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0期-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蜻蛉-- 蜻蜓篇(一)

文/圖:頼建丞(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海岸林中生態探祕─空中霸王蜻蛉篇
古老的昆蟲─蜻蜓篇(一)

 

「飛呀飛呀看那紅色蜻蜓飛在藍色天空,當煩惱越來越多玻璃彈珠越來越少,遊戲在風中不斷追逐它的夢,我知道我已慢慢的長大了,天空是永恆的家大地就是它的王國…」,這首當年由小虎隊唱紅的歌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蜻蜓這種昆蟲相信大家對牠也不陌生。在以往,每當夏秋之季節,馬路及學校操場上,都有一大群的紅色蜻蜓在空中飛舞著。然而,這些年來蜻蜓的數量越來越少,許多地方都還見不到蜻蜓,可見我們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無尾港一帶的臨海濕地由於周邊無大規模的工業污染,區域內也少有農耕,故還保有許多種類的蜻蜓。

 

蜻蜓科又稱為「蜻科」,大多為中小型的種類,在分類上是屬於蜻蛉目(ODONATA)不均翅亞目(Anisoptera),複眼在頭部背面廣泛相連,蜻蜓科的成員是所有蜻蛉目當中種類最多,體色最多變的一群,從不起眼的黑色,到比天空還要藍的藍色,比紅花還要鮮紅的紅色……,多變的顏色可媲美大自然的彩姬─蝴蝶。

 

本科的種類繁多,棲息範圍遍佈各種環境,從平地一直到高山,從河口半鹹水的濕地到湖泊、溪流、水田、溝渠等等。部份種類的適應環境能力極強,現今的河流溝渠充斥農業及工業廢水,還能見到一、二種蜻蜓存活。有的種類則對環境的變遷極為敏感,稍有變化就會整個族群消失不見。大部分種類的雌蟲在產卵方式皆以「蜻蜓點水」方式將卵產在水中,卵一進入到水中既會自動產生黏性,附著在石頭或者水生植物上。

杜松蜻蜓身體淡綠色,胸部二側各具六條黑斑, 腹部第一至三節膨大成一球狀,具黑色斑紋。第三節後驟然變細,黑、白相間。因腹部此一特徵,故又稱之為細腹蜻蜓,在野外無近似種極易辨識
杜松蜻蜓身體淡綠色,胸部二側各具六條黑斑, 腹部第一至三節膨大成一球狀,具黑色斑紋。第三節後驟然變細,黑、白相間。因腹部此一特徵,故又稱之為細腹蜻蜓,在野外無近似種極易辨識

在無尾港所有蜻蜓當中就數量來說,第一名的就是杜松蜻蜓(Orthetrum sabina sabina (Drury, 1770)),也是生命力最強的種類,牠的稚蟲可說是能生活在任何的水域,牠們的成蟲也能出現在離水域很遠的地方,這也是牠們多的主要原因,最特殊的是,雌蟲對產卵地點不太挑剔,只要是會反射光線的物體,諸如地面上的破鏡子、玻璃、白色汽車、夏日的柏油路面,就可見到雌蟲猛點觸產卵。

左:蜻蜓是肉食性的昆蟲,纖細的豆娘常成為牠們的菜單之一 / 右:同一種類的蜻蜓有時也會自相残殺
左:蜻蜓是肉食性的昆蟲,纖細的豆娘常成為牠們的菜單之一 / 右:同一種類的蜻蜓有時也會自相残殺
雌雄同色同大,不交尾時很難分辨雌雄
雌雄同色同大,不交尾時很難分辨雌雄
左:雌蟲在滿是油污的水域產卵 / 右:雌蟲一次可以產下上千個黃色肉眼難以見到的卵
左:雌蟲在滿是油污的水域產卵 / 右:雌蟲一次可以產下上千個黃色肉眼難以見到的卵
未性成熟的侏儒蜻蜓
未性成熟的侏儒蜻蜓

 

有一種叫做侏儒蜻蜓(Diplacodes trivialis(Rambur, 1842))的和杜松蜻蜓長得很像,就像迷你縮小版一樣,很多人都會以為他們是還沒長大的杜松蜻蜓,對生態不熟悉的人還會以為他們是小寶寶。雄蟲在還沒性成熟之前是以褐色為主,雌蟲的顏色亦是如此,這個階段最容易和杜松蜻蜓混淆,因他們的體型,尤其是腹部的第一至第三節一樣膨大為球狀。雄蟲到了性成熟的階段體色就會變成水藍色,身上並會分泌出藍白色的細粉末,眼睛也會變成水藍色的,這個階段就比較容易分辨了。

性成熟的侏儒蜻蜓
性成熟的侏儒蜻蜓

 

數量上僅次於杜松蜻蜓的是薄翅蜻蜓(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1798)),同時牠也是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的蜻蜓,成蟲在夏末初秋的季節會集結於空曠地區的上空飛翔,這些在空中飛翔的大部份是雄蟲,主要的目的是要展示自己的英姿吸引已經準備好交尾的雌蟲,在空曠的地方飛翔是件很危險的事,隨時都要冒著被鳥類捕食的危險。只要有雌蟲出現,眾多的雄蟲就會爭相追逐,最強的那隻抓到雌蟲後就會迅速地離開到附近的水域產卵。

天氣熱時停棲時會把腹部筆直的朝向天空,以減少被陽光曝曬的面積,避免身體過熱
天氣熱時停棲時會把腹部筆直的朝向天空,以減少被陽光曝曬的面積,避免身體過熱
薄翅蜻蜓在秋天時體色會變成通紅
薄翅蜻蜓在秋天時體色會變成通紅

生物的遷移往往有他們千萬年適應演化下來的固定路線,無尾港一帶是候鳥遷移必經的路線之一,例如每年黃鶺鴒從北方來到台灣時,都會成群地在無尾港停留個幾天,然後再散開到蘭陽平原各地。每年春天時,從南方渡冬谷中北返的紫斑蝶,也同樣的從無尾港一帶進入蘭陽平原。因此,其他能夠長途飛行的昆蟲或動物,一樣會偶然地出現在無尾港,在多次的調查中都會發現一些稀有的物種出現。如常出現在南部及蘭嶼、綠島的夜遊蜻蜓(Tholymis tillarga(Fabricius, 1798))就曾在無尾港記錄到。

北部不常見的夜遊蜻蜓體長約40~50mm,複眼上半部紅色,身體紅色,無斑紋,後翅上具有相連之紅色及黑色雲狀斑紋
北部不常見的夜遊蜻蜓體長約40~50mm,複眼上半部紅色,身體紅色,無斑紋,後翅上具有相連之紅色及黑色雲狀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