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1期-金秋十月,龍爪花綻

李俊緯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龍爪花繖形花序的金黃色小花十分亮麗
龍爪花繖形花序的金黃色小花十分亮麗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原生台灣島上的唯一石蒜屬植物

龍爪花(Lycoris aurea)在植物分類上屬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屬(Lycor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這一類群的植物地下部會形成圓球型的肥大有皮鱗莖,具儲藏養份與水份功能,耐乾旱及貧瘠特性,因而能在岩縫、峭壁等土壤條件不良的嚴苛環境下存活、繁衍後代,有如石壁上的蒜頭般,故名「石蒜」。

 

全世界的石蒜屬植物約20種,全數都分布亞洲地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緬甸與台灣等,其中龍爪花則是原生台灣本島上唯一的石蒜屬植物。此外,座落閩江口外的福建省連江縣境(即外島馬祖地區)原生「紅花石蒜」(L. radiata)及「換錦花」(L. sprengeri)另2種石蒜屬植物,花色艷紅得名的紅花石蒜在馬祖四鄉五島都可以看見,然而換錦花的唯一生育地在東引鄉,族群稀少而珍貴,每年夏末秋初之際總能吸引無數愛花雅士乘風破浪來到馬祖,只為親眼欣賞這2種石蒜屬植物的盛開美景。

左圖:同為石蒜屬的紅花石蒜僅見於馬祖列島  /  右圖:同為石蒜屬的換錦花僅分布馬祖東引地區,數量更為稀少
左圖:同為石蒜屬的紅花石蒜僅見於馬祖列島 / 右圖:同為石蒜屬的換錦花僅分布馬祖東引地區,數量更為稀少

 

龍爪花植物分類的正式拉丁學名是Lycoris aurea Herb.,乃英國籍的植物學家William Herbert在1819年所命名(Bot. Mag. 47: t. 2113, p. 5. 1819),命名至今恰滿200個年頭,不過最早發現龍爪花這物種則是法國籍的植物學家Charles Louis L’Héritier de Brutelle,早在1789年時L’Héritier de Brutelle 已將龍爪花命名為Amaryllis aurea L'Hér.,當初的這組命名成為龍爪花現今拉丁學名的基本異名(Basionym:指同一物種後續修訂命名時所參考的舊有命名方式)。兩組異名的差異在於屬分類群由Amaryllis孤挺花屬修為Lycoris石蒜屬,而原意為「金色的」種小名aurea則沿用至今,正是龍爪花別名金花石蒜的緣由。

 

檢閱《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第五冊的龍爪花內文時,最早的引證標本是日籍植物學家Genkei Masamune(正宗嚴敬,1899–1993)等人於1934715日採集自基隆嶼,這份台灣現存最早的龍爪花標本目前典藏於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內,顯示早年龍爪花除分布台灣本島東北部沿岸山壁之外,連遠在岸外數公里的基隆嶼竟也有族群分布。由於龍爪花原生陡峭山壁之上不易到達,加上每年花期只有短短2個星期左右,開花前的夏季有長達數個月的休眠期,地上部完全枯萎,低調的生活史致調查採集到的標本為數不多;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成立於1904年,前身為日治時代的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標本館,為台灣最古老且館藏標本量最大的標本館,爬梳總數逾51萬筆的典藏植物標本系統,發現龍爪花在台灣僅有3筆零星採集紀錄,足以看出龍爪花的珍稀性。

曾經鼎盛一時的龍爪花人工栽培產業

根據北海岸石門金山與宜蘭蘇澳地區耆老們的回憶,早年龍爪花廣泛分布鄰近海岸的陡峭山壁,以往族群量多到用滿山滿谷來形容都不為過,尤其每年秋季盛花期滿山壁金光閃閃、令人歡愉快樂的景象,依然深刻在腦海裡,因此龍爪花博得「忽地笑」、「樂蔥」的美名;曾幾何時,今日的龍爪花已被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列為國家瀕危(National Endangered, NEN)的等級,顯示過去10年龍爪花的族群量已驟減至少50%,此為該物種面臨滅絕的重大警訊。

 

推究近年來野生龍爪花族群數量急劇消減的原因包含自然與人為等複雜因素,首先是全球大尺度的氣候變遷氣温暖化直接影響下,造成龍爪花花芽分化的低溫需求日數不足,導致花芽分化中止而無法開花,斷送繁衍後代契機;加上龍爪花原生育地多為海岸附近陡峭地質,遭受颱風地震侵襲而崩塌毀壞,加上周圍植被持續演替、改變微環境條件,均不利嬌貴龍爪花的族群向外自然擴展。

 

然而,1970年起數十年人為的大肆採集,對龍爪花族群劇減實在難辭其咎。回顧台灣龍爪花的人工栽培史可回溯到1970年代,當時的台北縣淡水鎮為最大產區,東北部宜蘭蘇澳地區與中部苗栗南庄及台中后里、東勢也有少量栽培。龍爪花人工栽培產業到1990年代達到巔峰,單單淡水地區1989-1998年間龍爪花切花每年平均出口支數達47.8萬支,1996年出口量達到85萬支高峰,賺進上千萬元的出口外匯。

 

產業發展初期人工栽培種球大量繁殖技術尚未純熟,因而大量野採鱗莖種球成為龍爪花栽培的發展關鍵,隨著收購種球的業者足跡從北海岸、東北角來到宜蘭蘇澳及雙連埤地區,甚或越過清水斷崖抵達太魯閣峽谷,一袋袋、一車車的石蒜全數被銷往西部縣市、甚或國外園藝業者手裡,成就龍爪花產業出口風光史,也寫下了金花石蒜族群邁向瀕危的血淚史。

 

慶幸的是,農委會桃園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先後投入研究資源,成功建立龍爪花鱗莖種球無性繁殖技術,以雙鱗片繁殖法為例,種球繁殖倍率可達4070倍,遠遠高於野採種球自然分球法的1.8倍,而先進的組織培養繁殖法更能在2個月內增殖3倍大量繁殖種球的優異成效,減少龍爪花種球野採的壓力。

 

好景不常,近年來龍爪花產業面臨更極端氣候暖化的嚴重衝擊下產量驟減,加上原有農村人力高齡老化,多數已無法負擔栽培龍爪花勞力密集農事而不得不棄耕,2015年台灣全國龍爪花切花出口量居然僅剩170公斤,而後續4年至今更沒有任何經濟產量可供出口!這些令人震驚的數據再次顯示台灣原生的龍爪花正面臨存續的關鍵。

石蒜花謝後可見發育中的蒴果,內含6-15枚種子。
石蒜花謝後可見發育中的蒴果,內含6-15枚種子。

重現「忽地笑」的昔日風華

根據筆者近30年的野外調查經驗,龍爪花近年族群密度最高的原生育地座落宜蘭頭城山區某處溪谷兩側的陡峭山壁,夏末秋初總能目睹近千株的金黃色龍爪花集中綻放在幾乎垂直的岩壁上,看到這一幕的我竟也不由自主地打從內心笑了出來!原來這就是「樂蔥」的魅力啊!

 

正因為「樂蔥」或「忽地笑」的獨特魅力,不斷喚起宜蘭蘇澳或北海岸金山、淡水等在地耆老們多年前的美好記憶,也召喚在地社區結合公部門資源投入共同進行復育工作,同時呼應林業試驗所刻正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在地保種的急迫與重要性;過去幾年從太魯閣國家公園、蘇澳無尾港社區、南澳里山地區、基隆與金山學校與社區,紛紛進行龍爪花原生地再引入的保育行動,期能重現龍爪花昔日風華、再綻金秋十月「忽地笑」的美麗容顏。

龍爪花生育地分布祼岩峭壁等環境嚴苛地帶
龍爪花生育地分布祼岩峭壁等環境嚴苛地帶

後記

龍爪花為台灣原生多年草本鱗莖植物,株高30-50公分,葉厚呈長劍形、自鱗球基部伸出,葉長可及60公分,寬度約2公分;龍爪花開花期集中每年中秋節前後,花梗抽自夏季高溫休眠的鱗莖中心,花梗實心直挺高40-60公分泡水易腐爛,開花時不帶任何葉片,花莖頂生5至10朵繖形排列金黃色小花,花瓣6片寛6-8公分由花冠基部向外反捲,邊緣呈波浪狀貌似龍爪故名。

 

龍爪花自然授粉結實率只有8.7%且蒴果內的種子數量少,種子發芽到開花需時5-6年,幼年期偏長。因龍爪花的金黃色花序極具特色,不帶枝葉的挺拔花梗適合作為切花生產或庭園綠美化的地景材料外,具有植物鹼特殊成份的龍爪花也有藥用潛力。

龍爪一詞乃6片花瓣向外反捲貌似而得此名
龍爪一詞乃6片花瓣向外反捲貌似而得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