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1期-人水共濟的匏杓崙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 撰文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 提供

人水共濟的匏杓崙
人水共濟的匏杓崙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匏杓崙聚落位於礁溪鄉最西邊,東接龍潭及林美兩村,南臨宜蘭市筊白里,西南隔小礁溪與二結村為界。若以公墓區畫界線,可分為上匏杓崙的「城仔邸」、下匏杓崙的「怡康社區」巷弄及小礁溪橫圳仔一帶散戶等三個聚落。

 

其中尤以上匏杓崙的「城仔邸」拓殖最早,在清國嘉慶年間,先民進墾烘爐匏狀山脈及低窪平坦畚箕型三面環山的匏崙杓地,為防堵原住民出草,沿山便創設隘寮並募請鄉勇,於是先後有黃、陳、許、林、吳、藍等姓從三圍、四圍來此護衛墾殖,匏杓崙聚落自然構成雜姓隘墾的集村聚落。

 

先民開墾時,小礁溪河域沿線多為砂石,水往下流滲透到地底,灌溉飲水取得困難,於是往匏崙城仔底西北方的烘爐山上,尋覓湧泉,挑水回家飲用。後來為節省奔波挑水時間及勞累,應用原始竹子剖半打通竹節當成引水工具,一片接一片的把水接引到家,但若有風大雨多或是人為疏失,便造成管斷缺水,必須靠人工沿線修護水路,直到水泥出現,才改用水泥固定竹片以穩定水源。

 

塑膠水管產品上市後,再更用塑膠水管接水,居民集資出公差,相互合作興建「分水缸」,為用水公平起見,以水平儀測量,各戶管線平行等高。至今,匏崙村現存「分水缸」尚剩 11 座,有19 戶使用,各自引管到家,甚至有人因為負擔不起接水費用,於是兄弟兩人共用一條管線,然後於分水缸接管後再各自分線,兄弟倆用水時間各自錯開,煮飯洗澡時間必須安排妥當輪流用水,管管相連到我家,儼然打造成一座「人水共濟」的農村景觀,但也不僅顯露出匏崙社區早期飲水困苦,更彰顯先民飲水設備的創意之舉。

空間餘韻

[ 飲水思源 ]

匏崙城仔取水源頭分別座落於烘爐山腰的東、西兩處,每年歲末庄民都會前往集水區犒軍叩恩,以示飲水思源之忱。

左:東線水源頭。(陳財發提供) / 右:西線水源頭。(陳財發提供)
左:東線水源頭。(陳財發提供) / 右:西線水源頭。(陳財發提供)

[ 分水缸 ]

尚剩 11座的「分水缸」,有3座位於私宅不便留影,今僅以8座「分水缸」圖像來見證「人水共濟」的生活空間。

「分水缸」。(陳財發提供)
「分水缸」。(陳財發提供)
「分水缸」。(陳財發提供)
「分水缸」。(陳財發提供)

[ 信仰空間 ]

匏杓崙聚落的信仰空間有二:一是保安廟,二是石敢當。

澤被匏仔崙庄民的保安廟舊廟。(陳財發提供)
澤被匏仔崙庄民的保安廟舊廟。(陳財發提供)
鎮守匏仔崙庄頭入口的鐵衛—泰山石敢當。(陳財發提供)
鎮守匏仔崙庄頭入口的鐵衛—泰山石敢當。(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 1994,礁溪鄉誌編輯委員會,《礁溪鄉誌》,礁溪鄉公所。
  • 2010,李心儀、陳世一,《礁溪鄉誌增修版》,礁溪鄉公所。
  • 2019,匏崙社區發展協會,《匏崙社區日曆》,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