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2期-宜蘭興自造-中興紙廠的建廠歷史(二)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8,《中興紙廠⋅宜蘭興自造-歷史建築群⋅紙業風貌一年期(107)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中興紙廠現址
中興紙廠現址

「臺灣興業株式會社」之設立與製紙

(一) 會社籌設與股份募集


昭和9(1934)年12月6日《臺灣日日新報》曾引述日本東京消息,報導「臺灣紙業」於「鬼芒」製紙試驗階段結束後,確認以「鬼芒」製紙有很好的願景。目前在該社之蔗渣製紙工場進行「鬼芒」製紙,但是因為蔗渣製紙工場狹小,所以檢討是否將原有的工場擴大,加設「鬼芒」製紙工場,或是另外新設立「鬼芒」製紙會社的兩個方案。檢討結果為新設會社之後,決定籌資5百萬日圓,發起人會長大川平三郎或是松本真平擔任,於明年春天進行新會社設立計畫。

一方面,也談到股份也可能採取部分公開募集的方式,新會社將以「臺灣紙業」姊妹會社的形式,在計畫著手之同時,以極快的速度實現。[1]以「鬼芒」為主要材料製造出白紙,在世界上來說,也是以「臺灣紙業」為嚆矢。[2]


幾天後,《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新會社稱為「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將於來年春天於東京召開創立總會,2月底著手工場興建工程。新工場預定地位於「臺灣紙業」二結工場南邊,與二結羅東道路和鐵道之間的四結水田地。收購的土地面積約有6萬坪,收購價格為8萬日圓。未來工場完工後,二結聚落將有「昭和製糖」、「臺灣紙業」、「臺灣興業」三大會社鼎立,羅東將可成為工業都市,預期數年後,二結將快速發展到與羅東街相連。[3]


同時,決定在新會社5百萬日圓資本額中,4分之1採取公開募集的方式,其餘部分將由「臺灣紙業」的高層及相關者出資。因此,股東絕大多數來自與大川平三郎事業根據地相近的東京和琦玉,來自工場所在地臺灣的股東,僅有四名,並且只有一位吳金傳是臺灣人。由於考慮新會社創立後數年內將與「臺灣紙業」合併,社長最後決定由大川平三郎擔任,若是兩社合併的話,將可能是「臺灣紙業」(資本額1百萬日圓)合併到新會社。[4]

次年初,預計至昭和10(1935)年2月14日完成股東募集作業,並於2月15日於東京舉行創立總會。股權分配上,7成股份為發起人持有,其餘才為相關人士分配。[5]

同年3月5日在東京丸之內工業俱樂部舉行「臺灣興業」的創立總會,並發表管理階層名單,如表所示。[6]營業項目為各種製紙
及紙漿、紙類加工品,以及上述製品買賣等相關事業。[7]之後,雖然也有報導提出「臺灣興業」第一工場將設置於臺北州羅東郡二結,第二工場設置於新竹州的說法。並且過去「臺灣紙業」也曾計畫使用新竹州的「鬼芒」做為原料而在新竹設立工場,但是後來因各種原因,並沒有實現。[8]

而新工場之所以能在羅東順利設廠,當時的羅東街長陳純精應該也是重要的推手。根據他嫡孫陳晃的口述,他曾爭取營林局的出張所設於羅東,也誘導「臺灣興業」到羅東設廠,奠立宜蘭溪南地區的產業與經濟發展根基。[9]可以推測包括從地主手中購買土地以及和地方居民溝通等方面,他可能出力很多,使「臺灣興業」能在很短的時間即能確定工場設置地點,並開始積極籌備工場之興建工作。

(二) 羅東工場之興建與生產


在日本進行的資金募集與舉行會社設立大會之時,臺灣也在昭和10(1935)年2月14日上午10點在四結有20甲之大的工場用地舉行「地鎮祭」之破土儀式。[10]3月起將近200名的職工進入後開始興建工程。[11]除3月30日由東京到此視察新工場的大川理作之外,第二度來臺的專務大川義雄在3月28日抵臺,30日視察二結後,4月1日在臺北接受報紙訪問談到「臺灣興業」、「臺灣紙業」兩製紙會社的未來發展方向。[12]


大川義雄表示在「臺灣興業」成立後,接受機器訂製的機械製作所,由於知道是製紙界的大川平三郎為中心的公司所需,儘管工作已經非常忙碌,為了配合工場開工生產時程,一般來說估價就需要二個月的時間,他們在一周內就幫忙完成;機器製作一般需要八、九個月,他們在六、七個月內就幫忙做好。整體進度預計在今年11月工場完工後,12月著手安裝機器,明年3月就能有成品產出,正如一開始的計畫,以相當快速的步調進行。4月時工場基地內正進行填土整地,預計5月初完成後,接著開始工場的興建工程。


大川義雄並說在產能預估方面,「臺灣紙業」除了製造需求量極大的甘蔗板之外,在製紙方面,除既有製紙的1臺抄紙機之外,今年6月預定再增加1臺,計畫達成甘蔗板每月生產4萬坪,製紙每月生產達90萬磅的量。「臺灣興業」將設置抄紙機2臺,每月製紙量可達260~270 萬磅(每臺生產134萬磅)。由於蔗渣供給量有限,因此向「昭和製糖」宜蘭製糖所收購他們所有的蔗渣2千多萬斤,作為製造甘蔗板與製紙的原料。但是可能仍有不足,若向其他製糖所購入蔗渣,必須考慮增加運費後,成本增加是否划算的問題。

因此,原則上「臺灣興業」將以「鬼芒」為主要原料,蔗渣只做補助性使用。「臺灣紙業」則以蔗渣為主原料之外,也加入各種野生植物來製出比較高級的紙。「臺灣興業」則專門生產普通印刷用紙。同時,他也說明儘管有人對「鬼芒」作為紙原料有所疑慮,包括供給量是否充足、實際可用材的比率或是產地多位於山地,距離工場較遠,會有運送的成本等問題。在實地勘查後,就可以知道「鬼芒」容易生長,具有永續性,雖然可用材的比率比不上木材,但價格卻遠比木材便宜,並且距離再遠,也比由庫頁島運來要近很多。


之後,身為日本製紙界元老的大川平三郎也在3 月30 日自日本神戶出發,4月2日抵臺。此次來訪除了視察事業外,也安排一連串拜訪行程。[13]3日首先於總督官邸接受中川總督的招待,與會者皆為政府當局的高層代表,包括小濱長官代理、各部局長、野口知事、松崗市尹等。臺灣人中,辜顯榮也受邀出席。[14]5日到11日停留在宜蘭等地,進行二結工場等視察,11日搭火車回到臺北。[15]同年內,11月4日大川平三郎再度來臺,同行者還有松本真平,這次來訪主要是為參加博覽會,同時也到工場視察。[16]

關於工場的興建工程,是由「清水組」承接,自昭和10(1935)年開工,由報紙的報導中可以得知該工場長7百50尺、寬2百尺,加上其他機器設備與附屬空間坪數後,面積達到1萬零50坪。12月5日由宜蘭神社藤村社司舉行「上棟式」,「臺灣興業」與「清水組」的代表者皆出席。當時預計工場興建工程於昭和11(1936)年6月左右完成。[17]昭和11(1936)年3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新工場預計於7月底完工、8月初開始運轉。工場正式名稱為「臺灣興業株式會社羅東工場」,場址在「羅東郡五結庄四結200」。[18]

昭和11(1936)年2月底,身為「臺灣紙業」與「臺灣興業」專務的大川義雄來臺視察蘭陽地區以及花蓮港海岸山脈一帶的「鬼芒」。他也談到,儘管「臺灣紙業」的二結工場在甘蔗板與紙的生產上都很順利,同時興建中的「臺灣興業」羅東工場工程也依預定進度可以在7月完工,8月運行,但也有人說蘭陽地區的「鬼芒」產量,在「臺灣興業」開始生產後,可能就會不夠用。雖然他也不能否定這樣的推測,但是並不悲觀,因為發現花蓮地區海岸山脈擁有豐富的「鬼芒」原料,並且這裡的原住民阿美族與日本人幾乎沒有隔閡,相互融合得很好,使他更有信心,將來花蓮港建設完成後,也一定要在當地設置製紙工場。雖然由花蓮港運送「鬼芒」到「臺灣興業」的羅東工場,在交通不便的當時可能是艱難的工作,不過由於「鬼芒」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所以如果將「鬼芒」乾燥至含水率百分之三十以下,運費也會降低很多,因此相信也是可以嘗試的作法。

除此之外,他也對製糖工場副產品蔗渣有很高的期待,即使不用蔗渣製紙,當時也已經有以木材紙漿來作為人造纖維材料來源,成為棉花原料之代用品,因此將來也可以用蔗渣來製造,為萬一羊毛或是棉花無法進口到日本時預作準備,應該要先開始進行以蔗渣製造人造纖維的研究,所以要持續與製糖會社合作。[19]


「臺灣興業」羅東工場在昭和10(1935)年試作時的原料,即有一部分的「鬼芒」原料,約30萬斤是購自花蓮港新社區的原住民「組合」,由於製作成果頗佳,昭和11(1936)年決定向當地政府請購東海岸地區之「鬼芒」1 千664 萬斤。為了搬運原料,「臺灣興業」也計畫在採收地,也就是在東海岸貓公搭建簡易索道,以及使用汽車來將原料運至新社海岸,再用小型汽船運到蘇澳。[20]7月中旬索道完工後,7月14日由日本出發的105噸汽船至花蓮港,將「鬼芒」運至蘇澳港,再用汽車運到羅東工場。[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