒象、猛獁象、犀牛、四不像、水牛、老虎等的骨骼化石。這一群更新世前期的動物,可能生存於一百萬年前至五十萬年前間,屬熱帶的草原動物,與中國華北的泥河灣動物群有若干相似的種類。

 

德氏水牛

德氏水牛由楊鍾健和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於1932年發表,為表彰德日進先生對古脊椎動物學的卓越貢獻因此以德氏命名。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德氏水牛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河期時,藉臺灣海峽海平面下降部分變成陸地,形成「陸橋」時遷移至臺灣。

德氏水牛的化石模型
德氏水牛的化石模型

哺乳類的崛起

哺乳動物有著三大特徵:毛髮生長在皮膚表面、具乳腺構造用以哺乳幼子,以及中耳具有三塊骨頭(鐙骨、鎚骨、砧骨)。所有哺乳動物的枕髁(在頭部後方的隆起枕骨)只有一個突點,頸椎則有七塊椎體相連,從化石的型態以及分子層級基因的比較,古生物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分別建立了不同的系譜樹型。

 

冰原巨獸長毛象

長毛象的屬名Mammuthus(猛獁象屬)源自於俄羅斯的古字mammut,意思是「地下潛伏的事物」。全世界猛獁象約有10種,最為人熟知的是生活於寒帶冰原的長毛猛獁象,牠們外表披著長毛,因而被稱為長毛象。

 

猛獁象大約出現在400萬年前的非洲,然後慢慢遷移至歐洲、亞洲各地,180萬年前左右,穿過白令海峽到北美洲。在更新世(10萬到1萬年前)時亞洲象、非洲象及獁象這三種大象同時存在,但猛獁象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時(12千到9千年前)神秘的從地球上消失了。

栩栩如生的長毛象骨骼化石
栩栩如生的長毛象骨骼化石

第六次大滅絕

根據化石紀錄,從寒武紀以來,可以明確地指出有五次全球性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通稱為「五大滅絕」事件,分別發生於奧陶紀結束時,泥盆紀晚期,二疊紀結束時,三疊紀晚期與白堊紀結束時。

 

大滅絕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或是隕石的撞擊,不管是什麼原因,皆是因為全球環境在極短時間內的劇烈變化,使得當時生物無法適應而相繼死亡,由於生態系的嚴重破壞,讓生物多樣性急遽降低,導致大部分物種的滅絕。

 

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現今地球上的物種正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率消逝中,估計每天約有70種生物滅絕,這項警訊已經非常明顯,我們正處於地球第六次物種滅絕危機的關鍵時刻,其中最具破壞力的元兇便是被稱為智人的物種。

 

身為「智人」的我們,應當瞭解讓地球成為一個「生態博物館」,我們才能永續生存,而每個人都是這場保育行動的尖兵,並把這座生態博物館交給下一代和他們的下一代,不要等三百年後才在博物館裡看到「過去的地球生態」。

石虎又名山貓,近年因大量開發案,使棲地不斷被壓縮、破壞,該如何保護住這台灣僅存的貓科動物,真的需要大家的努力,希望不要讓牠成為下一個臺灣雲豹。
石虎又名山貓,近年因大量開發案,使棲地不斷被壓縮、破壞,該如何保護住這台灣僅存的貓科動物,真的需要大家的努力,希望不要讓牠成為下一個臺灣雲豹。

虛擬實境創造屬於你的史前生物

透過AR技術讓圖畫上的猛獁象在螢幕上動了起來,著實讓人驚艷。
透過AR技術讓圖畫上的猛獁象在螢幕上動了起來,著實讓人驚艷。

「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特展除展示五十餘件化石標本與模型外,在2樓大廳也設置了影像互動彩繪遊戲及虛擬實境互動設施,活潑的動態體驗遊程,極富教育性。想知道你的重量相當於哪隻鯨豚嗎?透過「鯨斤計較」將民眾的體重與鯨豚產生連結,順勢認識這些奇妙的海洋生物;想要見證古生物奇蹟復活嗎?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將筆下的圖畫投影至大螢幕,在彩繪魔法教室重現出專屬你的史前生物吧!

宜蘭縣長林姿妙體驗彩繪投影實境
宜蘭縣長林姿妙體驗彩繪投影實境

史前巨獸小學堂等你來報名

在「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特展期間,蘭陽博物館每月規劃辦理環境教育系列課程,期望以「滅絕與新生」為出發點,講述人類行為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邀請國內傑出紙雕藝術家洪新富、科博館姚秋如博士、張鈞翔博士及古生物科普導覽陳淑娟老師等多位經驗豐富講師,針對鯨豚保育、古生物知識解密、野外地質考察、古生物摺紙及種子世界等多元主題進行教育推廣,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活動名稱:古生物摺紙

活動時間:2月27日(六)

活動地點:蘭陽博物館1F研習教室

報名費用:150元/人

報名開始時間於蘭陽博物館官網另行公告,再請密切關注。

2月份系列課程「古生物摺紙」活動海報
2月份系列課程「古生物摺紙」活動海報

展覽資訊

  • 名稱:「史前巨獸:滅絕與新生」
  • 日期:110年1月22日(五)至9月07日(二)
  • 地點:蘭陽博物館二樓國際會議廳及互動劇場
  • 開放時間:09:00-17:00 (每周三休館)16:30起停止售票,16:50後停止入場
  • 票價:NT30元
  • 免票入場資格:

1.未滿6歲(或身高未滿115公分)兒童

2.設籍本縣之在學學生(憑學生證)

3.非設籍本縣而在本縣就讀之學生(憑學生證)

4.身心障礙人士及隨同陪伴之一人(憑身障手冊)

5.內政部認定之榮譽志工

6.觀光局導遊領隊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