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8期-生活美學與文創產業

文:莊雅惠 整理/圖:孫華翔 提供

 

取材自民國99年8月4日(六),下午13:30~17:30
於蘭陽博物館二樓國際會議廳所舉辦的專題講座〈台灣地方工藝的可能性〉
由孫華翔先生主講,現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發組總監

 

蘭博的「手創蘭陽」特展可以說是在創造宜蘭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新的生活美學方式,宜蘭人不斷地在往前邁進,尤其是關注到非常細微的生活方式。過去我們在談及生活時,大概就是指的「顧肚子」,也就是產業的部分,即便是到現在,這仍然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議題,政府政策比較關注的議題好像也都是「拼經濟」,但是在拼經濟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產業的衝突、環境的衝突。事實上產業和我們生活的方式是息息相關的,這次的展覽就是回歸到應有的生活本質,強調人的本性與人和環境的良性互動。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過去我們都太注重賺錢了,以前有一句話說:「台灣錢,淹腳目」,可是大家有了錢、賺了錢之後,生活真的變得更美好了嗎?是這樣子嗎?可能大家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今年中國大陸有一個世界級的博覽會—上海世博,它打出的口號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可是各位想想看,城市是真的讓我們生活更美好嗎?有嗎?其實我們對都市的印象都是十分地擁擠,而且空氣又污染,交通又紊亂…所以大都市不一定是那麼樣地適合每個人居住。我們目前一直都在強調說要一個樂活的城市,也就是我們要創造一個快樂的居住地方,強調人們應該要怎麼樣生活,而不是強調要怎麼去賺錢。其實現在假日很多台北人都往宜蘭跑了,為什麼?如果說大都市是真的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的更美好,那他們為什麼要跑宜蘭來?,強調人們應該要怎麼樣生活,而不是強調要怎麼去賺錢。其實現在假日很多台北人都往宜蘭跑了,為什麼?如果說大都市是真的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的更美好,那他們為什麼要跑宜蘭來?

 

手創蘭陽把設計師帶到社區,跟在地的文化融合,試圖創造出一種讓生活更美好的模式,把源自於在地的手藝和設計師相結合,創造其更多的可能性。不管是手創蘭陽,還是我們這次的講座都是在推動生活美學的運動,這個也是目前文建會正大力提倡的,它也是支撐我們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今天如果是我們的生活沒有做改變,我們生活需求、消費並沒有到達那樣的層級時,無論我們如何推銷這些產品都是枉然。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生活美學

談到美學時,大家好像會覺得那是藝術家的事情,好像是博物館、美術館裏面的事情,一定要掛一些藝術品才叫美學,事實上「美」不盡然是這樣子,從我們居家、大家身上所穿的、所用的這些東西物品,如我們用的包包、喝茶用的茶杯等等…這些都是最影響我們對美的品味的物品,因為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自己穿著打扮時宜,自己心情很愉悅,別人看到你也會受到感染;遇到人時微笑、打招呼,人跟人之間的態度或人和環境間的互動…這些生活態度,都是一種生活美學。

人跟人之間的態度或人和環境間的互動…這些生活態度,都是一種生活美學
人跟人之間的態度或人和環境間的互動…這些生活態度,都是一種生活美學

 

除了上述的個人美學外,另外就是大型的公共空間的部分,目前最有名的公共藝術就是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它是由義大利玻璃藝術家水仙大師所創作,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國際級的景點,很多人到高雄去坐捷運,主要就是為了要去參觀光之穹頂,而不是真的因為其運輸的便捷。大型的公共空間也是我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藉由讓藝術品由室內走到戶外的方式,讓車站、公園、機場等等公共場所,充滿藝術的美感。

 

個人的品味,大家自己會去追求,大型的公共空間也有這樣的國際大師讓我們的空間變得更美,但我們大家共同生活的社區呢?它的美感,它的生活的舒適度到底是在哪裏?目前這個區塊還是比較需要大家一起去努力彌補的。

 

高雄美麗島站的公共藝術--光之穹頂
高雄美麗島站的公共藝術--光之穹頂
三合院和曬穀場,擺個茶碗、桌子,就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的美感了
三合院和曬穀場,擺個茶碗、桌子,就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的美感了

 

 

宜蘭二結的三合院和曬稻子的曬穀場,這一個純粹的農作空間,是原本就存在我們社區的生活中,可是你看在在樹蔭下擺個茶碗、桌子…就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的美感了,說不定很多的都市人都會羨慕不己,想來體會一個這樣的鄉村下午茶。這就是我們的社區美感,讓我們的社區生活裏充滿了愉悅。當然,實踐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剛才提到的,可以請國際的藝術大師來創作,但這通常是大型的公共工程,公家機關才能提供有這麼大的經費,那我們一般的社區要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從工藝方面來談,工藝該如何切入社區,讓生活有新的美感,甚至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

 

目前大家對於美的感受,很多來自於接觸的產品,包括我們現在講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很多是從產品的販售而來,那我們以前生活用的產品怎麼來?傳統產業和文創產業其實有蠻不同的經營模式和思考方式。

傳統產業與文創產業

傳統工業所產生出來的產品,也就是我們平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大量而單一的,是由許許多多的工人生產出來;我們文創產業做出來的可能是小量的,但是相當豐富而多元的,每個人每個產品都有它獨特的個性,跟傳統工業的對比,文創產品是小而美的。

 

以前的工業其實就是行業別的思考,如我們現在這個生產線如果是要做杯子,為了要賺錢,量越大越好。但當我們在談的生活,它其實是整體的,如我們喝茶時,可能什麼樣的茶要配什麼樣的茶杯、茶器,在什麼樣的場合,和什麼樣的人,喝什麼樣的茶…等等,它是整個生活方式的行為,而不是單一事件,喝茶有時不是只有茶杯或茶壼,它有可能是整個生活的思考。所以在文創產業裏,它是整體、複合式的、跨領域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傳統的工業是追求流行的,為什麼?因為它就是希望造成一窩蜂,大量的消費,量越大越好,想趕快賺到錢,賺飽了就走。但文創產業它不是想要賺了就走,它是一種人性化情感的表達,希望藉由產品來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來。

傳統產業與文創產業經營模式比較

  • 傳統產業                     /        文創產業
  • 大而單一                     /        小而多元
  • 行業思考                     /        跨域思考
  • 追求尖流行與大量消費    /        追求特色與文化傳遞
  • 功能性                        /        敘事性
  • 普遍性                        /        在地性

傳統的產業通常都是注重其使用性與功能性。可是文創產業強調的是有什麼樣的故事?也就是說這個產品其實背後有一段故事可以說的,那個趣味與美感就是在這裏,而不止是說,這個杯子就只有可以當成裝水的容器,能讓我們解渴的這個功能而已,設計師或藝術家通常比較敏感,他們就可以把這背後的有意思的故事挖掘出來。

 

傳統工業需要大量的生產來獲得大量利潤,所以它的東西是很普遍的。但是文創產業它是手工、限量而且很在地性,它可能只有在某些特定區域有,如只有頭城有、只有宜蘭有,人們必需來到在地來體會那種臨場感,那和在網路上看到的感受與價值是不一樣的。

苗粟縣南庄石壁染織工坊 以傳統泰雅弓織技法編成的背帶,原本是使用在背籃上,但現在很少用這個背帶上山去打獵,所以他們轉化成背相機、背樂器的背帶,把在地的技藝跟現代的生活相互融合
苗粟縣南庄石壁染織工坊 以傳統泰雅弓織技法編成的背帶,原本是使用在背籃上,但現在很少用這個背帶上山去打獵,所以他們轉化成背相機、背樂器的背帶,把在地的技藝跟現代的生活相互融合

地方特色文創產品研發的成功要素

如果要開發一個文創產品,我們可以朝這三個面向來驗證一下,到底它是不是一個可以值得開發的,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

 

藝術

美學的思維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到底是什麼樣叫美,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詮釋,但什麼樣是不美的,恐怕大家的共識度就會蠻高的。

 

經營模式

我們可以去了解它到底是非常大量的,只是重視賺錢的,或是一個重視文化傳遞、跨域、複合的開放式創新經營模式。

 

在地性創意

在地性的創意是指它到底能不能去詮釋在地文化、在地的情感與在地的故事,產品是根源於文化內涵與在地社群所產生的創意。

南投信義鄉雙龍部落的藤編包
南投信義鄉雙龍部落的藤編包

蘇澳鎮港邊社區

以港邊社區為例,它是一個小漁村,現在還擁有一個水鳥的保護區。這個社區原本在開發地方特色紀念品時是彩繪石頭魚,石頭原本是單一的顏色,透過彩繪而成石頭魚,既有趣味、又有美感,但有沒有進一步跟在地連結,把在地文化傳遞出來呢?

 

港邊社區整個環境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漁村,漁村早期有牽罟的活動,現在也定期會舉辦牽罟的活動,讓社區外的人來體驗早期的漁村文化,同時也會抓到一些魚。

文創產品中在地的體驗性是很重要,如牽罟這個例子裏,魚是我自己和大家同心協力抓到的,最好是可以現煮來吃,這樣最新鮮了,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可能會想把新鮮的魚帶回去煮,不過他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魚,帶回去後他也不一定知道這個魚的特點到底是什麼,怎麼煮才會好吃。

 

現在我們就有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了,一個是彩繪石頭魚讓人家做紀念,另一個是讓民眾來體驗牽罟,但這兩個並沒有扣在一起,是各自獨立的。那這些產品的開發,是不是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於是我們就找了設計師來思考如何把在地的生活方式,跟消費者、遊客的行為結合在一起,彩繪石頭魚該如何展現漁村的風情,如何與牽罟中大家抓到的魚產生連結呢?

彩繪石頭魚
彩繪石頭魚

於是我們透過設計師重新將石頭魚包裝,包裝上說明了這些彩繪石頭魚的魚種,再說明它該如何烹調。所以民眾如果是在這邊參加了牽罟,買了這個美麗的彩繪石頭魚,就可以認識到港邊到底有什麼樣的魚,對於在地會有了解,於是在把石頭魚帶回去做紀念的同時,又可以照這個食譜將所得漁獲烹煮。如此就進一步就把彩繪石頭魚和漁村生活這兩件事情,透過產品的設計扣連在一起,傳遞社區的文化。

彩繪石頭與牽罟結合而成的文創品「港邊魚獲」
彩繪石頭與牽罟結合而成的文創品「港邊魚獲」

我們的故事

用心發掘,生活處處是美學
用心發掘,生活處處是美學

 

有時我們在開發文創產品時,會用純粹從設計的角度來想,如我們最好就找個很會產品設計的設計師來幫我們設計個產品,或是找知名的藝術家來幫我們做一件作品,但這些藝術家、設計師不見得了解在地的文化,雖然他作品很獨特、很有趣又實用,但他是不是能傳遞社區的故事跟社區的特色呢?所以我們雖然是從設計師出發,但是如何讓這些設計師來把我們的社區故事挖掘出來,將社區的文化傳遞下去,了解生活美學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觀念,怎麼樣在生活上營造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