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機敏持家的討海人-蔡文慶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2016南方澳討海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採訪紀錄表》

第164期-2024年5月

圖1:蔡文慶賢伉儷合影。
圖1:蔡文慶賢伉儷合影。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身世概述

蔡文慶船長,一九五四年七月七日出生於南方澳,文慶父親蔡有生,一九二七年生,原是澎湖虎井嶼人,蔡有生後入贅於一陳姓女子家,改姓氏為「陳」,他與妻子育有一男一女,後來在一次半遠洋的「掠緄」(延繩釣)作業時遭遇颱風,船上十三人漂流了七天,有二人被法國屬地的海島人撿到,但其中一人還是不治而逝,只剩另一人存活,這人就是陳有生。

在法屬地海島大約住了半年,因為話語不通,對方也無法得知陳有生的來歷,後來就將他送往新加坡,而後又被送到越南西貢,在那裡又住了幾個月後,又被送到台灣新竹的南寮漁港。這期間約莫經歷了三、四年,陳有生在澍湖的家人以為他已遇難而死,妻子無力撫養二個孩子,所以就另結家庭。

來到新竹的陳有生,還是一樣在討海,是為巾著網作業,後來到了南方澳,就轉為延繩釣,此時大約廿五、六歲左右。而後有生認識了北方澳人陳愛子,並於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兩人同組家庭,隔年生下兩人的長子:文慶,而後再生了三男二女。

因為文慶父親當時與澎湖的妻子並沒有辦離婚,所以文慶出生時,戶口登記是為二子,同時姓氏也跟著姓陳,後來因為大姨(文慶父親的前妻)家的大哥要辦入籍,所以文慶父親才與其前妻辦理離婚手續,直到文慶退伍時,文慶父親才恢復原來的姓氏:蔡,而在台灣這邊生的孩子,也在此時一併將姓氏改為:蔡。

文慶父親剛與母親結婚時,沒有定居所,曾經住在親戚家,也曾租屋居住,也曾經在大陳人的所有地上蓋房子,後來被大陳人給拆了,也曾在白鶴山腰蓋過簡單的房舍居住,一直到文慶大約七歲的時候,在當時的公路局總站附近買了一間「低厝仔」(簡陋又低矮的房舍),記得較大颱風來時,還曾到對面的碼頭工會躲避,不過後來這間「低厝仔」在一次的大颱風侵襲下,房子都倒塌了,所以在文慶十歲時,文慶父親就在南寧社區的南興路買了一間房子居住。

臨就學年齡,文慶入南安國校就讀。記得那時候手腳相當俐落,所以他在自家的工作做完後,會去幫人家「清緄仔」(清理延繩釣漁具),那是以件計酬的,清理一支緄仔五毛錢,只要動作快就能賺得較多,而且文慶頭腦轉得快,他也曾經向盤商買「枝仔冰」、「抽抽樂」回來零售,以此賺取微薄來貼補家用。

國校畢業的文慶,聯考獲得了第十七名的優異成績,原本連羅東初中也可以進去就讀,但後來還是選擇地利之便的蘇澳初中,不過卻因為種種因由,一直遲未去註冊讀書,直到舅舅看不過去,帶著文慶去蘇澳初中註冊,那時再過四天就已是第一次月考了,而後接下來的讀書路也盡是坎坷,總是不能如期上課,這期間漏上的課,都只能憑文慶的意志去努力學習,文慶在二年級上學期時,還被選為班長呢。

文慶蘇澳初中只讀了二年,父親因為沒有船員協助,所以需要文慶幫忙,當時文慶的弟弟堅持要與哥哥同進退,但因為弟弟還未滿十四歲,所以得再延一年,才能出海。這其間還有一段插曲,因為文慶舅舅認為文慶會讀書,若因此休學太可惜,於是就幫文慶在基隆應徵了一個報關行的工作,同時利用晚上到夜間部就讀,文慶到了報關行工作約十幾天,文慶前思後想,覺得自己是家中長子,不想讓父親埋怨、哀嘆,而且文慶覺得只要自己努力,三百六十行一樣都可以出頭天,於是在種種考量下,文慶就收拾包袱回到南方澳。

十四足歲的文慶,正式開啟他的討海人生,跟隨父親出海,文慶十七歲時,即已擔任自家漁船的船長,十八歲時,父親因為肝硬化,身體狀況虛弱,因而無法出海,這時就換文慶與弟弟兩人出海,在文慶十九歲時,父親因為肝硬化往生,得年四十七歲,這時文慶最小的弟弟才五歲。

關於基督教的信仰,則是在文慶父親往生之前,原來文慶父親是道教信仰,同時還會畫符,而且文慶父親為人豪爽、海派,因此有很多的朋友,可是到在他生病時,所謂的朋友卻都不見了,而且當時文慶母親較年輕,流言蜚語四起,反而是父親在住院時,有位信仰基督教的阿姨,對文慶家關懷備至,因而讓文慶父親感受了人情冷暖,後來綜合其他各種考量,文慶父親決定,讓全家都轉為基督教信仰。

文慶屆齡當兵,是為「陸特一」,因為弟弟無法一人出海,文慶本打算把家裡的漁船給同父異母的大哥,但大哥沒來承接,後來以幾萬元的價格賣掉。抽中「陸特一」的文慶,後來被調任憲兵,但在核對資料時,文慶發現學歷有誤,他是初中肄業,而非初中畢業,或許軍方覺得學歷有影響,就讓文慶暫時回家,這時文慶就到朋友的漁船擔任海腳,六個月後,文慶收到通知,被調到空降部隊當傘兵,役期二年,部隊在桃園的九龍村。

文慶當兵期間,大弟帶著母親及弟妹,到桃園八德鄉做成衣,並在那裡租房子。文慶臨退伍前,原本想在中壢買房子,但都沒有中意,後來他在蘇澳聖湖的蘇港路看中了一間房子,就買了下來,但因為沒有再多餘的錢,所以也就沒有裝潢,文慶退伍後,全家都從桃園搬遷回蘇澳。

搬回蘇澳後,文慶在新家開了雜貨店,請母親顧店,補貨就由文慶處理,此時文慶還在他人的漁船上擔任船員,大約半年他就自己買船,有賺到錢後,就請裝潢師父把聖湖路的家再重新裝修。那時候有一些築港工人,會到文慶家的雜貨店喝酒、聊天,於是便介紹一位姓聶的人與母親認識、交往,而後兩人在一起,同時把文慶最小的弟弟,過繼給聶叔叔當養子。

賣掉漁船後的文慶,經由雜貨店客人的介紹,進了中華電信擔任臨時工,而後再經聶叔的引介,進榮工處工作,此時的工作較沒有那麼繁忙,文慶開始會到教會做禮拜、參加活動,這時榮工處的工程師,介紹一位萬華人林美鳳小姐與文慶認識,美鳳與文慶同年,也同是基督信仰,認識時美鳳家已搬到永和,三十歲那年,文慶和美鳳在永和教會「福和堂」一起受洗,同時辦理結婚,文慶在榮工處待了十年後離職,回到南方澳買船。或許是因為基督的信仰,因此也有人會稱呼文慶為「耶蘇仔」,不過這也僅止於部份人的稱呼,文慶的好朋友大多都以名字「文慶」稱之。

文慶和美鳳育有二子,孩子現都已結婚,大兒子在台北工作,夫婦倆在新店買房子居住,小兒子在上海,原本從事網路事業,現在則是在直銷業發展,小兒子太太是上海人,現在孩子們都成家立業,文慶也不再有必得養家的經濟壓力,所以現在的心情可說是閑適又自在。

 

討海歷程

文慶在十四足歲那年,就與父親一起去討海,當時父親有一艘船,是向東港人買的,大約五噸左右,類似臺南型「尖頭仔」的船,船名為「再生號」,那時都是近海作業,而在文慶還是學生時,他就曾經偷偷跟著別人的漁船出海過,而且還有分到「小功仔錢」(小費),所以當他開始和父親討海時,一些船上的事務都難不倒他。

開始跟父親討海時的文慶,已經有正式的船員證,因為船上不開伙,所以文慶也沒有如一般開始學討海的人要從煮飯開始,後來文慶父親覺得「再生號」太小了,而且漁船也比較老舊,就把漁船賣掉,在買新船之前的這段期間,文慶到他人的漁船釣「花飛」,那時分紅已經可以分到整份了。

沒多久,文慶家買了一艘新漁船「嘉進財18號」,於是他就回來自家的漁船工作,到了文慶屆齡服役,因為「嘉進財18號」沒有人接收,所以他就把漁船賣掉。退伍後,文慶先在「乙勝」漁船當船員,過沒多久,文慶就自己再買船。

「鴻允勝」是文慶新買的漁船,此船原是牽網船組裡的「火船仔」,大約五噸左右,這是一艘鏢頭仔船,但文慶沒有加裝鏢頭,買來後,他沒有更改船名,仍然沿用舊船名。這一年文慶「櫓鰻仔栽」(捕撈鰻魚苗)賺到錢,於是就把房子重新裝修。「鴻允勝」作業了二年左右後,因為文慶覺得不好用,於是就賣掉,打算再看看有沒有其他適合的漁船。

後來新漁船沒買到,文慶反而是就此離開討海業,因為雜貨店客人的介紹,文慶進到中華電信當了三個月左右的臨時工,月薪大約一萬元左右,在一次出差時,第五大隊的隊長跟文慶說:「你不用去考中華電信,你直接到榮民電信,我給你技術佐的職位。」榮民電信技術佐的月薪有一萬九仟元,不過文慶覺得這樣的月薪,比討海的所得還要難賺,所以也就沒有去榮民電信工作。

離開電信臨時工的文慶,原本想再回去討海,不過後來聶叔叔就介紹文慶到榮工處做模板木工,這年文慶廿五歲,臨時工做了三、四個月後,文慶就升為正式的職員,起先是在新店的直潭壩工作,後來又調到翡翠水庫工作,文慶在榮工處工作了十年,這期間都沒有再去討海,而文慶也是在這期間完成了婚姻大事。

在榮工處工作期間,文慶還有在兼做直銷的業務,因為那時候太太的身體不好,在生頭胎時,文慶太太就因為卵巢瘤而動了一個大手術,過了幾年後,太太再生下老二,但這期間文慶太太的身體相當的虛弱,剛巧此時知道了有直銷的免疫療法,同時再加上改變飲食,慢慢的調養身體,後來虛弱的狀況好轉,也因此讓文慶兼了此直銷的業務。

在榮工處的文慶,原也有機會升職,但是因為他不適應官場、應酬文化,所以文慶在榮工處待了十年後,毅然決然的離職,文慶覺得討海相對之前的工作來得較自由,所以就想再討海,此時太太也無條件的支持他,在文慶離職前,他就買了一艘要報銷的漁船「嘉進財2號」,此船大約九噸多,因為在結婚之前,文慶所賺的錢都交給母親,所以自己身上也沒有多餘的錢,買這艘船時跟朋友借了五萬,跟妹婿借了五萬,「嘉進財2號」作業一年多,扣除成本後,還可以有三十萬的存款,不過「嘉進財2號」終究還是太老舊,所以文慶就把這艘漁船賣掉,然後再訂製一艘新的塑膠船。

新船是到台南永康訂製的,造船廠是在安平,因為文慶覺得這裡訂製的船較便宜,同時材質也更好,所以就捨近求遠的到台南訂製,文慶訂製新船後,卻遇到了造船廠罷工事件,交船時間不知何時,恰巧此時文慶看到太太永和娘家附近有一間房子要出售,價格是一百二十萬,於是文慶就把要訂製新船的錢,拿去買了房子──現金三十萬外,再去辦了勞工貸款六十萬,剩下的就用二胎貸款。

一年多後,因罷工而拖延的新船已製造完成,船價一百萬左右,此時文慶把永和的房子賣掉,賣價三百多萬,所以文慶因為這房子賺了二百萬,也因此新船都用現金付款,而不需再貸款。新船是五點五五噸,船名取為「為天號」,這是一位永和牧師所命名的,取其「為主耶蘇而造,看天氣吃飯」之意。

「為天號」裝設的是新型噴射引擎,但後來因為馬力不足、無法負荷載重量等的問題,所以文慶就再改裝為傳統式的引擎,因此又多花了幾十萬。「為天號」前期,大多都是釣「花飛」的延繩釣作業,後來因為大環境改變──扒網興起、爭端四起,文慶就轉型為深海延繩釣。

轉型後的「為天號」,大約有四個月的時間是釣深海紅飛刀,漁場在與那國島西南,「雞仔瀨」東南,從南方澳過去的航程大約五、六小時,回航的航程大約要七、八小時,都是當日往返,那時船上有三人作業,除了文慶外,還有聘請二位大陸漁工。作業大約是六百米深海延繩釣,緄母是塑膠繩,釣腳是為玻璃絲,需要用魚餌,以前多為苦花魚,現在則是用秋刀魚或小卷。除了紅飛刀外,有時文慶會客串去釣「飛虎」、「花飛」。

後來文慶有認識底刺網作業的朋友,在他家與之聊天的過程中,文慶發現他的作業漁法相當穩定,而且每天都有進帳,如果文慶想要轉型,可能在技術上得再突破,於是文慶跟朋友的漁船出海,並觀察他們的作業流程來學習,文慶認為有自信可以駕馭新漁法,後來憑著過往的經驗去開發新的漁場:北緯24度43分,東經122度,大約在蘭陽溪口正東方附近,此時的漁獲魚種相當豐富多元:雞仔魚、石狗公、赤鯮……等,超過五十種以上。

文慶改變為底棲流刺網至今已十一年,早上天未亮時就出港,到達漁場也就天亮可以作業,夏天大約四點多就出港,冬天大約六點多出港,回港時間大約在十一點至下午兩點,原來船上有開伙,後來因為麻煩於是就不再開伙,不過會隨船帶著水果、乾糧、飲料充飢,底棲流刺網可同時兼多種漁法,所以漁獲收入相當穩定,起先年收入大約幾十萬,而後逐年遞增,現在大約實收可以有百萬以上,「為天號」漁船一直陪伴著文慶討海至今,現聘有一名印尼漁工。

討海數十年的文慶,也因為有太太的協助,讓他多了一份助力,這期間太太有協助文慶賣魚好幾年,也會幫忙「清緄仔」(清理漁具),雖然夫妻兩人偶爾會拌嘴,但是兩人相扶持,也安定了家的力量。

 

海上印記

文慶在討海期間,大多是近海作業,所以少有太大的風險,加上經驗的累積,若知道風浪較大,就會盡量避免,以降低風險。盡管如此,但總還難免有幾次的驚險,「為天號」在「櫓鰻仔栽」時,就遇過兩次瘋狗浪,一次是在馬賽港外,一次是在宜蘭港口外,一回是漁船上的保溫箱被瘋狗浪打到不見了,另一回則是文慶朋友和他去「櫓鰻仔栽」,結果朋友被瘋狗浪打落海,後來文慶趕緊把朋友救起。近海作業還曾有一次在白天,也是遇到較大風浪,船上二個大陸漁工被打落海,文慶看到趕快將他們拉到船上來,雖然漁獲全數流走,但人員總算是有驚無險。

前年「為天號」在蘭陽溪口正東方附近作業,那時大約早上十點左右,因為新進的外勞經驗不夠,而且也不夠謹慎,沒有注意到雷達,當時文慶在起網,忽然聽到另一位外勞在喊叫,抬頭一看不得了啊,一艘花蓮「勝利女神號」商船從後方駛來,距離已相當近了,文慶趕緊轉舵閃避,才躲過一場追撞危機。

另外還有一次碰撞危機,是在文慶捕紅飛刀時期,對方是海釣船,因為船上人員去睡覺,海釣船開啟自動導航,與文慶的漁船碰撞二次,對方竟然都沒有察覺,而文慶這邊則是想方法閃避,幸好後來人、船都平安。

 

感觸寄語

文慶覺得現在的氣象預報,準確性提高,所以可以避免掉一些海上作業的風險,設若還是遇到大風浪,則要穩定心神,不躁進的把漁船駛入港,自可把安全性提高,而且若與陸上開車相比,文慶認為海上漁船比陸上開車還要安全得多。

另外文慶覺得討海的助手很重要,外籍漁工中,他認為大陸漁工最好,不管是在語言溝通上還是工作效率上,都比其他外籍漁工來得好,因此也能協助文慶在漁獲量上大有收穫。

對於永續經營,文慶覺得政府應培養後繼人才,現在年輕人不討海,漁業界面臨人才中斷的危機,盡管口號再好,無人為繼又有何用?所以政府應該要以鼓勵後進為優先。

 

圖2:蔡文慶與採訪團隊合影。
圖2:蔡文慶與採訪團隊合影。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2016南方澳討海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

計畫執行: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委託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計畫時間: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