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期-「船老大的魚世界」─陳正勝與《百魚圖》作品展
劉維真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員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於今(109)年11月6日(週五)起至11月29日(週日)止,於一樓遊客大廳辦理「船老大的魚世界—陳正勝與《百魚圖》作品展」。
人稱「船老大」的素人藝術家─陳正勝,其創作的《百魚圖》全系列作品,歷經4年完成(2017-2020),共由69幅畫作組成,全長69公尺,高85公分,畫作充滿各式海中魚類及海龜,其中亦包含種類稀有、瀕臨絕種的海中生物。
此外,本次展覽也特別將船老大蒐錄的魚類俚語製作成音檔QR Code,供現場民眾聆賞,讓造訪蘭陽博物館的遊客,宛如倘佯在繽紛多樣的海底世界,讓《百魚圖》連結起海洋關懷、魚類知識、和人們的情感溫度。
《百魚圖》是藝術,更是種魚文化
有句俚語這樣說:「有海找到無海,有魚捉到無魚。」似乎吾人的祖先早已預言,未來海洋會受到嚴重汙染,魚源將會枯竭殆盡。為喚醒社會大眾守護海洋、保護魚類,人稱「船老大」的素人藝術家陳正勝先生,決定於2017年開始繪畫《百魚圖》系列作品,在「船老大」陳正勝先生眼中,《百魚圖》非但是藝術,也是種魚文化;在於連結海洋、人和魚的情感,用魚的圖案詮釋魚的習性、典故及傳說,透過《百魚圖》療癒大眾心靈、愉悅心情,讓海洋和魚類永續長存。
陳正勝小時候就時有耳聞,長輩們喜歡用魚的特性調侃人,如:「三般搗家」,是指愛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女人;「不甲猴又不甲鱟」,是挖苦一個人不學好、品行不良;「水底睏無一位燒」,調侃一個人生性不定,一年換24個老闆。又例如「珍珠粥配鳯眼給」,典故源於早期鄉下人把家常便飯誇大為天上美食,另類掩飾內心的自卑;「雷公閃電婆,阮子醜龜卡贏無」,背後是母子情深、相依為命的情感牽繫;「吃沙敖唱歌」,呈現出早期漁村生活困苦,孩童對得來不易的零食、即使掉落地上都仍格外珍惜,這些來自於早期漁村生活面貌,以魚的特性來形容當時居民性格的口語說法,逐漸形成現代的俗語或俚語。

作伙來聽船老大教俚語、說故事
這些源自於常民生活、經由口語傳遞的俚語文化,近年逐漸式微,正快速消失於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自2013年起,「船老大」陸續將整理後的魚類俚語,於網路上公開發表,為使大眾容易記憶,並利用魚圖中的魚類特性,來連結及詮釋魚類俚語。本次展覽特別邀請他將蒐錄的、幾已失傳的魚類俚語親自錄製成音檔,遊客於展覽現場掃描精選俚語QR Code,即可聆聽「船老大」陳正勝先生親自講解的魚類俚語和典故!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船老大的魚世界—陳正勝與《百魚圖》作品展」
展覽日期:2020年11月6日(週五)至11月29日(週日)
展覽時間:週一~週日09:00-17:00 (週三休館)
展覽地點: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一樓遊客大廳(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船老大的創作經歷
- 2013年7月2日 「船老大的魚世界」FB粉絲專頁成立
- 2015年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推薦
- 2015年5月8日至19日 蘭陽美術學會藝術交流展
- 2015年7月11日至8月2日 台南佇這生活館 首展
- 2015年9月19日 公共電視《藝起看公視》影片拍攝
- 2015年12月、2017年 1月27日 日本網路平台Polsh專訪
- 2016年 宜蘭酒廠.紅露藝廊個展
- 2016年1月 網路平台最重要小事專訪
- 2016年2月20日 地方聯合新聞專訪
- 2016年7月4日 花蓮藝術協會聯展
- 2016年7月 頭城老街文化藝術交流展
- 2016年10月 百魚悠游圖典藏宜蘭酒銀行
- 2017年11月 宜蘭中山電台專訪魚的故事
- 2017年6月 頭城圖書館個展
- 2017年8月 台北森堡教育中心、保護海洋演講
- 2018年4月 南安國小 船老大海洋繪本 教學
- 2018年 5月25日至6月5日 蘭陽美術學會聯展
- 2018年 8月29日至9月6日 桃園美術教育協會聯展
- 2018年 10月 宜蘭荒野保護協會魚俚語教學
- 2018年 11月21日 宜蘭大學跨領域、跨界、講座「人、魚、夢。船老大陳正勝主講」
- 2019年5月24日至6月04日 蘭陽美術學會聯展
- 2019年8月2日 公共電視《無事坐巴士》魚的俚語影片拍攝
- 2017-2020年 完成世界上最長的《百魚圖》作品,高85公分長69公尺
- 2020年 4月至6月 羅東林管處,森動館展出
- 2020年 5月20日 蘭陽美術學會聯展
- 2020年9/10-10/11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食物鏈 海 如果有明天》特展
- 2020年 11月 蘭陽博物館展出《百魚圖》全系列作品,全長69公尺,高85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