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6期-討海人與手創蘭陽

文:許浩倫(南安國小教師) /圖: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提供

 

這是一個如海浪激蕩般的創作歷程
你從來不知道看似平靜的海面
何時會有突如其來的美麗浪花迸起

 

還記得故事是在今年一月冬日的某一天開始的,那時和幾位協會的伙伴們約好邊吃其中一位伙伴親手做的布丁,邊討論「手創蘭陽」這件事;聽起來這是一個不錯的點子,用手創的概念將社區的特色用美學的手法表現在日常生活上,不過我們社區要做麼東西呢?感覺可以用的素材有很多,像是各種魚類、漁船的造型和零件、漁港裡各種討海相關行業所使用的器材、珊瑚、金媽祖…但是要做成什麼東西好呢?

釣艚仔

釣艚仔是一種傳統的捕魚技法,捕魚的方式是用一艘動力母船載運多艘竹筏出海,選定漁場之後便將竹筏一一放入海中,竹筏下水後,船員僅靠木槳做為動力來源,每一艘竹筏都有一位船員負責用一長串的魚勾垂入海中誘捕海中魚類,等到準備回港時,母船便會揮動旗幟告知竹筏上的船員。而後來「大型圍網」及「三腳虎」等更具效率的漁法相繼問世後,「釣艚仔」漁法便悄悄消失在海面上
釣艚仔是一種傳統的捕魚技法,捕魚的方式是用一艘動力母船載運多艘竹筏出海,選定漁場之後便將竹筏一一放入海中,竹筏下水後,船員僅靠木槳做為動力來源,每一艘竹筏都有一位船員負責用一長串的魚勾垂入海中誘捕海中魚類,等到準備回港時,母船便會揮動旗幟告知竹筏上的船員。而後來「大型圍網」及「三腳虎」等更具效率的漁法相繼問世後,「釣艚仔」漁法便悄悄消失在海面上

討論的過程中,大家把事先想好的點子一個個提出來,結果很多提案都似乎不夠特別,大部分都是有人做過的或是市面上已經有類似的產品,於是最後,我們的其一位成員提出乾脆用我們協會前陣子才重現的消失漁法「釣艚仔」來當作設計的主題好了,這個總該不會有人做過了吧?於是又經過一番思索與討論,我們決定出兩個提案,一個是「釣艚仔景點解說牌」,另一個是「釣艚仔曬魚乾Memo夾」,解說牌的部分是用釣艚仔竹筏的部份縮小當解說板的載體,解說牌的旁邊則立上釣艚仔竹筏的船槳,並在槳面上放置景點名稱,至於Memo夾則是用竹筏的船身當底座,並在底座的左右兩端各直立一根船槳,兩根船槳間綁上棉繩,棉繩上面掛上南方澳常見魚類造形的夾子,便可完成極具漁村風格的辦公用品。

 

我們把所想像及希望的樣子在紙上呈現出來,並且找了我們的設計師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那就是我們必須設計可以放在家裡某一個角落的家飾,而且到時候蘭陽博物館開館時會把我們的作品放到展場裡展示,所以除了實用、美觀以外,還要考量到展示時的視覺效果。

針對手創蘭陽這個案子,我們社區最早所發想出來的作品「釣艚仔景點解說牌」(左)和「釣艚仔曬魚乾Memo夾」(右),全是圍繞在 「釣艚仔」這個主題下去發想設計的
針對手創蘭陽這個案子,我們社區最早所發想出來的作品「釣艚仔景點解說牌」(左)和「釣艚仔曬魚乾Memo夾」(右),全是圍繞在 「釣艚仔」這個主題下去發想設計的

旗球平安

大漁旗陣,大漁旗是漁村裡有新船要舉行下水儀式時,親友或商行致贈給船家掛在船上用的旗幟,旗面上通常都會寫著大大的「祝大漁」或「祝滿載」等字樣,這樣的旗幟在早期有專門製做的店家和師傅在製做,他們用糯米糊在布上防染再上顏料繪製而成,但後來隨著海洋資源日漸枯竭,訂製新船的船家也跟著減少了,當然製旗的師傅也就沒辦法維持生計,再者因為印刷技術的進步,快速大量的印刷便取代了傳統的繁複工法,於是現今用傳統工法製成的大漁旗便成了稀世的珍品了
大漁旗陣,大漁旗是漁村裡有新船要舉行下水儀式時,親友或商行致贈給船家掛在船上用的旗幟,旗面上通常都會寫著大大的「祝大漁」或「祝滿載」等字樣,這樣的旗幟在早期有專門製做的店家和師傅在製做,他們用糯米糊在布上防染再上顏料繪製而成,但後來隨著海洋資源日漸枯竭,訂製新船的船家也跟著減少了,當然製旗的師傅也就沒辦法維持生計,再者因為印刷技術的進步,快速大量的印刷便取代了傳統的繁複工法,於是現今用傳統工法製成的大漁旗便成了稀世的珍品了

 

看樣子這個案子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單純,而那次討論的結果是,我們把設計的主題「從釣艚仔」改換到我們社區另一項特色文化「大漁旗」,因為設計師到我們社區參訪時,看見了我們依循古法,用糯米糊在布上防染再上顏料繪製創作出來的新一代大漁旗作品,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發揮題材,我們也覺得如果可以把大漁旗發揮出另一個新時代的價值,那應該會很有趣,而設計師也給我們一些方向,可以從服飾、背包、門簾這類的產品去做研發,此外漁村裡早期常見的玻璃浮球也可以用來製做成別具風味的居家燈飾,於是這一個旗、一個球的作品,我們就把它的名字取作「旗球平安」,是不是很有漁村的味道呢?

漁村裡早期常見玻璃浮球
漁村裡早期常見玻璃浮球

 

而說到服飾,我們就想到協會辦的「鯖魚祭」活動正缺一套有特色的服裝,如果可以藉這個機會,用大漁旗的工法完成一套獨一無二的祭典服裝,一定能為活動增色不少,大家愈說愈興奮,也各自回去設計了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樣式,然後再討論出要做的圖樣及款式,接著學校放寒假了,我們決定打鐵趁熱,直接利用寒假的前兩週,把這次案子的作品一口氣做完。於是就在寒假期間,我們天天到協會報到,從做糯米糊開始,用盡全身的力氣拚命把糯米糊過篩到非常細緻,接著在布上面打圖稿、上糯米糊,然後拿到外頭去曬太陽,等乾了之後才有辦法上色,經過一番努力和多方摸索之後,我們完成了第一件用傳統製做大漁旗的技法所做成的活動背心,不過雖然意義非凡,但如果要當作一件藝術品拿出去展示可能還差一大截。

左:要把煮好的糯米糊過篩練到很細緻這件事非常的耗費力氣,不過也是體驗製做大漁旗不容錯過的步驟 (許浩倫 攝) / 右:上完糯米糊正在晾乾中的半成品 (許浩倫 攝)
左:要把煮好的糯米糊過篩練到很細緻這件事非常的耗費力氣,不過也是體驗製做大漁旗不容錯過的步驟 (許浩倫 攝) / 右:上完糯米糊正在晾乾中的半成品 (許浩倫 攝)

避風港

果然,這個依舊不是我們的最後一個作品,設計師建議我們可以把大漁旗裁剪成布條,再用織漁網的技法把大漁旗布條編成一面布網,可以當作屏風、坐椅的舖面還有燈罩,哇!這個也很有意思,可以同時展現出好幾種不同的傳統漁村工藝,於是我們就又開始了另一趟新的旅程,而這件作品,我們把它取作「避風港」,理由是這個可以為我們遮風避雨,給我們舒適放鬆的包覆感,還帶給我們希望和溫暖的,不就是那每個討海人都深深掛念的家嗎?

 

於是呢?我們就開始思考如何將大漁旗裁切、如何讓編織的工作進行得更順利、用什麼網目還有什麼寬度的布料做出來的作品比較好看,而沒想到突然有一天,我到協會拿東西時,突然收到一些禮物,是好幾捲布,某位伙伴說把布條的邊緣抽一些掉,這樣織起來會比較好看,所以大家就人手幾捲,拿回家慢慢的一條一條抽,有的還動員全家一起抽,不過還好我放棄得快,因為,我們後來並沒有用到。

屏風,設計師以「大漁旗」結合漁網編織的概念所發想出來的特色家具
屏風,設計師以「大漁旗」結合漁網編織的概念所發想出來的特色家具

此外,還有另一件事也挺令我難忘的,就是五月的某一個週末,其中一位伙伴來電說要去把鐵工廠裡做好的屏風鐵架搬到協會拋光,於是我們就三個人,大熱天裡,從南天宮後面的鐵工廠,把5公尺長的屏風鐵架沿路遊街式的扛到位在南安國中的協會辦公室加工,我們一度還想說要不要走階梯上到白鶴山上的南安國小再下到南安國中,看這樣會不會比較近,但後來想到這麼長的鐵架可能會卡在之字型的轉彎處動彈不得就作罷了。一路上還遇到幾個學生,他們好奇的問:「老師你們在做什麼啊?」,我無奈又故作鎮定的回答說:「這是我們要拿去展覽的藝術品!」

另一組特色家具--坐椅的舖面與燈罩
另一組特色家具--坐椅的舖面與燈罩

集魚燈與船板傢俱

厚實的木板、造船的工法,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椅子,坐在上頭,一定會有乘風破浪的感受(蕭永明 攝)
厚實的木板、造船的工法,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椅子,坐在上頭,一定會有乘風破浪的感受(蕭永明 攝)

 

不過很遺憾的,我們的「避風港」又沒有達到足以拿去展覽的標準,最後,總算是最後,我們把目標鎖定在「集魚燈」和「廢船板」這兩種素材,這是另一次和設計師到漁港裡四處采風以及集合各方想法所激發出來的想法,利用集魚燈的玻璃燈罩拿來改裝成家裡可以用的桌燈和立燈,而廢船板就拿來做成既豪邁粗獷又充滿海洋庸懶風格的木桌和木椅,這次的設計的確是很不錯,感覺也比較有辦法拿得出去,但是因為距離開展的時間非常近,所以我們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思考,只能偶爾抽個空到鐵工廠和造船廠看看作品製做的進度,直到開展的前幾天,我還在為了找適合大小的集魚燈罩在東奔西跑,而且要拿到這個燈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是社區理事長慷慨解囊鼎力相助,還不厭其煩的再三幫我們挖空燈芯,我們根本沒辦法完成。

漁港裡充斥著許多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都很有發展的可能性。圖為漁船上的集魚燈和教堂的彩色玻璃 (許浩倫 攝)
漁港裡充斥著許多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都很有發展的可能性。圖為漁船上的集魚燈和教堂的彩色玻璃 (許浩倫 攝)
鐵工師傅(左)設計師蕭永明(右)正在討論燈座的外型與施作重點
鐵工師傅(左)設計師蕭永明(右)正在討論燈座的外型與施作重點

 

總之,在開展的前一天晚上,我們總算把作品擺出來了,雖然我知道我們的作品不會是最亮眼最具話題性的那一個,但這終究是我們忙了好幾個月才完成的作品;雖然會羨慕別的社區的作品別出心裁,但屬於自已社區的作品永遠值得驕傲!

手創蘭陽展場內的船板傢俱與集魚燈系列 (莊雅惠 攝)
手創蘭陽展場內的船板傢俱與集魚燈系列 (莊雅惠 攝)

手創無所不在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船板傢俱」以舊漁船的廢木料拼貼,製成實用的傢俱;「集魚燈」則將廢燈具轉化為一盞光明,啟動家中的幸福光亮;圖片左上方則為鑑湖堂文化協會與周育潤共同創作的「竹樂」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船板傢俱」以舊漁船的廢木料拼貼,製成實用的傢俱;「集魚燈」則將廢燈具轉化為一盞光明,啟動家中的幸福光亮;圖片左上方則為鑑湖堂文化協會與周育潤共同創作的「竹樂」

 

從參加這次的活動的過程中,我體會到集體創作的樂趣與難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和長處,如何將每個人的專業和想法整合起來,發揮在使一件事情更臻完美上面是非常重要也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一路可說是跌跌撞撞,在不斷的嘗試、不斷的錯愕裡,慢慢的完成我們的作品,從「釣艚仔」到「旗球平安」再到「避風港」,最後到展場上大家所看到的模樣,這些歷程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很珍貴的,我們在這條路上認識更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社區面貌,包括第一次進到造船廠裡參觀還有第一次去逛漁具行,這些都是我們當初所沒有預料到的。

 

我想,每一個社區一定都有他們關於創作的精采故事,而每一個人都是精采故事的創造者,動動腦、動動手,手創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