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3期-《2017台日考古論壇》考古教育推廣

李明晃/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處長

2017台日考古論壇,第七場案例分享二的報告人,李明晃先生
2017台日考古論壇,第七場案例分享二的報告人,李明晃先生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經營管理與做法

李明晃:

我是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處長李明晃,今天是針對「考古探奇—博物館的考古教育推廣」這個主題,分享考古的一些案例。在分享之前先做背景介紹。首先,我們的課群對象是國小一年級到國二。這些小朋友是士林區周邊的學生,因為士林區有日橋、美國、澳洲學校。所以會有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園區作體驗。

 

第二,我們的執行團隊是民間組織,我們自己都不是考古研究背景的專職人員。第三,這個空間是屬於國家的空間,所以我們的主管機關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有24個這樣的委外經營的空間。芝山岩在臺北盆地的角落,臺北鳥會除了芝山岩之外,還有關渡自然公園是濕地生態背景空間。

 

我們主要都是解說導覽為主,以圖像作為考古故事開始,比較容易讓親子、民眾去想像臺北湖時期的狀況。我們會問小朋友,當你是芝山文化人,在臺北湖要怎麼生活?而在教學的演進過程,也特地去做環境變遷的對照。我們會拍攝芝山岩周邊狀態的照片觀察,安慰的是,芝山岩的小山(圖1),在這麼多年的變化中,比較少被建築物覆蓋,周邊已經都是建築物了。

圖1:現今的芝山岩鳥瞰
圖1:現今的芝山岩鳥瞰

至於教育的元素,包含史前的幾個文化層,在近代的部分,有些是屬於軍事時期,彰泉械鬥、近代的植物生態等。而且在芝山岩的南側公園有一個很大的展示坑。我們利用這個坑,讓體驗的民眾知道,比如說,我們會先拋出一些問題,讓小朋友去找出線索。我們會解答小朋友的問題,但是會有資訊正確性的問題,我們都不是專業背景,在年代資訊上,比較沒有把握可以說清楚。另外我們也會拋問題讓民眾思考,例如現在屬於自然物,那在兩千年以後呢?古學家在發現21世紀的環境,又可以找到哪些線索呢?可能是塑膠袋,或是不能分解的人工物質,讓民眾可以去思考。

 

除了考古教育之外,芝山岩小山因為保存良好,所以有生態元素,且因善於經營,所以在生態元素上著墨不少。我們在芝山岩步道和地質生態景點,做了一個地圖。雖然共有十一點多公頃,但我們只經營四點多公頃的這塊。其他範圍,由民政局,或是公園處、管理處、里長、廟宇在做維護管理。不過我們在解說導覽的時候,都會利用全區步道。所以有地質體驗路線、生態體驗路線等等(圖2)。

圖2: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入口處
圖2: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入口處

定位

園區開始的幾個定位,有環境美學與環境教育推廣,我們要利用這些考古現址作推廣,以及地方文化的經營。還有發揮現地展示館的魅力,一個是生態,一個是考古的部分。

 

其中一條人文歷史路線,是透過網路或電話報名,如果希望單純解說體驗,我們會規劃大概3小時的路線。

 

剛才有提到我們經營的範圍不是整個芝山岩,是其中一塊。最大的一塊,是軍營,是當初軍方在做保衛工事的時候留下來的。而從展示館過去是彈藥庫,附近還有軍情局,以及野鳥救護站。

 

我們的展示館,是一流的空間,目前在做芝山岩文物特展,感謝附近學校和展示館,把當時的遺物帶回來展覽。雖然空間不大,但戶外空間都是綠樹包圍,我們希望這麼久的歷程中,從人和環境互動、環境變化的線索中,去推出一些環境問題又啟發一些思考(圖3)。

圖3:圓山文化層墓葬現場
圖3:圓山文化層墓葬現場

而我們去年度的整體營運狀態,體驗人次大概12萬。我們舉辦的活動,不只是考古,還有生態體驗。而一年的預約場次大概有300個,體驗形式大多是解說為主,人數也比較龐大。一場考古環境教育體驗人數約20位,會有一些工具輔助。

展示演出執行情形

因為要幫一些學校做基本整飭作業,近期有機會可以做進階的遺物整飭。我們也配合考古特展進行了登錄作業。目前這些遺物也展示在芝山岩展示館一樓。

 

我們部分的志工是做環境維護的工作,從今年開始也會有志工開始進行文物整飭的受訓和未來的基本工作。而我們生態調查的志工,他們的調查結果會變成環境教育教案的重要元素和一些體驗課程。

 

我們在六日都有定時的免費導覽。而在考古教室,早上下午各有一場體驗活動,也是採用解說的方式,還有夜間的生態體驗。我們經營有十年的時間,從2011年開始有很大的轉變,現已成為環境教育場所,所以之後有很多人來參與不同主題的環境教育體驗。

 

我們也有志工招募計畫,是從4年前開始,在鄰近小學做解說員的培訓,一年服務時數13,000多小時。這都是我們解說服務的重要資源和功能。接下來則介紹一些活動教案。

臺北古文明體驗

臺北古文明體驗,目標是要認識臺北環境變遷,藉由活化石和考古方式,瞭解環境變遷,理解大概樣貌。另外,也是想要回饋學員,讓他們思考,現在環境面臨的壓力以及如何推敲、討論環境生活概念。辦理時間是9月到11月,活動都是免費的,但是有限定名額。我們會在網路上面貼公告。在活動執行前一週,會希望有教師跟我們聯繫,不同學校的教學主軸和進度不同,對活動的期待也不同。我們確定解說內容和動線,但是教學服務比,是確定的:一個解說員,配20個服務對象。可以用電話,或是網路報名。

 

針對不同年紀的小朋友,會有不同的體驗內容。以二年級以下的小朋友或親子來說,我們的主軸目的是引起他們的興趣。所以就會捨棄掉較為知識性或難以理解的內容。讓他們去嘗試拓印這種可以動手觸碰的活動。也會到考古探坑教室去做解說及DIY。當然也會到展示館,去瞭解特展的內容,但靜態的時間就會比較少。

 

四年級以下的,會開始講比較深的內容,我們會帶入環境變遷和壓力的議題,也會去山上瞭解化石,介紹植物群落。在山上也可以看到濱海沼澤植物,可以看到的活的遺跡,可以讓他們去推敲臺北湖時期的樣貌和遺跡。這也是我們DIY的幾個內容。我們畢竟不是專業,所以會用比較DIY的方式去做體驗。

 

對四年級以上的學生,我們會在導覽內容和探坑的解說方面,有比較多著墨。七個文化層內容也會帶到。並會拋一些問題,例如未來世代看現在,會是怎麼樣?。我們辦活動的專職人員是9位,核心工作人員是三到四位,預期成果會有1,000人做這樣的體驗單元。

時光隧道體驗營

我們的時光隧道體驗營,體驗活動範圍較大。以不同的點與點聯繫,讓民眾體驗大臺北盆地的考古遺址,每一年可以是不同的點,主要也是這幾個點有在經營的公共空間。以去年為例,就是芝山岩和圓山之間的體驗參訪。而這樣的體驗活動,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接駁,但因台北的捷運四通八達,所以我們的志工和隨行人員反而需花較多的時間在管理秩序,畢竟小朋友容易不受控。

 

活動時間是11月到12月,每週末舉行。以30人為一團體,採電話及網路方式報名。而現在除了體驗芝山岩,也希望學生能看到圓山貝塚,那是很漂亮的,可以讓學生湊出臺北湖時期採集貝類為生,還有種稻的遺跡可以推敲。我們也會製作海報、解說摺頁,讓民眾可以自己閱讀。

探索先人的環境智慧

考古除了知識性的內容之外,還有一些線索的推理,我們希望讓學員透過探索先人環境的過程有思考的能力,也需著重在考古的邏輯思考。

 

活動地點是芝山岩全區。活動目標,希望讓學員體會臺北盆地的大環境變遷,包括現地取材的生活方式,反思現在的生活比較不環保的,以及未來希望藉由對談反映綠色生活的議題。並透過考古發掘的基本操作,瞭解推理思考。

 

活動時間5月到8月,體驗免費,推廣人數1,806人,以6到12歲小朋友參加居多。我們會用道具和一樓展示空間,先讓小朋友瞭解臺北盆地的由來,讓他們瞭解到臺北湖時期。

 

第二則是史前遺址的探索,會到教室進行解說。第三是模擬發掘的體驗,會有一個模擬發掘現場的坑,並準備好一些考古工具、程序和紀錄,因為探坑不大,無法讓所有人一起發掘,所以需要分組。有的人發掘、有的人測量,之後小組成員互相溝通去描繪當時的大概環境樣貌。

 

完成體驗的人次,有56.25%是國小,也有國、高中生。太小的小朋友就無法進入狀況,可能就只是玩沙。我們怎麼引導到想要的教學目標和評量,就成為了問題。是不是學員體驗完之後,真的可以達到當初的教學目的?我們會有學習單和問卷。這些問卷當中回饋的部分,希望可以多增加植物和鳥類觀察,所以學生對於考古的興趣,沒有比生態觀察強烈。當然整體上,他們覺得是有趣的。

 

基本上這個活動,我們覺得學員可以相對瞭解考古步驟和芝山岩環境資源。這些活動會有下雨天不適合戶外的限制,所以室內或是半戶外的空間,是未來要思考的部分。

原芝原味夏令營-認識南島文化-構樹V.S.樹皮布

原芝原味夏令營,是希望增加小朋友了解原住民族文化內涵,以及古老生態智慧的機會,而辦理的活動,一樣是呼應人和環境的互動。早期的衣服或是工具,是藉由自然界的生物、植物產生,所以就讓學員體驗如何做一件樹皮衣。

 

我們選的是構樹,切入點是南島文化。我們不會講很多生物,因為有些研究沒有很確定,當然南島語系的一些民族,我們會介紹他們用自然元素完成食衣住行的需求,如何做構樹、樹皮布。我們會把臺北湖的基本環境知識分享過去,之後就開始製作。我們發現過程中,小朋友都非常投入,也很喜歡將一塊小的樹皮布變成兩到三倍大的過程,我們無法做衣服,就會做名片卡,另外我們還有大富翁體驗遊戲。以上分享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