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7期-北關嘉慶古礮管與清代宜蘭軍事史-結語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許毓良

清代噶瑪蘭汛塘、礮臺及大礮部署分佈圖。(筆者手繪) 行政區圖摘自《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頁8。
清代噶瑪蘭汛塘、礮臺及大礮部署分佈圖。(筆者手繪) 行政區圖摘自《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頁8。

結語

噶瑪蘭的地理分佈北、西、南面是山,只有東面朝向太平洋。如此邊陲又易守難攻的形勢,在山前只有中部地區大肚山與八卦山雙手合抱,自立乾坤又居高臨下的氣勢可以勝之。因此十八世紀中後期林爽文就以大里杙為根據地,私墾番界結立天地會,羽翼已豐才有對抗清廷的實力。由於漢人開墾蘭地的時間很晚,故絕佳戰略地理造就的事蹟,要到十八世紀末才登上歷史舞臺。值得注意的是林爽文一度有亡命噶瑪蘭的可能,此事如果成功或許臺灣史有不同的發展。然前後誕生一個重要人物—吳沙,亦是一位可以與林爽文相提並論魅力般的領袖。只是吳沙的功業全都是以「墾殖」為主,開蘭過程中所發展出的武力,不是用來反清而是取得土地。他所走軌跡與山前完全不同,也註定日後蘭地歷史將帶有強烈特殊性。

 

本研究的學術貢獻有四個重點,一是結首制的考察。該制在臺灣史研究中成果不豐,主要是形成過程存留史料稀少。為何會如此?因為這一群結首由始至終,都是「以武犯禁」的拓墾者。他們犯禁的歷史舞臺都是在番界以東,官方檔案不載民間史料少提,使得結首的研究無法突破。可是當筆者把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事件與之連結,發現到二者有著直接的關係。以往都認為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三籍開墾,噶瑪蘭人群起反抗,雙方激烈戰鬥使得吳沙之弟吳立戰死。然本文研究發現乾隆五十二年底(1787),吳沙可能就率眾入蘭開墾,噶瑪蘭人與之戰鬥死拚遂造成吳立身亡。由於先前清廷就命令吳沙招撫「生番」堵截林爽文黨羽,戰敗後的吳沙改弦易轍不以武力征服,以「貪其利誘」手段讓噶瑪蘭人效命。吳沙重新取得噶瑪蘭人信任,乾隆五十三至六十年(1788-1795)就在三貂(新北市雙溪區)養精蓄銳,準備第二次入蘭。筆者認為這七年就是結首制形成的關鍵,其中有三個最重要的成因—天地會異性結拜形成的向心力、綠營士兵提供軍事專業、番割通曉番語番俗與交易的能力。

 

嘉慶元年吳沙等利用新皇帝登基機會,再次大舉入蘭。不同於第一次的失敗,此次有結首制做為後盾,掠地大有斬獲。本文整理蘭陽溪南北結首相關地名—城、圍、結、鬮,發現總數多達一百二十餘個,間接說明原漢在這塊土地上激鬥。只可惜不獨漢人結首制史料稀少,噶瑪蘭人英勇抵抗漢人入侵史料更少,幾乎不曾聽聞。使得十九世紀初期臺灣最重要歷史遭受埋沒,或許本文提及舊事能稍微彌補遺憾。

 

二是噶瑪蘭營的特殊性。本文整理十八世紀臺灣綠營在山前相關佈防工事,出現在歷史上的先後順序,應為汛塘、營障、營盤、煙墩、望樓、礮臺、城垣、功亭、礮架、隘口、甕城、望寮、軍寨。步入十九世紀它們並沒有在蘭地全部設立,僅有汛塘、營盤、煙墩、礮臺、城垣、隘口。不過噶瑪蘭營卻有三項特性是山前綠營所沒有—全營皆是上府兵、軍餉獨立發放非從福建藩庫解餉、北關與烏石港礮臺設立。

 

上府指的是福建省七個地方—福寧、建寧、福州、邵武、延平、汀州、永春。這是林爽文事件以後,清廷注意到漳、泉班兵因方言相通與鄉誼連結,在臺灣容易袒護同鄉從事不法,故改調上府兵藉此減少他們戍臺人數。山前綠營各部作法是漳泉兵與上府兵混雜,蘭營全由上府兵組成實為特殊案例。不過上府兵戰力遠低於漳泉兵,在臺都被揶揄為「老將」;並且上府兵都不喜戍臺,冒名頂替問題很嚴重,成為蘭營一大致命傷。

 

由於噶瑪蘭營是清代臺灣綠營最後新編的單位,它不同淡水營「改制」成艋舺營,故軍餉發放是獨立作業。道光十年(1830)《福建政事錄》所記,山前臺灣綠營每年餉銀216,000兩,如遇閏年加給銀15,000兩。噶瑪蘭營與之相比,舊額戰守兵395名,俸薪餉乾9,130餘兩。這與山前綠營相比百分之五都不到。就算是擴軍增加士兵300名,另加俸薪餉乾6,910餘兩,每年總共需銀17,540餘兩(16,040兩),也是百分之九都不到。只有遇到閏年再加給銀949兩,總數達18,489兩稍多。

 

三是北關與烏石港礮臺設立,此等也是蘭營的特殊性。北關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關隘,亦是本研究重點。北關關隘現被認為座落在「北關海潮公園」,可是根據筆者考證,正確地點應是在外澳車站與文壯溪之間,而梗枋隘寮才位於「北關海潮公園」。事實上本文的研究方法,著重在地圖的解讀。除了學界已經熟知的《噶瑪蘭志略》、《噶瑪蘭廳志》、《臺灣府輿圖纂要》附圖外,本文還使用三種地圖為學界較不熟悉—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道光前中期《臺灣山海全圖》、現藏國立臺灣圖書館道光中後期《道光臺灣輿圖》(又名道光中葉臺灣軍備圖)、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同治五年(1866)《噶瑪蘭輿圖纂要》。結果發現北關的形體應是「ㄇ子型」建築,高度僅138公分過於低矮,筆者推測只有二個可能,一是門洞前後道路,並非平坦而是凹陷;而且凹陷的深度可能達一公尺,如此才能容得下行人通行。另一是北關蓋在巨巖上,巨巖已經有高度;所以138公分高只算城高,不算巨巖高度。

 

值得注意《臺灣山海全圖》把北關繪成「灰色」,可能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完工後的顏色。《道光臺灣輿圖》把北關繪成「土黃色」,可能是日後整修呈現的顏色。不管如何,咸豐時期北關已經隳壞無人過問。於是在同治五年(1866)《臺灣府輿圖纂要》,才有「因年久傾塌應修葺」一語。對於烏石港礮臺的討論,它跟北關一樣現今都找不到遺跡。不過當時港口礮臺左右修築牆面拱衛相當少見,當時總長471.96公尺牆面形成「掩體」,就是防止海盜偷襲登陸之用。事實上礮臺旁邊再修築長牆的案例不多,烏石港砲臺是臺灣綠營所有礮臺最早有此設計。

 

北關的出現最早的確有「盤查奸宄」功能,可是當入蘭的道路可以從北關後防出入時,北關的價值已失。本文整理同治十三年(1874)以前入蘭道路十一條,只有六條需要經過北關,但有五條可以不經北關。這六條經過北關的道路:一為海岸線道、二為吳沙道、三為楊廷理道、四為「入蘭正道(草嶺古道)」、五為梗枋道、六為象寮道。五條不經過北關道路:石空道、頭城土地坑至臺北六張犁道、哈盆道、明池道、宜蘭三結街至臺北艋舺道。

 

四是民變與械鬥討論。其實在以往清代宜蘭研究中,對於蘭地動亂都做過敘述。本文的內容與先前不同之處,在於針對案發地點與地名考證又更加深入。例如:道光三年(1823)林泳春事件攻防就在今礁溪鄉。道光六年(1826)閩粵械鬥主戰場在今冬山鄉與員山鄉。道光十年(1830)腳夫械鬥亂事在今宜蘭市、頭城鎮與三星鄉。最重要的是咸豐三年(1853)吳蹉事件,這是噶瑪蘭的大案,但學界對其研究卻很少。透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開的史料,讓我們知道這是與小刀會有關的豎旗。吳蹉黨羽除了戕殺蘭廳通判董正官,還攻破噶瑪蘭廳城與廳署。幸好蘭營都司劉紹春率領殘兵,同時與羅東巡檢沈樹政率領的義民裡外夾擊,吳蹉一黨才大敗撤離廳城。吳蹉先逃往礁溪,後逃至今新北雙溪圖謀建立巢穴,卻被趕來的官軍擊潰,最後吳蹉遭到生擒,被送往廳城正法事平。噶瑪蘭營在平定亂事中,所使用的大礮很值得推敲。本研究另一個重點是「嘉慶古礮管」,這是安放在「北關海潮公園」二門古礮。清代噶瑪蘭營總共配備十二門火礮,火礮的施放已經在平定閩粵械鬥,以及吳蹉事件展現出威力。雖然沒有足夠證據說明這二門火礮,先前投入過哪一次戰役?哪一個戰場?但是當時蘭營使用火礮克敵,火礮的形制差不多如同這二門大礮。

 

當然,清代宜蘭的礮台與古礮管並非只有北關海潮公園一處,蘇澳的礮臺山(風景區)為光緒時期的海防據點,也是相當重要歷史遺跡。最完整的討論除了廳城四門礮位,以及礮臺山礮臺外,另把綠營配有大礮的八處汛防繪於地圖—烏石港礮臺、頭圍汛、三圍汛、北關汛、嶐嶐嶺汛、溪州汛、蘇澳汛、加里遠汛(圖四十三),如此就可以彰顯宜蘭的軍事部署與空間概念。

徵引書目

壹、文獻史料

一、官書檔案

1.不著編人,《雍正三年交待前任一切正雜錢糧四柱文冊御覽》,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7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11月。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編,《福建‧上海小刀會檔案史料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4.佚名,《福省政事錄》,清藍絲欄鈔本,道光初年版,(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5.洪安全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10月。

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6月。

7.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8.載齡等纂,《欽定戶部則例》,同治十三年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藏。

 

二、輿圖圖說

1.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12月。

2.章覲文,《噶瑪蘭廳輿圖纂要》,同治五年藍絲欄鈔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3.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9月。

4.夏黎明、王存立、胡文青,《你不知道的臺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臺灣發展與多變面貌》,臺北:遠足文化事業,2014年11月。

5.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10月。

6.葉宗元,《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11月。

7.葉高華編著,蘇峰楠地圖繪製,《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年11月。

8.謝國興主編,林天人編撰,《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12月。

9.謝國興、陳宗仁主編,《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年12月。

10.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5月。

 

三、地方志

1.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11月。

2.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12月。

3.永春縣地方志編纂辦公室,《永春州志(乾隆二十二年版)》,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4.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4月。

5.金鋐主修,鄭開極等纂,《臺灣省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6.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11月。

7.周元文,《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7月。

8.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12月。

9.林能士總編纂,《深坑鄉志》,臺北:深坑鄉公所,1997年10月。

10.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1月。

11.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2月。

12.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馬公:澎湖縣政府,2005年7月。

1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彰化市志》,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年8月。

14.莊英章、吳文星纂修,《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1985年12月。

15.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6月。

16.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4月。

17.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3月。

18.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19.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3月。

20.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6月。

21.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8月。

 

四、公牘文集

1.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9月。

2.文煜等撰,《閩浙總督奏稿》,同治抄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3.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1月。

4.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10月。

5.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2月。

6.佚名,《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5月。

7.徐宗幹,《斯未信摘文編》,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8月。

8.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11月。

9.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9月。

10.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11月。

11.連橫,《臺灣語典》,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3月。

12.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1月。

13.劉獻廷著,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二刷。

14.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1973年1月。

 

五、其他

1.馬偕(Rev. George Leslie Mackay)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臺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3月二刷。

2.偕叡理(Rev. 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II(1884-1891)》,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2015年11月三刷。

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4月。

4.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慣習紀事(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11月。

5.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

 

 

貳、研究成果

一、專書

1.TONY(黃育智),《臺灣古道地圖北部篇》,臺中:晨星出版,2012年8月。

2.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3.瓦歷斯‧諾幹、余光宏,《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12月。

4.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漢聲雜誌社,1992年9月。

5.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6.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著,《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7年5月三刷。

7.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第三卷兵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10月。

8.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2月。

9.李乾朗,《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臺北: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1987年5月。

10.李乾朗,《鳳山縣城殘蹟調查研究》,高雄:高雄縣政府,1995年3月。

11.李鵬年、劉子揚、陳鏘儀,《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二刷。

12.吳永華著,《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臺中:白象文化事業,2016年11月。

13.林黎,《蓬壺擷勝錄(四)》,臺北:自立晚報社,1982年3月再版。

14.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1991年5月三版。

15.林永村、林志浩,《笨港—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雲林:笨港文化事業,1995年4月。

16.林衡道口述,陳秀芳筆錄,《臺灣古蹟概覽》,臺北:幼獅文化事業,2000年12月七刷。

17.林衡道口述,楊鴻博紀錄,《鯤島探源》,臺北:青年戰士報社,1985年1月再版。

18.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19.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20.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3月二刷。

21.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下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3月二刷。

22.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四版。

23.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再版。

24.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6月。

25.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0月二刷。

26.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3月。

27.徐惠雅主編,《淡蘭古道北路》,臺中:晨星出版,2019年11月四刷。

28.凌昌武、林熖瀧,《蘭陽史蹟文物圖鑑》,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86年10月。

29.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5月。

30.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6月。

31.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1月。

32.許毓良,《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1月。

33.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

34.許毓良,《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臺北:遠足文化事業,2019年11月。

35.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出版,1998年9月二版。

36.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0年12月七刷。

37.陳澤主編,《臺灣勝蹟採訪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6月再版。

38.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一)》,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年10月。

39.陳正祥,〈噶瑪蘭廳志的地理學評價〉,《臺灣文獻》,第11卷第2期,1960年6月。

40.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彰化:左羊出版社,1989年5月。

41.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5月。

42.陳進傳、朱家嶠,《宜蘭擺厘陳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3月。

43.楊仁江,《臺灣地區現存古礮之調查研究》,臺北:內政部,1991年6月。

44.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3月。

45.張耀錡,《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2003年5月。

46.張凱惠著,陳佩芳主編,《爽文你好嗎》,南投:也品文藝工作室,2017年12月。

47.廖守臣,《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醫學院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年8月。

48.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1月二刷。

49.新莊文史讀書會、興直堡文史工作室,《推開那扇通往歷史的大門—新莊市全安里口述歷史》,臺北:永豐厝事業,1999年5月。

50.臺灣常民文化學會,《彰化平原的族群與文化風錄》,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月。

51.戴鎮宇,《圖說臺灣古城史》,臺北:遠足文化,2014年2月。

52.戴震宇著,金炫辰繪,《臺灣的城門與砲台》,臺北:遠足文化事業,2002年12月二版三刷。

53.劉旭,《中國古代兵器圖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二刷。

54.劉鴻亮,《中英火礮與鴉片戰爭》,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3月四刷。

55.劉鴻亮,《中西火炮與英法聯軍侵華之役》,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5月三刷。

56.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10月三刷。

57.蕭宗煌、呂理政統籌策劃,《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年7月。

 

二、期刊

1.太田出,〈清代綠營的管轄區域與區域社會─以江南三角洲為中心〉,《清史研究》,總第26 期,1997年6月 。

2.尹章義,〈從天地會「賊首」到「義首」到開蘭「墾首」—吳沙的出身以及「聚眾奪地、違例開邊」的藉口〉,《臺北文獻》,直字第181期,2012年9月。

3.白長川,〈談南關與北方澳〉,《臺北文獻》,直字第97期,1991年9月。

4.李信成,〈清代噶瑪蘭土地所有形態及其權利轉移〉,《馬偕學報》,第5、6期合刊,2008年7月。

5.李信成,〈清代宜蘭的「保甲」與「清庄聯甲」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43期,2009年9月。

6.李信成,〈清代宜蘭的官舉族長及其功能探討〉,《臺大歷史學報》,第55期,2015年6月。

7.李信成,〈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

8.李信成,〈噶瑪蘭族的社會與文化〉,《宜蘭文獻雜誌》,第107期,2016年9月。

9.李信成,〈晚清西方人對宜蘭的紀錄及其史料價值〉,《臺灣史研究》,第64卷第1期,2013年3月。

10.李致穎,〈帝國權力的延伸—楊廷理的噶瑪蘭空間認知與策略統治〉,《宜蘭文獻雜誌》,第95期,2013年3月。

11.李紹盛,〈臺灣的隘防制度〉,《臺灣文獻》,第24卷第3期,1973年9月。

12.李曉怡,〈進出噶瑪蘭—從古典詩看清領時期宜蘭的對外交通〉,《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4號,2010年12月。

13.卓克華,〈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09期,1994年9月。

14.卓克華,〈清代宜蘭舉人黃纘緒生平考〉,《臺灣文獻》,第50卷第1期,1999年3月。

15.卓克華,〈清代宜蘭周振東家族與古宅的歷史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72期,2010年6月。

16.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臺灣風物》,第44卷第4期,1990年12月。

17.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9期,1991年6月。

18.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個案〉,《臺灣人類學刊》,第1卷第2期,2003年12月。

19.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第18卷第2期,2007年6月。

20.林伯殷,〈六屋林家與噶瑪蘭冬瓜山拓墾〉,《新竹文獻》,第40期,2010年9月。

21.周翔鶴,〈埤圳‧結首制‧〝力裁業戶〞—水利古文書中所見之宜蘭拓墾初期社會狀況〉,《臺灣史研究集刊》,總第57期,1997年3月。

22.許毓良,〈清代臺灣的社會控制—以購線為利〉,《臺灣風物》,第54卷第3期,2004年9月。

23.許毓良,〈清代臺灣社會用鐵與硝磺考〉,《臺灣文獻》,第55卷第4期,2004年12月。

24.許毓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乾隆朝林爽文事件臨陣人數的討論〉,《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2006年8月。

25.許毓良,〈北京國家圖書館典藏「臺灣圖」所見的清末南投山區〉,《臺灣歷史研究》,第2輯,2014年12月。

26.黃文瀚,〈宜蘭舊城小東門考〉,《臺灣文獻》,第70卷第3期,2019年9月。

27.黃學文,〈清代噶瑪蘭商業市街發展與寺廟關係〉,《臺北文獻》,直字第201期,2017年9月。

28.陳宗仁,〈大英圖書館藏「臺灣輿圖」之研究—兼論鳳山縣關隘的描繪〉,《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1期,2018年3月。

29.陳南旭,〈19世紀初年臺灣北部的拓墾集團與噶瑪蘭的移民開發〉,《臺灣文獻》,第67卷第2期,2016年6月。

30.陳進傳,〈談鄉土史研究—以宜蘭地區研究為例〉,《史聯雜誌》,第4期,1984年1月。

31.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的地理分布〉,《民俗曲藝》,第59期,1989年5月。

32.陳進傳,〈清代噶瑪蘭的拓墾社會—從血緣、地緣社會本土化觀點探討之〉,《臺北文獻》,直字第92期,1990年6月。

33.陳進傳,〈清代宜蘭漢人的移動〉,《臺北文獻》,直字第98期,1991年12月。

34.陳進傳,〈宜蘭漢人族規初探〉,《臺北文獻》,直字第110期,1994年12月。

35.陳進傳,〈河南籍噶瑪蘭廳通判閻炘事略〉,《臺灣文獻》,第58卷第2期,2007年6月。

36.張菼,〈宜蘭兩次械鬪事件之剖析—論噶瑪蘭粵莊殘閩與挑夫械鬥兩案〉,《臺灣文獻》,第27卷第2期,1976年6月。

37.張菼,〈宜蘭的林泳春案〉,《臺灣風物》,第34卷第3期,1984年9月。

38.詹德隆,〈清代噶瑪蘭之北關與南關初探〉,《臺北文獻》,直字第95期,1991年3月。

39.詹德隆,〈噶瑪蘭建置考—對「臺灣通史辨誤」的回應〉,《臺北文獻》,直字第99期,1992年3月。

40.廖德宗,〈清代下淡水營遺構位置初探〉,《屏東文獻》,第20期,2016年12月。

41.穆黛安(Dian H. Murray)著,劉平譯,《華南海盜(1790-18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42.鄭秀玲,〈古新莊街區之環境特質〉,《北縣文化》,第48期,1996年5月。

43.鍾旻融,〈清代宜蘭三結街的「內地轉化」與噶瑪蘭廳的成立(1805-1819)—以契約文書為考察中心〉,《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第5期,2009年10月。

 

三、論文集

1.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史發展論文集(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0年6月再版。

2.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二十二)—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1年11月。

3.李素月,《「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2月。

4.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8月。

5.黃于玲,《「宜蘭研究」第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10月。

6.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3月。

7.褚錦婷主編,《「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8.廖英杰,《「宜蘭研究」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8月。

 

 

四、學位論文

1.班偉,〈番割與清代臺灣邊區社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5月。

2.許毓良,〈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4月。

3.黃阿有,〈日治前牛稠溪流域發展之研究(國家圖書館電子全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

4.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月。

5.張婉鈴,〈清代宜蘭溪南地區漢人拓墾勢力與地方社會(180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6.張峻浩,〈清廷治下的蘇澳開發(1812-189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11月。

五、調查報告

1.吳永華,《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2.趙崇欽建築師事務所,《高雄市市定古蹟鳳山縣城殘蹟(平成砲台、澄瀾砲台、訓風砲台)災害復建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10月。

3.韓興興計畫主持,《國定古蹟恆春古城修復工程工作紀錄報告書》,高雄:興興建築師事務所,2010年10月。

4.韓興興計畫主持,《國定古蹟恆春古城第二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西門經南門到東南砲台)》,高雄:興興建築師事務所,2012年12月。

 

六、報紙

1.杜德義,〈修復淡蘭古道號召志工逗陣來〉,《臺灣時報》,第15版大臺北綜合,2020年5月20日。

2.杜德義,〈淡蘭古道官網上線首推互動式地圖〉,《臺灣時報》,第11版北桃竹綜合,2020年11月11日。

3.郭逸、梁珮綺,〈重現淡蘭古道面貌4縣市長會師〉,《自由時報》,AA1版大臺北都會新聞,2016年4月24日。

4.張添福,〈淡蘭百年山徑會師北北基宜首長出席〉,《臺灣時報》,第4版焦點,2019年6月2日。

5.劉永祥,〈重現淡蘭古道百年風華〉,《中國時報》,A6版生活實驗室,2016年4月23日。

6.劉永祥、陳芃,〈4縣市攜手守護淡蘭古道〉,《中國時報》,A5版生活綜合,2016年4月24日。

7.鍾知君、游明煌,〈11月芒花季銀閃閃的草嶺古道〉,《聯合報》,B版大臺北焦點/運動,201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