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6期-宜蘭縣山區湖泊探查記行(下)

文/圖:陳秋霞 (宜蘭縣政府消防局)

中央山脈北北段 太加縱走踏查

圖1 太加縱走路線圖 (陳永琛繪)
圖1 太加縱走路線圖 (陳永琛繪)

 

多如繁星的加羅湖泊群,是誰向星星借了火?晴空下,熊熊烈火鼓動了靜謐的湖泊;驀然,枯樹燃燒,箭海哀嚎,湖水沸騰,幾個天幾個夜後,猶如一座古戰場,一片死寂。敢問蒼天,浴火重生,要幾個天、幾個年?

 

踏訪人員:何仁德、陳秋霞

踏訪時間:1999年5月13〜17日

 

再訪太加已是2年後了。一大早承「阿杉哥」驅車直奔太平山。7點,天已高,天已藍,眺望對面的雪山山脈、隔鄰的加羅山,迢迢路長,早早上路。

 

太平山通往森林公園的階梯,猶如通往天門似的無止無盡,是遊客打住腳步的主因。經過鎮安宮,這座當年日人在此砍伐林木時所建的神社,再經國民政府改建為供奉鄭成功的鎮安宮。日治時代,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林場,號稱台灣三大林場,太平山林場更是三大林場之首,日本人在太平山林場的作業地有事務所、俱樂部、神社、小學校、郵便局等。

 

如果說阿里山有五奇:神木、雲海、森林鐵路、日出、晚霞,那麼太平山該有幾奇?加上蹦蹦車、瀑布、纜車、湖泊、溫泉的太平山區,應有十奇了吧!難怪當年除了砍伐熱,亦興起登山熱,隨著太平山砍伐的結束,大多數人對太平山的印象似也劃上句號,如果有也僅止於太平山的森林遊樂區,在蓊鬱的表相中,已難尋當年砍伐的「傷痕」,林務局在森林公園入口處所豎立的「人間仙境」,早已斑駁殘破。

圖2 太平山區的檜木林
圖2 太平山區的檜木林

竹為帳、苔為床

一路上,鳥況豐富,白耳畫眉、藪鳥、茶腹鳾不時與我們為伍。霧衣下的太平山森林公園,一株株參天巨木更顯高大。切入箭竹後路徑不明顯,走一小段後西切,路徑也愈來愈難尋;箭竹林下尋覓前人足跡,雄霸當年的卡車大道已不復見,竹海擾人、林木成蔭,泥苔蘚舖上滿地的綠(圖3),一不小心陷入柔軟的泥苔蘚中,即迫使蟻輩來襲,手部迅速紅腫、疼痛,也算是此行的見證。

 

西行接上稜線後,循稜南下,不久出竹林,視野大開,迷你水池靜躺於針藺叢中,水毛花也探出頭來。稜上腹地是個理想營地,以竹為帳、苔為床、檜影為扇,可夜觀星海。

 

晨間,雲霧氤氳的森林中透出一道道光芒,山中歲月如此清新,處處洋溢著驚喜。續行再入竹海奮戰,我們陷在鬆軟及膝的泥苔蘚中,每一個步履都讓人想趴下去,然後甜甜的入夢,二人小隊、五天的踏查,肩背沉重行囊、負責在前「探路」的我,似乎已偏離主稜誤闖進這屬於泥苔蘚的天地裡,我們提心吊膽的游走其間,時遇與背包糾結不已的密林,足讓二腳不聽使喚,每一深陷的步履,都是我們最大的負荷。林中抬頭不見藍天,仰望老樹,企盼尋得歸途,濃霧下,望穿秋水不識路。

 

稜線上起伏不大,惟竹巷逼人不得不側身走,歷經長久歲月糾結的竹林,經過一番推移復又結合。30分鐘後,小鞍部的左側有一營地,可供一頂4人帳,續行仍在密林中。2個小山頭後地勢平坦,檜林下的箭竹緩和許多,順西南向經一大倒木至三岔路,左下切可接廢棄鐵軌至太平山蹦蹦車─茂興站(下切時應避開陡峭山壁,且勿行走於廢棄、幾已腐朽的鐵軌高架橋上,應走橋旁便道);直行10分鐘抵多門山(2,275m)。多門山已開闊許多,看得到加羅山與對面的雪山山脈。

圖3 滿地翠綠的泥苔蘚
圖3 滿地翠綠的泥苔蘚

檜木池檜木成池

圖4 檜池
圖4 檜池

 

離開多門山後仍舊陷入密竹中,5分鐘後檜木林下有較寬敞營地,此後起伏不大,但卻是難纏;足跡難覓又遇寬稜,有廢工寮遺跡、殘存鳥網,竹高不容易鑽動,竹海密結行走也不易。經過一檜林後,復經佈滿台灣杜鵑、檜林之山頭,再越嶺後倒木連連,右側湖光倒影引導我們一路追至最低鞍;池面不大,上方堆疊枯倒木,檜木成池,我們稱之檜池(圖4)。曾聞羅東有一蔡姓木材商,因生意失利面臨破產之際,就在太平山區的湖泊中發現躺在湖面上的一株檜木,順而撈起,就這樣接二連三的浮出一株株檜木,而挽救了困境。歷經68年的砍伐,太平山檜木對許多宜蘭人來講,蘊藏不一樣的回憶。

 

自檜木池北側行走3分鐘後再見一湖,北側有一入水口,西側是出水口,湖北另有一小湖。隔開二湖之間的草地上,再見殘存鳥網,鳥鳴環繞:茶腹鳾、藪鳥、筒鳥、啄木鳥、鉛色水鶇、冠羽畫眉、棕面鶯、深山鶯、媒山雀、青背山雀、小翼鶇等。湖面晨煙裊裊,裂緣花、巒大山楸、水毛花、鐵杉、老檜倒影,圍繞這少有人跡的山中湖(圖5)。

圖5 山中湖
圖5 山中湖

再添幾分曠野衷情

圖6 太極池
圖6 太極池

鞍部長滿芒草、雜樹,地面平緩,有枕木間隔其間,此地寬廣可為營。南向5分鐘左右往西行(續往南走5分鐘有乾淨水源,是莫很溪支流源頭,此段路倒木、藤蔓糾葛難纏),一路陡上至2,240公尺左右高點,雖承老檜庇蔭,然竹高過人行走不易。循稜續行走30分後,大樹上再現湖跡,毫不考慮的往南下切尋湖去(如不下切,循稜直行可不經日、月湖,直接至天池)。

 

約30分來到日湖湖邊,水毛花佔了三分之二的湖面;復從雜木林中西行50分,再接一湖─月湖(在此見到鴛鴦),因二湖環境相似、故以日、月湖稱之。

 

由此上切30分至稜線後,林木明顯減少,路徑寬、視野開,天雨而形成一開闊的湖面─太極池(圖6);但經不起無底洞的需求,快速的流失在漏洞(斷層)中,獨留東北、西南側各一條清澈見底的S形溝。周圍稜不高、枯木聳立入天,天漸明、彩霞現、月光露臉,四周一片祥和。不多久,烏雲又佔滿了一片天,但也心滿意足的紮營於太極池池畔。

 

從天池西行越高點後緩坡下,20分左右遇U形池,缺口處枯木佇立;20公尺外一友池相輝映。往北5分鐘後復見二池,前者為墨池、後者為綠池。墨池長滿了水毛花(圖7),而綠池一地的綠充滿生命力(圖8),是以墨、綠雙池稱之。

圖7 墨池
圖7 墨池
圖8 綠池
圖8 綠池
圖9 太加段的人造林
圖9 太加段的人造林

 

續往西北行,此去竹葉濃密,15分鐘後相繼出現二湖。二湖相距約50公尺,前者水毛花佔據三分之二的湖面,湖邊人造林井然(圖9),三二鐵杉依湖斜立,與湖面毛苔蘚輝映;後者咖啡色湖中映照層積的藍天與滿山的翠綠,此二湖以斜湖兄弟稱之(圖10)。(由此前行循路跡箭竹林中上行,可接往偉蛋池、加羅湖,建議一般健行登山走此路線,但路跡容易淹沒在樹林中,請務必由嚮導帶路)。

圖10 斜湖兄弟
圖10 斜湖兄弟

滿山枯紅,一片沉寂

圖11 火災前的加羅湖 (1997年攝)
圖11 火災前的加羅湖 (1997年攝)
圖12 火災後的加羅湖 (2000年攝)
圖12 火災後的加羅湖 (2000年攝)

原路回至U形池,往南約15分鐘後往西上行,30分後過一乾溪,竹林中陡上,越近稜線越是納悶與不安,惴惻著這春來的季節,怎會有滿山枯紅的景象?20分鐘後接稜線,夕陽已西斜,我們的心也西沉,除了一山枯紅外,還有一地的枯木焦體,與風中瀰漫的焦味。

 

越過孤寂山頭入箭竹下陡坡,經火烤過的竹林,輕輕一觸「ㄅㄧㄚ!ㄅㄧㄚ!」應聲斷裂。10多分鐘後到加羅湖,湖旁草地一片焦黑,上方的竹林一片枯黃,樹林枯紅;所幸老樹猶綠(圖11、12)。如此景緻,若在秋季是動人的,可是出現在春季,卻是讓人動「容」扼腕。曾經得以映照天地倒影的湖面,水位驟然下降。沉重的腳步再往前,映入眼際的是殘株斷椏,所望之處灰黑一片,行走其間猶如走過古墓戰場,一片沉寂。偉蛋池只能以窪地形容,豪邁池也豪邁不再,想見,火勢至此已愈來愈烈,迫不及待地前往撤退池查看(圖13、14)。

圖13 火災前的撤退池 (1997年攝)
圖13 火災前的撤退池 (1997年攝)
圖14 火災後的撤退池 (2000年攝)
圖14 火災後的撤退池 (2000年攝)

這裡曾經是舊太平山砍伐時出材的一個集結站,殘材堆積湖畔歷經歲月驗煉不見毫損,也難倖存於「焚」場中。撤退池餘燼中猶可見當年水泥坑道、產道駁坎、鋼索等。我們駭嘆於乾旱、枯黃的4月,也對山林的劊子手感到氣憤不已。

 

右側接上廢棄產道(循產道續行可至宓湖,但路跡不明,請勿貿然前往),取左下小徑約80分可至下抵神木登山口(仰瞻神木,猶記十幾年前曾騎機車至此,嘉平林道、四季林道層層穿越蓊鬱山林,而今停伐,喜見自然界已在自我療傷中(圖15),企待復原時,人們已學會尊重)。前行2分鐘過加富納溪,約10分鐘可抵林務局護管所(已廢棄,可驅車至此);前行接四季林道叉路(右下),至四季約8公里(林務局在林道約4公里處設有紅色鐵門,若車子要通行,需向該處借鐵門鑰匙)。

 

本路線因停伐後,多年來乏人行經,記錄上僅見一、二支登山隊走過,路跡幾已淹沒。中央山脈北北段,以此段最為平坦且稜寬,此行第一次踏查是於1997年,因協助台灣特有植物中心採集水毛花,當時的踏查隊是由宜蘭縣噶瑪蘭山岳協會成員:陳吉忠、黃政龍、邱錦和及筆者等四人組成,進行5天的踏查。

 

第二次踏查是因為1999年4月間,在南湖山區見到熊熊火焰,心有疑惑,於5月與何仁德上山探訪,心有所感,而寫下此文。

 

此路線生態、砍伐復育、人文史蹟背景等極為豐富,適合規劃為生態旅遊路線。同年8月,宜蘭縣政府辦理原住民高山嚮導、領隊訓練時,已將該路線整理出一段登山小徑(圖16),並訓練原住民朋友提供協作服務,也希望相關單位,要作「登山步道」設施時,來參訪「太加縱走小徑」。其實步道也可以是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歡迎愛好大自然的山友探訪。

圖15 自然界有自我復原的能力
圖15 自然界有自我復原的能力
圖16 縣府已整理出一段登山小徑
圖16 縣府已整理出一段登山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