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7期-走進歷史眷村—建國新村

王珩,2007,《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建國新村舊照
建國新村舊照

前言

眷村是少有且深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在世界各國積極保存舊建築、地方特殊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潮流下,為使台灣眷村及國防特色文化資產獲得妥善保存,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先行建立基礎資料之調查,予以普查分析後再行保存價值判斷。

 

由於眷村文化保存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必須長時間進行,但眷建築的消失十分快速,故本計畫針對宜蘭縣內尚未改建、具代表性之眷村進行相關之建築、文獻、文物等普查紀錄,採集編纂口述歷史、生活史,藉以釐清史實,以及其在台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價值和貢獻,作為未來保存甚至設置的基礎資料。

 

蘭陽博物館摘自此計劃內的眷村紀錄作系列電子報,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到這個可能耳聞過,但沒有機會接觸的特色文化。每一個眷村皆是由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構成,這些故事可能離你很遙遠,但你一定不陌生,蘭博希望藉由這些資料紀實,拉進我們和歷史的距離,一同為珍貴的史實作見證者。

眷村沿革

民國38年8月16日陸軍通信兵學校從大陸湖南到廣州上船後在基隆第二碼頭靠岸,抵台後陳誠要部隊到宜蘭去,當時通校的主管單位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建了建國新村來安置其眷屬,共255人。

 

建國新村39年9月完工,歷經前後5次修繕,一步步慢慢改進,這裡的房子沒有分官階大小,建立初期因為水壓不夠和縣政府爭取補助96萬解決缺水的問題,電則是從同樂村接過來。

 

通校剛來時,在金六結營區設校,原來還有保安幹部中隊,最盛時期學生有2,175人,後來擴建,因為地勢低窪,時常淹水,通校的設備大多為美援的機器,美國顧問團認為此地不適合作為校地,要求遷走,搬遷費用由美國顧問團負擔,宜蘭人不希望通校搬走,因為幾千人的消費搬走就沒了,後來還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於民國54年7月10日,遷入桃園中壢山子頂,通校搬走後金六結營區改為陸軍指揮中心,後來又改為新兵訓練中心。

 

民國80年,敬業、建國、興國三村聯合申請改建,由婦聯會出資建140戶,民國84年遷至敬業新城居住。而舊址則在民國90年左右由地主宜蘭市公所整平,目前僅留公廁及相關植裁幾株大喬木部分,及2棟未拆除之增建之建物。

建國新村主要出入道路,左側為現存公廁,右側為喬木數株,喬木後方即為正前方建國新村位置,及主要巷道可通至環河路。
建國新村主要出入道路,左側為現存公廁,右側為喬木數株,喬木後方即為正前方建國新村位置,及主要巷道可通至環河路。

現存眷舍

由歷史照片及民國70年代地形圖,可初窺建國新村原貌。建國新村以一主要道路連結五條巷道以PC舖設,建築配置以東西向為主,分為六排建築,主要入口處為社區籃球場,球場旁有一雜貨店,應為過去眷村主要活動場所。

 

現存公廁位於基地東西兩側,無男女廁之分,外觀是平屋頂及鋼筋混凝土建築,材料為洗石子及10X10cm的白色磁磚主要面材,以混凝土空心磚作通風採光之用,並於兩側設有水槽,公共廁所隔有4間便所及一長條型小便槽。

左圖:原眷村建國新村牌坊   / 右圖:東側公廁左側
左圖:原眷村建國新村牌坊 / 右圖:東側公廁左側

 

現存一區2棟未拆除之增建戶,位於原眷村北側,有一非正式巷道與眷村主要巷道連結。由於原住戶增建鐵皮屋,較難窺見原貌,僅可見其原有前院,約5坪左右,並以混凝土作為圍牆,一棟為建軍里15鄰鄰長住處,另一棟目前已荒廢,無人使用,為建軍路建國新村1-5號,目前僅存門牌。

左圖:建軍路建國新村1-5號   /  右圖:建軍里15鄰鄰長住處。
左圖:建軍路建國新村1-5號 / 右圖:建軍里15鄰鄰長住處。

眷村檔案

  • 村址:宜蘭市建軍路建國新村1-41
  • 建村時間:民國39年建立,民國84年遷村至敬業新城,民國90年代拆除
  • 土地權屬:國有財產局,管理單位為陸總部
  • 興建單位:空聯勤總部
  • 興建戶數:原有61戶,現存增建戶2
  • 村民組成:原有300人

 

建國新村位於宜蘭市西南區金六結營區及宜蘭河旁,主要以環河路為主要交通通路,往南可連結建軍路繞過營區,可與建軍路及泰山路與宜蘭市區連接。鄰近有南屏國小及宜蘭高中等學校。

建國新村位置圖。
建國新村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