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2期-宜蘭水蓑衣野外棲地的消失及復育契機

文/圖:賴擁憲(頭城國小教師)

宜蘭水蓑衣(Hygrophila sp.)

宜蘭水蓑衣又名頭城水蓑衣,爵床科水蓑衣屬,多年生大型挺水草本,高80-200cm,多分枝,莖方形,木質化,有稜溝。

 

葉對生,倒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達15cm,寬4cm,有柄。花腋生,2-4朵,淡紫色;苞片葉狀,通常4枚,其中兩枚較大;花萼5裂,花冠1.8-2cm長;雄蕊 4枚,雌蕊柱頭鉤狀。

 

蒴果線形錐狀,1.6cm長,種子褐紅色,無白毛,橢圓形,長1.3mm。

 

本種與大安水蓑衣很相似,但野外棲地侷限宜蘭地區濕生環境,且葉質地較薄,葉面的毛也較短,花萼外無卵形苞片。(李松柏,2005)

宜蘭水蓑衣
宜蘭水蓑衣

緣起

筆者是位國小教師,多年前到頭城國小任教時,即經常在教室三樓走廊遠眺大坑罟濕地,偶然的研習機會,認識水生植物專家後,第一次聽到「頭城水蓑衣」的名字,聽聞其野外棲地位於頭城鎮,深感驚訝,細問才知道原來「頭城水蓑衣」就是「宜蘭水蓑衣」,以野外發現地命名,而大坑罟溼地竟是宜蘭水蓑衣現存的唯一野外棲地,這對於當時視一片雜草如糞土的我,無異是開啟了一扇生態保育的視窗。但是,這塊濕地卻在民國97年10月開始被怪手和堆土機填埋了。

大坑罟濕地原為宜蘭水蓑衣現存的唯一野外棲地,但已於97年10月動工填埋
大坑罟濕地原為宜蘭水蓑衣現存的唯一野外棲地,但已於97年10月動工填埋

根據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漁港區段徵收計畫的目的:「為加速漁港土地之開發利用,帶動漁港整體發展與繁榮,並配合烏石港開發及其他必要公共設施用地取得,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整體開發。」預計花費總金額達13億3,759萬餘元,重建後的大坑罟濕地將成為重劃住宅區、商業區、旅遊服務區及其他公共設施。未來在整合烏石港、蘭陽博物館暨頭城海水浴場整體發展計畫、蘭陽博物館暨烏石礁景觀公園、南堤烏石礁公園、南堤海埔新生地、龜山島觀光發展計畫下,將隨著民眾的休閒活動使頭城鎮蓬勃發展,帶來農漁業大量商機,並帶動海陸結合之旅遊發展。在一片蓬勃發展、大量商機及旅遊發展的聲浪中,宜蘭水蓑衣的野外棲地也在這次的重建工程中,正式宣告消失。

左:宜蘭水蓑衣淡紫色的花腋生,2-4朵 / 右:宜蘭水蓑衣的葉對生,倒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左:宜蘭水蓑衣淡紫色的花腋生,2-4朵 / 右:宜蘭水蓑衣的葉對生,倒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如何找回這些植物:談濕地生態三育

近年,隨著政府於2007年公布75處國家重要濕地,並發表《全國公園綠地宣言》和《台灣濕地保育宣言》,指定2008年為「台灣濕地年」,濕地保護及水生生物復育的實踐行動漸為國人所重視,希望國人能以復育、保育與教育,三育合一的策略進行濕地保護工作。

 

在宜蘭,有一群濕地保育志工們,在宜蘭社區大學的蘭陽濕地生態社講師邱錦和老師帶領下,利用「工作假期」的模式,以「做中學」的精神,走訪蘭陽地區各個大小不同的自然濕地與人工濕地,學習如何保育、復育台灣的水生植物。並進一步深入社區與學校,參與大大小小的濕地生態復育工作,目的是希望喚醒居民們對濕地生態的重視,並能結合社區力量共同復育與維護濕地環境與在地性的水生植物。

頭城國小的學童正在清除烏石港遺址中的外來種布袋蓮
頭城國小的學童正在清除烏石港遺址中的外來種布袋蓮

生態復育與在地學子的行動力結合

頭城國小六年級的學童參加2010年11月14日在蘭陽博物館舉辦的烏石港遺址宜蘭水蓑衣復育活動的前一日,先至羅東水資源中心採宜蘭水蓑衣種源
頭城國小六年級的學童參加2010年11月14日在蘭陽博物館舉辦的烏石港遺址宜蘭水蓑衣復育活動的前一日,先至羅東水資源中心採宜蘭水蓑衣種源

 

筆者希望如此深具關懷力量的行動力能在頭城國小的學童身上滋長,讓學童們能認識與關懷本地的水生植物「宜蘭水蓑衣」,因此,邀請六年級的學生們一同參加2010年11月14日在蘭陽博物館舉辦的烏石港遺址宜蘭水蓑衣復育活動,將當初從大坑罟濕地救出去復育的種原帶回它們的家,讓學生從工作勞動中認識濕地生態、體驗愛鄉愛土及愛護特有植物的保育觀念。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們也獲得了許多的啟發與感想,以下內容摘錄自他們的活動心得報告。

參與同學們
參與同學們

鹿捷同學:「我們為了關心本土植物『頭城水蓑衣』,所以,我們在11月14日前往蘭陽博物館復育「頭城水蓑衣」,這項活動是為了讓我們好好保護它,我覺得非常有意義,不但能保護它不被外來種影響,還能讓我們知道他的生長環境。」

 

子鴻同學:「我們前往蘭陽博物館復育頭城水蓑衣,並清除外來種布袋蓮,在過程中一滴一滴的汗水,讓我深深感到台灣的生態危機愈來愈嚴重了,每個人都應該『取之於自然,付之於自然』,為大自然多盡一份心力。」

 

承穎同學:「在這整個過程中,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吃不了苦,只不過是辛苦個6個小時,就叫苦連天!而這些人都只是以自己的眼睛在看世界,只顧自己好就好,以自己角度觀看世界,以自己好為優先,而忽略了要以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去思考,這就是人性最大的弱點。而這些就是我在這次復育活動所領悟到的道理。」

參與同學們
參與同學們

莫童同學:「我覺得這次去烏石港給我的感觸很深,做了許多人生中第一次做的事,我從來沒想過自已可以穿著『青蛙裝』在湖裡走路,那種感覺使我永生難忘,……。這次的活動除了教我堆肥、清除外來種以外,也讓我學到不少的人生道理,像是『不要老是以為別人很輕鬆,辛苦的一面你沒看到!』、『不管別人做的對不對,我要做對,不管別人做的好不好,我要做好。』只要有了這些觀念,不管到了哪裡,都會是最優秀的表現。」

新家萌生

 

我們慶幸的是,一棟房子被拆掉了,並不代表無法覓地重建;一個濕地的消失,並不代表物種的滅絕。這次,透過我們孩子的雙手,幫宜蘭水蓑衣找了另一個新家—蘭陽博物館,種下了它們更生機盎然的未來。希望這股在人與濕地之間萌生的小小力量,能像是一顆顆等待成長茁壯的種子,向下紮根,未來,形成一棵棵關懷在地環境的大樹,堅固的守護著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

辛苦搬運的同學們
辛苦搬運的同學們
努力的成果,辛苦同學們了
努力的成果,辛苦同學們了

參考文獻

  • 內政部營建署新聞稿(2008)。全國公園綠地會議─濕地系統未來展望與後續工作計畫。
  • 李松柏(2005)。台灣水生植物地圖。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 宜蘭縣政府(2007)。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漁港區段徵收計畫。宜蘭縣政府印製。
  • 黃朝慶(2001)。弱勢族群-談台灣的水生植物資源與保育。台灣文獻,52(3),143-170。
  • 賴擁憲(2009),大坑濕地消失的聲音。台灣濕地,75,32-34。
  • 謝凱雯(2010)。夾縫中的溼地—台灣對待濕地的錯亂現象。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5月9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5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