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8期-當蔡清鈿遇到易瑋勝

文:莊雅惠 整理/圖:易瑋勝 提供

 

取材自民國99年8月4日(六),下午13:30~17:30
於蘭陽博物館二樓國際會議廳所舉辦的〈社區vs.設計師座談會〉
由易瑋勝先生主講,現職天晴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

 

身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易瑋勝試圖用產品創意紀錄原生的感動,從產品互動間傳達出那份幽默、情緒與故事,在他的作品裡總是可以發現一些簡單巧妙的設計,讓設計是一種欣賞藝術的質感,並非判定產品的市場價值或是消費定義
身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易瑋勝試圖用產品創意紀錄原生的感動,從產品互動間傳達出那份幽默、情緒與故事,在他的作品裡總是可以發現一些簡單巧妙的設計,讓設計是一種欣賞藝術的質感,並非判定產品的市場價值或是消費定義

 

跟工藝師蔡清鈿先生的合作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蔡老師是一位非常在地的木藝師傅,你不要看他一臉霸氣,但是他雕出來的東西是非常細膩且精緻的,所以我們這次合作就是希望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元素,再把它和現代的線條相結合。

第一次被打槍

我們第一次去蔡老師工作室拜訪時,就帶了我們要參加手創蘭陽特展的設計圖,稍微跟他聊了一下我們的創作概念,他就信手捻來,拿一張紙,跟我們講說這條線條是要怎麼怎麼樣、如何如何,才會漂亮,用他過去的一些經驗來告訴我們,在木雕作品上,他在擷取自然的造型時,哪一些關鍵是可以讓我們學習的,這是他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的。而這次帶的設計圖,基本上就完全被他打槍了,所以我們就又回去再修正。

藝師蔡清鈿(左圖中右)國小畢業即至台北艋舺習藝,師承黃龜理藝師。作品以蘭花、苦瓜、蜻蜓及蜂蜜等植物、昆蟲為題材,多選用硬度夠、具靭性且幾乎無紋路的黃楊木和七里香為雕刻的材質
藝師蔡清鈿(左圖中右)國小畢業即至台北艋舺習藝,師承黃龜理藝師。作品以蘭花、苦瓜、蜻蜓及蜂蜜等植物、昆蟲為題材,多選用硬度夠、具靭性且幾乎無紋路的黃楊木和七里香為雕刻的材質

改設計圖

我們修正後第二次又拿去給蔡老師,可能上一次有跟他泡茶聊天吧?老師心防比較放下了,蔡老師看了後還稱讚我們的設計圖呢!但是他還是隨手就動了我的設計圖,試圖改變我的設計,但是沒關係,我們是很樂意接受新想法的。

第一次被接受,但修改了設計圖,但我們很樂意接受新想法的
第一次被接受,但修改了設計圖,但我們很樂意接受新想法的

作品執行

這次的作品,我們是以蜜蜂跟蜂巢為主的,蔡老師雕刻時不希望有人去打擾,因為他需要專心,不過他在完成到一個階段時,就會希望我們過去再討論一些細節。你們可以從照片上看到,他在雕刻的時候變得很斯文,但是實際上跟他交談時,他是很粗曠豪邁的。我跟年紀差了大概快兩輪,但他每次都跟我說:「你把我當成是難兄難弟就好了!」他就是這樣子不拘小節,我們就這樣合作到慢慢可以把一些想法融合在一起,以後可能有機會去創造出更多的東西,而不是只有這一次展覽的東西。

蔡老師雕刻時,非常專心
蔡老師雕刻時,非常專心

蜂巢狀的茶儿

蜂巢這個點子,蔡老師非常喜歡,所以他把家裏的茶儿也挖成蜂巢狀了,這不是展覽的作品(下方左圖),而是他自己平常使用的器具。因為我們平常白天都要上班,所以只能在下班之後進行討論,有一天晚上去家裏拜訪他時,剛好要下大雨,一大堆白蟻都飛到他家裏面去了,我跟他兩個人只好急急忙忙的抓白蟻,因為再不抓,我們的的木頭會被吃光光了!那時,他已經把我們設計圖的一些雛型都把它準備好了。

蔡老師喜歡蜂巢狀的茶儿,過程中還遇到白蟻呢
蔡老師喜歡蜂巢狀的茶儿,過程中還遇到白蟻呢

釣魚手感

其實在創作的過程中,對設計師而言,最難得的經驗是如何跟工藝師或是社區產生良性的互動,除了和他們聊設計、談創作外,其實最重要還是如何讓設計師感受到在地的生活。蔡老師住海邊,平常沒事喜歡去釣釣魚,所以他在言談中常常提到有機會要不要去跟他一起去釣魚。有一次晚上大概10點去找蔡老師時,他說:「要不要去釣魚?」,「老師,10點了耶…」「你,年輕人,說什麼10點!」我只好,好啦好啦,就跟著他一起去釣魚了。

 

其實為什麼要釣魚呢?他說因為他在雕刻時,手的感覺要非常的敏銳,當有力量回饋在手上時,也就是感受最強烈的時候,所以釣到大魚的時候,拉魚上岸時,傳遞在手上強勁的力道感受可以讓你產生很多的想法。

 

對於這個感覺,我也很好奇,因為我以前都只有釣小魚而已,沒有釣過大魚。我原本是在旁邊看著他釣,不過後來我就把他的魚竿拿過來,自己也釣,哇!魚釣起來真的是很大,不過一上勾的時候,老師就把我的魚竿搶走了!因為他怕我拉不起來。

 

事後我就跟老師說:「我這樣沒感受到耶~都只有你感受而已…」不過後來我又有好幾次找他,又一起再去釣,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天南地北地聊了很多很多。我覺得這個是在創作的過程裏額外的收獲,因為可以從生活中去了解許多不同的事物,無論是對創作的態度也好,或者是去學習如何用我們的感官去享受這個世界也罷,這些點點滴滴都讓我很快樂

蔡老師喜歡釣魚,也以釣魚來培養手感
蔡老師喜歡釣魚,也以釣魚來培養手感

雛型

這不是一塊木頭,而是用一塊塊木頭慢慢拼起來的,這個階段我們就開始做一些整理,讓整個基本型可以成型,再然後慢慢地、慢慢地修一些細節的部分。

 

蔡老師負責木雕的同時,我則在製作要與之搭配的那些金屬物件。

作品開始有雛型了,基本型已成型了
作品開始有雛型了,基本型已成型了

最後裝修

接下來就進入到幾乎成品的修飾了。

 

在和工藝師合作前,我並不很了解他,於是我就先去老師家跟他聊天、觀察看他的作品,慢慢地,我透過設計的觀點去看他的手法時,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如我看他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他擅長那類創作,我看他刻了很多小動物,如毛蟹啊、或是蝴蝶、蜜蜂,也有獨角仙、蜻蜓等等,每一件都是一體成形、栩栩如生,我覺得這股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必須要在作品上被發現的,那我們設計師要做什麼?

 

設計師以大家比較能接受的現代化線條來做出實用的商品,如燈外是一個很單純我們對燈的意象,也就是大家一般對底部有一個圓盤燈座的立燈造型的概念,再在蜜蜂與立燈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以內與外的關係去表現這個生命力。

作品上有許多小動物,一體成型、栩栩如生
作品上有許多小動物,一體成型、栩栩如生

築燈

 

 

為什麼我會先分享這個作品產生前的過程、討論的內容?

 

因為我認為設計師其實就像一個導演一樣,只是導演用電影來說故事,而設計師是試圖透過產品來把他的劇情演出來,但是由誰來演?是由民眾來演。

 

也就是說,我們創作這個作品時候,雖然它是一盞燈,但是它裏面有蔡老師最擅長的雕刻,表達了自然的生命力。而我們用這盞燈的內跟外表現出一種對比,在立燈的高度也採了一般人的平均高度之下,也就是說當人們要來看這盞燈的內部時,他必須要稍微彎一下腰,彎一下這個動作讓人產生好奇心,好奇這是什麼,就是要有這個動作,這是我們安排的劇情,我們希望在這個設計上能夠被發現出來。

築燈 (莊雅惠 攝)
築燈 (莊雅惠 攝)

傳統與現代

人們來參觀時,先會隱隱約約看到下面的區塊,然後會好奇往裏面看,看到裏面有一些虎頭蜂,會感受到裏面是很有生命力,不過這是比較傳統的技法,那外面呢?則是現代的線條與技法,所以這兩者之間都故意讓它產生一些對比。內部可以看到蜂巢上面有一些虎頭蜂的雕刻,這邊一隻、那邊一隻,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讓人家感覺到它是一直在動作、運轉的,由下往上看的內部,它是一種不規則的狀態,且在它的不規則間會產生好像虎頭蜂隨時都在築巢的意向。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演出成功

下圖左邊是我演出我所期望的畫面,也就是我希望大家會是這樣的反應,而右邊就是現場的狀況下,跟我當初預期的是蠻接近的。我大概來了蘭博來3次,每次就在我的作品前觀察不同人來看這作品時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行為,是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樣子?而這就是我實際看到的結果。就像我說的,設計師其實就像導演一樣,如何導這齣戲,怎麼讓人家跟著我的劇情走,讓大家感受到好奇,讓大家感受到開心、愉悅,甚於動作都跟我一樣…

希望與現實
希望與現實
作品內部 (莊雅惠 攝)
作品內部 (莊雅惠 攝)

 

 

這就是此次「築」作品的精彩回顧與過程中所產生的火花,在這整個創作中,我覺得最大的精神還是在於過程中設計師如何跟在地的藝師達成一種良性互動,讓兩者都可以不斷地往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