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0期-東北角的深海稀有貝類(一) 捲管螺

文/圖:李彥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台灣東北角盛產稀有的名貝,上次已經跟各位介紹著名的龍宮翁戎,過去的50年在這邊撈獲不少的標本。這邊為什麼會發現這麼多珍稀貝類呢?

 

東北角海域特殊的海底地形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台灣東北角海域是沖繩海槽的一部分,龜山島以東,以琉球群島為南界,北臨釣魚台列島所圍成的海盆地形,這樣的海底地形容沉積陸地上沖刷下來的有機鹽類;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龜山島東方有6-70座海底火山,這些海底火山噴發的高度可達300-400公尺,這些噴發物含有許多微量元素、硫化物和豐富的無機鹽類;第三個因素是夏季西南季風盛行形成湧浪,攪拌深層水中的營養鹽,混合上升至表水層;另外黑潮受海底地形及東海大陸棚邊緣影響,在宜蘭海域、台灣東北海域,沿二百米等深線一直到釣魚台列島一帶形成湧升流現象,使這邊有密度非常高的浮游生物,陸地上沖刷下來的有機鹽類,及海底火山提供的無機鹽類成為滋養海洋浮游生物的養分,以上這四個重要因素造就了東北角龜山島附近海域成為重要的漁場,蘊含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除了上述自然條件外,人為因素也是造成東北角盛產稀有名貝的重要原因。大溪漁港有許多底拖深海對蝦的漁船,這些漁船的作業深度約300-600公尺,南方澳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有多艘採集深海珊瑚的珊瑚船,這些漁船除了漁撈外,也帶回了附帶撈上的貝殼。

 

千禧年前後,我們在東北角海域發現非常多的深海貝類,有些是新紀錄種,有些是從來都沒被發表過的新種,為此,當時中華民國貝類學會理事長藍子樵先生為了方便學會會員搶先發表新種,在2001-2003年間創立了一個不定期刊物 ”Memoir ”,凡整理一個段落的新種,即使是一篇文章,也可單篇發行,也因如此造就了30餘種的新種發表。

佛塔捲管螺
佛塔捲管螺

 

筆者有幸與藍先生在首期 Memoir ,合作發表了5種深海雙殼貝;另外發表了二種台灣深海捲管螺。在這邊先跟大家介紹這二種捲管螺,這二種都有著典型深海貝的顏色,白色:

 

第一種是佛塔捲管螺(Gemmula stupa Lee,2001),這種捲管螺在1960年日本的東正雄曾經刊登了一枚在土佐海域撈獲的標本,但是沒有描述,也就是說沒有完成命名程序,在這張照片之後只有非常少數的標本被撈獲,1995年中大溪的捕蝦船撈上一枚,當時我一眼就認出這種捲管螺,但是僅此一枚實在不好發表,幾番尋覓2001下半年終於又在大溪漁港的雜魚堆尋獲幾枚,也順利趕上 Memoir 的首刊。

 

矛形捲管螺
矛形捲管螺

 

 

第二種是矛形捲管螺(Leucosyrinx lancea Lee,2001),這種捲管螺不是產於台灣東北角,但卻是東北角漁船撈回,大溪漁港有些捕蝦船的作業海域在東沙島附近,這邊也是深海貝類的重要產地,在千禧年前後撈上不少矛形捲管螺,後來就少見了。

左:印尼捲管螺 / 右:菲律賓捲管螺
左:印尼捲管螺 / 右:菲律賓捲管螺

東北角漁船撈上的深海捲管螺非常多,其他如印尼捲管螺(G. timorensis teschi (Powell, 1964))、菲律賓捲管螺(Pinguigemmula thielei philippinensis(Powell, 1964))、螺紋捲管螺(Annulaturris annulata(Reeve, 1843))、蘭花捲管螺(Cochlespira pagoda(Sysoev et Kantor, 1990))等都是偶爾可見的深海捲管螺。捲管螺科(Turridae)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群,全世界約有4000種,會如此龐大是因為這個科的組成非常複雜,許多科學家搞不太清楚的種類,都歸到捲管螺科之下,關於這點以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讀者說明。

左:螺紋捲管螺 / 右:蘭花捲管螺
左:螺紋捲管螺 / 右:蘭花捲管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