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的日本時代-地方領袖的誕生(一)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

第170期-2024年11月

圖1: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圖1: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日治初期為了穩定統治,殖民政府頗為禮遇本地仕紳,另一方面,全力推展新式教育,以培育懂日語的在地精英,隨著統治日久,這些人在殖民政府有計畫的培育下,到了 1920 年代,先後出任街長、區長,成為地方領袖。

日治時期建構的體制,不但培養了統治台灣的基層精英,也培植了自己的反對者。和所有的殖民地一樣,無論統治者宣稱多麼仁慈,施行了多少的德政,總會有有識之士,發現自身因為種族差異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起而投身於反對運動。

宜蘭因為地處偏遠,原來在台灣政治版圖上無足輕重,但自 1920 年代,蔣渭水投身反對運動後,帶來台灣的政治啟蒙運動,很多他的宜蘭支持者,因而加入,進而創立團體,使得 1930年代的宜蘭社會運動,呈現繽紛而耀眼的色彩。

圖2:日治時期興建的碧霞宮的籤詩第六十一首起至第六十四首的奉獻者為西鄉菊次郎等當時殖民地日人官員,十分罕見。
圖2:日治時期興建的碧霞宮的籤詩第六十一首起至第六十四首的奉獻者為西鄉菊次郎等當時殖民地日人官員,十分罕見。

傳統仕紳

宜蘭的漢人社會大約在清代嘉慶 2 年(1797)以後才陸續建立,清治時期仍保留開拓時期的草莽精神,地方領袖的產生多為自然產生,或與血統身分有關。到了 19世紀末,沈葆楨甚至以「淡蘭文風冠全台」來肯定宜蘭地區的文治教化,科舉制度的長期執行,讓本地人有社會流動的機會,在宜蘭形成了一小群的知識分子集團。

改朝換代之後,產生了一個尷尬的情形,原來十年寒窗的書生,指望一朝金榜題名的晉身之階不見了。雖然日治初期以後藤新平製定的「漸進主義」、「舊慣溫存」的策略作為主軸,但日本人對於明治維新時期引進的西學和資本主義,因此而打敗了清國,稱雄於亞洲,深具信心,因而並不打算延續在台灣實施有年的科舉取士的制度。

圖3:拆遷前的黃纘緒舉人宅(左)及遷建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右)的樣貌。
圖3:拆遷前的黃纘緒舉人宅(左)及遷建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右)的樣貌。

漢人傳統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下,使讀書人能享受社會中較高的待遇,但還是要通過科舉,取得政府的身分認證,才能成為宜蘭人中的「上層階級」。他們在各種官方或民間的儀典事務上,有法定的地位和榮典,藉由上行下效的模式,作為一般民眾的表率。

日治初期亂象頻生,為了籠絡台籍仕紳以穩定殖民統治,依循清代慣例舉辦揚文會、饗老典等以示尊崇。明治 29 年(1896)10 月頒布「台灣紳章條規」,頒授紳仕章給具有科舉功名、有學問、資產或名望之台人,明治 30 年(1897)4 月依此法首度頒授 336 人紳仕章。1

我們可以從大正 5 年 (1916) 出版的《台灣列紳傳》中獲得紳仕章的宜蘭人名單中,去解析新政權如何收攏人心。

明治 30 年(1897)宜蘭地區的佩綬紳仕章人物共 55 位,因為施行成效良好,此後又陸續頒授紳仕章,增加了 24 位紳仕,合計 79 人。從區域的分布來看,當時宜蘭地區的各街庄中,除了蘇澳之外都有當地人獲得紳仕章,溪北部份有 42 名,占70%,超過三分之二,其中宜蘭街就占了 21 名,排名第一,羅東 8 名第二。頒授紳仕章的區域分配,基本上呼應了清代宜蘭各街庄的份量,以名位鞏固漢人仕紳對新政權支持的意圖十分明顯。

沒有功名而獲頒紳仕章者中,都是在改朝換代中有穩定地方或重要功勞的人士。如陳謙遜是清代的羅東堡總理、張江池是清水溝總理,為地方實力人物;吳永川為歪仔歪地方名望家,「乙未改隸後,出仕救民局,誠忠奉公」,2 林延祚「素擁厚產,每臘救窮恤貧,以給錢穀為例。」3 是壯二庄受景仰的人物。

圖4:《台灣列紳傳》頁面,取自下村宏,1916,《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
圖4:《台灣列紳傳》頁面,取自下村宏,1916,《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

另 3 人都在乙未割台之際有著重要的功勞,林含靈「乙未割讓時,蘭境不靖,嚴緝人心,維持地方,所以免得玉石俱焚之患者,君亦與有力也。」4 羅東堡月眉庄的林冠英在清代就負責該地的聯庄保甲事務,平定西皮福祿二黨分類械鬥,「乙未變革後,匪賊蠭起,君嚴緝人心,鎮撫有功,翌年賜金賞功。」5頭城人盧廷翰因為與日人親善,因而抗日分子以盧宅為攻擊目標,放火燒毀,《台灣列紳傳》上說:「明治 28 年帝國收籍後,匪賊蜂起,闔境鼎沸,君即嚴緝人心,誠忠竭力,屢建勳功。」6

大正 2 年(1913)有一波人數比較多頒授紳仕章行為,獲頒的 19 人中,有功名者只有武科舉人江錦華、員山堡生員陳以德、礁溪庄武生員林祖陳、監生黃仕北、二結堡三結庄林錦成等 5 人,約占 26.3%。

圖5:取自《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0126020 號 冬山鹿埔豪農江錦章和宜蘭市鑑湖堂陳掄元被西鄉菊次郎廳長推薦佩授紳章。
圖5:取自《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0126020 號 冬山鹿埔豪農江錦章和宜蘭市鑑湖堂陳掄元被西鄉菊次郎廳長推薦佩授紳章。

接受殖民教育畢業自宜蘭國語傳習所者有 4 人,分別是明治 39年(1906)拜命為溪洲區庄長的陳拔英、明治 43 年(1910) 任
清水溝區長郭奠邦、明治 41 年(1908)任羅東區長的陳純精、任宜蘭區長的林澤蔡,占 21%。

其餘 10 人都是富商或豪農,約占 74%,如在宜蘭街開設珍香號,「以米榖雜貨廣販于市」7 的陳貴仁、頭城下埔林振立、羅東首富藍新等,他們絕大多數都被殖民政府委以區長或保正之職,藍新擔任宜蘭廳參事。

顯示殖民政府有意在清代「紳仕」一詞的傳統認知下,漸漸擴大為意指對社會領導人物的泛稱,一方面解構掉科舉功名的封閉條件,一方面又將地方領袖盡可能地納入,這些沒有取得科舉功名的人物,在清代大多只能擔任地方角頭,如今靠著接受日本教育或產業
經濟上的實力,躋身於「紳仕」之列,擔任起地方領袖的職務,「紳仕章」只是個虛名,對殖民政府而言,所費不多,但足可讓地方領袖感恩戴德。

圖6:取自宜蘭公學校,1900,《職員履歷書綴》,宜蘭。請參考註釋8。
圖6:取自宜蘭公學校,1900,《職員履歷書綴》,宜蘭。請參考註釋8。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台北,正中書店,1992),頁 62-63。 

[2]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 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頁 81。 

[3] 鷹取田一郎,1916,頁 88。

[4] 鷹取田一郎,1916,頁 87。

[5] 鷹取田一郎,1916,頁 76。

[6] 鷹取田一郎,1916,頁 85。

[7] 鷹取田一郎,1916,頁 75。

[8] 從日治早期公學校的教師履歷書,可以得到較詳實的傳統仕紳的履歷,例如本表的陳拔英,生於 1858 年 ( 戊午 ),1866 年 (丙寅 )9歲入學,研習了 12 年之後,在 1877 年 ( 丁丑 ) 到台南府城考縣試,不售,2 年 ( 乙卯 ) 後再考,但這次考試因為行政區域調整,新設了台北府,原噶瑪蘭廳改為宜蘭縣,所以陳拔英就不用千里拔涉到台南,就近在台北考試,看起來還是沒有考上,直到 1881 年 ( 辛已 ) 才金榜提名,考上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的日本時代

作者:林正芳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