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十三)

文/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圖/林永懋

節錄自《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一書

第170期-2024年11月

車床青年

家族事業的高峰

這裡所稱「車床」,不是今日把車子當床睡的車床,而是一種高速運轉的車削工具機器,透過電動馬達帶動旋轉軸夾,經由高速旋轉,將固定於刀架上之車刀進行車削。「車」是動詞,「車削」的概念,「高速旋轉的電動車削機」的意思。「車床」是真正讓永懋先生家庭事業獲得快速發展的關鍵,或許他們比較早引進車床技術,在當地具備較高優勢,讓林家木工產業在 1960 年代蒸蒸日上。

時間大約是在他國小畢業之後,家裏「後來改做車床,我大哥當兵之前做的 (1952 年 )。我在念農校,兩年沒有念完,家裡有製木材材料與車床,父親木工背景,所以會幫木工備料,這時候也是在自己家裡,老家有兩間,大約有上百坪的空間,後來在對面買房子,空地有四五百坪,這時候生意比較好,賺到比較多錢,車床是比較獨門生意,那時候羅東木工師傅將近有七八成都在我們家出入,那時候車床只有我們家有,以前媽祖廟那間沒有傳承,剩我們家,工作做不完,接單接不完,我會沒念完農校,是因為家裡工作太忙,師傅不夠,所以我就回家開始接手。」 整個家庭非常忙碌,甚至外來的師傅都不夠應付接單量。

當時「大約有十幾個師傅,我們的工廠製材機有兩用,羅東機械廠製作。後來大間工廠出現,生意轉型做加工,作小型家具,還接美國的單,以遊艇內裝家具,透過貿易商」。正當生意非常興旺的時刻,大約在 1973 年發生了一場改變命運的火災。舊家工廠全燒掉,也殃及鄰居:「當時我小兒子已經三四歲,我大約三十多歲。那時候還燒掉隔壁三家,保險金額全部賠給隔壁波及的鄰居,一間房屋給十三萬,另外一間燒一半給一半的錢,舊家的地是博愛醫院的地,以前跟博愛醫院地主租地 ( 祖父時代 ),火災後蓋新工廠,後來也被吃了」。大火之後,也開始一連串的不順遂。

「車床」時期是永懋先生家庭經濟最富裕的年代,因為率先引進「車床」技術,讓木製器具事業相當成功,成為羅東地區七八成木工師傅往來的工廠,接不完的單子,因為大哥永琳當兵無法分擔工作,欠缺人手下,也讓永懋先生在念了兩年宜蘭農校後,就休學回家幫忙家族「車床」事業。

這段時間大約從 1954-1969 年,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永懋先生在家族「車床」事業高峰的期間,擁有了自己的相機、暗房、娶妻、生子,還創下全國蛙式游泳記錄。靦腆的永懋先生與太太 ( 林陳淑如 ) 的連理,是透過媒妁之言:「我跟我太太,當兵之前就有媒妁之言,但希望當兵回來。我當兵當三年,我太太還沒有嫁,所以回來第二年繼續談,後來就在一起了」。在家族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刻,永懋先生當時應該是洋溢著各種幸福與幸運。也在這個階段,跟著大哥,認識了羅東時髦的照相館,學習拍照,並且藉著幫家裡到宜蘭各地收款的機會,廣泛記錄拍攝,同時將宜蘭自然與人文景觀一一記錄到他的鏡頭世界。

攝影師養成

攝影狂熱的時代

林永懋青年時期對攝影的興趣,除了他個人的投入之外,也跟宜蘭羅東早年林業發展有密切關係。1960 年代宜蘭普遍還是平庸的農村社會結構,年輕人能夠擁有自己的相機、暗房,這在宜蘭應該是非常罕見。林永懋青年時期會投入攝影的行列,一開始跟他的大哥也有關係。

大哥永琳比永懋大 7 歲,1954 年永琳已經當兵回來,這時期家裡的經濟非常優渥,大哥永琳也認識了許多上流社會的仕紳與商業人士,其中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謝志德,是羅東開設「第一照相館」謝漢翔老闆的兒子,青少年的永懋總是很佩服年紀較長的大哥永琳,因此也跟著大哥去拜訪好友,羅東「第一照相館」就是永懋先生的攝影啟蒙地。

當年羅東因為木材行業,讓整個羅東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照相館在當時是屬於新穎又昂貴的高科技技術的產業,照相館在羅東也一間一間開,在蘭陽戲院旁邊,後來永懋先生也認識一位朋友,是照相館老闆的外甥,「晚上的時候去照相館玩,那時候已經不在農校讀書,大約 16 歲左右,在暗房幫忙,好玩,產生興趣,買一台 6X6 相機 (Yashica),請照相館幫忙購買,後來又買一台 Olympus (72 張,3X5 對半 ),那時候羅東照相館我都很熟,有三間常常去,如美都照相館 ( 謝老闆 )、青光照相館( 涂老闆 ),後來大家都熟,所以都會去看看,青光照相館也喜歡拍照」。

1960 年代時能夠在年紀輕輕 16 歲跟羅東各大照相館都混得很熟識,購買進口的 Yashica 6 X 6 中片幅相機 ( 又稱 120 底片機,底片大小為 60x60 mm,簡稱 6 x 6),以及 Olympus 135 相機,加上又有自己的暗房,這些攝影設備跟耗材在當時都是非常昂貴,在尚未出社會在家幫忙,就能夠有此經濟能力,若被稱為某某公子或少爺,應該都不為過。

一開始跟隨著大哥永琳常跑到羅東第一照相館觀摩學習,很自然的剛開始也都在第一照相館沖洗照片。照相館老闆謝漢翔沖洗照片過程,發現林永懋的攝影作品相當不錯,主動把林永懋的作品寄送到台北攝影協會參加攝影比賽,沒想到作品獲得入選,甚至在台北博愛路美而連咖啡廳展覽。一種屬於自己的創作,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在家族工作之餘,找到另一種生活的重心,也讓他的視野開闊了起來。自此,永懋先生更積極的投入攝影的興趣,包含研究不同相機、訂購日本攝影雜誌、練習各種不同的攝影與暗房技巧。產生興趣之後,又買了一台日本相機 Asahi Pentax SV,這是單眼相機,可以換鏡頭,也是目前留下作品的主力相機。

林永懋留存的獎狀,主要落在 1965-1966 年之間,背後標註拍攝的相機都是 Asahi Pentax SV,而 Asahi Pentax SV 相機的出產年代,大約落於 1962-1970 年之間,換言之林永懋先生當時買了最新式的日本專業照相機,這時期的攝影技術已經相當純熟,自己沖洗照片的能力也很高,安惠民神父於 1967 年過世所拍攝的下葬作品,也都是使用這台 AsahiPentax SV 所拍攝。這時間距離 1972 年工廠大火的時間,仍有五年的黃金時期,但後續時期因為缺少得獎獎狀資訊可供佐證,較難判斷前後期的拍攝內容。

書籍資訊

書名: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

作者:陳碧琳、林永懋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