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4期-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丸山遺址考古教育推廣活動

文/圖:邱秀蘭(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

 

人類學家的觀點 敘述著 人類文明的「遙遠」

「遙遠」,不只是指年代的久遠,是指文明的陌生

人類學家的視角 追溯著文明環節的「失落」

「失落」,不只是指足跡的消失,是指存在的奧秘人類學家的眼睛

幫我們探索 一扇扇無止境 文明之窗

 

/形之間創意工作室(註1)

宜蘭縣大同鄉四季社獵人,圖片來源:仲摩照久:《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十五卷,(東京:株式會社新光社,1931)
宜蘭縣大同鄉四季社獵人,圖片來源:仲摩照久:《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十五卷,(東京:株式會社新光社,1931)

眾所皆知,台灣人類學研究的傳統,戰前沿襲日治時代總督府學者、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對台灣各族群文化及考古遺址的研究與探討。終戰後國府撤退,當時中央研究院各界跟隨來台,之後於南港重設機構,在幾位當年人文學門先生的高瞻遠矚主持下,遂展開第二波台灣土地的踏察與了解。

 

而改制後的台灣大學,增設了考古人類學系,則作為嗣後無數相關領域人才的培育搖籃。期間完成的田野調查、考古發掘、研究著述,以及物質文化、影音的採集,興趣從已消失、消失中的少數族群文化,轉向處理被研究者當前的社會議題,紛雜而多元的視野,綜合了民族、考古、體質、語言,甚至歷史、社會和音樂等諸多面向,構成了今日台灣人類學豐富的樣貌。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由「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邀集國內與人類學相關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共9個單位共同籌畫合辦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由「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邀集國內與人類學相關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共9個單位共同籌畫合辦

 

臺灣人類學經過百年的積累,留下豐厚的學術資產,為彰顯人類學對認識臺灣人民與土地的重要貢獻,增進社會大眾對於人類學的認識與興趣,以回顧與分享臺灣人類學發展成果,由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主導,特別策劃「人類學家的足跡: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呈現內容分成三個單元:第一部份是藉時間、事件及展品,概括臺灣人類學的發展歷史;第二部分強調人類學家身處田野,究竟是如何轉化所見所聽所想;第三單元則挑選數個經典人類學命題,透過差異與類同對照,試圖拉近觀者與人類學的距離,反思日常生活中習而不察的成見與偏見,尊重過去,展望未來。

 

國內首度動員九個與人類學相關博物館及學術機構(註2),共同推出本特展,展示人類學暨考古學收藏品、文獻史料、田野手稿、影像等珍貴資料,展期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為期兩年,分別巡迴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六館,此次展覽可說是台灣經典人類學收藏的一次精采大集合。

「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關懷」中的大身尪讓您邊看邊露出會心一笑(蘭博「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一景)
「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關懷」中的大身尪讓您邊看邊露出會心一笑(蘭博「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一景)

 

蘭陽博物館是此次巡迴展的第三站,展期自2012年7月19日至10月21日,為期三個月,展覽的內容除了以臺灣人類學發展為範圍外,其中特別展出宜蘭的人類學,例如南澳鄉泰雅族之採集(1962)及龜山島漁村社區調查(1968)、噶瑪蘭人及漢人社會研究,以及增加宜蘭地區近十多年來經搶救發掘的丸山、大竹圍、淇武蘭及宜蘭農校等遺址出土的文物,使得宜蘭的人類學發展,能與台灣其他地方的人類學對話,並讓觀眾更能深入瞭解宜蘭。

「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策展團隊代表臺灣博物館李子寧組長正為參觀民眾解說出土文物
「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策展團隊代表臺灣博物館李子寧組長正為參觀民眾解說出土文物
丸山遺址為宜蘭縣縣定遺址,亦為內政部所指定的三級古蹟,位於冬山鄉丸山村,當地稱為圓山仔的小山上(宜蘭縣政府 提供)
丸山遺址為宜蘭縣縣定遺址,亦為內政部所指定的三級古蹟,位於冬山鄉丸山村,當地稱為圓山仔的小山上(宜蘭縣政府 提供)
宜蘭縣政府在丸山小丘上推動了「丸山史前文物館設置計畫」,期將兩棟歷史建物整理做為蘭陽博物館分館,以保存維護宜蘭地區出土豐富的史前文物
宜蘭縣政府在丸山小丘上推動了「丸山史前文物館設置計畫」,期將兩棟歷史建物整理做為蘭陽博物館分館,以保存維護宜蘭地區出土豐富的史前文物

 

宜蘭縣從有史前紀錄(距今5000-4500年前)至今,積累了豐富的人類學,為推廣本縣文化資產,配合人類學特展,蘭陽博物館特別規劃「丸山遺址考古教育推廣活動計畫」。本計畫乃結合過去丸山遺址發掘成員以及國內考古學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與就讀學生(註3),共同進行考古營隊內容的生成與執行,希望結合博物館與大學學生,建立宜蘭的學生考古營隊之基本教具及課程內容,以利進行考古教育推廣。

 

 

 

丸山遺址為縣定遺址,多年來宜蘭縣政府為積極整理活化丸山遺址周邊區域,在丸山小丘上推動了「丸山史前文物館設置計畫」,期將兩棟歷史建物整理做為蘭陽博物館分館,以保存維護宜蘭地區出土豐富的史前文物,發揮典藏、修護、展示、教育之功能。

 

而除了100年已完成的丸山遺址監管計畫之外,擬有進行丸山遺址考古在地宣導活動之必要,以拉近考古與在地居民的距離,此計畫強調主動的進入校園推廣考古學及丸山遺址所蘊含的史前文化意義,以親子以及中小學生為對象,進行丸山地區的考古教育推廣。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考古學的基本知識能夠被了解,另一方面則可以讓民眾認識丸山小丘所蘊含的多樣自然及人文面貌,加深丸山地區中小學校鄉土教育的空間廣度及時間深度。

丸山地區的考古教育的推廣讓考古學的基本知識能夠被了解,也讓民眾認識丸山小丘所蘊含的多樣自然及人文面貌
丸山地區的考古教育的推廣讓考古學的基本知識能夠被了解,也讓民眾認識丸山小丘所蘊含的多樣自然及人文面貌

 

本計畫由守護宜蘭考古工作多年的文化局考古工作室的成員與蘭陽博物館為主導,規劃兩階段考古教育活動,第一階段為「丸山遺址親子考古捏陶活動」,參加對象以丸山在地的居民為對象,主要是以親子小學生為主;第二階段為「丸山考古營活動」,參加對象為在地小學順安國民小學及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主要以師生為主,另外有來自外縣市至館觀展的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生也參與體驗。

丸山遺址親子考古捏陶活動
丸山遺址親子考古捏陶活動
丸山考古營活動
丸山考古營活動
江芝華老師詳盡介紹丸山遺物
江芝華老師詳盡介紹丸山遺物

第一階段的「丸山遺址親子考古捏陶活動」於6月10日辦理,地點在丸山遺址及八寶社區活動中心,活動內容上午由宜蘭考古工作者邱水金老師及蘭博研究典藏組邱秀蘭組長主講,說故事時間和親近丸山,包括丸山區域人文與自然環境的故事、丸山遺址發掘的故事、丸山歷史建物的故事,參與人員須走路上丸山,親自體驗丸山小丘的氛圍,感受千年前的丸山史前人生活環境,以及二次大戰後奉獻於丸山療養院修士及修女們的付出。

 

下午由文化局考古工作室李貞瑩老師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江芝華老師在八寶社區活動中心詳盡的介紹丸山遺物,並讓參與活動的學員可親自觸摸文物,之後由陶藝家陳家賢老師講授捏陶活動,主題就以上午聽到的丸山故事以及看到的標本作為發想,將所創作的各式陶製品將統一燒製,最後進行心得分享和有獎徵答。

陶藝家陳家賢老師以上午聽到的丸山故事以及看到的標本作為發想,講授捏陶活動
陶藝家陳家賢老師以上午聽到的丸山故事以及看到的標本作為發想,講授捏陶活動

第二階段的「丸山考古營活動」於9月22日及10月13日分別在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及順安國民小學辦理,解說團隊由丸山遺址發掘成員以及國內考古學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與就讀學生共同擔任。

 

考古營活動前的準備工作,設計有學習手冊,深入淺出的認識考古及動手做考古,內容包括發掘前(穿越時空的考古學家、關於宜蘭的故事);發掘中(要如何進行發掘、發掘的好幫手、考古發掘記錄表格、遺物登錄表、如何處理標本、標本去哪裡呢);發掘後(種子的故事、獸齒的故事、丸山石器的故事、畫出丸山的故事)等,並預先複製考古標本,搭配在一天的營隊中,希望透過各種實際的操作,讓國小學童學習到考古學家如何從事田野工作,回到實驗室後如何分析考古資料,接著如何建構考古詮釋。而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認識標本與石器製作的操作,讓同學可以想像史前人如何運用大自然的資源製作可以使用的工具,並透過這樣的過程,讓同學可以和史前人的生活有更深刻的連結。

左:學員正在預先設置的沙坑中,依考古發掘的方法把複製的考古遺物發掘出來 / 右:發掘出來的遺物必須填寫發掘記錄等相關表格,以作為日後標本整理的依據
左:學員正在預先設置的沙坑中,依考古發掘的方法把複製的考古遺物發掘出來 / 右:發掘出來的遺物必須填寫發掘記錄等相關表格,以作為日後標本整理的依據

 

 

本考古營活動課程設計,第一堂課首先由江芝華老師主講以簡報方式介紹考古學、宜蘭史前文化、丸山遺址內涵、田野發掘,以對考古及宜蘭史前文化能有基本的認識;第二堂課由解說團隊協助進行「考古發掘」,參加學員學習在預先設置的沙坑中,依考古發掘的方法把複製的考古遺物發掘出來,並且進行簡單的量測和紀錄,目的希望藉由此項活動,讓同學可以實際進行考古發掘的操作,希望讓同學了解考古脈絡關係對於考古詮釋的重要性,並有機會實際體驗考古發掘工作的流程;第三堂課進行「你挖到些甚麼?」,活動教具設計有植物圖鑑、複製獸骨,分組進行辨認,可以嘗試作獸骨種類或部位的比對,目的希望以宜蘭出土的動物骨骼考古遺物為主,藉由認識獸骨及比對獸骨的活動,讓同學學習考古學家在實驗室的可能工作。

以宜蘭出土的動物骨骼考古遺物為主,讓學童學習獸骨種類或部位的比對
以宜蘭出土的動物骨骼考古遺物為主,讓學童學習獸骨種類或部位的比對
植物辨認是將很多不同的種子區分開來,並且比對圖錄,以解當時人們對植物的利用情形
植物辨認是將很多不同的種子區分開來,並且比對圖錄,以解當時人們對植物的利用情形

 

而植物辨認是將很多不同的種子區分開來,並且比對圖錄,就知道挖到了些甚麼植物,當時的人吃甚麼、用甚麼,活動目的是希望認識如何在考古現場及實驗室如何發現及研究植物種子,而植物種子對於考古詮釋的貢獻。

 

最後課程進行「丸山石器怎麼做?」由於考慮參與學生為國小學生,若是製作打製石器在現場可能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將以磨製石錛為主,並先將石器的粗胚製作完成,教導學生如何將石胚磨製成石器,目的是希望透過石器的製作,讓同學能體驗史前人生活的機會,並透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同學想像史前人製作石器時可能面對的各種狀況。活動最後進行心得分享,讓每位參與學員對本活動設計的建議及分享。

左:丸山石器怎麼做? / 右:製作石器
左:丸山石器怎麼做? / 右:製作石器

記錄並保存人類生活與歷史面貌,是人類學家的最大貢獻。為了讓民眾了解人類學家的工作內容,本計畫是希望透過輕鬆的考古活動進行輔助宣傳與教育,可以增加國中小同學對展覽內容的理解,並推廣基礎考古知識,讓考古教育能往下扎根。在台灣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長達萬年的台灣歷史由於缺乏歷史文獻記錄,必須依靠考古學的工作來進行,透過各種形式的考古工作,考古學者利用物質文化建立起人類在台灣長達萬年的活動歷史,因此考古學知識對台灣人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將這樣的教育向下扎根,可以讓學生了解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過程,與土地建立起更親密的連結。

 

本活動也希促進丸山遺址地區民眾了解居住地區的豐富人文及自然環境,增進民眾對宜蘭在地的鄉土與考古知識。藉由蘭陽博物館與喜好考古工作的同學及朋友們進行合作,推廣考古教育,一方面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博物館的館藏和在地資源,做為未來繼續合作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讓考古學專業的學生有機會參與推廣考古學的工作。此次活動乃建立了宜蘭學生考古營的課程內容與首次的教學操作,將來在宜蘭各地學校可以廣為利用,並希望此次活動可以永續發展,藉由經驗的累積,逐年修正運作方式,讓宜蘭縣國中小學可以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考古學教具及操作手冊,讓未來國中小學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進行初步的考古教育,真正做到考古學知識的普及化。

考古學者利用物質文化建立起人類在台灣長達萬年的活動歷史,因此考古學知識對台灣人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將這樣的教育向下扎根,可以讓學生了解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過程,與土地建立起更親密的連結
考古學者利用物質文化建立起人類在台灣長達萬年的活動歷史,因此考古學知識對台灣人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將這樣的教育向下扎根,可以讓學生了解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過程,與土地建立起更親密的連結

備註

  • 註1 形之間創意工作室為蘭陽博物館受託設計布展「人類學家的足跡: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的單位,本文為本展覽設計理念。
  • 註2 國立臺灣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等九個單位。
  • 註3 感謝邱水金、李貞瑩、江芝華、紀科安、王宇祥、徐尚溥、宋偉淵、陳昱婷、宋韻如、蘇郁尹、黃詩芳等協助。

參考文獻

黃宣衛主編/黃啟瑞等文字撰述,2011《人類學家的足跡:台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