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7期-蘭博壁畫初生成─思源啞口與宜蘭城商街

陳又伃  /  時任蘭陽博物館常設展模型製作美術執行

遠拍完成後的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如夢似幻的迷霧森林。
遠拍完成後的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如夢似幻的迷霧森林。

工程小檔案

工程名稱: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常設展

工程類別:展示壁畫

施作數量:3件

工程時間:1999年蘭陽博物館成立籌備處

  • 2004年開始委外發包。
  • 2008年筆者任職之公司承接蘭陽博物館常設展中的模型、壁畫施工設計及進場業務。同時展開內部模型製作以及壁畫提稿(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平原層宜蘭城商街壁畫)。
  • 2009年進場施作,包括模型的安裝以及壁畫的彩繪施工。
  • 2010年追加一幅壁畫(海之層三種海岸線壁畫),經過提稿及修正後, 再度進場施工。於此年的5月18日,蘭陽博物館開始試營運,於10月16日正式開館。

耗時三年之作

蘭陽博物館定位為中型地方博物館,展示內容包括當地的生活、產業、民俗、地景及民間記憶……等。此館的展覽廳分為常設展、特展與兒童探索區3大部分,以模型、壁畫、視聽影音、圖片和生態造景的建構作為展示方式。筆者負責的壁畫區位於常設展的1樓至3樓;分別是位於4樓的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3樓平原層「宜蘭城商街壁畫」、2樓海之層「三種海岸線壁畫」,壁畫所涉及的內容有思源啞口的當地特殊情境,需要營造出迷霧森林的場景,以及頭城當地的傳統商業行為,另外是當地的自然景觀展現。

 

此工程案由設計至完工耗時3年,其中還包含多種縮尺模型、實體模型......等製作物,而壁畫及模型製作均需與館方開會及審查後,才能進行不同階段的工程,耗費非常多的時間在公文的運作上,以及在專業層面上需請教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再依考據修改及製作。至於壁畫方面,圖面的審查及修改也耗費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實際進場施工歷經了四個多月的時間。

 

  • 施工牆面尺寸: 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約490才。
  • 平原層宜蘭城商街壁畫,約300才。
  • 海之層三種海岸線壁畫,約480才。
  • 施工設備\材料:筆電、相機、噴槍、空壓機、水泥漆、電扇、手提式抽送風機、 透明保護漆、印表機、打磨機、墨斗、垂直水平儀、電鑽、釘槍、風槍、鉛筆、毛筆、水彩筆、油漆刷、調漆桶、打印工具、水性補土、汽車補土、批土、橡膠滾筒砂紙、毛滾筒、魯班尺、鐵尺、衛生、報紙、紙膠帶、橡皮擦、刀片、橡皮刮刀、遮蔽膠帶、移動式照明設備、口罩、工地帽。
  • 工程人數(繪圖):6人。
  • 工程地點:台灣,宜蘭縣,頭城。

施工方法與流程

因工程進度的關係而有不同的施工流程,分為兩種方式施工;一種是「進場施工」,另一種是「場外製作」。

 

場內施工的項目為「思源啞口壁畫」、「宜蘭城商街壁畫」,直接在館內的牆面上施工,於木工施工完後批土,批土乾燥後以砂紙將木作表面打模,表面無凹凸狀才可進行打稿,打稿以一般格放的技法施工,以30cm×30cm為一格,照送審通過的圖面去格放,打完稿後進行第一階段審查,確認無誤後才進行彩繪的部分,完成後再進行第2次審查,確認後再進行上保護精油的階段,完工。場外施工的項目為「三種海岸線壁畫」,必須依畫面尺寸訂購整卷的畫布,一卷畫布通常是300cm×900cm,畫布送至筆者公司後進行上底漆的階段,底層處理好後要將畫布抓垂直線,將其四邊裁切平整後方可進行打稿。

 

稿面施工照上述流程進行,同樣地經過多次的審查、確認後再滾捲收畫布,接著將其編號後運送至博物館內,在館內開始進行裱貼的作業,由於此壁畫底層已經裱貼過輸出的圖面,因效果不彰,才因此追加以壁畫繪製的方式替代輸出圖面,故牆面以風槍清潔後即可直接裱貼,以木工樹脂、水調製黏合劑,將裱貼畫布依編號位置分別釘於頂端,分階段的將膠塗於壁面,再將畫面垂放,畫面需以乾淨的滾筒加壓,使畫面與膠中間的空氣排除,裱貼完畢後開始處理畫面接縫的地方,因物理冷縮熱脹的原理,所以會留0.5cm的縫隙去接合,因為汽車補土較水性補土堅硬且具有彈性,故在縫隙間填上汽車補土,乾燥後以砂紙打模至平滑、無高低差後才後開始進行補色階段,驗收後完成。

 

壁畫並不能影響整棟博物館的印象,但希望能藉由壁畫使參觀民眾能激發出內心的情感。

 

繪製壁畫的目標,即是希望能符合館方的諸多要求,並於公司制定的工程進度內完成。顧及雙方基本需求後再求畫面的美感細緻度,希望大眾在參觀此館後,能對整體環境的營造感到滿意。一個壁畫並不能影響整棟博物館的印象,但筆者希望能藉由壁畫使參觀民眾能激發出內心的情感;繪製「思源啞口壁畫」時,因為前景是實體樹木模型,筆者便要將此壁畫場景營造出很深遠且瀰漫霧氣的氛圍,要將畫面延伸得更深遠、自然;逛到「宜蘭城商街壁畫」時,筆者花了很多心力在資料的收集與考究,為的是讓接觸此區域的民眾能踏入時間的迴廊,感受當時的人文風情;也讓經歷過此階段的長輩們回憶到當年的情境,這些便是筆者最大的欣慰;至於「三種海岸線壁畫」,必須銜接前景的鋪面造景,又要將岩岸、沙岸、礫石三種海岸線自然地銜接於同一張畫面,筆者為此費了一番心力,在符合館方的要求下,筆者要表現出大自然的壯麗,希望參觀此區能感受到陽光、空氣和水的氛圍,有著身歷其境的愉悅感受。

左圖:整體環境位置  / 右圖:常設展圖(施作地區為編號4、5、6)
左圖:整體環境位置 / 右圖:常設展圖(施作地區為編號4、5、6)

山之層思源啞口壁畫

一、設計圖面討論
左圖: 四樓之平面圖(施作區域為紅線位置)  / 右圖:模型與壁畫關係平面圖
左圖: 四樓之平面圖(施作區域為紅線位置) / 右圖:模型與壁畫關係平面圖
左圖:模型物種解說,等高線上視圖。 / 右圖:進場前縮尺模型製作討論
左圖:模型物種解說,等高線上視圖。 / 右圖:進場前縮尺模型製作討論

 

二、圖面設定
左圖:第一次壁畫圖面送審   / 右圖:第二次壁畫圖面送審
左圖:第一次壁畫圖面送審 / 右圖:第二次壁畫圖面送審
左圖:第三次壁畫圖面送審   / 右圖:定稿
左圖:第三次壁畫圖面送審 / 右圖:定稿

 

三、 進場施工
左圖:施工前討論   / 中圖:牆面的處理(批土\打模\清潔)   / 右圖:塗底漆後上第一層單色遠景
左圖:施工前討論 / 中圖:牆面的處理(批土\打模\清潔) / 右圖:塗底漆後上第一層單色遠景
左圖: 第一層顏色再去增強明度、彩度,藉以強調出空間透視感,以及呈現出第二、三層遠景。 / 中圖:第四層的彩度已經強調出來了,拉近距離。 / 右圖:第四層全景,植物以剪影方式繪出外形。
左圖: 第一層顏色再去增強明度、彩度,藉以強調出空間透視感,以及呈現出第二、三層遠景。 / 中圖:第四層的彩度已經強調出來了,拉近距離。 / 右圖:第四層全景,植物以剪影方式繪出外形。
左圖:第五、六層,顏色越調越近。 / 中圖:第七層要繪製出植物的特徵種類   / 右圖:依當地場勘資料描繪細節
左圖:第五、六層,顏色越調越近。 / 中圖:第七層要繪製出植物的特徵種類 / 右圖:依當地場勘資料描繪細節
左圖:第八層已經接近前景銜接層,色調鮮明。 / 中圖:加入物體固有色系,脫離單色剪影方式。 / 右圖:蕨類的描繪
左圖:第八層已經接近前景銜接層,色調鮮明。 / 中圖:加入物體固有色系,脫離單色剪影方式。 / 右圖:蕨類的描繪
左圖:營造出迷霧森林的氣氛   / 中圖:加強光影、彩度   / 右圖:各層因繪製方式的差異性便能拉出景深
左圖:營造出迷霧森林的氣氛 / 中圖:加強光影、彩度 / 右圖:各層因繪製方式的差異性便能拉出景深
左圖:前景物體描繪   / 中圖: 銜接前景   / 右圖:前景加入色彩
左圖:前景物體描繪 / 中圖: 銜接前景 / 右圖:前景加入色彩
左圖:前景要與實體模型銜接,顏色要對應模型色彩。 / 中圖:色彩彩度增強,使距離拉近至前方。 / 右圖:觀看整體效果
左圖:前景要與實體模型銜接,顏色要對應模型色彩。 / 中圖:色彩彩度增強,使距離拉近至前方。 / 右圖:觀看整體效果
左圖:前景繪製完畢   / 中圖: 前景模型施工   / 右圖:前景與實體模型完工
左圖:前景繪製完畢 / 中圖: 前景模型施工 / 右圖:前景與實體模型完工
左圖:側拍整體   / 右圖:遠拍整體效果
左圖:側拍整體 / 右圖:遠拍整體效果

 

施工前必須規畫好總共要分幾個層次,才能達到畫面所需求的迷霧效果,重點在於顏色的調配及水泥漆數量的掌控,首先第一層的顏色其明度將呈現多遠的距離,越遠白色水泥漆劑量越多,其底漆量要足夠於之後四至七層的分配。每往前推一層便由前一層的底漆再加入不同劑量的紅、黃色料,如此不會跳脫整個畫面的色彩計畫,又能輕易地分出不同距離的層次。在處理遠景時,必須以剪影方式處理而捨棄細節,越到前景時,才深入地描繪細節,這也是處理景深的方式之一。

平原層之宜蘭城商街壁畫

一、設計圖面討論
左圖:三樓之平面圖(施作區域為紅線位置)   / 右圖:前景與壁畫位置對應圖
左圖:三樓之平面圖(施作區域為紅線位置) / 右圖:前景與壁畫位置對應圖

 

二、事前資料蒐集
於頭城實地場勘(資料來源:筆者自攝)和人物設定(營造氣氛及強調肌肉線條)
於頭城實地場勘(資料來源:筆者自攝)和人物設定(營造氣氛及強調肌肉線條)

 

三、圖面設定
左圖:初稿(圖面設定左為雜貨店,中為米店,右為打鐵店)。 / 中圖:第二版(加上前景銜接物)   / 右圖:館方以傳真稿告知修正部位
左圖:初稿(圖面設定左為雜貨店,中為米店,右為打鐵店)。 / 中圖:第二版(加上前景銜接物) / 右圖:館方以傳真稿告知修正部位
左圖:定稿   / 中圖:模擬前方實體商街造景情形的線條稿   / 右圖:設定格放位置
左圖:定稿 / 中圖:模擬前方實體商街造景情形的線條稿 / 右圖:設定格放位置

 

四、進場施工(圖面設定左為雜貨店,中為米店,右為打鐵店)
以墨斗打出格放格數,再依圖面放樣。
以墨斗打出格放格數,再依圖面放樣。
開始繪製全區壁畫的大體明暗。
開始繪製全區壁畫的大體明暗。
區分出物體的固有色調。
區分出物體的固有色調。
光影氣氛的設定。
光影氣氛的設定。
每一間店面的光源設定會因店內的需求而有所調整,例如差異最大的會是右圖的打鐵店,為了營造打鐵店的整體氣氛,店內的光主要以打鐵的火光為主。
每一間店面的光源設定會因店內的需求而有所調整,例如差異最大的會是右圖的打鐵店,為了營造打鐵店的整體氣氛,店內的光主要以打鐵的火光為主。
開始依據收集的資料進入細部的繪製,例如左圖雜貨店的商品,就要依據畫面設定的年代,去找尋當時對應的商品資料,才能進入細部的描繪。
開始依據收集的資料進入細部的繪製,例如左圖雜貨店的商品,就要依據畫面設定的年代,去找尋當時對應的商品資料,才能進入細部的描繪。
刻劃出不同物品該有的質感表現
刻劃出不同物品該有的質感表現
不同質感表現
不同質感表現
加強光影來源,強調主燈來源、反射光和外來光。
加強光影來源,強調主燈來源、反射光和外來光。
整體商街造景完成後,待館方修正後再進入下一步驟。
整體商街造景完成後,待館方修正後再進入下一步驟。
依修正後的圖面作小修正,再置入前景仿製物(前方物體必須顧及安全性、牢固性)。
依修正後的圖面作小修正,再置入前景仿製物(前方物體必須顧及安全性、牢固性)。
仿製品與館藏物(左圖玻璃罐為館藏品)
仿製品與館藏物(左圖玻璃罐為館藏品)
開館前的清潔、防塵保護作業及試營運期間的整體情形。
開館前的清潔、防塵保護作業及試營運期間的整體情形。
試營運期間的整體情形和開館期間的民眾參觀
試營運期間的整體情形和開館期間的民眾參觀

 

此區的壁畫時代設定於西元1920年左右,當時的台灣是在日本統治之下的日治時期(1895-1945),若要繪製雜貨店需要非常多的考據資料;例如當時的雜貨店該販賣何種商品?如何呈現販賣的制度以及商品包裝?就我們常購買的煙、酒、鹽來說,理所當然覺得雜貨店賣煙、酒、鹽有什麼不合理嗎?但是依據所查證到的史料,日治時期的鹽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物品,曬好的鹽會大量地運送至日本,所以需要有販賣的執照與規定的販賣場所,以及固定分配的額度;因而畫面便要注意不能繪製其不該出現的商品。

 

由於筆者繪製的商店有掛上菸、酒的專賣執照,於是可以繪製菸與酒的商品。雖然依據考據,以上3種產品均是分開販售,但由於館方與筆者公司設計單位考量其店內呈現的豐富性,所以掛上酒與菸的招牌,一起販售。至於米店,傳統的米斗及米桶以及秤重的器具均需要找到當時的圖片參考,另外是店內的配置物品,諸如海報、時鐘和水甕…等,都需要一一地考證。

 

當繪製到打鐵店時,要去頭城當地的打鐵店家訪談、資蒐如何打鐵以及打鐵所需要的材料及設備,再去構想如何營造出打鐵店的光影及人物的真實賣力感;打鐵店的重點就是必須瞭解打鐵時所需要的器材以及流程,才能依其程序去配置店內的擺設,為了使畫面合理化,一切都在符合時代及實情後,再去講求畫面所欲營造的氣氛。資料的收集與考究是本壁畫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在繪製當時,常需要分配人力去蒐集更細微的資料,這些都要算在工期內的時間分配,以及人力分配的成本考量當中。

 

至於構圖,因為考量到觀者會近距離地接近壁畫,所以將水平線繪於140公分,降低觀看者的壓迫感,畫面中的人物也按照現場製作的街屋實景去縮放人物尺寸,因整個場景都縮小過尺寸,故人物也要依其比縮小才不至於唐突。光線設定也是一大重點,不只考慮到店內本身的光源設定,也要將現場的光源考慮進去,所以畫面前景銜接處會帶點由外往店內照射的自然光源,所以影子也會有不同的方向性,可製造出不同的空間層次感。

 

關於人物設定方面,雜貨店屋內故意有點昏暗,僅開著一盞小燈,店主人與狗都在打瞌睡,故意與忙碌的打鐵店、米店有所區隔,也帶入點趣味性;米店的人物忙著秤量與搬運,打鐵店的人物忙著鐵器具的製造,要強調出工作辛苦的流汗感以及肌肉施力的線條感。最後重點是畫面完成後,必須塗上一層保護漆,才能使畫面既堅固又耐污。

作者簡歷

陳又伃 CHEN-YU-YU照片
陳又伃 CHEN-YU-YU照片

學歷

  • 2012中國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碩士
  • 2006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學士

個展

  • 2019   「九分之一地主-陳鎰森/陳又伃雙個展」,日帝藝術,台北,台灣
  • 2018   「磷光之所-個展」,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 2016   「一 首 詩 的 等 待-許旆誠/陳又伃雙個展」,日帝藝術,台北,台灣
  • 2015   「觀照-個展」,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獲獎

  • 2019   高雄獎,繪畫類暨版次藝術,高雄獎
  • 2019   中山青年藝術獎,油畫類(壓克力),佳作
  • 2012   台灣筆會獎助計畫,油畫類,佳作
  • 2011   台灣筆會獎助計畫,油畫類,佳作
  • 2011   台灣國展,油畫類,優選

典藏

  • 2003   歷史博物館青年典藏徵件,台北,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