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1期-龍船與龍船厝

文/圖:邱彥貴

洲仔尾於端午日由爐主請出神明看戲
洲仔尾於端午日由爐主請出神明看戲

 

二龍村的龍舟賽雖為一村之內事,但淇武蘭與洲仔尾各有其作法與特色。

 

據兩庄報導人追憶,最早龍舟賽所使用的船隻並非本庄所有,而是往他處租賃而來。最早使用的是俗稱「渡船仔」、「貨船仔」或「駁仔」的船隻,顏色以黑色為主,船頭部分漆成紅色,故又稱「紅頭仔」。

 

這種船隻在宜蘭的規格是長度約為27台尺(約合8.2公尺),寬為6至8台尺間(約合1.8至2.4公尺),深度約為3至3.5台尺(即1公尺左右),載重範圍在三千台斤上下。此前的研究也確認這種船隻的確很常在端午節時出租給各庄頭進行龍舟競賽之用,但在渡船變成龍船之前,需經過專業師傅進行船體的強化(綁藤索)和美化(彩繪)工作。

 

1930年代李清蓮(註1)所見者則是「長三丈餘,寬約四尺餘,高約二尺餘」 (註2),較長卻較窄,吃水亦較淺。而現今所用者係台灣紅檜木打造,規格長10公尺、寬2.7公尺。較以往的陳述似乎略為形體放大。因為李氏所見的全船共有16名划手,現今則是20名。

 

淇武蘭使用的船隻,據賴清泉表示,據他所知最早是往二結方面去租賃。日後庄民醵金,商請木匠師傅前來「釘船」,就他印象中是往宜蘭市的金六結、東門口還有鄰近的車路頭等處聘請。

 

而洲仔尾據林趖所述,最早也是往濱海的塭底等處租賃,後還也是外聘師傅,比如頭城港或宜蘭街綽號「賴仔成」等前來「釘船」,他幼時看到的釘船師傅已經是「賴仔成」的孫子。

淇武蘭龍船厝舊址
淇武蘭龍船厝舊址

 

而將龍船彩繪應該是洲仔尾先行,林趖小時後看到的龍船已經是「彩龍繪鳳」了。所以應該在1920年代時,兩庄已經有專屬的龍舟,不復臨時租賃。而原本兩庄僅各有龍船一艘,但是1984年的選舉糾紛,讓兩庄停止競賽,各自多造另一艘龍船。故目前兩庄各有兩艘龍船。(註3)兩庄龍舟的差異除了彩繪外,在於淇武蘭的船槳為綠色,洲仔尾的船槳則為紅色。

 

龍船平時是安置於「龍船厝」內,目前兩庄俱已興建鋼筋水泥的固定建物來安置龍船,但是李清蓮追憶其1930年代所見者,則是竹木材料為楹柱,蓋以茅草的簡單構築物。而且每逢初一、十五爐主要來此點燭燒香。(註4)如今報導人皆未提及朔望祭拜的習慣,而兩庄的龍船厝也非如以往般簡陋。

 

無獨有偶,洲仔尾的龍船厝也經過搬遷。原本洲仔尾的龍船厝是在今天下九房大埕,即端午搭紅壇奉祀神明、演戲之處。為同一次大颱風摧毀,龍船被吹到今天龍船厝,即13鄰林氏宅與賴氏宅交界處,為竹木所擋才未被吹走,但頭尾俱受損。日後即就地重建,現今龍船厝是1985年所翻新重建。

 

由於洲仔尾的龍船厝位置與戲棚位置不在同一空間內,龍船厝無法面對戲棚,故端午夜間的戲劇演出時,兩艘龍船尚留在淇武蘭路上看戲,而淇武蘭庄的龍船則在當日傍晚起水後即送入龍船厝,安坐厝中即可看戲。

洲仔尾龍船厝現址
洲仔尾龍船厝現址

備註

  • 註1 張智欽、邱彥貴等,2003《宜蘭河流域人文及自然資源調查計畫報告書》頁79。宜蘭:宜蘭縣政府。
  • 註2 李清蓮,1975〈「五日節」懷往事,礁溪淇武蘭扒龍船〉頁122。
  • 註3 黃麗雲,1986〈臺灣龍舟賽的現況調查〉頁98。
  • 註4 李清蓮,1975〈「五日節」懷往事,礁溪淇武蘭扒龍船〉頁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