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3期-鯖魚祭的誕生

文/圖:吳淑菁

 

南方澳-這個聞名全台的漁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獨樹一格的討海文化,但一般人對它的印象總是繞著「吃海鮮、拜媽祖、買罐頭…」打轉,對它特有的討海文化所知甚少,甚至未曾聽聞。

 

十二年前開始的鯖魚節活動,讓南方澳擁有「鯖魚故鄉」的美譽,所呈現的內容卻仍脫離不了飲食文化,但南方澳不僅僅只有這些啊!在享用鯖魚美味的同時,是否也該感謝鯖魚對南方澳的貢獻呢?這種種的反思,不僅促成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的成立,更將南方澳子弟愛故鄉的心展現出來,於是表達對鯖魚的感恩與呈現南方澳特有討海文化的鯖魚祭,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了!

捕獲的鯖魚(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捕獲的鯖魚(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那要如何表示我們對鯖魚的感謝呢?這個問題首先浮現在大夥的心中。陳財發老師表示,在小琉球中有燒王船這樣的祭典,或許可以用燒鯖魚模型的方式來表現對鯖魚的感恩。這個提議馬上獲得大家的認同,尤其是吳文明先生。因為,吳文明先生正帶領著南方澳社區教育學習中心的夥伴們,打造一尾六公尺長的大鯖魚燈籠!

六公尺長的大鯖魚燈籠
六公尺長的大鯖魚燈籠
左:旗魚陣 / 右:鯖魚舞
左:旗魚陣 / 右:鯖魚舞

或許是時機已到,接下來所想到的展出內容與方式,一一獲得眾人的贊同與支持。

 

於是,鯖魚舞、旗魚陣與油桶鼓打擊—在旗魚陣創始人陳順德先生、鯖魚舞編舞者陳美月老師、南安國小楊顯欽校長傾全力支持下,帶領南安國小學生完成傳承與創新的使命。

左:油桶鼓打擊 / 右:大漁旗上通常會有魚的圖案,並寫著「祝大漁」三個大字
左:油桶鼓打擊 / 右:大漁旗上通常會有魚的圖案,並寫著「祝大漁」三個大字

大漁旗的製作—在陳文智老師的協助下,帶著小枚、佑升、宏銘等夥伴找到失落的糯米糊工法,讓色彩鮮豔的大漁旗,一面一面的重現在眾人的眼前。

小魚型燈籠,由南方澳社區教育學習中心指導南安國中製作的第一代魚型燈籠,彷彿化身為討海人興高采烈地吆喝著扛了滿載的鮮魚歸來(許浩倫 攝)
小魚型燈籠,由南方澳社區教育學習中心指導南安國中製作的第一代魚型燈籠,彷彿化身為討海人興高采烈地吆喝著扛了滿載的鮮魚歸來(許浩倫 攝)

歷經七個多月的努力,「2008鯖魚祭」文化踩街活動終於在11月22日這天,完成呈現在南方澳的街頭。在踩街隊伍中,可以看見兩旁觀眾的讚嘆與鼓勵;可以看見參與夥伴的笑容與興奮;更可以看見南方澳子弟的感恩與驕傲。

紅頭司公,這是由羅東文化小鎮廊道志工製作的創意大型人偶,以替鄉親收驚的紅頭司公為造型,搭配詼諧輕快的曲調和造型搶眼的服裝、道具、舞蹈,讓大朋友、小朋友會心一笑(蕭勝隆 攝)
紅頭司公,這是由羅東文化小鎮廊道志工製作的創意大型人偶,以替鄉親收驚的紅頭司公為造型,搭配詼諧輕快的曲調和造型搶眼的服裝、道具、舞蹈,讓大朋友、小朋友會心一笑(蕭勝隆 攝)

這些日子以來的辛苦,在大鯖魚模型火化的當時,得到了撫慰。「2008鯖魚祭」帶給南方澳子弟內心的震撼,也引出南方澳這片土地濃厚的人文氣息。

即將火化的大鯖魚模型與火化情景
即將火化的大鯖魚模型與火化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