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1期-日治時期的宜蘭飛行場(二)

取自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9年,蘭陽地區⽇治時期軍事遺構⽂化資源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

「臺灣航空戰」下的宜蘭飛行場(1944 年10 月12~17 日)

1944年10月美軍發動臺灣航空戰,主要是支援預定在17日登陸菲律賓雷伊泰灣(LeyteGulf)的作戰,先行轟炸攻擊臺灣,破壞島上的港口和各地飛行場,避免日方利用臺灣的軍力增援菲律賓。空戰與轟炸從10月12日至17日期間,海軍方面攻擊集中12、13與14日的上午,14日下午則由陸軍第20航空軍自大陸四川等地起飛接手,從14、16、17日轟炸各地。[1]


面對美軍大舉壓境,日軍升空的戰機大多在10月12日清晨和美軍航空隊的掃蕩下被擊落。由於無論在數量與武器裝備日本都居劣勢,失去制空權後,陸軍採取的因應措施為以保存實力為主。由於空戰首日第八飛行師團兵力損失過半,13日後命剩餘的飛行第11戰隊(宜蘭)、飛行第20戰隊(小港)集中臺北,集成防空第一隊(臺中)前往桃園,和集成防空第二隊(桃園)會合。各類輜重、器材、飛機等採取偽裝、隱藏對策。從各隊殘存兵力轉進菲律賓的紀錄,此役後飛行第11戰隊飛機剩下不到10架,第20戰隊則不到20架。[2]

海軍方面,由於駐臺海軍航空隊的戰力不強而大多被擊落;海軍的航空主力以762航空隊為主組建的T(Typhoon;颱風)部隊,以南九州、沖繩一帶為基地夜間出擊,返航時降落臺灣各地的機場如高雄、嘉義。不過其戰績為12日夜間出擊二個梯次,各為54架、45架,有54架沒有返航。13日夜間出動34架,有20架被擊落沒有返航。[3]

此次交戰的失利,也造成日軍日後作戰方式在二戰期間最巨大的轉變,航空戰期間大西瀧治郎司令在新竹觀察美日雙方交戰的情況後,認為己方飛行員訓練不足,和美軍空中纏鬥作戰只是增加傷亡無法取勝,唯有以飛機撞擊對方船艦的特別攻擊方式而已。後來大西赴往菲律賓就任後,開始組織神風特攻隊,也啟發進入1945年後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日軍的陸、海航空兵力只剩下特攻的作戰方式而已。[4]

1944年10月17日調查之宜蘭(南)飛行場。資料來源:Assistant Chief of Staff (G-2), Intelligence Administrative., Janis 87:Study No. 29-Taiwan(Plans), RG319, Box.423(NARA).
1944年10月17日調查之宜蘭(南)飛行場。資料來源:Assistant Chief of Staff (G-2), Intelligence Administrative., Janis 87:Study No. 29-Taiwan(Plans), RG319, Box.423(NARA).

待臺灣航空戰結束後,全臺各地的重要港口設施、飛行場、工業生產設備全部遭遇美軍密集的轟炸,這段期間,大本營調動從滿州移防到臺灣的關東軍之第68混成旅團,以及原定駐臺的第23師都支援菲律賓的第十四方面軍。11月開始日軍開始重要飛行場的強化與隱匿的措施。除在主要飛行場增建耐炸的通信指揮所和特種掩體、增建輔助跑道,還有疏散飛行場設施以及改造、興建一些「秘密飛行場」或「不時著陸場」,[5]宜蘭(西)在1944年12月時候已經建設具備「秘密飛行場」雛形。
1944年10月17日,美國陸軍參謀部調查繪製的宜蘭(南)飛行場仍然在建設之中。尤其宜蘭(西)飛行場雖然當作隱匿機場,其實已經早被偵知。上述的飛行場平時除了作為飛行場駐紮的基地外,同時可供南北往返部隊的轉場與整補,根據口述訪談耆老,當時常有滿州、朝鮮南下的航空隊戰機降落臺南飛行場或誤降歸仁飛行場的情況, 所以增援菲律賓戰場的機群數量非常龐大。例如陸軍的飛行第11戰隊、飛行第20戰隊殘餘部隊移防菲島,飛行第29戰隊從中國;飛行第246戰隊自大阪短暫駐紮臺灣後,11月期間紛紛前往菲律賓群島,因此就當月份從中國、朝鮮、日本各地南下途經臺灣的戰機就超過1000架以上。[6]
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之間這段短暫期間,臺灣沒有大規模的轟炸行動,此時日本陸海軍主要利用臺灣整備戰力或調度部隊,臺灣因地理位置接近菲島,成為日本陸、海軍的中繼基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在雷伊泰灣擊潰日軍聯合艦隊後,1945年1月開始再次發動對臺灣大規模的轟炸空襲,這次主要的攻擊目標為飛行場和港口設施,目的是為了隔絕臺灣對菲律賓的增援。[7]

戰爭末期的宜蘭飛行場與神風特攻作戰(1944 年末~1945)

1945年1月19日大本營決策今後作戰指導方針,乃是準備進行東海周邊航空作戰策略,取名「天一號作戰」,主要任務在阻止、摧毀盟軍海面艦艇及其航空母艦,逐漸打開特攻作戰的序幕。
這個時候陸軍第八飛行師團的飛機約有440架,海軍第二航空艦隊有飛機85架,這些飛機多半可以執行特攻任務,另海軍方面還有402艘的震洋特攻快艇。[8] 至於宜蘭地區的地面部隊,有第62飛行場中隊、第63飛行場中隊、第82高射砲隊之一部分、第60機關砲隊、第61機關砲隊、第509特工部隊、第517特工部隊等。
「天一號作戰」期間,宜蘭地區由第八飛行師團轄下第9飛行團之第105戰隊駐紮,表2、表3為1945年日本海、陸軍特攻隊員名單,其中以宜蘭為出擊基地多集中在1945年4月底至5月中旬期間;12空(5月9日)4人、205空(4月28日)1人、205空(5月4日)8人、205空(5月9日)4人、765空(5月9日)4人、765空(5月13日)11人、765空(5月15日)4人、765空(5月17日)2人,合計38人。
宜蘭(西)飛行場亦與第9飛行團之活動密切相關。陸軍第9飛行團原來駐紮沖繩基地,但在沖繩戰期間基地遭受美軍猛烈的轟炸攻擊,1945年5月10日不得不轉進宜蘭地區,當時進駐的第9飛行團編制有獨立飛行第24中隊、獨立飛行第43中隊、飛行第24戰隊、飛行第105戰隊、第62飛行場中隊、第63飛行場中隊,主要駐紮地就是宜蘭(西)飛行場一帶。可見宜蘭(西)飛行場的興建與運用和第9飛行團的移防亦有密切關係。

另外,海軍方面的神風特攻隊也有一個派遣隊進駐蘭陽區域,其駐地在東澳、枕頭山、草湖等地區。由《宜蘭飛行場國有財產引繼目錄》北臺航空隊宜蘭派遣隊營房呈繳清冊中可見,除南、北飛行場均有駐紮外,電信所設於宜蘭公園,主要軍官宿舍(士官舍)設於蘇澳郡東澳,員山庄枕頭山、員山庄草湖亦有兵舍、炊事所等,並標明枕頭山有4個防空壕,草湖有4個防空壕(圖2-1-07)。[9]

北臺海軍航空隊宜蘭派遣隊宜蘭地區區營房配置圖 資料來源:臺灣軍經理部,《宜蘭飛行場國有財產引繼目錄》,(宜蘭縣史館藏),頁74。
北臺海軍航空隊宜蘭派遣隊宜蘭地區區營房配置圖 資料來源:臺灣軍經理部,《宜蘭飛行場國有財產引繼目錄》,(宜蘭縣史館藏),頁74。

觀察上述蘭陽地區日軍航空部隊及其相關部隊的頻繁調動過程,戰爭末期之宜蘭飛行場已轉為陸海軍共用,且是特攻作戰的發進機場,即陸海軍機平時位於中南部各地飛行場,出擊時才飛至宜蘭或其他東北部機場待命。由此可見宜蘭地方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在二次大戰的戰爭歷史佔了重要的一頁歷史。

參考資料

[1]Samuel Eliot Morison, Formosa Air Battle,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Ⅱ. Vol 12;    Leyte, June 1944 — January 1945(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8), p.92;日本防衛省戰史室•吳玉貴譯,《「捷」號作戰指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頁 478、568-569;日本防衛省戰史室•曾清貴譯,《聯合艦隊之最後決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頁 759。

[2]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叢書:沖繩、臺灣、硫磺島方面作戰:陸軍航空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 1970),頁 212、215、232、233、325、365。

[3]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叢書:沖繩、臺灣、硫磺島方面作戰:陸軍航空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 1970),頁 218-221;日本防衛省戰史室•吳玉貴譯,《「捷」號作戰指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頁 472-473;日本防衛省戰史室•曾清貴譯,《聯合艦隊之最後決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頁 449-452、456、637、678-679;神野正美,《臺灣沖航空戰》(東京:光人社,2004),頁 155。

[4]日本防衛省戰史室•吳玉貴譯,《「捷」號作戰指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頁 569-570; 日本防衛省戰史室•曾清貴譯,《聯合艦隊之最後決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頁 769-772。

[5]「秘密飛行場」有:臺北(松山)、臺北(南)、宜蘭(西)、龍潭、湖口、苗栗、卓蘭、臺中(東)、 埔里、新化、小港(東)、平頂山、潮州(東)、旗山、里港(南、北)等地,不過其中的新化、里港(南、 北)的建造計畫停止。杜正宇•謝濟全,〈盟軍記載的二戰臺灣飛行場〉,《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 北:新銳文創,2014),頁 67。

[6]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第 3 章節號作戰準備(自昭和 19 年 7 月下旬至昭和 19 年 10 月中旬)/其 の 7 兵力の增減及兵力運用〉,《臺灣方面軍作戰紀錄 昭和 21 年 8 月》(Code:C11110354800),頁 61;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叢書:沖繩、臺灣、硫磺島方面作戰:陸軍航空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70),頁 232、235、238;日本防衛省戰史室•吳玉貴譯,《「捷」號作戰指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 局,1989),頁 610。

[7] Frederick C Sherman, Combat CommandThe American Aircraft Carriers in the Pacific War(New York: E. P. Dutton and Company, Inc., 1950), pp.315-328.

[8]駐紮高雄地區共有四支震洋隊:(1)第二〇震洋隊(53 艘)、(2)第二一震洋隊(54 艘)、(3)第二九 震洋隊(53 艘)、(4)第三一震洋隊(55 艘),臺灣其他地區有:屏東海口(第二八隊;43 艘、第三〇隊;53 艘)、淡水(第一〇二隊;25 艘、第一〇五隊;25 艘)、基隆(第二五隊;41 艘),所有震洋隊快艇共 402 艘,成員有軍官 75 人,士官兵 1,565 人,共計 1,640 人;參照國軍史政檔案,《臺灣海軍情報資料(接 收資料)》,檔案管理局檔號:0035511.14010。

[9]臺灣軍經理部,《宜蘭飛行場國有財產引繼目錄》(宜蘭縣史館藏)。

檔案下載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