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5期-三星的產業

文/圖:王珩(蘭陽技術學院遊憩環境永續發展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1965年起,由大隱村開始三星平原農地重劃工作,配合水利灌溉改善工程與安農溪沿岸堤防整治,調整大小不一的農地坵塊為大致標準的方整區塊,拉直原本蜿蜒的道路與石砌田埂水圳為筆直農水路,以便利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的耕作需求。

 

在80-90年代的全面推展下,目前只剩下天送埤與破布烏一帶,還維持著有機坵田的樣貌。大洲、柯林、大隱一帶,由於重劃時間較早,缺少水泥等現代材料,因此仍然大量運用石塊堆壘砌製田埂,留下廣大沖積扇平原特色的石砌景觀。紅柴林、三星一帶則陸續水泥化。

左:天送埤一帶的有機石砌田畝 / 右:大隱一帶的方正田畝
左:天送埤一帶的有機石砌田畝 / 右:大隱一帶的方正田畝

三星平原的人口與發展在1969年達到顛峰,後即因太平山森林減產與森林鐵路停駛,逐漸停滯並轉趨沒落,此一轉變也是三星從支援溪南地區經濟產業發展的生產基地,走向獨立生活圈的開始。

 

在林場產業消逝,傳統稻作生產環境又不如其餘鄉鎮,平原上的農人利用當地雨水充沛、濕度高溫度低,石灘地排水良好的特性,轉向栽培青蔥、白蒜、銀柳與高接梨;而最適宜的生產農地正集中在安農溪與蘭陽溪之間西側的土地上,也就是貴林、萬德、人和、大隱村一帶,土薄石多,近大水或山地的溪埔田地 。新發展出的蔥蒜、銀柳或高接梨等農墾;使原本一望無遺的稻田,出現高度、樣貌以及色彩各自不同的新農墾景觀。在既有農田水路基礎下,三星地區持續向適宜地區環境特色之農特產業演化,孕育新興之農業文化地景。

三星地區農地重劃分佈圖
三星地區農地重劃分佈圖

電話簿產業登記

統計地區為月眉路、中山路、成功路為主要統計範圍,依據電信局工商分類版電話簿(98年~99年)上所登記之行業大項共26項,大項下分成數個小項目,如:公用事業大項下分為:石油服務、自來水服務、電信通信服務、氣象服務、郵政服務、電力服務等六小項,各大項下之小項數量如附件表1。

 

表1 電話簿內行業分類表,請查看附件

 

整個月眉路、中山路、成功路地區,商店粗估有42家,其中以食品餐飲、小吃店佔大宗,食品餐飲涵括很廣,從土產品一直到辦桌外燴都有,分佈在這個區塊的店家共有15家之多,而這15家所分佈的小項卻只有3項,集中於美食佳餚、食品、生鮮食品,在這些營業項目裡,賣南北貨就佔了8家之多,幾乎佔了這個項次的一半以上,所謂的南北貨應該就是傳統的「柑仔店」。

傳統的「柑仔店」
傳統的「柑仔店」

 

目前到處都看得到的超商、大型購物中心,在電信局工商分類版電話簿完全絕跡,一般的休閒娛樂,如電影院、KTV也沒有出現在月眉路、中山路、成功路地區,從附件表2可以明顯看出產業形態。

 

表2 電話簿內營業細項分類表,請查看附件

 

傳統五金行
傳統五金行

 

在這些25大項產業裡頭,這個地區出現了15項,佔56.0%強,看起來似乎相當熱鬧,其實不然,從各小項即可看出,264小項裡出現42家商店,只佔了15.9%,而這些店家出現的小項則只有25小項而已,佔所有小項的9.5%,這些商家目前的經營狀態則必需透過田野訪查方能了解。

 

表3 電話簿內店家分項比率表,請查看附件

 

以上分析係依據電信局工商分類版電話簿(98年~99年)上所登記之行業所做,有些行業並未在電話簿上登記,或以個人名義登記,所以,這樣的分析並不能夠確實掌握商圈行業數字或業別數量。

實地踏查

經過實地踏查,行業數字明顯增加(表4、5),行業大項增加了樂在休閒、資訊通信、農林漁牧等三個大項,在實地踏查中也發現,在月眉路、中山路、成功路地區的休閒娛樂沒有電影院、KTV,休閒用品部份是釣具、泳衣等等,在百貨購物大項方面,此處增加了二家超商、二家大型購物商場,這四家新類型購物商家的出現,以清爽新穎的門面、整齊乾淨標示清楚的貨物架、舒適的購物空間,直接衝擊傳統的「柑仔店」以及傳統百貨店生意。

 

表4 實地踏查營業細項分類表,請查看附件

 

表5 電話簿內與實地踏查行業分類比較表,請查看附件

 

實地踏查前後比較店家數多出了整整一倍以上(表5),在田野訪談中,食品餐飲類商家表示,拜雪隧通車之賜,三星地區在星期假日人潮洶湧,尤其以三星蔥、傳統餐飲最為熱門,如新建的三星蔥形象館、白雪冰店、阿西冰、阿川魚丸米粉等。三星蔥優秀的品質加上在電視旅遊節目的推波助瀾下,假日可說是日日客滿,也因此帶動周邊傳統市場旁的商家,不過,此處比較少有在地特色的商店,旅客的選擇以餐飲為主,因此新開的小吃店、飲料店、早餐店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街頭,尤其是幾十年以上的老店,更因為這層關係,而有了逢春的商機。

青蔥文化館與活動空間
青蔥文化館與活動空間
青蔥文化館旁的活動空間
青蔥文化館旁的活動空間

根據黃雯娟的《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所調查,日治時期在月眉地區有位腦長張慶飛,因從事樟腦事業而在當地累積不少財富,在月眉地區叭哩沙街開設德豐碾米廠,因此,林尉文如何從張慶飛手中接下德豐碾米廠這個部份有待釐清。

 

光復後228事件之後,大陸老兵到三星分田,每位老兵一人可以分到一甲地,因此三星街上很多修改衣服的店,幫這些老兵修改衣服,這些老兵的到來,讓三星街上小吃生意興旺、米店、冰店、西葯房生意都很好,甚至於洗衣店都有好幾家,造就三星月眉地區的繁華。在三星的全盛時期,戲院、酒家在月眉地區也做起了生意,但這些目前都已經沒落,只剩小吃店、冰店拜觀光客之賜,生意得以維持。

白雪冰店現況
白雪冰店現況

白雪清冰

白雪清冰約成立於民國20年,第二代經營者陳寶鳳女士訪查記錄如下:

 

祖父李朝西於民國20年由日本進口一部「國益牌」乙馬力製冰機創業,經歷戰時,物資缺乏,欠缺砂糖,曾歇業一段時間,至台灣光復後才又開始營業,當時砂糖價格昂貴取得不易,但祖父堅持不用替代品「糖丹」,保持品質與信譽,當初三星有多家冰店,最後只剩一家還在經營,因此闖出「阿西冰」名號。

 

最早在市場內,就是現在這個位置,以前是舊市場,在市場內賣冰並兼賣雜貨,後來市場拆遷,舊市場蓋新房子就買下現在的店面,剛開始也是把店隔成二邊,一邊賣冰一邊賣雜貨,這幾年冰的生意好,把雜貨撤掉,全心賣冰。

 

第一代李朝西於幾年前過世後交由第二代陳寶鳳經營,目前則由第三代李聖健接手,年輕人以創新做法,再加上宅配服務,讓冰品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這幾年拜雪隧開通之賜,觀光客多,生意很好。

陳寶鳳女士年輕時在冰店所拍照片(彭名琍 翻拍)
陳寶鳳女士年輕時在冰店所拍照片(彭名琍 翻拍)

信興種子店

康連全先生
康連全先生

信興種子店成立於日治時期,經營者康連全先生(74歲)的訪查記錄如下:

 

當兵退伍後,接手父親的種子店,當初的規模不像現在,那時除了賣種子,還要買「竹殼」來做斗笠,台語叫「翻笠」,自製自銷,現在斗笠用得少,做得也少,已經不做了,全部都由大陸進口。

 

種子生意不像以前這麼好,以前人從事農業的多,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種子,如果這一季的種子沒賣完,要收進冰箱,明年再拿出來賣,要賣之前都會自己先試種,可以發芽再賣,不能發芽不能賣給人家,這是做生意的良心。

 

種子買賣保留古早方式,以袋子裝著賣,用竹節製成的量杯計量,量杯大小不一,種子則因價錢不同計量方式亦不同,但都是以竹製量杯量計。新一代的種子都以鐵罐包裝,不再以布袋包裝。

左:種類繁多種子仍以早期的袋裝方式展示 / 右:各式竹製種子量杯
左:種類繁多種子仍以早期的袋裝方式展示 / 右:各式竹製種子量杯

德豐碾米廠

德豐碾米廠
德豐碾米廠

德豐碾米廠成立年份不詳,第三代經營者李昱偉先生的訪查記錄如下:

 

我在民國73年從爸爸李正廷手上接下碾米廠,米廠詳細情形他最清楚,不過他前二年過世了。

 

現在可能要問叔叔李正吉比較清楚,但叔叔最近比較忙,我只知道祖父李阿圳年輕時從蘇澳挑魚到三星市街賣,因而認識開碾米廠的林尉文,林老板惜其老實、努力,欲把米廠給祖父經營,因此祖父先到碾米廠工作學習,再以工資抵換接手米廠的資金。碾米廠交到我手上已經是第三代,從最早期一直到現在,這個米廠一直都是「農糧署委託倉庫」,負責國糧的部份。

 

林尉文的後代據說在宜蘭,聽說目前是位建築師,好像叫林興榮。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