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1期-蘭博周邊灌、草叢的動物生態

文/圖:徐景彥

 

本期介紹棲息於蘭博周邊灌、草叢的常見鳥種、爬行動物及昆蟲。依草的高度將蘭博周邊草叢(地)分成高莖草(草高大於1公尺)、低莖草(草高介於1公尺與20公分間)、矮草地(草高小於20公分)三種類型。由於觀察區域內的灌叢(高度低於2公尺的木本植物)面積小,且整體型態較近似高草,因此將灌叢併入此文介紹。

 

(1)矮草地:此類型棲地主要分布在烏石礁溼地、武營橋水池與蘭博建物的周邊,植被組成主要為人工種植、定期維護修剪的草皮。

(2)低莖草叢:此類型棲地主要分布在烏石港都市計畫區與武營溪附近,植被組成主要為蓼科、莧科、茄科、禾本科與菊科植物等。

(3)高莖草叢:此類型棲地成區塊分散在烏石礁溼地及武營溪周邊,植被組成主要為水燭、蘆葦與五節芒。(4)灌叢:此類型棲地成區塊分散在蘭博後方、烏石港遊客中心外、港口附近與蘭博停車場附近,以及武營橋小水池周邊,種植的樹種依區域分別為厚葉石斑木、草海桐、台灣海桐與金露花等。

 

估算灌、草叢棲地類型佔整個觀察區域的比例只有12%(圖1,黃色色塊的區域),雖然矮草地所占面積不小,但其型態、物種單一,能提供的資源有限,而烏石港都市計畫區內的低莖草叢則面臨開發干擾,以及草地將逐漸被建物取代。另外,灌叢及高莖草叢的面積小且成區塊分布,所以區內能完全依賴灌、草叢生活的動物幾乎沒有,唯有增加灌叢及高莖草叢的面積、高度及植物種類,才能真正發揮其生態上不可忽略的功能。筆者希望藉由精簡的介紹,讓大家了解蘭博館外亦有很多值得欣賞與尋訪的生態之美。

圖1 蘭博周邊灌、草叢棲地類型(黃色色塊的區域)與主要區域的分布位置。修改自GOOGLE地圖
圖1 蘭博周邊灌、草叢棲地類型(黃色色塊的區域)與主要區域的分布位置。修改自GOOGLE地圖

活潑生動的鳥類

蘆葦叢是一些偏好棲息高莖草鳥種的重要棲地,如褐頭鷦鶯、灰頭鷦鶯、白頭翁等,常可見牠們在此類棲地活動。成片生長的蘆葦叢亦為小鸊鷉、花嘴鴨、紅冠水雞等在大水池活動的水禽提供良好的隱蔽性。黃小鷺、栗小鷺常在水邊的草叢(如水燭)活動,黃小鷺就在灌、草叢組成的小島上繁殖。成群的夜鷺躲在烏石礁上的灌、草叢內休息,而不會被干擾。另外,很多鳥類因五節芒而受惠,如成熟的種子可供食用,穗桿或葉片可當巢材,或成叢聚集而成為適當的築巢地點。一些草本植物的種子及果實是斑文鳥、白腰文鳥、白頭翁及麻雀的重要食源,小雲雀會利用都市計劃區的空曠處築巢與活動。常見成群紅鳩、紅冠水雞以及屬於冬候鳥的斑點鶇、成群的黃眉黃鶺鴒在草地上覓食。

 

因為觀察區內的灌木都成孤立狀態、面積較小、樹種單一且定期修剪,而造成隱密性較低、非連續性的棲地、可提供的食物較少,況且多種灌木的果實均不可食用,雖然台灣海桐是很好的誘鳥樹種,但因面積太小,果實成熟有其季節性,所以整體而言,鳥類利用此類型棲地的比例算低。只看過屬於候鳥的遠東樹鶯在灌叢內穿梭覓食,紅尾伯勞在灌叢附近活動,而白頭翁、麻雀、褐頭鷦鶯及灰頭鷦鶯偶會停棲於灌叢上。

 

由於篇幅有限,筆者僅選擇數種常見鳥類及其他動物簡要介紹。

 

 

扇尾鶯科在台灣有5種,蘭博常見的有褐頭鷦鶯、灰頭鷦鶯。

 

褐頭鷦鶯(圖2)

全長約14公分,普遍的留鳥。嘴黑色,體羽褐色,尾長約8公分。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之耕地、草地。常站立在植物枝條末梢,飛行時上下抖動尾羽,偶成群活動。叫聲為單調、平緩的「滴、滴、滴」。

 

灰頭鷦鶯

全長約13公分,普遍的留鳥。頭頂深灰色,體羽褐色,尾長。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之耕地、草地。好站立於灌叢或高草枝條末梢,飛行時會抖動尾羽。叫聲為旋律多變且響亮重複的「滴-律律律律」或似貓叫的「喵」。

圖2 褐頭鷦鶯
圖2 褐頭鷦鶯

梅花雀科在台灣有4種,蘭博常見的有斑文鳥、白腰文鳥。

 

斑文鳥(圖3)

全長約11公分,俗稱「黑嘴嗶仔」,普遍的留鳥。嘴粗短、先端灰黑色,體羽褐色,胸腹灰白色、有鱗狀斑,常群體生活,在田野及低海拔山區常會聽到成群的斑文鳥「嗶、嗶、嗶」的邊飛邊叫,或是發現牠們正在草叢中忙著啄食草仔。

 

白腰文鳥(圖4)

全長約11公分,普遍的留鳥。上喙黑色,下喙灰白色,嘴粗厚。下胸、腰部白色、尾尖,所以又稱「尖尾文鳥」。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的農村、平原與丘陵。喜啄食種子、果實,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巢型呈團狀,側邊開口,多使用高草葉片當巢材。

左:圖3 斑文鳥 / 右:圖4 白腰文鳥
左:圖3 斑文鳥 / 右:圖4 白腰文鳥

鷺科在台灣有21種,蘭博常見的有6種:大白鷺、蒼鷺、小白鷺、夜鷺、黃小鷺及黃頭鷺。前五種鷺鷥偏好水域棲地,已於三月份介紹過,有興趣者可另行參閱。

 

黃頭鷺(圖5、圖6)

全長約50公分,普遍的留鳥或夏候鳥。冬季時體羽白色,惟額部有些黃,嘴黃色;夏天繁殖時,眼先(眼喙之間)與嘴基變紅色,頭頸、背羽轉為橙黃色。好棲於牛背,捕食因牛隻走動而被驚飛或跳出的昆蟲,因此又稱為「牛背鷺」。農耕機於田地翻土時,黃頭鷺常成群跟隨於其後捕食獵物。

左:圖5 黃頭鷺(冬羽或稱非繁殖羽,非繁殖羽即為非繁殖期的羽毛) / 右:圖6 黃頭鷺(夏羽或稱繁殖羽,繁殖羽即為繁殖期的羽毛)(攝於宜蘭冬山鄉)
左:圖5 黃頭鷺(冬羽或稱非繁殖羽,非繁殖羽即為非繁殖期的羽毛) / 右:圖6 黃頭鷺(夏羽或稱繁殖羽,繁殖羽即為繁殖期的羽毛)(攝於宜蘭冬山鄉)

鶺鴒科在台灣有14種,蘭博常見的白面白鶺鴒、灰鶺鴒及黃眉黃鶺鴒。前兩種鶺鴒偏好水域棲地,已於三月份介紹過,有興趣者可另行參閱。

 

黄眉黃鶺鴒(圖7)

全長約17公分,普遍的冬候鳥。頭頸至背為橄黃綠色,眉線黃色。出現在平地至低海拔的耕地、濕地與草地,常至地上找蟲吃,受驚嚇時飛到附近樹上。停棲時尾羽會上下擺動,飛行呈波浪形,常成中、小群活動,過境時可群聚千隻以上。

圖7 黄眉黃鶺鴒
圖7 黄眉黃鶺鴒

樹鶯科在台灣有6種,蘭博常見的只有遠東樹鶯。

 

遠東樹鶯(圖8)

全長約16公分,不普遍的冬候鳥。頭上暗栗褐色,背橄褐色,眉斑灰白色,過眼線黑褐色,腹部為污白色。出現於平地、丘陵及低海拔山區的灌、草叢或樹林。常單獨於植被枝條間搜尋食物。常於初春發出旋律多變、優美的「咕-咕嚕嚕哩」,所以又稱「報春鳥」。

圖8 遠東樹鶯
圖8 遠東樹鶯

 

百靈科在台灣有4種,蘭博常見的只有小雲雀。

 

小雲雀

全長約15公分,普遍的留鳥。黑褐色羽冠,眉斑黃白色,胸有黑褐縱斑,背、翼有褐色縱斑,後爪較長。

 

分布於海邊、平地至低海拔的草地、旱田、沙地等開闊環境。以昆蟲或種子為食,叫聲嘹亮,婉囀悅耳,常見其邊叫邊盤旋至空中,亦會直衝而上,於空中定點鳴唱。因此有「半天鳥」之稱。

害羞的爬行動物

棲息在蘭博周邊灌、草叢的爬行動物很少,調查期間只發現草花蛇,牠屬於日行性,多出現於水域週遭的草地,此次發現,是因為牠還小,不小心迷路溜到了蘭博建物附近而被發現的,草花蛇不具毒性,在台灣屬常見的種類。大家應多認識、了解牠們,如此才能真正去欣賞及與牠們和平相處。

 

草花蛇(圖9)

全長可達120公分,體色變異大,多為黃褐色,前段黑斑交錯成棋盤狀,頭後有細V或W的花紋,眼下與眼後各有一黑紋,以魚、蛙和蝌蚪為食。日行性,分佈於平地與低海拔山區的水田、水塘、沼澤、濕地及耕地。農民認為牠們棲息於農地會幫忙捕鼠且無害,因此視其為益蛇。

圖9 草花蛇(攝於宜蘭五結鄉)
圖9 草花蛇(攝於宜蘭五結鄉)

多采多姿的昆蟲

圖10 虎斑蝶(黑脈樺斑蝶)吸食大花咸豐草花蜜
圖10 虎斑蝶(黑脈樺斑蝶)吸食大花咸豐草花蜜

棲息在蘭博周邊灌、草叢的昆蟲以蝴蝶及蜻蜓較為常見,大花咸豐草雖是外來種植物,卻是很受蝴蝶、蜜蜂喜歡的蜜源植物,觀察到會去吸蜜的蝴蝶包括黃襟蛺蝶(臺灣黃斑蝶)、虎斑蝶(黑脈樺斑蝶)(圖10)與寬邊橙斑弄蝶(竹紅弄蝶),而紋黃蝶(黃紋粉蝶)、眼蛺蝶(孔雀蛺蝶)、藍紋鋸眼蝶(紫蛇目蝶)與尖翅褐弄蝶停棲於灌叢或低莖草上。生長在水邊的蘆葦叢、水燭或水生植物則是各種蜻蜓巡飛遊憩後,最喜歡的停機坪,至少紀錄了近二十種的蜻蜓,包括鼎脈、霜白、黃紉、樂仙、侏儒、粗腰、粗鉤、細鉤、褐基、褐斑、橙斑、杜松、薄翅、大華、彩裳、綠胸(圖11)、賽琳及一些細蟌(豆娘),其中賽琳蜻蜓(圖12)屬於「不普遍」種,所以蘭博烏石礁溼地可算是入門者的賞蜓聖地。

圖12 停棲在蘆葦叢附近的賽琳蜻蜓
圖12 停棲在蘆葦叢附近的賽琳蜻蜓

 

如果我們能保留更多的灌木及高草型態的棲地,盡量讓它們長高,增加其隱密性、連續性及可利用的豐富資源,讓各類生物有更多及更多樣化的活動空間,對牠們釋出善意,自然有更多生物願意親近我們。

圖11 綠胸晏蜓連結產卵,雌蜓將卵產至水中的植物上
圖11 綠胸晏蜓連結產卵,雌蜓將卵產至水中的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