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9期-2020蘭陽博物館環境教育增能活動—金岳部落之旅

林辭心  /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生

大家在協會裡席地而坐聽卓順來爺爺耐心教導藤編
大家在協會裡席地而坐聽卓順來爺爺耐心教導藤編

前言

近期,蘭陽博物館開展了為期三天的環境教育增能培力課程。此行探索的南澳鄉金岳部落,大部分居住於此的是泰雅族人。

 

泰雅族是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分布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蘭陽博物館作為宜蘭縣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窗口,在常設展部分為觀眾介紹有關Gaga、紋面等傳統泰雅文化,同時,館內展示泰雅族傳統家屋,觀眾可進入其中感受泰雅民居的氛圍。

 

透過此次增能活動,館員們感受泰雅文化之魅力,結合環境教育之精神,學習族人的生存智慧,以期提升相關展覽及課程的品質。

金岳部落的「根」

金岳部落由Ryohen(流興)、Buta(舊武塔)兩個舊部落組成,經日治年間的集體移住及國民政府的遷村政策,陸續遷至金岳地區。

 

「如果有直升機載我們回去就好了」,原本耆老的一句玩笑話促使了「直升機之旅圓夢計劃」的誕生。該計劃由部落青年發起,目的是為耆老們圓一個「回家」的夢,回到舊部落,看一眼小時候的家,重溫數十年前的回憶。藉此契機,青年們也重新認識部落文化,建立連結,以泰雅族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營造自己的社區。

傳承與生活智慧

在金岳發展協會的文創展示區,陳列著部落耆老編織的手工藝品,包括背籃、簍子、置物包等生活所需之物品。然而,如今掌握藤編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因此,部落耆老為了傳承自己的手藝,無論族內族外,只要虛心好學,他必定耐心指教。令人欣喜的是,部落的年輕族人便是學員中的常客,在地青年對於傳統工藝的眷戀與繼承使得這一古老的工藝煥發生機。

 

增能活動的第二天,館員們在部落耆老和青年的指導下,嘗試手工編織環保杯套,利用的材料是台灣森林裡常見的植物-黃藤。從最初的削藤到層層編織,再到最後的提帶固定,館員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可想而知,若是製作藤帽、雜物盒、藤編背籃等更為複雜的器具,所耗費的時間和心力更是不可勝數。透過藤編體驗,在窺見泰雅族人精巧工藝的同時,大家也體悟到手工藝人的辛勞,從而多了一份對他們的敬重。

部落裡的青年承襲了編織的技能與精神
部落裡的青年承襲了編織的技能與精神

 

而作為蘭陽博物館的成員,部落環境的踏查自然不能少。跟隨部落耆老,穿過古道,踏過溪流,辨識山中植物,向耆老請教它們的功用。古道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陷阱,透過耆老的指點,大家才瞭解其中的奧秘。館員們還在耆老的帶領下親手佈置陷阱,其中的巧思不禁讓人深深佩服泰雅族人的生活智慧。

部落耆老帶領館員了解陷阱的製作技巧
部落耆老帶領館員了解陷阱的製作技巧

對土地的謙卑正是環境教育的精神所在

三天的增能活動中,大家對於部落莎韻廚房的特色美食讚不絕口,掌廚的是部落青年,這些年輕人不僅擔任導覽員,為遊客介紹部落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同時他們傳承部落藤編、織布等技藝,邀請遊客一同體驗,可謂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由此可見,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靠的是部落青年一代發自內心的熱愛,並願意為之深耕的精神。

 

透過親身實踐與體驗,我們認識了金岳部落的泰雅族人與環境相依相存,有著對土地所應有的謙卑,而這恰是環境教育的精神所在,在最後一天的行程裡,我們來到金岳瀑布淨溪,希望為這片淨土做些力所能及的善行。今後,蘭陽博物館也將通過展教結合的方式傳達Gaga精神,讓原住民的文化能源遠流長地延續,這便是此次增能活動的初心。

第二天的編織課程大夥兒拿著完成品杯套合照
第二天的編織課程大夥兒拿著完成品杯套合照

 

活動名稱:Lokah!勇者再現-泰雅文化增能培力
活動時間:109年6月15日(一)~ 17日(三)
活動地點:南澳鄉金岳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