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茶金傳奇-冬山茶業的興起

游正福, 酆林軒霆, 張峻浩, 徐千捷, 張雅欣採訪; 張峻浩, 徐千捷, 李軒如編輯

-節錄自《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第166期-2024年7月

冬山茶業的萌芽

冬山的茶葉種植最早可追溯到清代,根據1897年日本人記下的地籍資料可以看到在冬山的丸山、大埤(梅花湖一帶)地區都開始有茶樹種植,雖然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種,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在1890年代就已有茶樹的出現。[1] 
冬山的茶葉種植雖然在1890年代就有,不過種植面積十分有限,根據1913年總督府殖產局所作的調查,當時冬山所在的紅水溝堡有4.7甲的茶園,同時期蘭陽平原種最多茶的四圍堡(今礁溪)則有49甲茶園,可以看到當時冬山的規模仍不大。[2] 

圖1:從張合春的文書紀錄中可看到,在清代這塊土地上就擁有茶樹千餘株,位置在員山民狀圍庄,即今天的冬山鄉丸山村一帶。(資料來源:「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圖1:從張合春的文書紀錄中可看到,在清代這塊土地上就擁有茶樹千餘株,位置在員山民狀圍庄,即今天的冬山鄉丸山村一帶。(資料來源:「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圖2:在劉正豪的文書紀錄(一)中可看到,在清代的大埤圍這塊土地上就有茶樹,大埤圍位置在梅花湖一帶。(資料來源:「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圖2:在劉正豪的文書紀錄(一)中可看到,在清代的大埤圍這塊土地上就有茶樹,大埤圍位置在梅花湖一帶。(資料來源:「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圖3:在劉正豪的文書紀錄(二)中可看到,在清代的大埤圍這塊土地上就有茶樹,大埤圍位置在梅花湖一帶。(資料來源:「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圖3:在劉正豪的文書紀錄(二)中可看到,在清代的大埤圍這塊土地上就有茶樹,大埤圍位置在梅花湖一帶。(資料來源:「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冬山地區開始有較大規模的製茶要從1930年代開始,據武荖坑鹿苑茶莊的林煜進指出1935年宜蘭這邊有官員想要找人來種茶,發展荒地。當時家族有一位伯父叫林裕,他在茶業試驗所工作,被找來冬山種茶,林煜進的爺爺林川就跟著林裕從石碇一起來到冬山。當初有三個地方在選,武荖坑、是三星、和冬山大進的蚊仔坑。最後選武荖坑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這裡有鐵路,交通方便;一個是這裡有溪流,山谷有溪流的話就容易有落山風,可以把山上的風壓下來,讓武荖坑山谷的濕度比較重、氣溫低,適合茶葉的生長。[3] 
當初和林裕家族一起來到武荖坑的還有來自石碇的陳家,據武荖坑吉园茶行的陳文騫指出:他們當初和林裕一起來到武荖坑,最早是在這裡種茶,茶葉都賣到日本去,到戰後才賣往坪林。[4] 

圖4:冬山蚊子坑茶園與正月初九庄頭遶境隊伍。
圖4:冬山蚊子坑茶園與正月初九庄頭遶境隊伍。
圖5:武荖坑茶園。
圖5:武荖坑茶園。

總督府於1913年所做的統計,冬山所在的紅水溝堡僅有13戶製茶戶、茶園總面積4.7甲、一年生產4,933斤粗製茶[5] ,明顯1936年冬山製茶規模成長不少。1930年代後隨著林裕的進入武荖坑,根據臺北州在1936年的統計,此時的冬山有50戶的茶農、29戶的製茶戶、茶園總面積54甲、一年生產10,409斤的粗製茶,為蘭陽平原上僅次於礁溪的第二大茶產區。[6] 
林裕來到冬山後除了製茶規模擴張外,他也在冬山開設冬山茶葉組合的製茶公司,有員工數35人,是當時溪南唯一有規模的製茶公司。[7] 根據林煜進指出,這個茶葉組合位置就在他伯父的茶葉組合工廠,就在冬山鄉東城村境內,省道九號的非常機車機車行對面空地。在過去茶廠主要生產包種茶外,還有製作煎茶外銷。[8] 

圖6:據林煜進指出組合位置就在目前的非常機車對面,近年茶廠的遺構已拆除。
圖6:據林煜進指出組合位置就在目前的非常機車對面,近年茶廠的遺構已拆除。

冬山茶業的擴張-從武荖坑至十三份坑

1940年總督府為推動農作物增產,進行畑地擴張改良事業,提供獎勵補助金給農民申請開墾荒地。1941年武荖坑的林裕申請了開墾武荖坑及十三份坑一帶山腳的茶園開墾,茶園開始從武荖坑山谷擴張到太和十三份坑。[9] 同年,太和的鍾阿泉也以太和的十三份坑為範圍,申請擴張茶園的補助。[10] 在這背景下,冬山除了武荖坑外,太和的十三份坑也成了茶園的產區,至於中山村則為1960年後逐步崛起,成為今天冬山最重要的製茶產區。下面我們就以中山村為核心,來一探這個戰後興起的茶葉之鄉如何演變至今,村內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圖7:林裕申請的茶園開墾地區,為紅色虛線的兩處,分別是東邊近鐵路的武荖坑,以及西邊的十三份坑。
圖7:林裕申請的茶園開墾地區,為紅色虛線的兩處,分別是東邊近鐵路的武荖坑,以及西邊的十三份坑。
圖8:林裕申請的茶園擴張現今位置。
圖8:林裕申請的茶園擴張現今位置。
圖9:1941年冬山茶業組合組合長林裕申請補助金的申請書。
圖9:1941年冬山茶業組合組合長林裕申請補助金的申請書。
圖10:1941年鍾阿泉申請的茶園擴張補助申請書。
圖10:1941年鍾阿泉申請的茶園擴張補助申請書。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林上連外四名宜蘭管內開墾願認許」(1897-11-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五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9013。

[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茶業一班-大正四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5),頁107。

[3] 2022年9月19日於林煜進家中訪談。

[4] 2022年9月12日於陳文騫家中訪談。

[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茶業一班-大正四年》,頁107。

[6] 臺北州勸業課,《臺北州茶業要覽》(臺北:臺北州勸業課,1939),頁24-25。

[7] 臺北州勸業課,《臺北州茶業要覽》,頁6。

[8] 2022年12月26日於林煜進家中訪談。

[9] 「畑地擴張改良事業補助金請書並ニ工事著手屆ニ關スル件」(1941-03-01),〈昭和十五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十五卷之三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904003。

[10] 「台南州、臺東廳、花蓮港廳畑地擴張改良事業補助金下附ノ件」(1942-02-01),〈昭和十六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三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庫補助永久保存書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909003。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策畫:正福茶園-小山茶寮

出版單位:翔竣商行

出版日期: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