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交通建設(四)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一書

第170期-2024年11月

圖1: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環境一書封面。
圖1: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環境一書封面。

烏石新港的闢建與國道五號完工

清朝時的烏石港因位處當時宜蘭主要河川-西勢大溪之出海口,故曾宜蘭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商港,而其得名乃因港灣內矗立的三個巨大黑色礁岩而名之。自道光 6 年(1826 年)開港後,其全盛時期,東北角一帶的民生物資都由此進出,當年來自江浙的「北船」、閩澳的「南船」、漳州、泉州、惠州的「唐山船」、雞籠、艋舺的「彭仔船」等商船在此雲集的盛況,故嬴得所謂「石港春帆」之勝景。其後來洪水氾濫,泥沙淤積並致使河道遷移後,千帆消匿,風華盡褪,1892 年烏石港完全喪失港口功能走進歷史,僅留一池沼澤溼地訴說過往。

直至民國 78 年(1989 年)政府有鑒於宜蘭的港灣不足,故將烏石港的規劃列入「第二期台灣漁港建設方案」,並於民國八十年(1991 年),開始在原烏石港遺址外側的海岸動工興建烏石漁港,民國九十年(2001 年),漁港工程完工正式啟用,前後共投資近 27 億元的資金,目前農委會將其列為第一類漁港,現在烏石漁港已是假日賞鯨和前往龜山島參觀的交通要津,與梗枋漁港及南方澳漁港並列宜蘭三大賞鯨觀光漁港,一年一度的頭城搶孤也是在此地舉辦,而舊有的烏石港遺址,除規劃成為保育濕地外,2006 年 5 月由宜蘭縣政府依文資法登錄公告為「烏石港遺址文化景觀」,是國內第一處以水利設施登錄的文化景觀區。而周遭地區也陸續成立魚貨直銷中心(觀光魚市)、娛樂漁船碼頭、蘭陽博物館、烏石港紀念公園及遊客服務中心(圖2,圖 3)。

圖2:透過不同時期的衛星影像觀察烏石漁港興建的變遷歷程 (來源:轉繪自 Google Timelapse)。
圖2:透過不同時期的衛星影像觀察烏石漁港興建的變遷歷程 (來源:轉繪自 Google Timelapse)。
圖3:烏石漁港空中鳥瞰圖 (來源:東北角風景管理處)。
圖3:烏石漁港空中鳥瞰圖 (來源:東北角風景管理處)。

配合烏石港的興建,宜蘭縣政府也「擬定頭城都市計畫(開闢烏石漁港案)細部計畫」透過以區段徵收方式進行周遭地區的開發,2005 年啟動辦理「變更頭城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配合修正烏石漁港細部計畫區段徵收事業計畫)」案及「變更頭城都市計畫(開闢烏石漁港案)細部計畫(配合修正區段徵收事業計畫)」案,目前全區已完成區段徵收配地作業,並進行道路、公園、停車場等公共工程的建設。2011 年縣政府又公告發布實施「變更頭城都市計畫(開闢烏石漁港案)細部計畫 ( 第一次通盤檢討 ) 案」( 第一階段 ),2013 年又提出「變更頭城都市計畫 ( 開闢烏石漁港案 ) 細部計畫 ( 第一次通盤檢討 ) 案」( 第二階段 ),其主要規劃乃將漁港發展定位為兼具海洋事務與生態休閒遊憩之多功能漁港,以提升烏石漁港整體機能;並將大坑烏石地區發展為「海岸及海洋遊憩帶」(參見本書三章第五節及第六節)。基於此構想,其土地使用配置劃分為三個分區:1. 活動藝文區,2. 景觀育樂區,3. 居住休憩區,其中居住休憩區規劃有商業及住宅社區,作為頭城鎮市鎮的延伸;也盼透過這些觀光景點的強化、基礎建設的增設、交通便利的提升,吸引觀光客及投資客,帶動人潮與錢潮,讓頭城恢復往昔的繁華(圖 4)。

2012 年免稅店巨擘的昇恆昌企業以 8.47 億標下 7123 坪烏石港的旅館服務區土地,預定興建大型觀光飯店,2013 年展悅建設以 20 億五千餘萬標下烏石港南堤29,700 坪的土地所有權,可興建國際級休閒渡假村。然因 2007 年烏石港被劃入東北角宜蘭海岸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受到風景特定區管制,要開發一公頃以上旅館需通過較嚴格的環評審查,因此烏石港地區除依照地方縣政府的烏石港都市計畫區進行管制,還需受風景特定區法規的雙重規範,2013 年昇恆昌企業於烏石港特定區投資興建兩棟旅館,分別為 11 樓與 17 樓,2014 年即已取得縣府核發建照動工,2015 年正準備動工時因發現其土地位於東北角國家風景區轄內,開發面積超過一公頃,按規定須補辦環評而喊停, 2019 年 3 月該案第一次召開環評會議,因先前「世界灣」的 29層超高建案引發烏石港周邊天際線破壞的問題,故環評委員認為該案位於海岸第一排,恐破壞蘭陽平原海岸景觀視野,並阻礙烏石港—蘭陽博物館天際線之完整性,而遭到環評委員否決。然宜蘭縣政府認為烏石港位在風景特定區範圍,同時受到縣府都市計畫管制,為避免雙重的重複管制,建議將烏石港地區劃出風景特定區的範圍,以利地方發展,而東北角風管處也已同意受理此案,將提出計畫書送觀光局審查,但部分縣議員和地方人士認為此舉是為特定建商解套並擔心會破壞海岸風光與美麗的天際線而持反對意見,正反雙方意見持續激盪,有賴更多「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與交流,建立共識,以減緩或降低開發對地方環境和社會的負面衝擊。

圖4:變更頭城都市計畫 ( 開闢烏石漁港案 ) 細部計畫 ( 第一次通盤檢討 ) 案 ( 第二階段 )」土地使用構想示意圖 (來源:宜蘭縣政府)。
圖4:變更頭城都市計畫 ( 開闢烏石漁港案 ) 細部計畫 ( 第一次通盤檢討 ) 案 ( 第二階段 )」土地使用構想示意圖 (來源:宜蘭縣政府)。

另外,烏石漁港的建設過程中,因為突堤效應(groin effect)的結果(圖5),盛行的沿岸漂沙不斷累積在上游側烏石港以北的外澳地區形成一大片沙灘,成為新的海水浴場和衝浪的熱門景點,而下游測烏石港以南的原先頭城海水浴場(現改為海濱森林公園)、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聽濤營區和竹安溪河口等地區的海岸供沙量卻逐年減少短缺,平衡機制受到破壞,使海灘漸漸消失,加上歷年颱風的來襲,造成海岸嚴重的侵蝕後退,早年大坑里的海濱沙灘平直遼闊綿延數十公尺,沿岸茂密的防風林在波濤洶湧海風來襲時,傳來不絕於耳的濤聲,自古以來「沙林聽濤」與「傳統牽罟」就是十分著名的兩大特色,如今沙灘幾乎消失殆盡,海岸受侵蝕後退達十餘公尺甚至數十公尺,危及居民生活與住家安全。水利署的第一河川局為協助地方的海岸防護,開始在烏石港以南竹安的大坑海堤外側和竹安溪口等地分別設置離岸堤(detached breakwater)與海岸線垂直的凸堤來留住沙灘,同時在海水浴場到竹安溪河口北側一帶的海岸設置消波塊,並採取緩坡拋石工法進行海岸保護,企圖延緩海岸局部侵蝕,達到海岸基本保護之目標,而昔日沙柔灘闊的美景早已黯然銷聲匿跡(圖 6,圖 7,圖 8,圖 9,圖 10)。

圖5: 突堤效應造成之堆積與侵蝕示意圖 (來源:張政亮繪製)。
圖5: 突堤效應造成之堆積與侵蝕示意圖 (來源:張政亮繪製)。
圖6:頭城烏石港以南至竹安溪出海口的海岸變化圖  (來源:改繪自水利署第一河川局)。
圖6:頭城烏石港以南至竹安溪出海口的海岸變化圖 (來源:改繪自水利署第一河川局)。
圖7:烏石港南岸的大坑里海岸興建的離岸堤 (來源:楊嵐雅攝)。
圖7:烏石港南岸的大坑里海岸興建的離岸堤 (來源:楊嵐雅攝)。
圖8:基督教女青年會的聽濤營沿海設置防坡堤以保護海岸(來源:楊嵐雅攝)。
圖8:基督教女青年會的聽濤營沿海設置防坡堤以保護海岸(來源:楊嵐雅攝)。
圖9:頭城海濱森林公園(舊海水浴場)以拋石工法來防止海岸侵蝕 (來源:水利署第一河川局)。
圖9:頭城海濱森林公園(舊海水浴場)以拋石工法來防止海岸侵蝕 (來源:水利署第一河川局)。
圖10: 竹安河口南岸設置突堤來防止海岸侵蝕加劇(來源:楊嵐雅攝)。
圖10: 竹安河口南岸設置突堤來防止海岸侵蝕加劇(來源:楊嵐雅攝)。

除了烏石漁港的興建外,近期影響頭城發展最重要的交通建設就是國道五號-蔣渭水高速公路的完成。國道五號又稱北宜高速公路,是臺灣首條橫跨東西部的高速公路,起訖點為台北的南港到宜蘭的蘇澳,係宜蘭和臺灣東部通往大臺北地區與臺灣西部的交通要道;該公路的名稱是為了紀念日治時期出身宜蘭的抗日領袖蔣渭水其致力於民族自救運動與文化運動之影響而命名。國道五號高速公路工程自 1991 年開工,2004 年完成雪山隧道全線貫通,2006 年 6 月 16 日正式通車,歷時將近 15 年,而其最艱鉅的工程就是開鑿貫穿雪山山脈的隧道,雪山隧道自新北市坪林區至宜蘭縣頭城鎮,全長約 12.9 公里,屬雙孔隧道,兩隧道中心相距 60 公尺,由頭城往坪林方向以1.25 %的坡度爬升,行車淨高 4.6 公尺,路面全寬是 7.6 公尺,是目前世界公路隧道中排行第九名的隧道(圖 11)。

雪山隧道的施工困難主要是因為雪山山脈的地質十分複雜,隧道南端約三分之一長度屬乾溝層及四稜砂岩地層,主要由硬頁岩及變質的石英砂岩所組成其中粗粒石英岩單壓強度高達 2,500kg/cm2 以上,又因受大地應力擠壓及拉張,致節理發達、剪裂帶及斷層帶出現頻繁、交錯密佈,使岩盤高度破碎,岩體品質多為差至極差等級;隧道其餘約三分之二長度,主要為砂岩、頁岩及砂頁岩互層所組成,岩體品質雖多為尚可至佳等級,但仍有許多斷層及摺曲構造,分佈十分不規則且有延展不長之高低角度剪裂帶,加上且因本區豐富降水而地下水之滲入而形成含水層,此含水層又因斷層泥阻隔,造成複雜不連續水體,開挖時常造成大量湧水,雖然當時首度引進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之協助開鑿,但仍困難重重,施工時曾發生 98 次塌砃、36 次大湧水、TBM 受困數十次,還有四年只挖 1 公里的進度,甚至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圖 12,圖 13)。後來在 1999 年間及 2002 年初,採增加北洞口鑽炸法施工長度及利用 2 號豎井下主線增闢鑽炸法的工作面,終得以突破困境,完成此項世界矚目跨世紀的艱鉅工程(蔡茂生等,2006)。

施工期多延宕 10 年,總建設經費達 906 億元的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終能提供蘭陽地區與臺北間快速、安全、舒適之道路服務,通車後可大幅縮短兩地旅運時間至四十分鐘以內,使宜蘭已儼然與大臺北地區形成北部大生活圈,台北的金融、政治中心與宜蘭地區的農產、觀光、文化等機能相互融合,將可具體實現台灣東西部區域均衡發展的理想,同時也盼藉此能讓宜蘭鄉親的生活品質有更高的提升;但北宜高通車後的正面效益確實不如預期,尤其是國道五號高速公路的宜蘭開口與先前北宜公路一樣都是位於礁溪與頭城間的二城金面地區,車潮出隧道後往往從南向的宜蘭、羅東方向駛去,甚至前往花東地區,造成觀光資源發展不均,對頭城而言,其運輸業務和消費商機並無顯著提升,邊陲化的位置,一時仍難以翻轉,有待新的思維與規劃,重新定位城鎮品牌,以謀永續之發展。

圖11:工程艱巨的國道五號完工後,提供台北通往宜花東更便捷的交通 (來源:國道高速公路局)。
圖11:工程艱巨的國道五號完工後,提供台北通往宜花東更便捷的交通 (來源:國道高速公路局)。
圖12:雪山隧道完工後南口設有文物館,供民眾參訪 (來源:張政亮攝)。
圖12:雪山隧道完工後南口設有文物館,供民眾參訪 (來源:張政亮攝)。
圖13:雪山隧道文物館有專人導覽解說隧道艱鉅而浩大的工程建設 (來源:林建呈攝)。
圖13:雪山隧道文物館有專人導覽解說隧道艱鉅而浩大的工程建設 (來源:林建呈攝)。

書籍資訊

書名: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

作者:張政亮、莊漢川、康芳銘、林建呈

出版單位:宜蘭縣頭城鎮公所

出版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