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九)
文/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圖/林永懋
節錄自《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一書
第166期-2024年7月
作品賞析-鴨系列(1960-1970)
作品編號057-065號等12張作品為鴨系列,早期(1993年以前)河川沒有禁止養鴨,養鴨人家大多會在河川河床放養,適河川養殖的盛世。1967年以前五結鄉養鴨數量全縣第一,冬山河與新城溪下游是養鴨重鎮,除了菜鴨之外,仰賴番鴨作為繁殖,河床邊養鴨之外,在稻作收割後也會將鴨子趕入稻田,在宜蘭成為「逃冬」,讓壓在稻田中吃昆蟲和掉落的剩餘稻穗,鴨群經過則將排泄排入田裡,形成有機肥力的循環。
林永懋先生拍攝家禽數量最多的,就是鴨子,其餘牛、雞等都是少數幾隻,但鴨群經常是上百隻。在1960年代的宜蘭,飼養超過200隻以上的養鴨戶就超過131戶,其中特別是冬山河流域與新城溪流域最為興盛,而新城溪的下游河床沙洲多,利澤通往蘇澳的金溪橋(今龍德大橋)是林永懋先生主要拍攝鴨主題的地點,有些在河床拍攝,有些在橋上拍攝,見證宜蘭「河川放養」時期的盛況。
057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宜蘭目前可見養鴨場,大多是白色的菜鴨居多,但這張照片可以清楚看到,照片中整群鴨中都沒有白色的,這些菜鴨都在1967年宜蘭養鴨中心成立前普遍的鴨種。這時期也是在動態流域中「河川放養」的黃金時期。

058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這張照片可以看見河床河灘地放養鴨群的盛況,雖然在河床放養,但也會提供飼料,增加鴨群生長的的速度,河床放養,仍會有簡易圍籬設施圈養,依照光影角度判斷,這是一張由西向東拍攝的方向,也就是在河床出海口附近的河灘地,一般出海口的河床特別寬與平坦,因此河川放養也大多集中在河川的中下游。

059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這張照片是鴨在水中戲水的特寫,可以看到整個河水漣漪由鴨子中心往外放射,清晨陽光照耀在河水漣漪閃閃發光,形成生動又閃亮的特寫。

060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這張由高處往下拍攝的大逆光趕鴨群照片,可以看到鴨農拿著長長的竹竿,竿尾綁著塑膠袋,驅趕鴨群的照片。黑壓壓的鴨群與閃亮亮的水波反射,形成強烈的對比。

061 / 鴨 / (1960-1970) / 五結與蘇澳附近
這張河床鴨場餵鴨照片,前方十多個碩大竹編圓盤內放滿飼料,遠方鴨群正衝刺奔向飼料區,這群放養的菜鴨幾乎都是白色,可以看到整群白色菜鴨綿延到最遠處。左邊的橋,就是林永懋先生口中的金溪橋(今龍德大橋)。

062 / 鴨 / (1960-1970) / 五結與蘇澳附近
在寬廣的新城溪下游河床中,鴨農驅趕菜鴨渡河。

063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新城溪下游河床中鴨農與放養菜鴨的餵食畫面,菜鴨圈養在圍籬內,當鴨農放置好飼料之後,再讓菜鴨一起集體搶食。

064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清晨鴨農到河床上,準備要放出菜鴨的時刻。圍籬的範圍,是晚上菜鴨睡覺集中的區域,等待白天在讓菜鴨在河床覓食。

065 / 鴨 / (1960-1970) / 五結蘇澳附近
鴨農站在較高處,手中拿著飼料,底下鴨群全部集中靠攏,望相飼料的放射性密集畫面。

書籍資訊
書名: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
作者:陳碧琳、林永懋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