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5期-《家,遮是博物館》─深溝水源生態園區

黃淑瑩 / 時任《在宜蘭》雜誌總編輯

全台第一座自來水文史館誕生於深溝水源生態園區
全台第一座自來水文史館誕生於深溝水源生態園區

編按

2012年出版的《家,遮是博物館》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其用意在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入選的12個館舍裡,皆是與主題「家」環環相扣,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更有具家園意義的社區博物館,而有的則是對宜蘭人具有廣泛家鄉情感與文化代表性。

 

《家,遮是博物館》以故事性的手法介紹館舍,採訪主要成員做深度訪談,一片一片拼湊起「家」的形狀,蘭陽博物館節錄其內文,將每個特色館舍逐期刊載。

日據時期蘭陽地區水道創建與演進

你知道嗎?台灣的自來水最初叫做水道水(tsuí-tō-tsuí),水龍頭叫做水道頭(tsuí-tō-thâu),這個名稱源自日式漢語,因為台灣自來水的創建始於日據時期,在日本,上水道是處理過的淨水,下水道則是排放污水用的。

 

清光緒21年(1895)4月,清朝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6月22日,日軍進入宜蘭城,宜蘭支廳長河野圭一郎,陳報『宜蘭開廳狀況報告書』時,提及『宜蘭轄內井水既少又混濁,不適飲用,飲水困難』,當時台灣缺乏衛生的公共給水系統可見一斑。

 

自來水道敷設是現代文明指標之一,通常首先出現在城區,但因為台灣是殖民地,日據初期的水道建設,有時是以軍事需要及港口建設為優先,蘭陽地區的自來水首見於三星,再來則是南方澳,繼之才是羅東、宜蘭。

 

叭哩沙水道:蘭陽地區首處自來水道

昔日所稱之叭哩沙,係指宜蘭西南近山地區,包含今三星鄉及員山鄉粗坑和大同鄉崙埤地區,此處是蘭陽平原沖積扇的開端,昔日蘭陽溪動輒改道,洪患頻仍,加上位於泰雅族溪頭群與南澳群出入的門戶,自清朝拓墾以來,這裡一直是族群衝突最嚴重的地方。

 

1910年代台灣總督府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原住民鎮壓行動,叭哩沙成為平原軍事行動的前哨,大正2年(1913),為供應軍隊飲水之需,總督府派技師勘查設計,引三星市區南向山麓柑仔坑溪的地面水源,供叭哩沙支廳廳員使用,另設公共水栓給一般民眾使用,工程於大正3年(1914)完成,為蘭陽地區首處有自來水的地方。

 

蘇澳水道:配合南方澳漁港興辦

南方澳漁港於大正12年(1923)完工,因政策鼓勵日本移民來此從事漁業,為供應船舶及居民用水,隔年即興辦簡易自來水設備,但因水質濁度高,不堪飲用,亟待改善,又因水道施設資材,必須從日本運送來台,直到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各項水道工程材料運抵後,改善工程得於大正13年(1924)11月開工,迄昭和2年(1927)3月完工。

 

由於來自山澗的水源每逢夏季便枯竭,且經過十餘年,鐵管破損、配水池嚴重漏水等問題,導致供水嚴重不足,無法供應船舶用水,漁船不能出海捕魚,地方人士遂派代表於昭和8年(1933)北上台北州政府陳情,翌年獲得補助動工,於砲台山上設置配水池,由白米溪上游引水,於昭和9年(1934)12月完工。

 

羅東水道:林業重鎮公共供水需求迫切

大正9年(1920),宜蘭廳改制為蘭陽三郡(宜蘭郡、羅東郡、蘇澳郡),隸屬臺北州,羅東與宜蘭以蘭陽溪為界,分別為南北兩大重要市鎮,城市之間也發展出微妙的資源競爭關係。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路通車,羅東街長陳純精帶頭爭取營林所(林務單位)自員山庄移到羅東,在設置營林所與太平山森林鐵路開通後,羅東成為林業重鎮,商業繁榮,人口遽增,公共給水的需求更加迫切,羅東的水道建設因此先於宜蘭。

 

羅東水道於昭和元年(1926)動工,昭和3年(1928)竣工,不過這項現代化的設備,申裝及每月水費費用對一般台灣人家庭來說,算是不小的負擔,故大都選擇到公共水栓提水,申請新裝者少,致使羅東街不得不封閉公共水栓,以增加用戶數。而羅東街為方便用戶,從昭和7年(1932)起派員按月到府收費,為蘭陽地區水道經營之先例,昭和9年(1934)開始裝設用戶計量器。

 

宜蘭水道:水源方案耗時最久

宜蘭水道之設置可謂好事多磨,早在明治42年(1909)宜蘭廳小松廳長到任後,便提出宜蘭水道系統之規劃,大正4年(1915)進行水源及鋪設費用之調查,卻因大正9年地方制度改正,廢廳改設宜蘭、羅東、蘇澳三郡而停頓。大正11年(1922)宜蘭郡完成水道初步規劃,但是因為工程經費龐大,且鐵路未通,無法及時施設。

 

大正13年(1924),在宜蘭開業的陳金波醫師當選首屆台北州議會協議員,他帶領地方人士向總督府請願,要求儘速建設宜蘭水道。昭和2年(1927),官方相關單位多人至三鬮湧泉地帶調查,決定以員山庄內湖17番地為水源地,延宕五年的水源方案至此拍板定案。

 

昭和5年(1930),總督府認可宜蘭水道之補助經費,不過,宜蘭自來水擬將水抽上外員山山頂宜蘭神社旁的配水池,以自然流方式供水,引起日人有損神威之異議,經會議磋商後,在不傷及神威的程度下,將配水池位置移至距神社11尺處,並增建擋土牆,讓爭議圓滿落幕。宜蘭水道於昭和6年(1931)動工,昭和7年竣工啟用。

園區內設置的湧泉池池水清澈透亮
園區內設置的湧泉池池水清澈透亮

光復後自來水經營型態演變

民國63年轉型國營事業

民國34年(1945)台灣光復,初期,自來水設施因戰爭毀損,多不堪使用,礙於有限之人力、財力,無力整頓。民國38年,國民黨政府轉進台灣,自大陸來台的軍民使得人口在短期內急速增加,民生用水問題相對迫切,國民政府乃開始擴充、改良既有之自來水系統,並新建中小型自來水系統,以提高自來水普及率。這段期間,自來水業務係屬於各鄉鎮公所轄下,民國63年,為避免地方上出現擁水自重的情形,政府決定以公司組織型態經營自來水事業,合併全省128個水廠,成立台灣自來水公司,成為國營企業。

 

民國65年宜蘭成立第八區管理處

在鄉鎮公所管轄時代,宜蘭有蘇澳、冬山、羅東、三星、宜蘭、員山六個水廠,成立自來水公司後,整併為蘇澳、羅東及宜蘭營運所,民國65年成立第八區管理處,先後成立冬山、三星、頭城營運所。民國93年又將各營運所整併成立宜蘭北區服務所及宜蘭南區服務所,專責用戶服務,供水部分以蘭陽溪為界,溪北以深溝給水場為主,溪南為廣興給水場。

 

目前宜蘭地區自來水供水普及率為93﹪,第八區管理處為提升服務品質,於民國97年將原本屬於給水廠內的管線股,改編納入服務所,讓測漏檢修工作能在第一線直接面對民眾需求,並成立修漏中心、服務所、給水廠三個單位,全面提供24小時的服務。

深溝淨水場:層層把關、滴滴用心

深溝淨水場地處雪山山腳湧泉帶,佔地23公頃,供應蘭陽溪以北20萬人的民生用水,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淨水場,也是唯一以濕地涵養水源的淨水場,民國96年獲環保署評選為全國七大優質淨水場之一,99年獲ISO14001國際環境驗證,設有24小時自動化監控系統,可監控宜蘭境內37座淨水場的生產操作,以現代化科技來維護民眾用水權益與需求。

 

深溝淨水場擁有雙水源,平時供水以來自海拔120公尺的粗坑溪地面水為主,水源不足時才抽取園區的地下伏流水,淨水流程係利用地層高差,讓地面水自然流入水躍池加硫酸鋁(註1)後,經攪拌混凝、沉澱、過濾等程序,送到清水池,再加次氯酸鈉(註2)消毒,經由送水管輸送到各用戶。

 

三號井原水甘甜,終年不加藥

次氯酸鈉基於法定規範一定要加,硫酸鋁則視濁度(註3)高低而定,一般濁度在10NTU以下便可不加。因粗坑溪水質清澈,進到場區的水平時濁度都在5NTU以下,颱風期間才會較高,所以,深溝的水幾乎從來不加硫酸鋁,相對於其他縣市一些淨水場,平時原水濁度便在300、500甚至到2000NTU以上,宜蘭的好山好水果真名不虛傳。園區內的三號井終年不加藥,自來水公司備有桶子,購買後可重複到園區取水,讓大家有機會品嚐原水的甘甜。

 

不過,自來水關係到公眾的衛生與安全,有水質的先天優勢,還需要檢驗人員的層層把關。水處理的每道過程,每天都必須做水質檢驗,全部過程跑完一次,大概需要一、二個小時,馬上要整理報告,做報表,如果發生豪大雨,一天不止做一次,經常是每個小時,甚至半小時到每10分鐘就驗一次,一直不停地檢驗,以掌握水質狀況。

 

水質檢測層層把關

檢驗人員採三班制,24小時都有人在監控水的處理,水質檢驗人員可不是只坐在實驗室裡工作,除了驗場區的水,還必須去外面一些管末的地方檢驗、複查,大約有20幾個點,每週最少都要跑一次,看水質流到遠端是否還能維持品質,由於屬經常性的動作,民宅不便打擾,他們要去找一些公共據點像學校或廟宇,隨時可供取水並能借用地方擺儀器設備進行檢驗。另外,縣環保局每個月會不定期抽驗,環保署稽查大隊也會抽驗,任何一項檢驗數值不通過,罰六萬元,而且採連續處罰,層層把關,讓檢驗人員工作壓力很大。

 

水質檢驗要上山下海,每一個供水系統都要監控,每處水源頭都要巡視,近年,為減輕檢驗人員長途奔波所耗費的時間跟心力,深溝淨水場也招考、培訓原住民擔任巡迴工,負責巡視南山、松羅、四季、英士山區的據點,每日回報水源是否在安全水位內,及週邊環境維護等工作。

 

曾經在深溝負責水質檢驗五年之久的林宜璇表示,颱風天,大家是從辦公室趕回家,同事們卻是開始往外頭奔走,因為最源頭的地方,颱風天最怕被樹葉堵塞住,要去清理維護設備,曾經有一年颱風,兩位同事車子在寒溪掉入溪裡,幸好人員平安。有自來水公司員工有感而發地表示:『不應該取名叫自來水,人家以為水會自己來!』確實,自來水公司的工作人員為了要讓大家安全、便利地用水,過程中付出的心力,是我們在打開水龍頭時所看不到呀!

為了能在園區中快速找到水井而栽種的亞歷山大椰子
為了能在園區中快速找到水井而栽種的亞歷山大椰子

檢修隊:水管的醫生

檢修隊負責漏水檢查跟修復的工作,就像是自來水管的醫生,而且是外科醫生。31年次的李兩團,民國59年進自來水單位上班,到退休為止,除了會計、政風之外,各項業務都辦過。民國65年,李兩團被調到檢修隊,他表示,檢漏工作要夜間才能做,因為夜深人靜,沒有車子等雜音干擾,通常是白天先做前置勘查,確認管徑大小、供水區域範圍等,晚上才捉漏。判斷漏水的位置要很用心,不能隨便,地面漏水處未必是水管破裂的地方,一旦判斷為漏水處,開挖後發現不是,連續失誤,可是會挖出一條像地鼠鑽的地道,為了管控,檢漏人員如果判斷漏水位置,誤差超過一米的範圍,考績可是會被隊長扣分的。

 

幫水管動外科手術

有漏水的水管,如果是因為輸水能力不夠,就需要換較大口徑的水管,倘若已經修不勝修就要換新,通常斷掉的水管會加上套管或者切掉換新管。李兩團回憶道,以前有些鑄鐵管破掉或壞掉,他們從老師傅那裡學得一項密技,把水管用支架像處理骨折般以鐵線固定,加上輪胎內胎綁起來,外層再用水泥包覆,這樣可使鐵線不會氧化,且非常耐用。按照正規方法不是這樣處理,遇到地形侷限不易處理時,才會用這種方法。他們做的事,是不是很像幫水管動手術的外科醫生?

 

26年次的石錫鏘,民國45年進宜蘭市自來水廠工作,90年屆齡退休,職場生涯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半夜至某軍區救援,當時該區未接自來水管,某天有人撞壞汽車修理廠的地上式救火栓,為處理而把水源關掉,卻造成整個軍區無水可用,而恰巧隔天總司令要來,沒水怎麼辦?晚上十一點,軍方人員向當時宜蘭營運所的主管林建財求救,林建財便聯絡他,軍方派車來接他們,經他現場觀察研判管線走向,應該是空氣堵住水管所致,處理到半夜二點多,終於將問題順利排除,完成這件『夜間急診』的任務。

 

嫁尪毋通嫁自來水

除了修理水管,檢修隊也捉漏水跟偷水,李兩團就說自己有職業病,出門在外看到水溝有水在流,就會特別注意,如果該處沒有灌溉用水,就會循線去找水從那裡來,通常就會找到漏水的地方。他也感嘆,自來水的『內幕』民眾知道得少,缺水時,誰都可以打電話去公司罵,但是搶修的辛苦誰知道,他們在地下工作,不管有水、沒水都得下去,全身總是弄得髒兮兮,難怪他們內部會流傳這句『嫁尪毋通(註4)嫁自來水』!

檢修隊如同園區裡的醫生,讓設備無病無痛能正常運作。
檢修隊如同園區裡的醫生,讓設備無病無痛能正常運作。

深溝水源生態園區

日據時期,深溝淨水場是水源重地,有憲兵駐守,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因此讓園區得以保有蘭陽平原僅存的原始林。23公頃的面積,淨水設施只佔2公頃,經過80幾年的滋長,讓這裡成為野生動植物最佳棲地,豐富的自然生態成為本園一大特色,加上園區尚保留日據時期集水井3個、沈砂井2個,101年開館的蘭陽自來水文史館,蒐藏水廠相關舊文物156件,水道文件超過300件,極富人文歷史意義。

 

從淨水場公園化到生態化

民國80年,林建財在宜蘭營運所擔任主任時,便構思推動『淨水場公園化』,將水源禁地開放給民眾參觀;民國93年開始推動『藍與綠計畫』,進行園區的人文、水文、動植物生態調查,進行資源整合及初步規劃;96年由營建署補助營造生態池;97年加入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將博物館的經營概念帶入園區,開始招募志工隊,施以自來水處理與生態的專業解說訓練,迄101年初,已有五十多位通過培訓的正式志工。

 

在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共存的思考下,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慢慢朝向「淨水場生態化」的方向發展,希望能落實生態環境保育,追求水資源及環境永續發展,達成國營企業的政策性與社會性任務,營造一處兼具『水知識』、『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的水源生態環境。目前園區內記錄到的昆蟲有55科85種,其中蜻蛉目佔7科22種,鳥類有27科45種,魚類9科23種,兩棲爬蟲類8科12種,100年並開始進行甲蟲復育,是環境教育課程的重要資源。

 

宜蘭第一個水源生態教育認證場所

另一方面,園區也嘗試以藝術來美化制式、生硬的水場設施,設計吉祥物『樂水精靈』,舉辦以水為主題之寫生比賽、攝影比賽,並成立水水藝廊,讓園區成為具有人文、藝術、科技、生態、教育五大功能的水源生態博物館,也期許園區成為全國性的水源生態教育中心,在他們積極爭取下,於101年3月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是宜蘭縣第一個通過的。

園區生態池內的台灣萍蓬草
園區生態池內的台灣萍蓬草
落葉堆肥箱
落葉堆肥箱

林建財:自來水史料守護者

林建財,36年次,宜蘭市人,民國65年進深溝淨水場服務,民國80年,他擔任宜蘭營運所主任,有感於民眾對水源地的陌生,希望能讓民眾瞭解水源生態及淨水過程,便提出『淨水場公園化』的主張,還想設置自來水文史館,但是當時的經理不認同,他還是在營運所主管權責範圍內,做到將深溝淨水場開放參觀,不過,這個構想始終放在心裡,沒有忘記。

 

念茲在茲籌設蘭陽自來水文史館

民國86到99年,林建財因為職務升遷一直待在外縣市,為了完成心願,他跟董事長談判,想盡辦法,務必要在屆齡退休之前回到故鄉服務,終於在99年5月如願回宜蘭擔任第八區管理處的經理,而籌設蘭陽自來水文史館即是他上任後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自來水文史館的資料來源幾乎均出自林建財之手,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到縣史館查資料,整理並撰稿。由於日據時期的史料必須逐頁翻看,尋找有關自來水的事蹟,他經常在縣史館待上一整天,回來寫不到二百個字,但是仍埋首其中,樂此不彼。問他為何對文史資料蒐集如此熱中?他表示蘭陽地區自來水建設已近百年,許多地區的開發都跟自來水有關,但這段歷史卻不為民眾所知,平時便喜歡收集值得珍藏的東西的他,想要填補這段歷史的空缺。

 

彌補歷史空缺創造價值

林建財自認是憑著一股傻勁在做,文史館內現在收藏的一座自來水廠舊電話機,原本民國70年整理辦公室時被人丟棄,是他發現後跳上垃圾車搶救回來的,其他一些相關的文物,也都是因著他的這份執著才得以保留至今,整個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的成形與推動,他也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自來水公司是一個事業單位,不過,因為有林建財這樣的人物,為自來水創造了水費以外的價值與收益,值得大家肯定。

文史館內展示
文史館內展示

李光平:讓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更出色

李光平,57年次,員山鄉惠好村人,跟深溝淨水場是隔壁鄰居。之前在台北從事壽險工作,因為父母年事已高,而且想讓孩子能有童年生活,毅然決然賣掉台北的房子回到家鄉。回來宜蘭沒有工作,李光平試過做直銷,也到黃昏市場賣過生魚片,後來到兄長的餐廳幫忙,過了二年晨昏顛倒的生活,因為太累出車禍住院而離開。

 

認識植物開啟人生轉捩點

李光平後來去應徵勞委會的短期就業計畫,原以為是修剪路樹的工作,報到後發現是去路邊撿垃圾,想到自己以前上班是穿西裝打領帶,月入十幾萬,他當場掉頭就想回家,同時卻又問自己:『為什麼鄙視這種工作?』於是,他回頭接下這份工作,不消一天便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個性使然,讓他不管做什麼都要求做到出色,後來被調去縣政中心割草,可以看到很多植物他就覺得很高興,開啟他對認識植物的興趣。

 

民國98年深溝水源生態園區首次招募志工,李光平即報名參加,之前,他從來沒有擔任過任何團體的志工。志工培訓課程讓他覺得自己有所不足,想要學更多,便去農業處當志工,也去教育處,還參加過千里光藥園的課程,不懈怠的學習讓他精通動植物生態,成為講師級的人物,志工隊成員都尊稱他為李老師。園區要編製導覽手冊,原本請專人撰文,結果撰文者在聽了他的解說後,決定就用他敘述方式做為手冊內容。

 

掌握核心價值,維護管理綠色思維

李光平的出色表現,讓林建財經理延請他負責園區維護管理工作,他以低維護管理及廢物利用的概念,鋪設木屑步道、設置落葉堆肥箱、規劃青蛙下蛋池、復育甲蟲、採行季節性除草、利用本地材料改良區塊,讓園區更自然、更多樣化,增加解說內容豐富度,例如湧泉溝旁栽種許多命名與水有關的植物,如水柯仔、水冬瓜、水柳、水社柳、水茄苳、水芭樂、水黃皮、水雞油、水同木、山水柳等,在解說時自然形成特色,令聽者印象深刻。

 

李光平的解說會研究如何符合園區的核心價值,例如在介紹腎蕨時,便引用深溝淨水場為雙水源系統做比喻,說明腎蕨在豐水期利用根部吸取水份,缺水期則利用貯水器官的水份;在介紹甲蟲時,則說他們是自來水公司的員工,因為甲蟲在生態系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促進物質的轉換與循環,幫助水源涵養,所以是自來水公司的員工,讓聽者點頭會心一笑。

 

李光平說他只想要在一個地方出色,這個地方就是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也因為這樣,他讓園區更加出色。

李光平老師是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因為他獨道精闢的解說讓這座園區更顯特色。
李光平老師是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因為他獨道精闢的解說讓這座園區更顯特色。

附註

  • 註1:硫酸鋁,Al2(SO4)3,一種工業試劑,在淨水或污水處理過程中作為混凝劑。
  • 註2:次氯酸鈉,又稱為漂白水,環保署將次氯酸鈉認定為水質處理藥劑,訂有規範,添加量不得超過250mg/L,但為達到供水系統加氯消毒之功效,亦限定其中有效餘氯需在0.2-1.0mg/L。
  • 註3:指水混濁程度的數值,單位依量測方式不同而分為標準濁度單位(NTU)及傑克生濁度單位(JTU)。出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統計名詞定義。
  • 註4:毋通,m-than,不要,不可以。
  • 註5:媠,suí,漂亮的、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