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1期-樹立法脈的九股山吉祥寺

節錄自《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一書

作者 / 陳進傳、楊晉平、陳美暖、游錫財、林雅玲、陳宜伶、黃有卿

吉祥寺開山堂。( 張恆瑞攝)
吉祥寺開山堂。( 張恆瑞攝)

終戰前的佛教研究,概皆重視中國佛教,臺灣算是邊陲,乏人問津。近年來,焦點轉移,本土抬頭,發現臺灣佛教的僧寺與傳承,亦甚可觀,掀起研究熱潮,始知有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臺北五股觀音山凌靈禪寺、苗栗大湖法雲寺、高雄大崗山超峰寺的四大法脈。實則,宜蘭地區另有頭城九股山吉祥寺一系,其來有自,甚至早於上述法脈,且與之頗有淵源;而且是宜蘭正統佛寺的先驅,派下多位弟子在縣內弘法, 擔任住持。尤有進者,早期宜蘭人對吉祥寺素負情懷,神往朝拜。所以宜蘭佛教夠得上自成一脈,別闢蹊徑,九股山吉祥寺就是帶頭領主。遺憾的是,因位處偏遠山區, 交通不便,且可自食其力,閉門修行,兼以經營保守,與外界疏離,致使近年來吉祥寺法脈已漸式微。

為探討吉祥寺早期在臺灣佛教史上地位,根據林仁昱〈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註1) 和闞正宗〈蘭陽地區佛教與齋教的發展及轉型〉(註2)二篇大作,編列其師承世系, 茲列二組如次。

其一:傳芳-真精
其一:傳芳-真精
其二:傳芳-通本
其二:傳芳-通本

一、吉祥寺是臺灣本土法師首建的寺院

從如上簡介和師承世系來看,吉祥寺是真精法師和通本法師共同建立,二人出身同門,都是宜蘭在地,關係密切,只是有主導和協助的差別而已。

真精法師與通本法師於光緒4 (1878),齊赴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受戒,皆為傳芳法師的弟子。真精法師於光緒13 (1887) 回臺,次年(或說明治35 年, 1902),開始在頭城九股山創設吉祥寺,而通本法師可能同時返臺,或於明治31 (1898) 回到宜蘭,隨即輔佐真精法師興建吉祥寺。(註3)   通本法師也曾在大正 6 (1917) 真精法師圓寂後主理吉祥寺3 年,並推動三寶殿改建計畫,其門下萬賢法師也曾短暫接管吉祥寺,積極參與寺院的開山、發展與建設。後通本離開九股山,另立傳燈系統, 然仍維持良好情誼,且均在宜蘭地區傳法立寺。因此,真精和通本雖為二人,惟同往福建鼓山學佛,均師承傳芳法師;且皆是宜蘭人,也在故鄉授徒弘法,可說淵源深厚, 同屬吉祥寺法脈,如謂早期吉祥寺是真精與通本合力建構,亦屬合理。

 

明清時代,臺灣地區的佛教信仰,都是移民和僧侶所傳入,帶有濃厚的民間宗教色彩。直到光緒11 (1885),臺灣設省,在地法師出家受戒,主要是到福州鼓山湧泉寺,除接受其傳戒儀軌、戒牒外,也要駐寺學習各種叢林規矩和早晚課誦等音聲佛事。又因湧泉寺為兼領臨濟和曹洞兩宗的著名禪宗叢林,臺灣法師受其影嚮,接受傳統叢林教育的陶冶。(註4)

 

崛起於日治初期的臺灣四大法脈,其開山與創建,都跟鼓山湧泉寺有密切相關, 承襲宗風。但這四大法脈的開創,其實都晚於真精法師於光緒14 (1888),在頭城九股山所建立的道場吉祥寺。其中月眉山靈泉寺創設於明治38 (1905),觀音山凌雲禪寺肇始於明治42 (1909),大湖法雲寺開設於大正2 (1913),至於大崗山超峰寺,雖傳建於清乾隆年間,但真正發展卻是在明治41 (1908),由義敏與永定師徒二人駐錫才開始。(註5) 照此看來,真精法師、通本法師的吉祥寺初建,普遍早於臺灣佛教四大法脈的發展15 年以上,吉祥寺允為臺灣第一座本土法師創建的寺院,誠乃臺灣佛教史的大事。

二、吉祥寺法脈的境外互動

真精法師和通本法師遠赴福建鼓山湧泉寺受戒出家,回臺後在頭城九股山開設吉祥寺,與臺南開元寺及臺北觀音山凌雲寺,法脈一元,同宗門下。在真精法師擔任吉祥寺住持期間,臺南開元寺歷經永定、玄精、傳芳三位住持,雙方具有師承情誼,道場同修,宗風薰習的深厚關係,彼此在法務戒會方面,相互支援,協助成事。其間永定法師與其師義敏法師於明治41 (1908) 移錫大崗山超峰寺,開創重大法脈,由此拉近吉祥寺與超峰寺的距離,緊密結合。(註6)

 

真精法師雖處在頭城山區的吉祥寺,但其僧眾也能走出縣外,甚至異域,到許多寺院參禪學習,擔任職務,進而接掌住持。如聖圓法師後來遠赴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 達果法師前往板橋接雲寺協辦寺務,源淨法師曾到觀音山凌雲寺,隨達本法師參學。意妙法師曾擔任雙溪聖南寺、三忠寺導師,再轉主持板橋接雲寺寺務,後興建祥天寺。太平洋戰爭緊急時,意妙法師徵得師父源淨法師之同意,復歸月眉山靈泉山住持德馨法師門下,取得本僧籍,並掛名兼理知客職,參與大殿的翻修工作,因而在靈泉寺住過相當時日。再者,意妙法師的母親與妹妹在靈泉寺出家,法名德貴與普慧,關係十分密切。觀妙法師在臺北十普寺受戒,又於民國49 年進行環島朝山,三步一拜,途經嘉義大林,忽見菩薩顯像,指示其應往民雄鄉建立新道場,於是在松山村開山,創設寶林寺。(註7) 因此,吉祥寺過去在北部地區頗具影響力,有人將之與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五股觀音山凌雲寺,並稱為北部三大名剎。

 

據資料所示,吉祥寺與靈泉寺、凌雲寺間,常有法務上相與支援的情形。如大正12 (1923) 冬,觀音山凌雲寺辦理的戒會中,當時代理吉祥寺住持之職的通本法師, 即與高雄大崗山超峰寺(四大法脈大崗山派之本山)住持永定法師,美濃朝元寺住持能淨法師同列「授經師」,可見其德行,頗受肯定。而三位「引讚師」均來自宜蘭頭城,即吉祥寺的達果法師、源淨法師、果淨法師。「知客師」之一的性淨法師也來自頭城。他們能夠出任執事人員,顯現吉祥寺的僧人,在當時北部佛教界,實占一席之地,深獲重視。(註8)

 

1956( 民國45 年) 吉祥寺於祥天寺復駕紀念留影( 台北市華嚴蓮社提供)
1956( 民國45 年) 吉祥寺於祥天寺復駕紀念留影( 台北市華嚴蓮社提供)

相對而言,頭城寺院進行法會,縣外關係良佳的禪堂也會前來助陣。昭和10 (1935)4 月,募善堂舉辦水陸法會,「特聘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本圓師,及他寺著名法師數名,臨堂讀經,並對信仰者講談佛教起源。」(註9)

吉祥寺另一法脈道本法師,曾於大正12 (1923) 在觀音山凌雲寺的傳戒上擔任證戒師。也有往事雲遊他鄉,其徒孫覺力禪師是苗栗法雲寺的開山祖師。儘管真精法師、通本法師的派下,普遍早於臺灣佛教的四大法脈,且與之有師門淵源,時相往來, 可惜並未發展全臺性的影嚮力,主要原因為地理侷限,位置偏遠,只於日治時代僅有區域的影響力。(註10)

三、宜蘭地區寺院的展開

如上所述,吉祥寺居處山上,交通不便,以致異地弘法,支援縣外法會確有困難, 於是真精法師和通本法師派下的發展重心,逐漸放在宜蘭地區,開枝散葉,播衍傳燈, 造成吉祥寺法脈幾乎籠罩早期宜蘭轄境的寺院。簡言之,宜蘭的佛教道場就是吉祥寺的支派分身,惟近年來,情況已有所改變。

 

先談真精法師派下在宜蘭的傳法。就寺內而言,聖圓法師、源淨法師、意妙法師, 分別接掌吉祥寺第二、三、四任住持,其他各代徒眾亦有多位留住寺內,幫忙管理寺務。就寺外而言,達因法師為頭城募善堂幫辦人;惟妙法師立足蘇澳,建立祥光寺。

 

次敘通本法師派下。通本法師起初協助吉祥寺的建造工作,也曾代理住持,後離開下山,與信徒拓展道場,對早期宜蘭佛寺的建立,貢獻良多,影嚮最深。通本法師開山的寺院,為礁溪妙釋寺,後由弟子萬全法師繼承。萬全法師另創立礁溪德陽村福崇寺,並支持其弟子覺意法師、覺慈法師籌建礁溪刺仔崙圓明寺,覺會法師和覺華法師支援月眉山派下的頭城圓通寺。

 

戰後初期,覺寬法師掌理宜蘭市慈雲寺。而由圓明寺分燈的寺院,有妙月法師主持的礁溪開成寺和妙慧法師營造的白蓮寺,以及妙專法師當家的宜蘭市雷音寺。此外,頭城靈山寺始祖妙圓法師,亦可能傳自此一系統的福崇寺或妙釋寺。由白蓮寺再分燈的有達德法師建立的礁溪毘盧寺、達志法師的五結鄉善覺寺、達照法師的宜蘭市彌陀寺、達修法師的羅東慈惠寺。從福崇寺再衍生的有達法法師、達蓮法師先後掌理的礁溪正光寺。就此而言,宜蘭地區佛教寺院的發展,經過清代的蘊釀,及至日治,迅速擴張。頭城吉祥寺是整體發展的起點,逐漸散播到其他鄉鎮,終至幾乎含蓋宜蘭全境,所以吉祥寺為蘭陽平原早期佛教寺院的源頭祖庭。(註11)

 

由於早期宜蘭佛教寺院彼此皆屬同門師承,平時都能維持良好互動。大正8 (1919)11 30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就提到宜蘭北門口雷音寺齋堂,近年吃齋善男信女,頗見繁盛,素與頭圍九股山僧,及草山尼姑,並礁溪十一股山僧人道友,互通聲氣,或結師徒佛緣,學習經文,每於朔望之日,或三六九之期,合作功果。(註12)

 

1970 年代圓通寺舊貌( 宜蘭縣史館提供)。
1970 年代圓通寺舊貌( 宜蘭縣史館提供)。
靈山寺亦可能傳自通本法師系統的福崇寺或妙釋寺( 宜蘭縣史館提供)。
靈山寺亦可能傳自通本法師系統的福崇寺或妙釋寺( 宜蘭縣史館提供)。

四、宜蘭人心中的吉祥寺

吉祥寺位在頭城鎮西北之九股山上,林深境美,溪水潺潺,曲徑通幽,大木構造的吉祥寺肅穆靜雅,紅瓦綠蔭,相互輝映。寺後有二塔,一曰靈山,一曰靈光,俯瞰大海,碧浪青峰,迷離縹緲,佳日登臨,恍若置身仙境。吉祥寺距頭城鎮街約 5 公里, 沿途穿越山林,小道彎轉,谿谷幽邃,溝流清徹,步行一小時許,即可到達。(註13)

如此勝境,令人神往,渾然忘我,常為文人入詩,融情、景、寺、僧、禪於一爐。陳保宗〈偕妻登九股山〉曰:

 

趁此春和暖,同登九股來。頭城桃李宅,福路桶柑堆。涼氣一亭動,羊腸百曲迴。
嶺前尋法室,堂下踏青苔。山靜道心悟,門空佛意催。禪林宜住足,靜境好徘徊。
歸途停杖望,尼寺隔溪開。巡禮過橋上,聞鐘響谷隈。長征鞋已破,暮趕俗寰回。

 

盧世標〈吉祥古寺〉亦曰:

 

九股山中草木深,誰知蘭若(一曰古寺)隱松陰。叢林烏雀通禪意,滄海魚龍聽梵音。
雙塔凌虛雲欲散,孤燈弄影日將沈。我來不見三生石,空向菩堤證素心。(註15)

 

九股山美景既譽滿蘭陽, 常為宜蘭子弟登山郊遊的絕佳去處。日治以來,小學生每學期均有「遠足」活動,陳保宗《魯園詩集》,就有〈公館遠足〉、〈深溝遠足〉、〈北方澳遠足〉之作。據此可知,九股山更是學校遠足的重要景點,現今50 歲以上的宜蘭人,唸國小時都有吉祥寺遠足的經驗。由於童年美好的九股山遠足印象,他們長大後,情侶踏青、朋友結伴或家庭出遊,也以九股山為首選勝地,落籍宜蘭的陳保宗、盧世標都是作詩記趣,其他更有多人對九股山的郊遊,留下深刻懷念,筆者即為當中的一個。

吉祥寺既是宜蘭寺院的開端,而為宜蘭信徒公認的祖庭,在民間信仰的社會裡, 純正佛教的吉祥寺不僅是出家人仰望的寺院,亦為一般信眾祈求祭祀的道場,善男信女都期待上山朝拜。但以前到吉祥寺,因路途遙遠,崎嶇難行,加上婦女出門不易, 所以許多女眾到了晚年仍未能如願朝山,深以為憾。多年前,家母在世時,經常唸著要去吉祥寺拜佛,因身體不佳,難以負荷,不克成行,常懊惱不已,筆者至今仍銘刻於心。以此類推,這應非孤例,所以朝拜吉祥寺是早期宜蘭信徒,特別是女眾心中的願望。茲引楊清璋的回憶,就可道盡吉祥寺早年的盛況。曰:

 

以前碰到「佛仔生」(佛祖誕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吉祥寺都會有很多人去拜拜,人山人海,以前沒有大路,現在則是車子可以直接開到目的地。早年去那裡都是走路的,需要兩個小時,去拜拜的人也真多,而去遊玩的人也真多,休假日,男女很多人去欣賞風景,黃昏時也真多人(註16)

參考資料

註1  林仁昱,〈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23 期(1996 9 月),頁3~45

註2  闞正宗,〈蘭陽地區佛教與齋教的發展及轉型〉,《宜蘭文獻雜誌》,第49 期(2001 1 月),頁3~81

註3  闞正宗,《臺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2008),頁161~162

註4  江燦騰,《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頁  3~4。)

註5  闞正宗,《蘭陽地區佛教與齋教的發展及轉型》,頁10

註6  闞正宗,《蘭陽地區佛教與齋教的發展及轉型》,頁21~22

註7  林仁昱,《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頁15

註8  林仁昱,《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頁23

註9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0 4 20 日。

註10  闞正宗,《蘭陽地區佛教與齋教的發展及轉型》,頁17

註11  林仁昱,《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頁16~21。  

註12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8 11 30 日。

註13  李春池協修,〈宜蘭縣志.文化志勝蹟篇〉,《宜蘭縣志合訂本》,第肆冊(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0),頁11。

註14  陳保宗,《魯園詩集》(臺北,自印,1984),頁127。

註15  盧世標,《澤都詩存》(宜蘭,蘭陽印刷廠,1967),頁40。

註16  張文義總編,《蘭邑頭圍:那一年頭城耆老說故事》,頁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