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7期-文化平權大步走 蘭陽博物館歡迎所有人來訪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員 / 游貞華

博物館大廳內原有之木製博物館外觀模型與新製作的可觸摸外觀模型
博物館大廳內原有之木製博物館外觀模型與新製作的可觸摸外觀模型

國際博物館學會指出,博物館是對公眾常態開放的非營利機構,遊客非常喜愛的蘭陽博物館,持續推出友善平權的展演活動,以提升文化公民權,連續數年獲得文化部的肯定與補助,累計友善平權的成果包含:多語桌遊牌卡,遊戲中讓東南亞朋友看見臺灣特色與宜蘭文化;丸山小勇士故事繪本手語翻譯,成為人人都可以看見與聽見的文化素材。

蘭陽博物館截至11110月止已接待超過993萬名遊客,身為社會教育機關,應關照所有觀眾的參觀需求,盡量提供各類型的活動或服務;透過多元教育活動與展覽,接待身心障礙朋友、年長者,也運用科技技術於自我導覽服務,並製作搭配手語及多國語言版本的導覽影片,也曾針對不同類型觀眾或分眾提供專屬的體驗課程與適當的觀覽動線。

對博物館而言,現在與12年前興建完成時的時空背景不相同,應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適時調整設施的可親近性、最佳的動線規劃、服務視聽感官、肢體、認知與情緒障礙者都有不同的應對服務流程,透過計畫的健檢及焦點團體討論,藉由不斷的對話與調整逐漸清晰的圖像,將可趨近文化平權博物館該有的樣貌。從基本的軟硬體無障礙到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強調的合理調整,從障礙者與非障礙者之間的調整,再到不同障礙者之間彼此融合,達到最好的參觀品質。這樣的過程,也不只是博物館的成長,以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傳遞性質,同時也能教育給一般觀眾,如何尊重差異,讓博物館成為所有民眾願意親近的文化休閒空間。對蘭博而言,文化平權博物館提供的不只是「協助」,而是如何以使用者為導向,從「歡迎光臨」的角度思考,提供公平參與的機會,創造平等共融的文化空間。

110年文化平權示範計畫,進行全面健檢並完成教育訓練手冊後,蘭陽博物館持續向文化平權邁進,建構多元參與環境。以110年文化平權示範計畫的健檢與專家會議中的建議為藍圖,蘭陽博物館現有的物理空間、交通、資訊與溝通環境以及設施設備與服務等四大面向的無障礙/可及都已經有不錯的基礎,不同的參訪者進入博物館、認識博物館的過程若可以感到自在並且有深入參與互動的機會,將會參觀的好感度。因此,秉持以使用者為導向角度思考,提供公平參與的機會,創造平等共融的文化空間的目標,蘭陽博物館將規劃逐年逐步建構視、聽導覽的服務與設施,並藉由工作坊經驗交流,實際提升服務品質,讓第一線工作人員都能充分感受到博物館落實文化平權的決心並努力跨出第一步。

由於蘭陽博物館從過去所累積下來的資料與展覽多半是以視覺為主的設計,要顧及不同需求也必須從五感的角度思考,含納不同的感官方式來展現博物館的物件,但也因博物館資料太豐厚,難以一次到位,故111年度計畫觸摸物件以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建築為首選,不做過多細節而是著重於讓視障者可以了解的形體,同時將建築與烏石港的關係在觸摸地圖上呈現,搭配QR Code連結蘭陽博物館建築的說明,相信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視覺、觸覺認識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單面山造型。

   

   

透過觸摸模型認識蘭陽博物館單面山造型的建築特色
透過觸摸模型認識蘭陽博物館單面山造型的建築特色

手語導覽的部分,讓使用手語為母語的聽障者來演示內容,再請專業手語翻譯老師協助聽與說之間的溝通與串聯,如此一來雖然要加倍的時間來回確認,卻也在來回溝通確認的過程中,了解到「以聽障者/聾人為主體」的表達方式-口語配合手語,與一般從聽人的角度出發-手語配合口語,是多麼的不同。從聽人理解的文字很多時候是抽象的或者只是一個詞彙,但從聾人看到的許多文字語句都充滿畫面,必須逐一描繪說明。

同時,考量到多元共融的需求,導覽影片除了手語演示之外,也提供口語以及字幕,只要掃瞄QR Code可以選擇自己感到最便利的方式接收導覽訊息。即便只是聽口語的觀眾,也會自然而然地看到手語演示,就像疫情期間,透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直播,越來越多民眾知道手語翻譯也是資訊傳播中必要的環節。

    

   

左上 : 邀請手語演示人員以及手語翻譯督導確認手語內容之後分段錄製導覽內容 / 右上 : 只要掃描說明牌上的Qr code即可欣賞優美的手語演示並聽見宜蘭的故事 / 左下 : 目前博物館內掃描QR Code可以觀看介紹不同宜蘭文化的自主導覽影片共有11部 / 右下 : 博物館內重要的展件搭配上手語翻譯能提升參觀效果
左上 : 邀請手語演示人員以及手語翻譯督導確認手語內容之後分段錄製導覽內容 / 右上 : 只要掃描說明牌上的Qr code即可欣賞優美的手語演示並聽見宜蘭的故事 / 左下 : 目前博物館內掃描QR Code可以觀看介紹不同宜蘭文化的自主導覽影片共有11部 / 右下 : 博物館內重要的展件搭配上手語翻譯能提升參觀效果

提升服務設施可及性的標示製作則是利用擴大指標並加強圖示的方式,提升辨識度同時也提高引導效能。另外,洗手間前的觸摸式地圖,採用形體、點字與中文並列的方式,讓協助者可以將所見狀況口語報讀提供訊息,一方面也讓視障者可以觸摸、了解環境狀況。有人會覺得視障者既然能被引導到現場何須再觸摸?但站在博物館的角度,雖然看似提供給少數人的服務,但是明眼人也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資訊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學習到共融,視障者也透過這些立體觸摸的地圖與點字的呈現,更明瞭館方想傳達的理念,而這正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責任。

洗手間前的觸摸式地圖採用形體、點字與中文並列的方式,連兒童洗手台及馬桶都有清楚標示。
洗手間前的觸摸式地圖採用形體、點字與中文並列的方式,連兒童洗手台及馬桶都有清楚標示。

111年度的文化平權工作坊,以宜蘭的地理區位分為溪南、溪北2場,除了蘭陽博物館,另1場以碗盤博物館為教室,藉此機會宣傳無障礙的重要性,也讓碗盤博物館實際有機會接待障礙者,更是讓其他參加者多認識一個在地有特色的博物館。兩場工作坊課程內容包括:行無礙協會的許朝富總幹事的演講「無障礙與文化平權的觀念以及如何落實」,帶大家從肢體障礙出發認識無障礙的基本觀念以及平權落實在文化生活中的樣貌;行無礙的工作團隊透過「藝卡共融」帶領參加者在各自的實務經驗與腦力激盪中討論共融的各種可能性;中正大學社會學系郭惠瑜老師在「資訊與文化平權-易讀服務觀念與實務」這堂課則是以清晰的案例與說明讓參加者了解易讀的核心與重要性,並且以分組練習了解易讀的操作步驟;最後一場中興大學數位人文及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趙欣怡老師,從熱騰騰的國外案例中帶領學員從博物館本身定義的轉變,到口述影像的原則與練習。

落實文化平權必須全方位逐一改善,向平權邁進的每一步,都像是對來訪者更加敞開的雙臂,降低各種年齡或身心障礙者參與文化活動的限制,鼓勵多元友善平權的各式藝文活動與計畫,推出所有人都能平等參與文化活動。並強調作為傳承文化的公共場所必須與時俱進,「近用」以及「共融」不僅僅是符合2022年最新出爐的博物館定義,也回應蘭陽博物館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決心。歡迎來蘭陽博物館,親近更友善貼心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