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2期-蘭博烏石礁植物踏查

文:張正勁(桃園縣山腳國中教師)/圖:邱錦和(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今天的宜蘭天氣陰陰的,不時還飄下雨滴。可能是之前的颱風帶來太多的降雨與目前東北季風盛行的關係,目前生態池處於豐水期的局面,由岸邊向池心延伸差不多3公尺,水深已將近150公分。上午工作團隊先進行宜蘭水簑衣的復育工作,下午才編隊進行踏查。

 

午餐過後,筆者先划膠筏,繞行烏石礁一圈。整個礁體縱長約5、60公尺,由四塊礁石以北三南一的排列分式組成,因其間有一穿越通道,進而分成北、南兩個部份(筆者將其概分為北一島、北二島、北三島及南島四個區塊。

左:上午先進行宜蘭水簑衣的復育工作 (賴擁憲 攝) / 右:烏石礁體 (賴擁憲 攝)
左:上午先進行宜蘭水簑衣的復育工作 (賴擁憲 攝) / 右:烏石礁體 (賴擁憲 攝)

礁體形狀略似弦月,西凸東凹,走向略呈東北-西南。礁體的東半側,地勢陡峭而且吃水較深,岩壁生態單調,著生少數禾本科、蕨類及可岩生的木本植物;水面則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布袋蓮,膠筏無法進入,其中雜生開卡蘆及長苞香蒲。礁體的西半側相對於東半側明顯較緩,遠觀綠色爬藤植物頗豐;水面有淺灘,可涉水而行,水生禾本科、蓼科及布袋蓮群聚雜生。至於礁體的北、南兩端地勢陡峭,水面布滿布袋蓮,膠筏亦無法進入。四個礁體以南島高度最高;北一島縱長最長。

蘭陽博物館建物右側即為烏石礁體 (莊雅惠 攝)
蘭陽博物館建物右側即為烏石礁體 (莊雅惠 攝)

本次踏查由邱錦和老師率隊,昭中負責植物攝影,慧治負責繪製生態地圖,小馬負責記錄物種名稱。踏查從西南側登島,由南而北依島順序北進。本次確認木本植物32種、草本植物31種、蕨類植物8種、藤本植物15種、苔蘚植物1種,共計87種(如附件表1);另有草本3種、藤本2種、禾本科2種尚待確認,不列入統計。由於時間上的侷促及地形上的的限制,大約尚存20%的區塊,未清楚踏查,留待枯水期水位降低,能夠徒步涉水踏查時,再做補強。

 

表1 烏石礁植被物種表:請查看附件

 

礁體上族群數量屬於優勢物種者:

南島:山素英,覆蓋率50%以上,分布在礁體頂部,層層重疊,厚度約有50公分以上;岩壁上以搭壁蓮為主要物種,覆蓋率10%。

北三島:黃槿,覆蓋率30%以上,分布在礁體頂部西側;紅珠仔,覆蓋率10%以上以純林的方式分布在礁體頂部東側。

北一島:老荊藤,覆蓋率20%以上,分布在北一島東南側平緩斜坡。

左:紅珠仔樹 / 右:紅珠仔
左:紅珠仔樹 / 右:紅珠仔

87種確認物種中,屬於濱海常見物種者(表中加註*者),概述如下:台灣百合、林投、黃槿、紅淡比、海桐、貼壁蓮、開卡蘆、長苞香蒲;末二者為親水性的濕地植物。

 

這幾種植物,與沿海居民生活最貼近的首推黃槿。黃槿在濱海地區普遍分部在潮汐高線之後並且成林,這種常綠灌(喬)木常被使用在海岸第一線,發揮防風定砂的功能。因為黃槿樹枝分歧狀況明顯且容易橫向發展,所以在棲地現場,一旦傾倒就很容易發現黃槿展現在離地面不高處的攀緣性格。因此在漁民的使用上,黃槿就成了搭建避風、休息、貯存等工寮建物的最佳場所。

左:黃槿超大的心型葉是絕無僅有的明顯特徵,早年黃槿的大葉片經常被取用來當做蒸粿的墊葉,所以民間的俗名叫做「粿葉樹」(賴建丞 攝) / 右:黃槿外黃內暗紫的大鐘形花冠 (賴建丞 攝)
左:黃槿超大的心型葉是絕無僅有的明顯特徵,早年黃槿的大葉片經常被取用來當做蒸粿的墊葉,所以民間的俗名叫做「粿葉樹」(賴建丞 攝) / 右:黃槿外黃內暗紫的大鐘形花冠 (賴建丞 攝)

在濱海地區,黃槿超大的心型葉是絕無僅有的明顯特徵,因為生長在高鹽分的土地,葉表有腺體可以將體內鹽分排出。在早期的年代,黃槿的大葉片經常被住民取用來當做蒸粿的墊葉,所以民間的俗名叫做「粿葉樹」。此外!外黃內暗紫的大鐘形花冠以及木槿科特有的單體雄蕊(原本應該各自獨立分離的雄蕊,聚合並包覆在雌蕊的周邊,形成一粗大的柱狀結構),讓人可以遠遠地就辨視出這種在濱海地區與住民聚落融為一體的物種。

踏查植物
踏查植物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