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5期-宜蘭的傳統碗盤 6-5

陳進傳  莊琇雯 / 著作

彩繪碗粿粉圓碗-蘭陽博物館提供
彩繪碗粿粉圓碗-蘭陽博物館提供

編按

臺灣的歷史是這一片土地上許多居民共同塑造的歷史,宜蘭雖偏居臺灣東北一隅,但累積了許多先民勤奮的軌跡,而庶民的日用陶瓷以重視實用為主,不僅擁有卓越的藝術水準,其質樸的品味更反映生活文化的特質。「宜蘭的傳統碗盤」由宜蘭文史專家陳進傳教授與宜蘭民俗收藏家莊建緒先生之千金莊琇雯小姐撰寫,述說蘭邑兩百年來生活所用陶瓷碗盤,描繪庶民生活美學,記錄宜蘭人的生活記憶。

 

目前本書已絕版,蘭博電子報將節錄本書內容逐期刊登,期許大家共同見證台灣陶瓷發展史,深入了解從碗盤延伸的庶民文化與藝術價值。

碗盤與宜蘭人的社會生活

 

民以食為天,天天用餐,餐餐要吃,最重要的道具是碗盤,若無碗盤,真不知從何吃起。因此,以碗盤代表飲食器物,反映生活現象,非常合乎實情,深寓指標意義。

 

台灣早期陶瓷產品雖種類繁雜,但以家庭生活用品為主,其他產量則較少。蓋精緻高貴的瓷器花瓶儘管令人讚賞,畢竟距離庶民生活過於遙遠。而最能打動人們心弦的是那些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雙手可直接觸捧的事物。所以早期台灣的陶瓷文化中,並無宮庭陳列,亦乏逸品珍玩,有的只是阿公阿婆最親切貼身的灶邊故事,且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亦即透過對於陶瓷文物的了解,可以明確地知悉先人真實具體的生活面相。100 就此而言,最直接最有效的研究標的當屬碗盤。如謂碗盤就是前人生活的縮影,殆不為過。

 

宜蘭不生產碗盤,但碗盤同樣是家家之所必備,而為生活的一部分,且深切而廣泛的影響宜蘭民眾的生活,顯現宜蘭社會的風貌。

(一)普遍用途

碗盤的應用非常普遍,很多場合都有碗盤的蹤跡,只是大家習而不察,輕忽帶過。根據筆者見聞所及,並向耆老訪談請益,發覺碗盤在宜蘭人的生活上,表達如下功用。

 

1.用餐:

碗盤最基本最重要的效益就是餐飲,添飯、盛湯、裝菜、沾料、放水果等,在在皆須碗盤碟,而山珍海味,擺滿桌面的佳餚,更非碗盤無以為功。不論豪門或是平民,吃飯用碗盤,毫無不同,只是質地好壞有別而已。通常情形下,筆者在宜蘭尚未見過用餐時不置碗盤。再者,民間祭拜要用的發糕,攤販推車叫賣的碗粿與肉圓等,都是將食材放在碗裡,再予蒸熟。這些以前常見的食物,沒有碗的話,還真做不出來。幼兒吃飯用碗的窘狀,更是每個人早期的共同經驗,這種情形,鄉先賢藍蔭鼎對其二、三歲的往事,曾作生動的描述。曰:

 

我拿著小竹筷子把飯撥得碗裡碗外都是,也經常偷瞅著母親沒看見的時候,下手抓菜喫。說實在的,要是不用手拈,喫的實在沒有掉的多,用手比筷子方便多了。慢慢的,家母悉心的教我如何拿碗,如何適當的用筷子。大人用的碗筷在我手中很不聽話,拿起來總覺得掌握不住,搖搖幌幌的就像抓了尾滑溜溜的泥鰍,學了很久,總算勉強的可以捧住碗,拿穩筷子,可是當母親不在一旁「監督」時,頑皮而喜歡自然的我,總是順乎自然的運用靈巧的「兩雙半」。101

到了五、六歲時,小孩喜歡端著裝滿飯菜的碗,坐在矮凳、台階或地板上吃飯,比較做怪的會將碗平放在屈膝的膝蓋,以口低頭就碗,吃起飯來,覺得好玩,偶不小心,碗傾斜滑落,飯菜散掉地上,碗甚至破裂數片,不免招來一頓責罵或挨打。

赤藍釉壓花「壽」字碟- 蔡聰德提供
赤藍釉壓花「壽」字碟- 蔡聰德提供

2.飲酒:

餐具以其形狀與大小,各司其職,顯示不同的功能,吃飯有碟、碗、盤之類,但喝酒則用酒杯,因酒精含量高,不宜大口喝,更有的不勝酒力,只宜淺嚐即止,所以向來飲酒另備酒器,尤其是官家文人與豪門富商的宴席,為求興味與氣氛,酒杯更是講究。

蘭陽地區過去庶民大眾生活清苦,酒杯能免則免,喝酒時常以碗代替。知已好友聚會,為表情深意濃,無酒無歡,不醉不歸,最實惠的是酒精度不高的紅露酒,加上個個能喝愛喝敢喝兼以划拳助興,小酒杯不夠看,喝得也不痛快,此時往往代之以碗,誇張的還用碗公。所以碗是宜蘭基層酒文化的信物,至今仍留有遺風。

 

3.喝茶:

跟酒的情況有些類似,喝茶應有專屬茶杯,以示優雅。但早年宜蘭百姓人家,就算有茶杯,也是供作敬神或招待賓客之用,平時若只為解渴,還是用碗喝水飲茶,順手取碗,較為方便。以前看到農夫下田耕作,工人出外勞動,善心人士置奉茶亭等,都是一隻合適的大茶壺,隨帶一、二個碗,如果人多,碗都是共用。因此,碗成為大家往昔消暑解渴、喝水飲茶的回憶,事實上,現在還是有人用碗喝水飲茶。

 

4.吃藥:

疾病是人生常見的事,目前醫學發達,打針開刀司空見慣,拿藥更是隨時為之。而過去都是到中藥舖抓藥,在家用藥壺放藥材加水熬煮。就筆者幼年經驗,煮藥時沒有精準量器,都以碗來衡度,不外幾碗水熬成一碗或幾分滿等,然後倒在碗裡喝掉,如藥味太苦,再用碗喝水,沖淡味道,所以碗是熬煮中藥的唯一量杯與飲器。

 

5.賭具:

台灣人愛賭,宜蘭人亦不遑多讓。賭博方式,五花八門,花樣很多,最簡單的是擲骰子,其賭法是用四顆骰子丟進碗公裡,從數字大小比勝負,清楚明確,隨時隨地均可賭上一把。這種賭法,碗公是不可或缺,而為絕佳的賭具。以前農曆過年,很多賭客在宜蘭昭應宮賭博,廟內擺放十來張桌子,其中就有擲骰子的賭法,因值新春,警察不加聞問,以免掃興。常見的公園聚賭、老人湊賭也好用此道,至於賭場當不在話下。要之,取其方便而已,碗公一個即可。

 

6.祭器:

宜蘭民間祭祀的祭品,約略分為「牲禮」和「拜碗」兩種,前者主要是豬、雞、魚三樣牲禮,再加其他物品;後者不用牲禮,而是以碗裝祭物,一碗一物,大都為十碗 但也有是六碗或十二碗。這種「拜碗」也有葷、素之別,素的須全皆素菜,葷的則不受限制,肉、素類皆可。還有其他祭拜場合也常用到碗盤,備為裝放祭品,如擺置水果、牲禮的盤子等。此外,過去有守喪習俗,期滿之時,請道士祭禮儀式,並有所謂的「弄鐃」習俗,以慰亡靈,表演民俗雜技的動作,其中某些演出就非用碗盤不可,而為必要的道具。就此而言,碗盤實為重要的祭器之一。

(二)經營生計

人民生活與社會生存,須滿足其成員的謀生能力,碗盤就是很好的謀生行業,可使人賴以維生,宜蘭人不乏經營碗盤,以養家活口。早年交通不便,偏僻鄉村或山邊的農民難得上街購物,因而藉著廟會節慶或特定日子,形成所謂的流動市場或墟市場,屆時很多貨品聚集銷售,碗盤就包括在內。甚至也有挑夫挑著碗盤擔子下鄉沿途叫賣,由於擔子容量有限,挑夫體力不勝負荷,使得每個挑夫都有一定販賣路線與範圍。因此,挑擔賣碗盤十分辛苦,獲利微薄,但為了顧三頓,不得不然。

 

蘭陽平原隨著開發的腳步,人口增加,頭城、宜蘭、五結、羅東、礁溪等市街逐漸形成,商號店舖紛紛開張,專賣陶瓷器物的「仔店」也立足其間。以宜蘭市區來說,碗盤商店大都在南、北館市場附近,過去也有數家位於中山路上。近年來,因碗盤店是傳統行業,屬交通幹道,人潮熱鬧的中山路較適合銀行、百貨等業,因而碗盤店家逐漸消失在這條路上,其他鄉鎮亦復如是。一般傳統市場就是碗盤業的落腳之處,因長期以來,已為當地住民所熟悉,如有需要,便於購買。

 

過去有人挑擔沿路叫喊「補仔,補碗盤」的拉長叫聲,原來這是昔日碗盤補釘的行業。業者招引顧客後,找個角落,安置器材。其補法是先用矢樣的錐針,從弓樣的穿器一拉一開,以便在碎片上穿好小孔,然後再用小片銅釘鑲嵌在破碗碎片的兩方,經過這樣彌合的碗盤,即能滴水不漏,再度使用,可見其技術之高明。102 然現已絕響,成為失落的技藝。筆者對此印象極為深刻,因幼年常聽到有人沿街叫喊,而且家裡有一精緻的日本青花盤,裂成大小兩塊,就是由此業者補釘好的。記憶中,每當補釘時,吸引小孩駐足圍觀,七嘴八舌,似懂非懂的問東問西,業者邊工作邊應話,藉以打發時間,小孩也度過快樂時光。

跟碗盤關係密切的另一職場是餐飲,因這行業需要大量碗盤。宜蘭的傳統餐飲業,可分三類,其一飯店,比較正式的飯店酒樓應始於日治時期,耆老常提到的有開化樓、成興樓、喜樂亭、朝鮮亭、羅東會館等。戰後初期的是群英樓、悅賓樓、北港食堂、蘭陽春、復興園及酒家等。其二路邊攤,此係宜蘭人的傳統小吃,街頭巷尾,可見其蹤,三、五好友聚在路邊的小店「黑白切」幾道菜色,喝著太白酒、紅露酒等,猜拳酣飲,聊天瞎扯,酒足飯飽。其三外燴,以前民家遇有婚喪喜慶,需要邀請賓客,一般都在住宅前搭棚寮,請外燴師傅掌理筵席,即所謂的「辦桌」。這三種餐飲的主事者預先都要添置足夠的碗盤,且須隨時補充,可說是靠碗盤謀生。較具規模的甚至訂做,將店號、住址、電話,燒製在盤面上,以收廣告效果,方便聯絡。

 

運輸業與碗盤的關係也很密切,這行業負責眾多貨物的搬送,碗盤只是其中一項而已。早期宜蘭有水郊行,進行商業貿易,從唐山渡海輸入的碗盤,在烏石港與利澤簡港上岸,再換小船運到宜蘭、羅東等地的港邊卸貨,後由搬運工人運到倉庫或店家存放。日治以後,如由日本直接引進,仍依循此一模式,只是港口改成蘇澳與東港。如向台灣西部各地採購,則利用鐵路運輸,因此,宜蘭鐵路沿線各站均興建倉庫,供貨物的暫時推置,接著再請工人移送各地。從日治到戰後初期,宜蘭最有名的貨運商號,就是「陳本運送店」,其事蹟至今猶為耆老所津津樂道。至於用卡車載送,則是一九六○年代以後的事。

紅藍釉印花蝦紋碟-張俊榮提供
紅藍釉印花蝦紋碟-張俊榮提供

(三)身分表徵

台灣社會過去有所謂「九流」之說,將人們分成九等,以訂高下階層,其依據無非是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事實上,從家中所用的器物亦能窺悉,碗盤就是很好的指標。早期一般人家使用的碗盤,以數量多寡,可以看出這個家族人丁的旺盛與否。再者,由碗盤的精緻與粗糙之分別,也能判斷其經濟的富裕與清貧的差異。103 為便於敘述,視財力狀況,將家境分為四等。

 

1. 富豪:

宜蘭不產碗盤,所以碗盤的購買,涉及貨源供應、貨物價格與消費能力三個問題。約略而論,清代台灣陶瓷器皿,幾全從大陸船舶的壓艙進口,得來不易,兼以運費、風險、採辦等關係,也添增成本,加上碗盤品質的好壞,更是影響售價的高低。104 優美細雅的碗盤自然所費不貲,致使這種高價位的碗盤只有富裕紳商才有消費能力,購買得起;再者他們為誇示身分地位與殷厚家產,亦需高檔貨色相匹配,否則無法顯現豪門貴氣。何況筵請賓客,飲酒作樂也是常有的事,佳餚美食自不在話下,精緻碗盤也是品頭論足的焦點,主人如謂是景德鎮的產品,引來贊賞羨慕,何等風光。筆者在宜蘭進行田野訪查時,就曾看到沒落望族廢棄在牆角的精美碗盤,不禁令人感慨。此外,寺廟年節歲祝、宗教信仰祭祀、重大喜慶禮俗等之祭品盛具、酬酢宴享,亦使用多元而細緻的食器。105

 

宜蘭是民間信仰虔誠的地方,類似場合亦需這種碗盤,以備祭祀之用。日治時期,儘管台灣已能產製陶瓷,但上等碗盤已不從大陸進口,日本燒取而代之,登堂入台,宜蘭當然也在席捲之列。是故,從清代到日治,宜蘭的富家豪門與重要寺廟,是進口的精品碗盤之消費族群。鄉先賢藍蔭鼎家就是此族群成員,其自白可以為證,曰:

 

每逢喜慶祭日家父一定用祖傳之物,所以當天用的全是家傳之寶,全套細緻豪華的江西瓷器,輕輕一敲就帶著悅耳的迴響,漂亮的鑲銀象牙筷子又光亮又紮實,一桌子的好菜,用一桌子的寶物盛著。八仙桌的高度讓大人們輕鬆自如的低下頭看菜,悠然適意的伸筷子挾菜,可是我卻正好下顎頂著桌面,向上看漂亮的大碗和又長又寬的大盤子,筷子握在掌心又粗又重,碗捧在手裡搖搖欲墜。106

 

2.小康:

傳統台灣移民社會,百姓維生不易,於是養成省吃儉用的習慣。除宗教性的器物外,精緻而高價的產品置之度外,因此,物件的堪用與價錢是優先考量的條件。107 但日治時期,台灣已能生產陶瓷碗盤,各地品質不免有所差距,北投較南投為優。小康之家雖略有購買進口日貨,然在經濟考量下,台灣生產的優質碗盤就成為其最佳選擇。筆者小時,發現家中有一整箱碗盤,每當年節喜慶時,取出使用,事後再洗淨收藏。及至長大,覺得碗盤品質頗佳,始知吾家在日治年間於宜蘭市康樂街開「新高時計店」,經營鐘錶眼鏡,境遇尚佳,因而多買些碗盤備用。後來父執輩相繼過逝,家道中落,雖多年無須添購,卻是愈用愈少。因此,小康之家不會奢侈炫耀,但也不能免俗,凡年節祭祀宴客、喜慶壽宴吃桌,常多至十餘道菜,且可能不止一桌,式樣繁多,器皿相對增加。108 由於碗盤是要亮相,有展示意味,本地的優良產品正好合用。

 

簡榮聰曾提到幼年回到外祖父家,見其優裕的家境,堂上擺著太師椅,灶腳餐廳使用的碗盤,卻較一般所見為細緻,青花的、五彩的碟盤碗公,都繪著美麗的圖紋。109 這不就是上述富豪與小康家庭的具體寫照。

 

3.平民:

富豪、小康之外,更多的是平民大眾。他們生活清苦,消費能力不高,所買的器物但求價格低廉。這種實用心態,深切影響陶瓷器物的造形風格與輕忽品質的形象。致使窯場刻意降低成本,增加生產效率,結果碗盤雖然便宜,卻品質不佳,失之粗糙。110 平民家庭大都使用這種次級碗盤,且無餘錢,沒法多買,所以碗盤僅能夠用,想多買幾個以備應急,都有困難,因而造成以前鄰里間相互借用碗盤的情形。簡榮聰曾作深刻描述。曰:

 

小時候隨媽媽參加鄉里的喜宴,早期民國四十年代的鄉下,各家要自備碗盤,扛桌椅,到喜宴家庭去主動幫忙。為了避免混淆錯認,自家的桌椅碗盤都要自行作記,有些碗盤的圈底,壁緣,用釘子打上自家名號或特殊符記。喜宴時,忙來忙去端菜的「湯盤」,也都是主人家與鄰家湊合,各家的湯盤圖紋不一,成色各異,形成了早年傳統的喜宴特色。111

 

筆者過去在宜蘭也見過這種場景,不獨喜宴,一般家庭只要多辦幾桌酒席,亦復如此,好在大家也都習以為常,同時發揮互助合作與敦親睦鄰的精神。 

羅東信販購利組合紀念盤
羅東信販購利組合紀念盤

4.貧困:

窮苦人三餐不繼,難以維生,但也需要碗盤,在無錢購買的情形下,其來源可有多端。其一,碗盤多年使用,就算略有缺損,亦不願丟棄。其二,接收富家淘汰的,只要碗盤的功能尚在即可。其三,購買低劣碗盤,雖品質不佳,製工亦差,但價格便宜。筆者小時曾到親戚家吃飯,有時看到其碗盤相當粗陋,迄今記憶仍然深刻。這種破舊碗盤雖不甚好用,但這些器物的外觀或有各種花木鳥魚景象的簡單圖飾,讓人邊吃邊看,可能心情會好一點,且收望圖止飢的作用,甚至從圖案內容,得到啟發,有所激勵。

數十年前,宜蘭還是很落後,偶有乞丐沿街討飯,他們大都捧著碗公,很少用盤,因便於飯菜合裝一起,然亦見放錢幣於碗公內。另有少數乞兒身體殘障,不良於行,只能趴臥地上,前面置一碗公或其他容器,以便善心人士的施捨。印象中,這種碗公都很破舊,甚至缺角崩口。

比較特別的是,外形跟碗相近而無圈足者,稱為缽,也是盛飯的器皿,然材質不必盡是陶瓷,後世專以缽指稱僧道隨身攜帶的小碗,故有「托缽僧」之謂。112 宜蘭地區偶會看到出家人,或個別或集體的固定在 公共場所或步行沿街托缽化緣,其目的大都是為興建佛寺道場、勸募救濟賑災或籌資公益興學,確實用心可感,於此缽也發揮作用。

如上所述,從宜蘭人所使用的碗盤,可以得知其家境狀況與生活情形。

(四)贈送紀念

傳統社會遇政府機關、民間團體或個人生涯的重大節慶與紀念的日子,都會舉行祝賀活動,並製作紀念物,贈送各界,以示歡欣鼓舞。其中有文字記載的陶瓷碗盤常被當成贈品,又可作一般使用,真是送者大方,收者實惠,而為社會生活的寫照。

這種饋贈紀念碗盤,日治時期即已有之,比較慎重其事的直接在日本窯廠製作完成,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宜蘭武德殿改築,因位於郡役所內,係官方建物,其所贈送的紀念杯應是日本燒製,文字為「宜蘭武德殿落成紀念」,圈成圓形。113 其他大都先從日本進口碗盤後,應客戶要求,在台灣添補紀念文字圖案或訂製者名字,以釉上彩加工處理,這種釉上彩的加工技術並不困難,設備也很簡單,惟須有一定的數量,才符合製作成本。所以碗盤是日本做的,但上面的紀念文字可能是在台灣烤花的。114 宜蘭「羅東信販購利組合」為紀念創立二十五周年,所贈送的「共存同榮」文字盤,或許就是日、台合作的產品。115 此外,另有羅東郡大正堂百貨株式會社的紀念盤。

羅東大正堂百貨株式會社紀念盤
羅東大正堂百貨株式會社紀念盤

戰後,日本返國,產業破壞,百廢待舉,已無能力輸出製品;大陸關係受兩岸對峙影響,彼此不通往來,因而造就台灣碗盤的擴建廠房,自立自強。兼以政府積極推動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生活,致使贈送紀念品的情況日益普通,其中如係陶瓷器物,幾乎全由台灣本地生產,一方面激勵島內的陶瓷燒製技術,再者提供各界贈送紀念碗盤的便利。因此,政府遷台後的三十年間,台灣相當流行饋贈陶瓷碗盤。宜蘭縣內很多機關團體都有這種做法,幾乎每個住家都收過這種碗盤,經多年累積,收到多組,有的甚至許久不必上街添購碗盤。玆舉數例,概略其餘

冬山農會紀念盤
冬山農會紀念盤

1.民國47年,宜蘭信用合作社紀念盤。

2.民國49年,宜蘭縣政府教師節紀念盤。

3.民國51年,冬山鄉農會紀念盤。

4.民國52年,礁溪聯勤寶昌廠廠慶紀念盤。

5.民國55年,五結中興紙廠紀念盤。

6.民國55年,羅東鎮農會紀念碗。

7.民國56年,冬山鄉長紀念盤。

8.民國56年,宜蘭市公所重陽節紀念碗。

(五)俗諺禁忌

由於人人要吃飯,天天須用餐,這非碗盤不可,因此,碗盤的延伸與投射就是飲食文化,進而顯現該族群的社會習俗與生活經驗。如謂碗盤是文化的反映,社會的縮影,似亦言之成理。基於這個理念,如從碗盤的相關俗諺與禁忌切入,當可加深對其社會生活的認識。因俗諺是「語言的藝術」,用代代相傳的簡煉話語,總結社會生活的某些經驗,宣傳人生訓戒與哲理,以啟人心智,給人教育,注重理性的表現,具有客觀性意義。116

  

宜蘭地區雖然形勢封閉,交通不便,但所有移民來源,均與全台各地相同,使得宜蘭的諺語除少數外,與外縣市相去無多,大致適用。以下只列舉有碗盤碟字眼的諺語,作為認識宜蘭社會生活的參考。

1.一碗食,一碗蓋:形容昔日貧窮人飲食很差,怕被人看到,一碗吃,一碗蓋著。

2.一粒田螺,九碗湯:湯多料少,表示生活清苦;或謂比喻膨脹過度。

3.一粒田螺煮九碗湯,三粒田螺煮一醃缸:意謂度日艱困;或是告知內容貧乏,淡而無味

4.三碗飯,二碗菜:「三碗飯」台語和「相倚傍」諧音,說明夫妻須恩愛,互相扶持,就如同飯要菜配,菜要飯配。

5.三碗飯,二碗湯:意同「三碗飯,二碗菜」。

6.三碗飯,二碗菜湯:形容以湯當菜,生活清苦。

7.三餐五味,四碟一碗湯:表示每天三餐菜餚都很豐盛。

8.三下扁擔刀,換無一碗麵:喻代價高,報酬少。

9.人不親,飯碗上親:民以食為天,有工作吃得飽最重要。

10.大碗擱滿墘:買到的食物,不只用大碗裝,且裝滿到碗口為止。示悉物美價廉,便宜到底。

11.敲碗敲箸:俗傳飯前以筷子敲碗,將落得無飯可吃,變成叫化子。

12.要 頭,也著吃二碗飯:殺頭以前,也要讓他吃得飽;雖然要嚴,但有時也要寬鬆一下。

13.豆油借你搵,碟仔順煞捧去:昔日吃白斬雞,須沾醬油,有鄰人沒醬油來借沾,結果竟連醬油碟子也拿走(侵佔),喻欺人太甚。

14.食緊弄破碗:形容欲速則不達。

15.食飯食碗公,做事閃西風:說明吃飯吃得比誰都多,做事時卻處處閃躲逃避。117

16.趕著去幫做戲仔洗碗:往昔廟會演戲,小孩放學回家草草扒過幾口飯,即匆忙丟下飯碗跑到廟前報到,準備看戲。118

17.惦惦吃三碗公:比喻暗地裡埋頭做事,悶不吭聲。

18.有錢人的飯碗不好捧:有錢人家的媳婦不好做,公婆很難伺候,以諭婚配不要高攀。

19.碗盤收一收:每當飯後,桌上凌亂狼藉,長輩吩咐清理桌面,以碗盤喻示。

20.金飯碗:前些年,銀行界上班族因處在室內,穿著整齊,待遇好,而有此稱。

21.鐵飯碗:過去公教人員待遇不高,但工作穩定且有保障。

另外還有「賣瓷的,吃(殘)缺的」,以前的人生活節儉,碗盤的銷售者也不例外。他們往往把漂亮的成品拿去賣錢,比較不好的碗盤就留下來自己用。119 如到宜蘭的碗盤經營者家中用餐,就可發現所言不虛。事實上,這種情形不僅碗盤業者如此,其他行業亦極相類似,如筆者看到以前裁縫師傅的穿著亦悉若常人,傳統大木匠師所住的屋舍也都非常簡陋,餐館廚師的用餐也是家常便飯或隨意烹煮。

至於禁忌,就是神聖的、不潔的、危險的事物,以及人們對其所持態度而形成的某種禁制,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自我行為制模式。因此,禁忌是某社群內普遍的文化現象,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基礎與忌憚因素之上的集體意識,而為民間自然狀況下的禁制形態。120插筷:此乃喪葬時的祭拜方式,特別是腳尾飯,在飯碗中插筷子以祀亡者,因是不吉祥的徵兆,故須禁止。

3.不可撿拾路邊碗盤:有時人們會在路邊以碗裝食物祭祀或把拜過的碗棄置路旁,所以長輩再三交待不要碰觸路邊的碗。

4.不許打破碗盤:平時使用碗盤時,切勿打破,如有破碎,要說:「歲(碎)歲(碎)平安」或「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藉以自嘲或禳解。每當年節慶典時,更加嚴重,視為不祥之兆。如婚禮上遇到弄破碗盤杯,可能蒙上一層陰影。過年時,長輩再三告誡凡事小心,大家也都戒慎警惕,萬一弄破碗盤,將造成內心不安與恐懼。於此鄉先賢藍蔭鼎有段深刻而害怕的回憶,曰:

不知是太緊張還是太糊塗,我手中捧著的薄如蛋殼的江西瓷碗竟然真的滾到地上,發出了清脆的破裂聲,我嚇呆了。直到現在,每想到那次發生的事情我就忍不住要捏一把冷汗,因為當我抬頭看時,正碰上父母的嚴肅表情,我手足無措的低下頭去拾起了地上的破碗,噙著淚離開了飯桌。 把破碗的碎片抱到我懷念的小桌上,極盼望能把碎片湊成原來的碗,心中既是害怕父母會嚴厲的責罰我,又是擔心不知會不會使父母太生氣,既自怨為甚麼連一個碗都拿不住,又可惜那漂亮的碗成了碎片,千頭萬緒的想著,眼淚也不自禁的往下流。121

參考資料

100 陳新上,<序>,《阿嬤仔思想起-館藏台灣民用陶瓷》(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8年10月),序頁

101 藍蔭鼎,<弄破碗>,《鼎廬小語》,下冊(台北,華視文化公司,民國64年7月),頁406

102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73年1月),頁219

103 方樑生,《台灣之-生命點滴.盤仔豆油碟》,頁124

104 簡榮聰,《台灣碟盤藝術》,頁28~29

105 簡榮聰、阮昌銳,《台灣民俗文物大觀》(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97年11月),頁8

106 藍蔭鼎,<弄破碗>,《鼎廬小語》,下冊,頁408

107 陳新上,《日據時期台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頁28

108 簡榮聰、阮昌銳,《台灣民俗文物大觀》,頁9

109 簡榮聰,《台灣碟盤藝術》,頁6

110 陳新上,《日據時期台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頁240

111 簡榮聰,《台灣碟盤藝術》,頁6

112 陳彥堂,《人間的煙火-炊食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頁19

113 莊建緒,《民以食為天-懷舊碗盤特展》(宜蘭縣史館,2008年4月),頁20

114 陳新上,《日據時期台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頁202

115 莊建緒,《民以食為天-懷舊碗盤特展》,頁20

116 彭維金,<論諺語的特點及歸屬>,《中國民間文化》,第4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11月),頁177

117 徐福全,<與飲食有關的台灣諺語-兼論台灣的傳統飲食文化(下)>,直字第116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85年6月),頁137~212

118 吳敏顯,<看戲>,《老宜蘭的腳印》(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4年8月),頁23~24

119 陳新上,《日據時期台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頁119

120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公司,1996年11月,),頁7~8

121 藍蔭鼎,<弄破碗>,《鼎廬小語》,下冊,頁4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