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茶金傳奇-冬山鄉產業變遷與茶業發展(一)

游正福, 酆林軒霆, 張峻浩, 徐千捷, 張雅欣採訪; 張峻浩, 徐千捷, 李軒如編輯

-節錄自《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第168期-2024年9月

樟腦產業的興衰

中山村位於新、舊寮溪的山谷地,早期有不少樟樹分布生長,日治時期開始發展成為宜蘭的樟腦重要產區。中山村的樟腦產業從舊寮開始發展,最早可追溯的文獻資料為1896年吳三元向官方申請在舊寮作為製腦地,規模有80鍋。[1]1899年為提升臺灣的樟腦品質,提高財政收入,實施樟腦專賣制,於各地設立樟腦局負責樟腦的製造管理,在宜蘭設有羅東樟腦局負責。

不過因為樟腦產區多在山腳地帶,要順利發展樟腦產業就必須解決山腳的族群衝突,確保樟腦工人不會在工作時遭到原住民出草殺害,成本相當高,收支呈現嚴重赤字。樟腦專賣反而造成財政的負擔,因此1901年4月廢止了羅東樟腦局,改設專賣局出張所,將官方直營的製腦事業轉給民間經營,舊寮一帶的製腦包辦給鈴木岩次郎負責。不過舊寮地區的腦寮因為位居泰雅族原住民的下山道路,常會面臨族群衝突的威脅,1903年1月就因泰雅族人有大舉來襲的態勢,造成舊寮山腦寮的工人人心惶惶,不少工人因而逃下山,舊寮的樟腦產業呈現浮動不穩的發展狀態。[2] 

為了重整樟腦產業,宜蘭的製腦業者小松楠彌、波江野吉太郎、平井雄介等三人在1903年共同組織臺灣製腦合名會社發展製腦,承接宜蘭的製腦事業。並要求政府推動隘勇線的防堵措施來維護沿山的安寧。[3] 隘勇線政策在沿山地區設隘勇來防衛邊區,並架設通電鐵絲網圍堵山區原住民,透過封鎖迫使原住民繳械歸順。隨著隘勇線的不斷推進延長,隘勇線內逐漸安寧,樟腦產業也漸漸走向穩定發展。隘勇線的封鎖政策,最後在1909年迫使鄰近舊寮的泰雅族南澳群原住民歸順政府,山腳地區正式進入穩定狀態。[4] 

從伐樟製腦到復育樟樹

在隘勇線內被保護的舊寮,樟腦產業呈現較穩定的發展狀態,樟腦產業雖然在不斷進展中,但原料因不斷砍伐已漸缺乏,產額漸趨下滑,為挽救此趨勢,1906年總督府就開始在舊寮溪山谷栽種31萬株樟樹苗木。[5] 1908年製腦地拓展到新寮溪,設置新寮山製腦地。[6] 新舊寮一帶的樟腦到1910年時,規模達到溪南最大的製腦產地規模。[7] 這時新寮的規模來到15座腦灶,年產11,291斤樟腦、10,480斤樟腦油的產量。而舊寮則是13座腦灶,年產1,937斤樟腦、2,254斤樟腦油。[8] 可以看到在這時新寮已取代舊寮,成為蘭陽溪以南的平原沿山規模最大的製腦地。

不過在此同時,因為1909年南澳群泰雅族人歸順,大南澳及東澳劃入官方行政區中,這裡過去少有人前來開墾,保有比蘭陽平原整體更豐富的山林資源,有著更豐富的樟樹資源,因而成為新的宜蘭樟腦產地重心。新舊寮產量雖多,但僅是溪南平原的製腦重心,產量仍輸東澳及大南澳山區。[9] 

1908年新寮山製腦地設置後,新舊寮溪的製腦事業多轉移到新寮,但山谷的土地十分有限,不久也面臨樟樹資源砍伐殆盡的困境,宜蘭的製腦重鎮也轉移到新的東澳及大南澳一帶。1915年後舊寮及新寮一帶山谷成為樟樹造林的重點地區,[10] 僅做有限度的小規模伐樟製腦。

樟腦產業的尾聲

1960年代後,隨著石化工業的興起,以石油提煉的塑膠取代了以樟腦提煉的賽璐珞,樟腦失去重要性而日趨沒落,今天在中山村已不見昔日的樟腦產業,樟樹密布的山谷也開闢成田園,樟樹僅能在山坡樹叢中找尋痕跡。

雖然樟腦產業已不存在,但對新舊寮地區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除了地名外,最為明顯的就是產業吸引了一些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腦丁,攜家帶眷來到新舊寮定居開墾,建立新家園。如來自新竹寶山的龍家、來自桃園龍潭的陳家、臺中后里的翁家、桃園龍潭的楊家等,[11] 為中山村帶來多元的文化樣貌。

圖1:昔日樟腦密布的舊寮山谷,今天山上已成茶園。
圖1:昔日樟腦密布的舊寮山谷,今天山上已成茶園。

尋找新經濟作物---茶產業的萌芽

中山村在早期除了製造樟腦的腦丁外,還有一些地主或農民會來新舊寮溪山谷間開墾,如新寮和中城就有不少屬於來自羅東的藍家田地,舊寮在永光宮一帶則有林家及蕭家的田地。早期中山村的田地,據舊寮的茶農游源鎰的指出的農作物以柚子、李子、芭樂、竹筍、甘藷等旱作為主,在舊寮的茶農林文玉也提到過去他們家在種茶前是種楊桃的,今天他們家後面山頭還能找到很多楊桃樹,而中城的劉同文則提到他們是以水稻為主,不過新舊寮溪在早期還未整治時,時常會有山洪大水,耕種的灌溉設施、田園和家宅都常會遭到沖毀,且土地主要為砂石地,僅適合旱作,水田收成不佳。[12] 

在樟腦產業沒落後,有一段時間因為這裡生活條件並不好,不少人因而向外遷徙,一直到1960年代後,才有所轉變。在約1960年代開始有來自坪林和石碇的製茶師傅來到中山村教農民種茶,根據中城的茶農劉同文指出最早開始種茶的是在舊寮,陸續有黃焰寬、林圳松、林榮輝等人開始將原本的田園改種茶,因為種的成效不錯,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中山村的山谷開始開闢茶園。茶業成為樟腦產業衰退後,新興起的中山村重要產業。而他們中城最早種茶的則是李春安。[13] 

圖2:中山村茶園。
圖2:中山村茶園。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松下芳三郎,《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24),附錄頁9。

[2] 廖英杰主編,《宜蘭廳治一斑》(宜蘭:宜蘭縣史館,2015),頁116-117。

[3] 廖英杰主編,《宜蘭廳治一斑》,頁117。

[4] 隘勇線理蕃歷程詳見廖英杰主編,《宜蘭廳治一斑》,頁92-98。

[5] 松下芳三郎,《臺灣樟腦專賣志》,頁692。

[6] 松下芳三郎,《臺灣樟腦專賣志》,附錄頁24ノ4。

[7] 波越重之、松室謙太郎編,莊振榮、莊芳玲譯,《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第三冊)(宜蘭:宜蘭縣史館、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頁1430。

[8] 波越重之、松室謙太郎編,莊振榮、莊芳玲譯,《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第四冊),頁1544。

[9] 以東澳嶺為例,就有329座腦灶,年產254,420斤樟腦、199,086斤樟腦油,規模明顯高於新寮山。詳見波越重之、松室謙太  郎編,莊振榮、莊芳玲譯,《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第四冊),頁1544。

[10] 松下芳三郎,《臺灣樟腦專賣志》,頁671-672。

[11] 黃瑞珠,〈產業、社區與環境變遷-以羅東樟腦局、樟仔園和樟造林事業為例〉,《「再現」別有天:宜蘭生態與環境變遷: 「宜蘭研究」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2015),頁180。

[12] 2022年8月26日於游源鎰家中訪談;2022年8月24日於林文玉家中訪談;2022年9月26日於劉同文家中訪談。

[13] 2022年9月26日於劉同文家中訪談。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策畫:正福茶園-小山茶寮

出版單位:翔竣商行

出版日期: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