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7期-九降風帶來的技藝─冬山風箏館

楊詩羽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專案助理

冬山風箏館象徵標誌,2020年攝。
冬山風箏館象徵標誌,2020年攝。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從此,這裡成為風箏的故鄉

台灣農曆九月為起九降風的季節,此時稻田多已將水放乾,「九月九,風吹滿天哮」,放風箏受限於季節與氣候的影響,乘著無雨的北風在乾涸的稻田施放風箏便成為農閒時節的娛樂。

 

冬山風箏館在行政院文化建設會與宜蘭縣政府的支持下,於1997年11月,設立於宜蘭縣冬山國小,主要原因來自於,冬山國小從1983年起,由李後瑞、林錦崑、陳印堂、張錦洲等熱衷於風箏文化的老師,在冬山國小帶動風箏運動風潮,且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創造輝煌成績,漸漸地打出名號,從此冬山國小與風箏便形影不離。

 

1996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冬山國小提供得獎風箏作品,成立靜態風箏主題館並進行動態昇放活動,受到遊客驚豔與震撼迴響,冬山鄉因而被稱為「風箏的故鄉」。冬山國小以風箏為特色,在校園內設置風箏施放場,鄰近的冬山鄉政公園、冬山河親水公園與武荖坑風景區等也是適合施放風箏的場域。

 

冬山風箏館主要分為五間主題展覽室。第一展示室介紹風箏的由來與歷史;第二展示室闡述冬山如何成為風箏的故鄉,以及製作風箏的要素「風箏四藝」和歷史照片;第三展示室陳列世界各國每個地區,因為材料、氣候、民俗的不同所製作出的特別風箏;第四展示室詳細解說各種風箏的結構與力學原理;第五展示室則以冬山鄉土情為主題,陳列冬山國小所參與歷屆風箏賽的歷史紀錄,另有影片播放區與風箏教室,定期舉辦風箏教學活動。

左圖:冬山風箏館第三展示室的各地區特色風箏,2020年攝。 / 右圖:冬山風箏館第四展示室解說風箏科學,2020年攝
左圖:冬山風箏館第三展示室的各地區特色風箏,2020年攝。 / 右圖:冬山風箏館第四展示室解說風箏科學,2020年攝

萬千風箏百花齊放

風箏出現歷史悠長、種類繁多,因而衍生出許多分類方式,舉凡藝術造型、骨架結構、表現題材、尺寸規格、傳統與創新、材質以及用途等皆可進行分類,而冬山風箏館選擇將傳統風箏依骨架結構分為13類:

 

  • 硬面(硬拍子)風箏,以骨架紮糊外框,構成剛硬的受風面,外加尾巴以利洩風。
  • 硬翅風箏,將上下骨架對紮成漏斗形翅膀,利用漏斗洩風。
  • 平頭長尾風箏,硬面架構與長尾接緣不加骨架,以飄帶長尾連接成風箏本體,利用長尾飄帶洩風。
  • 軟面(軟拍子)風箏,風箏翼面除中心交叉骨架外,周邊部分不紮骨架,利用軟邊以利洩風。
  • 軟翅風箏,風箏面自中心骨架糊成活擺,受風時擺動以利洩風。
  • 擔子風箏,於硬面風箏中穿紮一水平橫桿,以兩端繫上飄動的物件來代替尾巴洩風。
  • 瓦型風箏,風箏骨架對稱紮出內凹圓弧面,利用風力之收放洩風。
  • 立體風箏,以立體結構圍閉中空形成風筒,利用穿空的氣流進行洩風。
  • 旋轉風箏,結合陰瓦設計骨架組成S型架構,利用氣流旋轉洩氣。
  • 氣囊風箏,以多點提線,利用自然進氣膨脹形成風袋,以風袋昇放風箏,因此可以不紮骨架。
  • 多節串聯風箏,將各式風箏利用單線或多線串接而成,拆開的單一個體未必能獨立飛行。
  • 挑子風箏,以扁擔為原型,將擔子中央綁繩、兩端再各自繫上一只風箏,便能以一條繩昇放兩只風箏。
  • 特技風箏,以多線操控風箏面受風角度及大小,呈現風箏多樣飛行變化。

左圖:平頭長尾風箏-眼鏡蛇,馮燦煌,2020年攝 / 右圖:特技風箏-腳踏車風箏雞年特製款,三馬風箏廠,2020年攝。
左圖:平頭長尾風箏-眼鏡蛇,馮燦煌,2020年攝 / 右圖:特技風箏-腳踏車風箏雞年特製款,三馬風箏廠,2020年攝。

心靈手巧的傳統風箏製作技藝

臺灣風箏技藝起源於中國,最早出現風箏的記載為西元前四世紀,「墨子,魯問篇」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子,三日不下」,公輸子即為土木工匠的祖師爺魯班,第一只風箏便是以竹木為結構材料、繪以鵲鳥為翼面外型,直至宋朝仍有以風箏作為軍事偵察功能的紀錄。西元784年盛唐時期,社會豐饒安定,風箏開始結合慶典成為民間娛樂的一環。

 

風箏四藝按步驟分為「紮、糊、繪、放」,在製作之前必須先選擇材料,可分為結構材料、翼面材料與紮線材料,結構材料如韌性強的竹筋、質地輕韌的飛機木或玻璃纖維棒,翼面材料眾多,包括棉紙、宣紙、絹、薄絲綢、布、化學纖維等,紮線材料則有紙繩、棉線、麻繩、尼龍線等。以竹製紙風箏為例:

 

第一步驟「紮」,為紮製骨架,按正確比例削好竹條,並加熱烤製成所需形狀,再用繩線將竹條連接處紮緊。

 

第二步驟「糊」,依據骨架形狀,剪出形狀大小相似的紙張,用乳膠將紙糊在骨架上。

 

第三步驟「繪」,繪製風箏的方法可分四種,第一種可先在紙上畫好圖案,再黏在骨架上;第二種是在紙上畫好線稿後先黏於架上再上色;第三種可先依據風箏骨架套好形狀、大小之後,再套畫稿;第四種直接黏好風箏後再畫上圖案。由於風箏施放高度會影響視覺效果呈現,在繪製風箏時要特別注意提高色彩對比與繪製圖形比例。

 

第四步驟「放」,風箏昇放與風速關係密切,一般而言2到4級風最適合昇放,搭配各種放飛技巧與收線技巧,使風箏更引人入勝。

左圖:冬山風箏館內展示風箏昇放技巧解說,2020年攝。 / 右圖:冬山河親水公園風箏昇放場所,2020年攝。
左圖:冬山風箏館內展示風箏昇放技巧解說,2020年攝。 / 右圖:冬山河親水公園風箏昇放場所,2020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