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4期-奇武荖溪旁的游家竹圍

文:游建峰(冬山鄉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圖:邱彥貴

上公厝
上公厝

 

冬山河源於冬山鄉五條源流(舊寮溪、新寮溪、十三分溪、安平溪、照安溪),而於五結鄉利澤五十二甲一帶,匯入了五十二甲溪(五股圳)、奇武荖溪(林和源圳)、里荖溪(林寶春圳),形成了一個低窪的五十二甲濕地。在民國65年至72年冬山河整治前,此處幾乎年年淹水,從珍珠里簡、三堵、補城地、五十二甲形成一片水鄉澤國。

下公厝
下公厝

 

就在奇武荖溪西岸有兩個大竹圍,那是兩個游姓聚落,位於上游者為「上公厝」、下游者為「下公厝」。昔時蘭陽平原多颱風,為防颱及防盜所需,民家多在住宅外圍栽種綠竹、麻竹、桂竹、莿竹、觀音竹等竹子,而形成竹圍聚落。兩個游氏聚落皆設有祠堂(公廳)供奉祖先牌位及神明,上公厝供奉古公三王(相傳為大陸渡台而來之金身),下公厝供奉協天大帝及松公。這兩個聚落在補城地有其重要性,根據施添福的研究,游姓為補城地的第一大姓(戶數占26.24%)(施添福,1997),而又以上公厝、下公厝兩個聚落為主,兩聚落係出同源。筆者即出生於下公厝。

 

補城地游姓有二源,筆者所知有限,本文僅依據《游氏族譜》、日治時期與不同年代的戶籍謄本、相關文獻等,以上公厝、下公厝游家為撰述內容,其餘不談。

作者家藏族譜 (游建峰 提供)
作者家藏族譜 (游建峰 提供)

 

游家本姓王,係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開基祖王念八(寶生),偕兄王念七自本籍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遷至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而至詔安縣二都秀篆鄉埔坪村,以營鐵維生,不幸亡故,傳一子先益,委由游忠信扶養長大。因忠信公未有後嗣,過繼於游家,改姓游,惟為與原游姓有所區別,將游姓「三方人子」改為「三才人子」而成王游系統,並將堂號太原王氏與廣平游氏合為原平游氏,以傳王游兩姓。及至今日大陸祖籍王游氏已回復王姓,並成立詔安縣秀篆鄉王游氏宗親理事會,與廣平游氏宗親理事會合作無間。

 

從先益公而後一脈相傳,歷三世宗武公、四世福三公、五世雁鳴公、六世萬全公、七世士樞公、八世而愫公、九世志君公、十世文路公,及至十一世維膽公(字月忠〔1716〜1786〕)來台入墾桃園大園三塊厝,續傳十二世國影公(字日昇),至十三世進龍公(字質剛〔1781〜1834〕)於嘉慶元年(1796)隨吳沙入墾宜蘭開拓新局,並墾地於五圍西南(今宜蘭市舊城南路、聖後街一帶)。

 

至嘉慶17年(1812)楊廷理建請清廷設噶瑪蘭廳,建築五圍城池徵收土地,撥補奇武荖荒埔為補償,名為補城地,被徵地各家遷至荒埔地重新墾地,進龍公撥補之土地位於奇武荖溪西岸,墾地宅第以坐西望東,面對奇武荖溪,並以奇武荖溪通抵冬山河系各聚落,在積極開拓而成下公厝大竹圍之規模。

 

至嘉慶17年(1812)楊廷理建請清廷設噶瑪蘭廳,建築五圍城池徵收土地,撥補奇武荖荒埔為補償,名為補城地,被徵地各家遷至荒埔地重新墾地,進龍公撥補之土地位於奇武荖溪西岸,墾地宅第以坐西望東,面對奇武荖溪,並以奇武荖溪通抵冬山河系各聚落,在積極開拓而成下公厝大竹圍之規模。

 

進龍公嗣傳九大房(民新、民雙、民和、民欽、民秋、民法、民仲、風慶、庚生),並立公田、公厝、公廳,以勵後代同心齊力。後因人丁興旺,下公厝已不敷居住,第五房子孫於上游再建新居而成上公厝,大房部份子孫則遷居冬瓜山,第九房部份子孫先遷奇武荖溪對岸,後遷利澤老街。游氏後代子孫散居各地,但逢年過節子孫齊聚在公厝,熱鬧非凡。

 

游家祖籍福建詔安,屬閩粵交界,有客家人與閩南人交雜,而自成一格,操詔安話,習俗上有立祠堂、明昭穆等慎終追遠之深意。為明輩序,第九世志捷公特以七世為首作昭穆詩:「士而志文維國典,民其習(一作好字)禮振家聲,槐庭啟運千秋茂,立雪嗣徽萬古榮。」作為後代子孫命名之依據,據此昭穆而知輩份,故有「論輩不論歲」之說。

 

憶童稚時,林和源圳未整治重劃,緊臨下公厝,我等皆喜下水遊玩,惟因曾有人溺斃於斯,長輩常以「水鬼捉替身」告誡勿下水遊玩。而公廳大埕則是大夥遊玩之所,跳格子、搶國寶皆曾在此玩過,每逢神明生,則上演歌仔戲、布袋戲為敬神節目,而林和源圳之對岸有一雜貨店,是童年難忘的回憶。

 

兩聚落皆因位處低窪,當中之草垺座,特別砌石堆疊達一尺以上,以因應淹水狀況,同時在下公厝中有石敢當一座,是下公厝入口之守護神,而土地登記於祭祀公業游崇成公,為後代子孫所共有共管。游家很重視子嗣傳承,若有兄弟無子孫或早逝,皆會過繼傳嗣,讓每房皆有所傳承,所謂房房出好子,代代出好孫。

左圖:上下公厝因地處低漥,草垺砌石達一尺以上。 / 右圖:石敢當為下公厝入口的守護神
左圖:上下公厝因地處低漥,草垺砌石達一尺以上。 / 右圖:石敢當為下公厝入口的守護神

 

另外,游家十一、十二世祖先骨骸原安奉於桃園大園,後因興建中正機場高速公路徵收土地,而遷至宜蘭冬山第二公墓(今稱安平山),與十三世宜蘭開基祖進龍公及九大房同奉安於斯。而游家歷來少有名人,僅前縣議員游振亮(現則為台灣省諮議會委員)出自游家竹圍,並於86年倡議重修家祠。

 

下公厝可謂游家在補城之根基,其位置從嘉慶年間至今未曾改變,然在歷史的更迭中,而有了不同的地名地號,特整理以為誌(見下表 )。

 

行筆至此,已將所知所聞盡述於斯,錯漏之處在所難免,祈諸宗長先進提出修正,方能將竹圍歷史真實呈現,並為後代所誌。

下公厝地名、地號演變表
下公厝地名、地號演變表

參考書目

  • ─ ,〈游氏家譜〉,筆者祖傳抄錄本。
  • 何金賜,1990 ,《游氏族譜》,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
  • 施添福,1997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