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期-雙連埤生態教室─環境保育的濫觴
陳宜伶、黃有卿、黃振福、曾昶尊撰寫,蘭陽博物館改編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校史沿革
雙連埤生態教室,前身為1958年設立的宜蘭縣大湖國小雙連分校。1980年代,陳定南縣長推動環境教育,選擇縣內各具環境特色的雙連埤等五地規劃「林間學校」,希望讓學校師生進入大自然,以體驗代替書本。
1993年,分校因就學人數不足而廢校,1997年,舊校區由宜蘭縣政府規劃為「自然生態解說中心」。1999年改作「雙連埤生態教室」,由大湖國小代管。2002-2003年,荒野保護協會進駐雙連埤生態教室,2003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雙連埤公告劃設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2007年,內政部評選雙連埤為「國家級濕地」。
為了進行環境教育,守護雙連埤,2010年,荒野保護協會與緯創人文基金會合作,自7月1日起,以「長期租借」之方式,再次向宜蘭縣政府取得經營管理權,改善硬體,培訓志工人員,致力環境教育與當地友善農耕的推動,並提供各單位、團體作為環境教育基地至今。

留住我們的島
2002年4月,地主欲開發雙連埤核心區的17公頃私有地,聘請怪手清除浮島,並於湖域邊噴灑殺草劑,放養大量草魚,雖然雙連埤具生態與歷史價值,當時卻無濕地環境保育政策和法令,從中央到地方皆無法可施,因此,2002年,宜蘭社區大學與荒野宜蘭分會,共同舉辦三場「雙連埤生態區的三贏思維公共論壇」,邀請利害關係人與民眾輪流發表意見。
和地主協調就地保留數次不成,荒野保護協會再發起「雙連埤水草搶救行動」,偕宜蘭社區大學湖泊生態研習社調查生態,並將水生植物移至羅東運動公園及陳氏鑑湖堂內,縣府亦針對雙連埤進行整體規劃。
經多方努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正式公告雙連埤全區666公頃屬「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隨後,宜蘭縣政府公告其中私有地17公頃水域為「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同年12月6日,完成法定徵收程序,這座台灣低海拔溼地生態之本土物種基因庫,終於得到保全。

全民參與,環保永續
長期以來,荒野保護協會非常關切員山鄉雙連埤地區的自然環境品質,並以教育、復育、保育雙連埤溼地與永續利用為目標,持續協助縣政府調查並復育雙連埤生態,並在雙連埤地區推動友善農園耕種與農食農教育等活動。
宜蘭分會自1999年開始籌備, 2002年5月26日正式成立,每年辦理數場自然體驗活動,讓民眾有機會走入大自然,擁抱最單純的感動,亦培訓解說員及推廣講師,走入校園演講,協助校方與學子規劃生態棲地,此外也舉辦弱勢兒童體驗營,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接觸環境教育,進而探索自身興趣,在成長之中認同自我。
雙連埤生態教室,期望藉由促進全民參與,提升國民的環保與永續意識,締造美好的自然環境,邀請更多人攜手為環境盡一分心力,讓我們及後代子孫可以從保留的重要棲地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