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5期-民藝收藏與地方文化保存

簡楊同 / 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

取自蔡明志,《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蘭陽博物館

《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封面
《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封面

編按

為了擘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的新願景與發展策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劃「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論壇」,在10月18日與1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交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策進與合作關係,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結集成書,蘭博電子報逐期全文刊登。

前言

生活即是文化。地方文化的表現與傳承,是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 是每天在這裡發生的人、事、物……。文物的保存,並不只是在博物館的典藏,隨著台灣近40年來, 經濟的繁榮發展,所謂「盛世收藏」,台灣的民間也形成了一群「玩民藝」的收藏家或工作者,這群民藝文物愛好者,除了少數的職業性的文物販售者,大部份都是業餘的嗜好收藏者,以台灣的地方民藝器物為主,有很深厚的「土地情結」,收藏品豐富而多元;收藏的主題與內容是不同於傳統的古董收藏。

 

從地方文化的保存方向來看,如何讓這群民藝收藏家及其收藏品,與博物館有良好的互動往來,尤其是與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的參與、合作、成長,嘗試來提出一些看法。

民間的收藏

(一)盛世收藏

「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文物收藏的歷史來看,我們現在是進入到全新的時代。根據中國新浪網的一份統計報導(中國新浪網收藏頻道,2013.3.17),根據統計全世界的收藏愛好人口近5億人;中國在2000年的民間收藏者是2,000萬人,到2011年隨著經濟發達,增加到1億人,在2011年,中國藝術品交易額近人民幣 600億元,在全球市場獨佔鰲頭,幾乎相當於第二名美國、第三名英國交易額的總和。但是,「其中務實收藏和研究的人很少,盲目跟風藏假、持著投資發財和借機大肆炒作欺詐的人群占到整體涉藏群體95%以」。並且衍生了「盗挖」、「造假」、「賣假」、「假藏」、「偽鑒」、「黑拍」等山寨收藏現象。這些網路統計數字,可能有些浮跨。但是,近年來,文物收藏熱潮席捲中國,是前所未見。

 

(二)古董與民藝

相對於中國民間收藏界如火如荼的現象,台灣的民間收藏是相對中規中矩,比較沒有「造假」等山寨收藏等問題。不過,這30年來,台灣的民間收藏家,也是呈現另一種的盛世收藏。

 

如果將台灣的民間收藏,簡單分為「古董界」、「民藝界」二個部分。依個人10多年來的接觸觀察,保守的估計,職業暨業餘收藏愛好者人口數,初估合計有10萬人,有規模或主題的收藏者有1萬人以上。

 

在古董界,台灣工商界菁英人士的古董收藏是質量俱佳,也是出名的。

 

在民藝界,台灣的民藝收藏,以台灣本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為主,極具在地民俗文化的風采。

 

(三)何謂民藝?

「民藝」語詞的運用,應該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如「玩民藝」、「民藝店」是台灣老一輩的本土收藏家的常用語。後來也常出現「民俗文物」字語,其定義及使用上是不一樣的,以收藏暨工藝物器來論,個人覺得「民藝」較合適。

 

「民藝」是1925年以日本柳宗悅(1889-1961),提倡「民藝運動」時所創的造語,意思是「民眾的工藝」,以無名工匠所生產的常民器物,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手工藝、日用器物中,發現「用之美」,並加以活用,同時從傳統中重新認識生活美學。

 

對於台灣的民藝,柳宗悅在1943年來台灣進行生活工藝考察,深受當時台灣各種民藝所感動,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看到了竹籠、竹行李、竹櫥櫃、交趾陶花盆、草鞋、水牛角製印材等,令人讚嘆的民間工藝品。」

 

柳宗悅在彰化市購買籃蒸(竹蒸籠)時曾說:「這是相當有力量的東西,在別的地方不容易看到這麼堅固的器物。能自然使用這種東西,證明生活有程度(水準)。」他強調民藝反映生活,民藝是從人們健全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因此,人心之精華,乃是「民藝」的泉源。

 

柳宗悅在台灣體認到「民藝乃人心之精華」,他並且對台灣工藝的價值,提出更深入看法:他來到台灣,經過自己實地的考察,對於台灣工藝,尤其是民間的日用工藝,大體抱持肯定態度,給予正面評價,尤其那種深植於鄉土生活所自然產生的美,由衷發出一種虛心尊重台灣民間生活的態度。

 

柳宗悅尤其關心台灣陶瓷、木竹器,像日用的陶瓷「雜器」、木製的神桌、竹椅、家屋、家具、盛籃、蒸籠等,最為之傾倒,而對於生產竹器的台南關廟,無論組織、工作場所、工作型態、製品、銷售網等,他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理想的工藝村了。柳宗悅對於當時日本人主導的手工藝產業,頗有微詞,甚至嚴厲批評,認為當時日本工藝已軟弱無力,台灣卻一味日本化,是很不恰當的作法;同時像百貨公司裡充斥的蛇皮、蝶蛾工藝品,柳宗悅並不以為然,認為算不上「藝」。」(引自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路資料庫,柳宗悅,2013

 

(四)台灣民藝收藏的品類

從柳宗悅、顏水龍的時代,到目前的民藝發展,內容是更加豐富多樣,筆者將自己接觸的台灣民藝收藏家,其收藏的主題品類,暫分為五大類,其中若能成為收藏展示主題的,便嘗試列入,但並不限於工藝品:

 

  • 宗教類:神像、薦盒、香筒、宗教畫、版印、燭台、刺繡
  • 民生食器:碗盤、箸籠、甕罐、茶具、杯子、酒瓶、龜模餅印
  • 家具類:紅眠床、桌、椅、櫥櫃、木雕、竹編、老玻璃、漆器、舊沙發、老燈具、 玻璃畫、音響、花盆
  • 文書類:古文書、老照片、漫畫、老字畫、電影海報、春宮畫照、明信片、 郵票、 教課本、善冊、傳單、雜誌、車票
  • 其他:原住民文物、服飾、帽子、鞋子木屐、農具、樂器、腳踏車、照相機、磁磚、發條時鐘、手錶、懷舊童玩、布袋戲、賭具、唱片、貝殼、標本、錢幣、老酒、收音機、火柴盒、打火機、煙灰缸、印章、鎖匙

 

(五)翻開一本團體會員名錄

台灣在70、80年代後,經濟成長,本土意識抬頭,民藝收藏蓬勃發展。這些民藝收藏者,很多都是因興趣收藏,年久月深,甚至轉為職業性的收藏,或「開店」買賣,為彼此交流,就成立同好團體,其收藏品的質與量,都非常可觀。除了團體內部會員定期聚會交流,並且進行團體之間的跨縣市交流。依據2005年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在出版的「94年台灣地區民俗文物團體會員名錄」,收錄了全國18個團體,1487名會員,該名錄並詳細列出了團體成立宗旨,及各會員的住址電話、收藏品類、研究專長、有無交流等資訊。團體名冊如下:

 

  • 台灣民俗文物協會,會員110位
  • 台北市民俗文物學會,會員86位
  • 台北縣民俗文物協會,會員40位
  • 台北縣三峽鎮民俗文物協會,會員43位
  • 懷舊文物聯誼會(大台北區),會員34位
  • 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會員71位
  • 桃園縣文物協會,會員75位
  • 新竹縣文物協會,會員110位
  • 台中市民俗文物學會,會員61位
  • 台中市鄉土文物學會,會員81位
  • 台中縣民俗文物協會,會員58位
  • 彰化縣民俗文物協會,會員70位
  • 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會員238位
  • 嘉義市民俗文物學會,會員63位
  • 台南市文物學會,會員44位
  • 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學會,會員120位
  • 花蓮縣民俗文物學會,會員129位
  • 澎湖縣文物學會,會員54位

 

縱觀以上這些團體的收藏,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是以「台灣古地圖、歷史文獻」為主,其他團體不論團體名稱是學會或協會,都是以台灣本土早期文物收藏研究為主,如台北縣民俗文物協會收藏主題:「以台灣先民生活器物、農村文物為主,收藏童玩、錢幣、神像、化石、字畫、舊照片、漫畫書、唱片……」,最為普遍,但也有少部分學會,在「台灣民俗文物」外,也有「大陸民俗及古董文物」。

 

除了本土文物外,桃園縣、新竹縣則特別強調「客家文物收藏的重點與特色」,花蓮縣則在本土文物中,提出「原住民文物、漂流木藝術」;澎湖縣則是「沉船文物、海撈化石、具塚陶瓷」。

 

另外,尚有高雄市、屏東縣、苗栗縣的文物協會,早已成立,也很活躍,但是因故未列入。而且,依據筆者觀察,沒有加入會員的「大咖」很多;也有很多有興趣者,是「不知道有這種協會」可以參加。

民藝收藏的趣味與困境

(一)收藏的趣味

收藏之樂,樂無窮。首先,我們來看一段網路上有趣的收藏心情:「人生有趣多歡樂,無趣生活苦自多」。記得剛步入古玩圈時,常為了一件喜歡的好筆筒,因買不到手而發急,吃不好,睡不香。有時也因經驗不足中了別人設下的「地雷」,被炸得頭昏眼花,交了一筆筆「學費」,不但沒有歡樂,反而帶來不少的煩惱。後來經風雨、見世面多了,對古董收藏看開了,正確、健康的理念才漸漸形成。從中認識到了收藏的真諦,我終於感悟:收藏其實就是一個過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彈指一揮間,不必太刻意去在意,也不必太挖空心思去佔有,更不必不擇手段去創造經濟價值,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有了這樣收藏理念,就心平氣順,享受收藏過程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此後我每當收藏到一件好的藏品時,我都會與收藏朋友者共同分享快樂,當同仁讚不絕口投來別樣目光時,我有說不出的興奮與喜悅,有一種未名的佔有者快樂感……。」(引自肖興義〈雅興之樂〉,中國文物網,2010)

 

(二)收藏的困境

但是,要真正的樂在其中,是收藏知識的學習與成長。雖然是個人收藏,除了正常的收藏理念,收藏者也面臨一間大博物館工作人員同樣的問題;從民藝品的選取收集、修復、鑑識、研究、保存、展覽,都可能是新挑戰。

 

台灣是多地震、多颱風的亞熱帶國家,氣候潮溼,文物保存不易。筆者曾經親眼看過老收藏家,一整間的珍貴文物,因保存不當,成為白蟻的佳餚。

 

也有收藏者,對民藝文物自己進行修復,因修護方法不當,造成文物的嚴重傷害,甚至,常開玩笑說成為「文物終結者」。

 

另外,也有「整厝間」收藏品,主人老去,後繼無人,經年累月收集的「成局」系列文物,又分散四逸,或淪為垃圾場的回收物。

博物館家族協會的新活水

自古文風興盛的宜蘭縣,民藝收藏在全台也是有名,不過,並未成立以民藝收藏為主的「蘭陽民藝文物協會」。但是,以「宜蘭是一個博物館」為理想,開風氣之先的「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成立10多年,也面臨發展的新階段,除了有各種博物館會員,也有個人會員,但較少民藝收藏者參加,如果能有計畫擴大招收這群民藝收藏者加入,對宜蘭地區的地方文化經營,遍地開花,必大有助益。筆者具體的建議如下:

 

  • 鼓勵民藝收藏家或有興趣者加入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讓宜蘭的民藝收藏者有交流學習成長的平台,也為博物館家族協會注入活水。
  • 有系統的開辦文物鑑識、修復、保存、展覽等課程,以厚植地方文化保存的技術力量。
  • 以辦理專題活動或展覽方式,擴大民藝收藏的合作交流,並鼓勵民藝收藏家將收藏精品「寄存」、「捐贈」予蘭陽博物館、宜蘭縣史館。
  • 「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先有系統的介紹博物館經營的專業知識,如博物館財務、展示、行銷等。再有計畫的鼓勵收藏者成立「家庭博物館」(HouseMuseum)、「街角博物館」(StreetMuseum)等,擴大深化「宜蘭就是一個博物館」的理想。

結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保存有特色的在地文化,是一重大課題。台灣的民藝收藏,長時間被忽略,尤其,近幾年台灣的主體意識,逐漸流失,而「台灣優先」、「愛台灣」已淪為笑談。幸好,在台灣各地的民藝收藏者,為這塊土地上的美好文物,做了很好的在地文化保存基礎工作,後續就有待大家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