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茶金傳奇-冬山鄉產業變遷與茶業發展(二)

游正福, 酆林軒霆, 張峻浩, 徐千捷, 張雅欣採訪; 張峻浩, 徐千捷, 李軒如編輯

-節錄自《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第169期-2024年10月

中山村的代工種茶時代--- 從包種茶到烏龍茶

在中山村的茶園一年主要可以收成5 次,每一家隨著各自的習慣不同而有差異,有些是春、夏、秋、冬四季各一次外,夏天還會再多採收一次。有些則是在春、夏、秋、冬四季外,在冬茶收成後還會再多採收一次,冬天多的這次被稱為冬片。每次收成的時候都是全家出動,採收完後的新鮮茶菁會有坪林或石碇的人開車來載,送往臺北作為製作包種茶的原料,包裝外銷出口。

早期中山村的茶都是用來製作包種茶的茶菁,所以種的茶樹種類以適合製作包種茶的青心烏龍居多。1980 年代以前,中山村收成的茶葉多為未經加工的茶菁,賣給坪林或石碇的臺北茶商進行加工製茶。會有這樣的模式,一方面是坪林或石碇的師傅在教種茶的時候,很多都不願意完全傳授製茶技術,農民們只能自己偷學模仿。另一方面也和當時政府法規有關,政府為規範茶葉的品質,在1950 年頒布「台灣省製茶業管理規則」規定,要設立製茶廠需要申請許可,這項規則到1982 年才告廢除。在這背景下,中山村的茶農和臺灣許多地方的茶農一樣,都是將收成後的茶菁送到大型製茶工廠去進行加工製造,最後外銷售到國外去。[1]

在過去包種茶的市場主要在泰國、香港、琉球等地,外銷興盛時期為1960 到1980 年代。以泰國為例,在1960~1970 年代的茶葉進口據泰國華僑茶商公會估計,有40% 為進口包種茶,來源大多由臺灣輸入。1970 年代後泰國為獎勵本國茶業發展,對進口茶葉課徵重稅,導致臺灣茶的運銷數量降低。加上過去泰國有限制中國產品輸入,臺灣茶葉能獨步泰國市場,但1975 年中國與泰國建交後,包種茶市場多了中國競爭,運銷量更加下滑。臺灣的茶葉外銷走下坡,漸漸重心轉為國內消費市場。[2] 舊寮的林文玉,就指出過去他的茶葉都賣給坪林的祥泰茶行,再賣到泰國去,一直到1990 年代外銷才中斷,林家也才開始自己建立品牌賣茶。[3] 茶農游源鎰也回憶在過去只要茶葉收成後,就有坪林的人來載走,不用去煩惱要賣給誰。[4]

1970 年代中期之後,因為國外市場逐漸失去競爭力而衰退,另一方面國內對於茶業的需求日益提高,特別是1985 年開喜烏龍茶問世,透過廣告的行銷,茶類飲料崛起成為國人重要的飲料品項之一。[5] 在這之後國人對於茶飲的需求與日俱增,臺灣的茶業銷售市場重心至此從外銷轉為內銷為主。

臺灣的茶業市場轉向內銷後,過去的追求高產量,以壓低成本的模式,也逐漸轉變成為重質不重量,且須配合國內消費習性的精緻化生產模式。在這背景下,茶農們不再需要依賴大型製茶廠。另一方面,政府也在1982年廢止「台灣省製茶業管理規則」,製茶不再需要申請許可,茶農們可以自行購買設備,自行製茶,茶葉生產方式也逐漸趨向機械化。在這之後茶農自行開設的家庭式小茶廠不斷設立,取代大型製茶廠成為製茶的主流。[6]

1970 年代中期後,中山村的茶農們也漸漸開始購置機器,學習怎麼炒、揉捻等步驟將茶葉粗製成毛茶賣出。早期中山村的製茶師傅主要都從坪林或石碇學習製茶技術,製作直條型的茶葉。1980 年代後,由於開喜烏龍茶的問世,南投鹿谷一帶的凍頂烏龍茶大受歡迎,茶葉需求大,因此有中南部的師傅(陳家善)就來到冬山教不少人製茶,他所傳來的是半球型的製茶技術,中山村的製茶因而從生產直條型茶葉轉為半球型茶葉。直條形的茶葉和半球形的差異,最直接能感受到的就是半球形比較耐泡,回沖時比較能保留茶的味道,能夠回沖比較多次。

這些粗製茶葉收成完後,都收購送到中南部製作成烏龍茶賣到市面上,銷量相當不錯。由於中山村長期種的青心烏龍適合作包種茶外,也很適合製作烏龍茶,由於1980 年代後烏龍茶銷量較好,中山村的茶葉不少因而轉型製作烏龍茶。

圖1:位於中山村舊寮的新世紀茶廠設備-1。
圖1:位於中山村舊寮的新世紀茶廠設備-1。
圖2:位於中山村舊寮的新世紀茶廠設備-2。
圖2:位於中山村舊寮的新世紀茶廠設備-2。
圖3:位於中山村舊寮的新世紀茶廠設備-3。
圖3:位於中山村舊寮的新世紀茶廠設備-3。

中山茶的自立門戶-茶品牌的建立

1980 年代臺灣的茶業由大型製茶廠生產外銷,轉為茶農自行製茶銷售國內市場的時代。小規模生產的茶農們要有好的銷售情況,茶農們就必須要合作建立地方自己的品牌,在這背景下各地的品牌紛紛建立,冬山地區也在1984 年後打出素馨茶的品牌。 素馨茶為1984 年時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蔣彥士來到冬山,為茶葉品牌命名的,意為冬山茶有素雅馨香的特質。

素馨茶的產區涵蓋冬山鄉的武荖坑、太和、中山、大進一帶,其中以中山村的產量最高,茶園面積最大。茶的品種除了原本就有的青心烏龍外,還加了金萱、翠玉和白鷺三個新品種(臺茶12、13、17 號),分成春、冬兩季採收,聘請專家來評審分級,建立品質優良的素馨茶。

1990 年代後,冬山的茶業面臨著雙重的危機,而必須轉型來因應。一方面就茶產業部分,由於高山茶的興起,加上進口茶的競爭,市場逐漸被壓縮。另一方面,龍德工業區、利澤工業區以及城市的產業對於人力的需求,工業區與城市的工作,較茶業的工作相比,有著較穩定的工資收入,不用隨著茶作物的收成狀況或市場價格而波動,所以不少人轉而走向城市及工廠,茶產業面臨人力流失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冬山的素馨茶必須要走向轉型,以因應勞力減少的困境,以及建立自身的市場定位。於是2008 年與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合作,開始推廣小葉紅茶的製茶工藝,2012 年推出新的素馨紅茶,成為近年來冬山地區相當受歡迎的茶類。

除了冬山鄉自己的素馨茶品牌外,由於宜蘭各茶區也都有自己的茶品牌,如大同玉蘭茶、三星上將茶、礁溪五峰茶等,品牌繁多,容易搞混。所以1991 年宜蘭縣政府與宜蘭縣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等單位創立蘭陽名茶,統一宜蘭各地茶區,每年請專家辦理品級鑑定比賽,建立蘭陽名茶的品質分級。

近年來宜蘭全縣級的茶葉分級鑑定比賽,改以宜蘭縣茶葉發展協會所辦的宜蘭茶比賽為主,每年在春季和冬季各辦一場品級鑑定比賽,來立新的宜蘭茶品牌,蘭陽名茶則在2010 年後就未再辦理品級鑑定比賽,都改為協會的宜蘭茶品牌,統一行銷。 近年來中山村除了賣茶外,也積極推動茶園觀光,2001 年結合村內眾多的農場及相關業者成立中山休閒農業園區,發展農業休閒旅遊,來到中山村不但可以品茶,也能買到村內另一項重要特產--- 柚子,以及各式農村休閒體驗。每到假日受不了每個風景區的車潮、人潮,相當推薦來一訪中山村,來感受這裡寧靜的農村悠閒,認識在地的文化故事。

圖4:冬山鄉素馨茶歷代包裝。
圖4:冬山鄉素馨茶歷代包裝。
圖5:中山村茶園。
圖5:中山村茶園。

參考資料與註釋

[1]吳淑娟,〈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頁32-33。

[2]吳淑娟,〈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頁75。

[3]2022年8月24日於林文玉家中訪談。

[4]2022年8月26日於游源鎰家中訪談。

[5]吳琬瑜,〈開喜的烏龍傳奇〉,《天下雜誌》149期。詳見https://www.cw.com.tw/article/5036827。

[6]吳淑娟,〈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頁32-41。

附錄 年表

冬山茶業歷程

1890 年代 冬山已有零星種茶的紀錄出現,但規模不大。

1935 年 林裕等人在官方邀請下,從石碇來到武荖坑,種茶並開設冬山 茶葉組合,冬山出現較有規模的製茶公司。

1940 年代 冬山茶葉產區從武荖坑擴大到太和十三份坑

1960 年代 在坪林、石碇等種茶師傅的教導下,中山村開始出現有規模的 茶葉種植,由於收成價格好,逐漸成為中山村重要農產。

1960~1980 年代 冬山茶以種植青心烏龍居多,主要銷往坪林、石碇,由 大型製茶工廠製成包種茶後外銷到泰國等東南亞地區。

1980~1990 年代 大型製茶工廠漸沒落,茶農自行經營小製茶廠成為主流, 茶業多送往鹿谷賣。茶葉製作也從包種茶轉為烏龍茶居多。

1982 年 「台灣省製茶業管理規則」廢止 1984 年 冬山素馨茶品牌建立,有烏龍茶外,增加金萱、翠玉和白鷺 等新品種。 1991 年 宜蘭縣政府與宜蘭縣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等單位創立蘭陽名茶, 為宜蘭縣級比賽茶。近年來蘭陽名茶已不再,改以宜蘭縣茶葉 發展協會所辦的宜蘭茶比賽為主。

2012 年 因應高山茶及進口茶的競爭,開發素馨紅茶製作工法。

中山村產業變遷歷程

1896 年 吳三元向官方申請在舊寮作為製腦地,開啟中山村的製腦產業。

1908 年 製腦地拓展到新寮溪,設置新寮山製腦地。中山村的樟腦製造重 鎮從舊寮拓展至新寮,舊寮因樟樹日漸減少,開始樟樹造林。

1915 年 舊寮及新寮一帶山谷成為樟樹造林的重點地區。

1960 年代 樟腦產業沒落,茶業開始成為中山村重要產業。

1960~1980 年代 中山村以種植青心烏龍居多,多外銷坪林、石碇。

1980~1990 年代 小製茶廠逐漸興起,茶葉增加製成烏龍茶,送往鹿谷賣 的新選擇

1984 年 冬山素馨茶品牌建立,有烏龍茶外,增加金萱、翠玉和白鷺等 新品種。

2001 年 村內眾多的農場及相關業者成立中山休閒農業園區,發展農業 休閒旅遊。

2012 年 因應高山茶及進口茶的競爭,開發素馨紅茶製作工法。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策畫:正福茶園-小山茶寮

出版單位:翔竣商行

出版日期: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