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0期-游氏追遠堂的家族簡史

文:邱彥貴/圖:陳進傳

壯六追遠堂或本地習稱「六結」追遠堂,係因所在地為壯六結,今屬壯圍鄉忠孝村。追遠堂游氏宗祠屬王游派下。在宜蘭,至少溪北地區,一般對於壯六游氏是印象深刻的。所謂「水頭游厚日,水尾游龍昭」的俗諺,即陳述宜蘭河流域上下游的兩大游氏家族。「水頭游厚日」所指為今日員山鄉游榮都派下的餘慶堂代表人物十四世游厚日。而「水尾游龍昭」一系即為壯六追遠堂代表人物十二世游龍昭。各取其馳名人物,以表此兩系游氏於宜蘭河流域的宗族勢力。

 

根據《游氏追遠堂族譜》(以下簡稱「族譜」)與口述,壯六追遠堂游氏的開蘭祖為平石二房派下十一世游士怕(諡號寬義)之妣李氏。乾隆25年(1760),平石二房的十一世士恨、士怕兄弟自詔安渡海來台,先居桃園「南勢角」地方,後轉墾今日龜山新路坑。

 

嘉慶8年(1803),喪夫不久、50歲出頭的李氏率領子孫,隨同當時北台灣淡水廳拓殖噶瑪蘭的人潮,加入開闢新天地的行列,來到了宜蘭。當時長子龍堪(原名利堪,諡謹篤)正值青壯之年,而最小行九的龍燦(連輝)生於乾隆58年(1893)年方11歲。隨行的是八個兒子以及他們的妻兒,獨留排行第三的龍盛(大有)留居桃園龜山的初墾之地。據後世口述,他們原本有意定居之地是今日礁溪的柴圍山腳下,但是擔心山區原住民的侵擾,才來到今日壯圍的六結居地。

 

追遠堂游氏自嘉慶3年(1803)入蘭以來,於嘉慶道光間游龍昭即聲名大噪,日後子孫繁衍,至光緒年間至日據初期,各房陸續遷出。長房龍堪派下移居宜蘭市、礁溪鄉。次房龍昭派下遷居頭城,以及溪南三星、冬山鄉。三房龍盛一系仍居桃園。四房龍福派下多居宜蘭市。六房龍賓派下居羅東鎮。七房龍讚派下分居宜蘭市與鄰近的壯圍吉祥村。八房龍貴派下亦居宜蘭市。留住壯六者則為五房龍巨與九房龍燦後裔。

 

就現今觀察,所謂「姓游仔底」應指忠孝村第3至5鄰部分,追遠堂鄰近的四個竹圍。其戶長分別是五房十七世的游景福(現任追遠堂管理委員會理事長)、五房十七世游景地、九房十六世游西湖與九房十八世游清河。

 

壯六游氏早在19世紀30年代即已聞名溪北,然而在21世紀初,卻以宜蘭唯一保存的詔安客語使用點而聞名學術界。2002年,出身壯圍、熟諳鄉情的資深記者吳敏顯先生首先批露1933年出生的游林屘女士仍會說詔安客家話。其後,2005年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吳中杰,據其報導完成完整的語料調查報告並於次年出版。壯六游氏除了有形文化資產追遠堂外,更以台灣重要的詔安客語使用或保存點而先行聞名學術界。

壯六游氏追遠堂
壯六游氏追遠堂

游氏追遠堂的祭祀公業

現今追遠堂祭祀公業有三:祭祀公業游龍昭與祭祀公業游六、七世祖,以及現今與前者實合為一的游氏烝嘗會。若以台灣慣行之說法,前者、三者尚可稱為「開基祖」或「開蘭祖」祭祀公業,次者則為標準的「唐山祖」祭祀公業。茲依族譜所載與訪談分敘討論如下。

 

一、祭祀公業游龍昭

族譜所稱之「祭祀公業游龍昭族團」,俗稱「初三公」,係壯六游氏於三月初三祭掃十一世士怕公以下本支祖墓後聚會,故得此名。

 

「初三公」係道光末年,士怕公派下九房析產時抽出所建,交由龍昭公掌理。然而據族譜所載龍昭在道光11年(1831)過世,當時其母李氏仍在世。按照此種情況推判,九房析產不可能晚在道光末年;且既云由龍昭掌理,則應在龍昭過世前即成立。

游姓祠廟追遠堂
游姓祠廟追遠堂

 

「初三公」至日據初期,輪由十五世垂存公管理,垂存公敏於實務,將祭祀公業名下產業變更為共有制度,以避免日本官方對祭祀公業的限制與掠奪。其後分別由游貽欲,火旺,木清,大桶,丁光,貽廷等輪流管理,頗有建樹。及至1942年由木清掌理時,官方對祭祀公業政策改變,大肆徵收,游氏將桃園之產業全部變更為共有制度,而各房另分別保存協定書,此祭祀公業「始免劫滅」。

 

光復後,實行各房輪管制,結果是「行事互異,無可適從,公業乃陷黯境」。其後政府實行一系列土改政策,民國42年7月,公業名下田地七筆計2.5453甲、火田地二筆0.1360甲遭徵收,「自此各房爭執更劇,佃戶抗租,執事瀆職,公業危臨解體」。其後民國51年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祠務自此復甦」。

 

現今「初三公」係以三月初三祭掃寬義公李氏妣墓而得名,此日並非公妣生日或忌日,較類似客家宗族自訂掃墓日的風俗。此日派下子孫先於追遠堂前集合,復前往莿仔崙墓地。準備的供品是「什碗」,至於牲禮則是祭拜土地公、龍神。祭掃完畢後返回追遠堂召開派下成員大會,會後聚餐。今年(96年)計開桌席達18桌之多。

 

至於追遠堂的日常性祭祀則為「拜四季」,即每年過年除夕、端午節、七月十五、冬至四日,由管理人(理事長)動支公款準備牲禮前來祭拜。另外如中秋節時也會準備月餅、水果前來。

 

雖然現今「初三公」的田業年收入達十餘萬元,但其實支應各項支出並非寬裕,這是理事長游景福對祭祀公業財務的自我評估。

追遠堂登記感謝狀
追遠堂登記感謝狀

 

二、「游氏烝嘗會」

另一個亦以寬義公為主祀的祭祀公業是「游氏烝嘗會」,游氏派下口語稱「烝嘗會」。因皆以寬義公為名,故「初三公」與「烝嘗會」兩祭祀公業現今聯合開銷,實為二而一之團體。

 

游氏烝嘗會係寬義公派下「大公」,可能在游木盛清查初三公、烝嘗會名下土地時,將二者合併處理登記於寬義公名下使然。

 

烝嘗會現今名下有壯圍鄉古美段78號約四分餘土地,除部分水利單位劃定水利地目外尚餘3.8分,是美城聖祖廟附近等則甚高的田地,然而這塊土地卻處於訴訟糾紛中。原本這塊土地也為寬義公派下子孫佃耕,土地改革後亦遵照政府規定額度收租。但原先佃戶於民國67年過世後,其遷居台北的子孫將土地轉佃他人,公所多次函件、公告通知皆未重新申請登記。迄89年原佃戶之子欲以此地登記自耕農,問題始浮出檯面。烝嘗會以多年未親耕、甚至轉租他人之事實,要求退租還地,但當事人再三申明佃權與放領資格,調解不成後卒訴諸司法,93年三審定讞後烝嘗會勝訴,但當事人卻以烝嘗會並未定期改選,於法不合,復提訴訟。現仍處審理狀態,本研究不便置評。

 

二而一的「初三公」、「烝嘗會」兩個祭祀公業現任管理人游景福表示,深知兩公業組織仍處於不夠完備狀態,亦積極收集資料,朝重新公告、改選之途努力。

 

三、祭祀公業游六、七世祖

壯六追遠堂另一個祭祀公業口語稱:「冬節會」,亦以其祭祀日期而得名,正式名稱為:「祭祀公業游六、七世祖」。游氏子孫明白分辨稱三月初三的祭祀為「公」,冬至日的祭祀為「會」,區辨二者的房份與股份之別。

 

族譜對「冬節會」的起源記載為:「本公業原祖公會性質,創設於光緒初年,旨於聯繫淡蘭旁系族親,鞏固宗誼,景仰先德為目的」。至於其組成:「共分九房份,桃園族親一房半份,番刈田族親半份,另寬義公派下龍昭,龍福,龍巨,龍賓,龍讚,龍貴,龍燦等七房各有一房份。」由於所祀為六、七世祖,故主祀五世祖瑞清(龍潭房大祖)以下房派亦可加入,礁溪番刈田游氏即為龍潭房十二世世且派下,故資格相符。

 

這個祭祀公業「初設之時屬輪辨制,故無固定祖地,後垂卯公執理時,乃往唐山龍潭祖祠刈香,供祀於追遠堂內。」據此,似乎這個唐山祖的祭祀公業產生年代較晚,且附著於開蘭祖祠堂內,有別一般唐山祖公業早於開台祖的通說。

 

但晚近前任管理人啟隆(詳下)之弟啟裕提供了大正五年(1916)的一份公證文書,現存於前任管理人炎坤之子錫財處。蒙游錫財見示此文書並引導初步解讀:冬節會似乎並非由桃園、宜蘭兩地宗親所創組,而係自原先清代一公業所分割而成,這份大正五年文書即為分割此公業名下財產而生。

 

初步分析這份尚待整理的文書內容,此公業名下土地分布桃園龜山新路坑、台北中和南勢角、新店安坑等地。中和、新店兩地有游氏分布無誤,但詳情待考。此公業是否為清代桃園、台北、宜蘭三地游氏所共組等事項,則繫聯冬節會的創組年代,更多細節我們期待這份與更多文書出現後,能夠一一重建。

 

在游垂卯之後,1934年由貽廷繼任管理人,至1942年也將所屬土地變更為共有制,以免日人強行徵收。光復後,民國38年由貽廷之子啟隆繼任管理人,其後土地改革時,政府徵收本公業土地,其中田達20筆,總計田3.8370甲,火田27筆計5.6486甲,至此「公業慣例崩潰,至四十四年演變分裂成宜蘭五房,壯圍二房半,桃園一房半,三地區輪行祭祀。」本公業也是至管理委員會成立後,始漸納入正軌。現今理事長為游春吉。

源遠流長扁牌
源遠流長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