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5期-三星發展歷程

文/圖:王珩(蘭陽技術學院遊憩環境永續發展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三星區域空間變遷

 

三星地區位居宜蘭溪南近山地帶,地處蘭陽溪由山地進入平原的沖積扇網流區而水患不斷,環境的變動不定,使得清代開墾不順遂。歷史上記載最早開發為嘉慶7年(1802)泉人所開發的溪洲之地,即為三星東側,嘉慶16年至光緒13年(1811-1887)間陸續開發三星周邊範圍,直到明治28年(1895)日本人領台以後,才確立的本計畫之空間界線。

三星一帶早期洪水沖毀農田情形(宜蘭縣史館 提供)
三星一帶早期洪水沖毀農田情形(宜蘭縣史館 提供)

沙喃秋水
一灣三十里平沙,笑指雕題近水家。
雁起蘆邊秋漲闊,花疎蓼外夕陽斜。
溪光潤帶禾千頃,洞口流交樹八叉。
盼到月眉圍盡處,恍疑晚市聚魚蝦。

(月眉圍近沙喃盡頭)
(引自陳淑均,1852,噶瑪蘭廳志,頁416,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重印)

蘭陽八景之六〈沙喃秋水〉之月眉圍(資料出處:《噶瑪蘭廳志》)
蘭陽八景之六〈沙喃秋水〉之月眉圍(資料出處:《噶瑪蘭廳志》)
歷史變遷圖
歷史變遷圖

三星市街結構空間變遷

1904年台灣堡圖(宜蘭縣史館 提供)
1904年台灣堡圖(宜蘭縣史館 提供)

 

日治時期

三星地區產業風貌與人文景觀,日治時期因太平山伐木的興起,有了很大的變化。不但新增了森林鐵道,外地人遷居本地區,庄役場、三星分局、郵便所、公學校及小學校等公部門的成立,三星聚落才漸漸的成形。根據1904年調製的《台灣堡圖》三星部分,推測東側發展為月眉平埔族聚落,其餘西側為漢人聚落,沿著三星路發展,向東通往羅東街,向西往天送埤之舊道。

底圖來源:三星現況市街圖。圖:1904年台灣堡圖。
底圖來源:三星現況市街圖。圖:1904年台灣堡圖。

 

由1921年《台灣地形圖》可知,清代時期都市發展開始慢慢轉型,原通往天送埤方向,逐漸被三星路三段延伸至三星路四段往太平山方向取代,在這個階段,三星街廓逐漸形成,舊街被新路取而代之;公學校、庄役場可在圖面清楚看出;平埔族聚落慢慢的沿著三星路向西發展。

1921年台灣地形圖(宜蘭縣史館 提供)
1921年台灣地形圖(宜蘭縣史館 提供)
底圖來源:三星現況市街圖。圖:1921年台灣地形圖。
底圖來源:三星現況市街圖。圖:1921年台灣地形圖。

1911∼1929 年因宜蘭濁水溪河道分歧,由於下游河道太窄,每遇大雨,河道渲洩不及,常造成洪水為患。故三星在1929年時進行7年的整治水圳及興建堤防,宜蘭濁水溪由於1936 年濁水溪堤防的完工,三星地區增加許多浮覆土地,並使原來時受洪水危害的不適耕地重燃生機,增加土地面積為4,300餘甲,土地的增加使原來的灌溉設施不敷使用,再者對於原來砂石遍佈的平原,需要進行土地改善計畫,1942年總督府乃著手進行三星土地改良事業。

1946年市街便道整修計畫圖(三星鄉公所檔案室 提供)
1946年市街便道整修計畫圖(三星鄉公所檔案室 提供)

戰後時期

由1973年的市街圖可看出當時的森林鐵道及三星火車站配置,三星國中、三星國小及當地公共建築,如警察局、鄉公所等,其分佈位置已與現況相同,並可清楚看到當時街廓已經發展的相當完全;在耆老座談會得知中山路與義興街周邊當時皆為公部門之員工宿舍。

現況建物保留圖(三星鄉公所建設課 提供)
現況建物保留圖(三星鄉公所建設課 提供)
底圖來源:三星現況市街圖。圖:1973年台灣市街圖。
底圖來源:三星現況市街圖。圖:1973年台灣市街圖。

叭哩沙鐵道之發展

 

輕便鐵道

叭哩沙地域的輕便鐵路興築則始於1909 年,基於軍警入山鎮壓原住民的需要,宜蘭輕便鐵道組合乃繼續增資1.5 萬圓,興築羅東經廣興、阿里史至叭哩沙線,約與現在的台7 丙線一致,並於1914 年繼續延長至九芎湖。

森林火車行經田野間(取自《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2006,翁儷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布敏幸1977年攝)
森林火車行經田野間(取自《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2006,翁儷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布敏幸1977年攝)

 

糖鐵

即為運糖鐵路,乃是為了運輸甘蔗而興建的鐵路網。台南製糖會社為了運輸甘蔗,興建了以二結糖廠為中心,分別通往員山、壯圍十三股、五結及叭哩沙等主要原料採取區的鐵路網。三星庄為台南製糖會社二結糖廠主要的原料供應地,1919年8月著手興建運蔗輕便鐵道,自二結糖廠向西延伸,主幹線自二結、歪仔歪越溪經過尾塹、大洲、大義、二萬五、叭哩沙而到天送埤。之後又為了糖廠及造紙廠的電力需要而興建九芎湖水電工程,因此於同年12月29日計畫將鐵道線延長至九芎湖,以便運輸工程材料,運糖鐵路於1920年2月全線通車。後來隨著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運輸,而向兩端延長成為森林鐵路。

三星五分車站(馮昌祺 提供)
三星五分車站(馮昌祺 提供)

森林鐵道

1919 年,台灣電氣株式會社為了提供台南製糖會社二結糖廠及製紙工廠的用電,於三星九芎湖及天送埤建造水力發電廠。由於該發電廠在宜蘭濁水溪(即森林鐵道27公里處)設一堤堰,杜塞營林所唯一的運材通路,因此營林所宜蘭出張所乃與電氣會社商議興建土場至天送埤的森林鐵路。因此土場至天送埤段,長19.3公里的森林鐵路,即由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出資所建, 1921年完成。此外,為了運輸發電廠的設備及原物料,乃由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出資興建天送埤至歪仔歪段的鐵路,這段長14.52公里的鐵路,於1920年1月6日完成。至於歪仔歪至竹林段,長3.07公里的鐵路,則由羅東街街長陳純精發起,由羅東街民捐獻而成,於1924年1月27日完成,森林鐵路全線長36.4公里,軌距76.2公分,至此全線通車。

森林鐵道概略圖(改繪自《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2006,翁儷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976年古賀茂男年所繪之羅東森林鐵道)
森林鐵道概略圖(改繪自《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2006,翁儷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976年古賀茂男年所繪之羅東森林鐵道)

叭哩沙公路之發展

三星庄的道路系統,主要包括羅東─三星道及宜蘭─三星道。羅東-三星道的路徑大致與輕便鐵路的路徑一致,自羅東向西經廣興、阿里史至三星,是一東西向的交通系統;宜蘭─三星道則自宜蘭南行經外員山、深溝、再連、粗坑,再越過溪床至紅柴林的八王圍,再至三星,是一南北向的交通系統,兩道路於三星交會。

 

宜蘭地區公路的客運業於1920年開始設立,三星地區的客運業則一直到1931年才開始營業,是由三星自動合資會社經營,該社成立於1931年,社長為陳阿呆,分別經營宜蘭─三星道及羅東─三星道的客運往來。客運的往來,也造就了停靠站街市的形成,其中三星街更以其位於兩公路的交會點而成為主要街市,此外八王圍,也因是宜蘭─三星道進入河床道的起點,而發展起來。

 

除了此兩條主幹道外,地處漢番接觸地帶的叭哩沙,也成為山地道路的起點。其中宜蘭霧社線及桃園三星線兩段路線都利用員山鐵線橋(今牛鬥橋)通往三星,進入三星的首站,皆為天送埤,天送埤不但成為宜蘭─三星及羅東─三星道進入山區道路的起點,也是森林鐵路由平地轉入山地的入口。

左:舊有客運站牌位置圖(底圖來源:google地圖) / 右:圖中紅色箭頭為舊有客運站牌處
左:舊有客運站牌位置圖(底圖來源:google地圖) / 右:圖中紅色箭頭為舊有客運站牌處

結語

整體而言,叭哩沙地區在宜蘭屬於邊緣開墾區,但因為糖業的發展,創造了輕便鐵道,接著發展了林業,漸漸的將叭哩沙產業經濟活絡。整個叭哩沙的區域發展,由台灣地形圖可看出,它是沿著路網以格子狀的排列方式,漸漸的往橫向擴張,這塊新闢土地,隨著產業蓬勃發展的鼓舞,更牽動國家的積極介入,投資建設、改造環境,而成為一個可以穩定發展的地域空間。

 

1929年全面性地整治河川堤防,降低三星地區洪患的威脅,使叭哩沙地域環境更穩定,三星地區提供許多就業機會。隨著地域的穩定、產業的發展,交通網路也相繼完成,透過交通網路的連結,區域中心逐漸形成。叭哩沙地區從原本荒涼、人煙稀少、開發邊緣之地區轉而成為宜蘭人口成長最快速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