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5期-冬暖夏涼~日治時期礁溪溫泉、蘇澳冷泉之發展

改編自歷史建築台灣銀行礁溪訓練中心調查研究(蔡文婷改寫)

「水水宜蘭」,蘭陽地區山明水秀,地底泉礦豐富,夏天到蘇澳泡冷泉,泉水冷冽甘美、通體舒暢,冬天到礁溪溫泉泡湯,血氣通暢、身心溫暖,真箇是一年到頭「水咚咚」的好地方。

宜蘭礦泉調查

 

日人領臺初期,即對於臺灣平地及山林資源展開調查,有關「礦泉」的調查主要由臺灣總督府負責執行,針對各地礦泉水質提出成績報告。從領臺至大正4(1915)年所記載的較為明確的冷溫 礦泉共計有86處,但扣除25處位於番界未調查外,共調查了61處礦泉。其中冷泉佔了20處,而溫泉則有41處。

 

有關礦泉數量之統計,各方說法不一,且番地地處偏遠且險峻,溫泉地大都有兇番盤據而無法一探究竟,調查上有困難,因此連日人也無法明確推估臺灣到底有多少處礦泉(表一),但歷年統計有逐年增加之趨勢,直至近幾年統計,臺灣礦泉共計有204處。

 

有關宜蘭地區的礦泉調查,最早的正式報告應為明治32(1899)年針對礁溪礦泉及蘇澳礦泉進行泉質檢測並提出之成績報告(註1),此外,明治37(1904)年由總督府製藥所的藥劑師村井瀧太郎針對宜蘭地區 礦泉及井水所提出水質成績報告,其調查範圍包含了礁溪溫泉、內員山溫泉及宜蘭市街井水等地區(表二)。

設置軍警用療養所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遠較於日本炎熱潮濕。日治初期,臺灣嚴重缺乏醫療設備及藥品、加上一般民眾衛生習慣落後,以致於傳染疾病在軍隊中蔓延。因此臺灣總督府隨即在各地設立地方病院,同時因當時軍方 征討番社的足跡幾乎遍及全臺,所以在討番過程中,同時對各地的環境進行調查,當發現溫泉時,日軍隨即進行實地溫泉泉質分析,並迅速決定是否可應用於軍事醫療上而加以開發建設利用,設立療養所以作為醫療場所。

 

除了軍方的使用,警察的業務範圍亦開始深入山區,如發現溫泉則會加以運用並開設療養所,也會做為警察及其親友醫療保健之場所(註2)。(表三)

 

礁溪溫泉保養所(1898)
日治時期的礁溪溫泉原指的是「湯圍溫泉」,駐防於臺灣東部的日軍發現其泉水透明清澈,看起來似乎可以飲用,便於明治31(1898)年,委由任職於宜蘭衛戍病院的陸軍二等藥劑官渡邊氏進行溫泉水質檢測,發現其水溫介於華氏84度及140度之間,除泉質有些微「亞爾加里性」(鹼性)反應外,總體而言,該溫泉的水質及療效尚佳,與日本的相州道後溫泉、伊豫湯本溫泉及長州深川溫泉的泉質相同,合乎飲用水之標準。且日軍爲確保此泉源不受到雨水的污染,特別於泉源進行遮蔽的簡單工程,以保障當時軍民泉水使用的安全(註3)。

 

蘇澳礦泉保養所(1898)
另外日軍守備隊也在七星山下發現「蘇澳礦泉(冷泉)」,並於明治31(1898)年委由宜蘭醫院的佐川氏檢驗蘇澳冷泉泉質及療效,分析結果顯示該泉為罕見的碳酸泉,含有很好的醫療成分,適於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病患可藉由入浴及飲用的方式治癒,且此地的環境具備有日軍設立「 礦泉保養所」的條件(註4)。

 

其實,早在明治28(1895)年,即有陸軍第一師團主計竹中信景在運送作戰物資時,在蘇澳的七星(嶺)山下發現泉水,飲用後覺得泉水清洌甘爽,便於軍隊退伍後投入泉水之研發,不但檢驗岀泉水可療病,並進一步鑿井建浴池(註5),供人沐浴。更於明治40(1907)年開發冷泉水,加入香料及糖分後裝入玻璃瓶,形成彈珠汽水,名為「那姆內」的冷泉汽水,至今尤令老一輩深深懷念。

蘇澳冷泉浴場。資料來源:《臺灣經典寫真(下)》,田野影像出版社,1997,p463。
蘇澳冷泉浴場。資料來源:《臺灣經典寫真(下)》,田野影像出版社,1997,p463。

備註

註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宜蘭廳下礁溪礦泉及蘇澳礦泉試驗成績報告〉,明治32(1899)年,15年(追加),第10卷,第6門衛生,分析,文號22,檔案04603。

註2 當時警察機構藉由與日軍討伐抗日份子、番民的過程中,如發現溫泉地,待平息後就會將駐在所設置於此,一方面利於管理另一方面則是藉由溫泉進行休憩及療養,但隨 著番界治安漸漸安穩後,發現溫泉的機會則是愈來愈少。參考吳美華,《日治時期臺灣溫泉建築發展歷程之研究》,2002,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p63-73。

註3 明治31(1898)年9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礁溪の溫泉〉,第百五號第一版。

註4 明治31(1898)年9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宜蘭行〉,第百六號第四版。

註5 竹中信景曾任蘇澚天然炭酸泉經營者、第一師團主計監,記載於大園市藏,《臺灣人物志》,1916,臺北廳谷澤書店,p82。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