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十二)

文/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圖/林永懋

節錄自《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一書

第169期-2024年10月

出生在兩個年度?

在認識欣賞完林永懋的作品之後,接著要來好好認識林永懋。


林永懋先生的身分證登記與實際出生年份並不相同,經常造成林永懋先生在自我介紹的困擾。


問起永懋先生的年紀,他先出現一抹靦腆又神秘的微笑,然後以台語緩緩回答:「我應該是 81 歲,屬虎,農曆十一月初九出生,但是不知道要算民國 28 年次還是 27 年次,因為身分證登記生日跟真正出生日差了一個月」(2019 年訪談林永懋 )。


林永懋出生於 1938( 民國 27) 年 12 月 30 日,當年台灣是日本時代昭和 13 年,民間習慣以農曆紀年,為戊寅年十一月初九出生。身分證登記生日為中華民國 28 年 1 月 30 日,實際出生日跟身分證登記出生日相差一個月,而這一個月,跨了兩個年度,因此每次要對外介紹他的生日,總是要想一下,到底是要說真實的出生日期 ( 民國 27 年 12 月 30 日 ),還是身分證上的登記日期 ( 民國 28 年 1 月 30 日 )。幸運的是,不論是出生或登記,在農曆生肖全部都是屬虎。也因此,林永懋先生回答年紀或哪一年出生的時候,都先表明自己是屬虎。當然,這也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就是現在大部分的人已經沒有能力推算屬虎到底是幾歲,更不用說還要解釋晚報戶口的問題。這也可以理解林永懋先生被問到幾歲的時候,經常會先出現一抹靦腆又神秘的微笑。


晚報戶口在當年 (1938 年 ) 傳統農村社會是常見的現象。當時宜蘭羅東沒有今日現代化醫院,林永懋的媽媽是在家裡由助產婆協助接生。剛出生抵抗力較差的嬰兒,容易遭致疾病風險,在缺乏醫療設備、專業醫事人員、生產環境、疫苗藥物的資源時代,傳統民間習俗是等待新生嬰兒滿月之後,才對外公開報喜訊與登記報戶口,這可能也是今日吃滿月酒或滿月禮盒文化的背景。林永懋出生的社會氛圍,是新生兒普遍在自己家出生,出生證明則委託村里長佐證,再持佐證資料到戶政機關辦理戶口登記的年代。


至於如何證明林永懋先生真正出生是哪一天呢?確實從文件上是無法判斷,這就仰賴民間傳統習俗。台灣傳統農村社會對於一個人的農曆出生時辰非常重視,每一個農曆時辰,有著不同的生辰八字,代表著不同的天生命格,及後天需要哪些支持性的補強,包含取名字,未來婚配對象的八字等等。換言之,農曆出生時辰,以及所屬年的生肖,會深刻影響未來,加上母胎受難煎熬出生,因此傳統農村母親會清楚記得自己小孩的農曆生辰。林永懋表示他從小以來的慶生,都是農曆十一月初九,而屬虎的戊寅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是民國 27 年 12 月 30 日,所以他很確定身分證上登記民國 28 年 1 月 30 日的出生日期,並不是真正的生日。

圖1:1970年代林永懋先生(左一)與軍中游泳隊同袍的家庭旅遊合照。
圖1:1970年代林永懋先生(左一)與軍中游泳隊同袍的家庭旅遊合照。

傳習父執輩的職人精神

世代傳承木藝精神


從出生時間可以看到時代的背景,在出生之後,影響林永懋很關鍵的就是世家皆為木工職人的父親與祖父。木工職業也是創造林永懋父執輩有較為豐富的資產,也因為有餘裕的資產,可以讓林永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擁有自己的攝影機、攝影暗房。換言之,父執輩的專業帶給林永懋在物質與人格養成上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我很平凡,一生起起落落,事業不是很順利,搬了十多次家。但是我學東西跟做事情都很專注,也很負責任,我很感謝我的父親,一直對我很尊重且支持。」(2019)永懋先生回憶過往,除了低調表達長年事業不順遂,對家人的愧疚,也多次提起對他父親的感謝,尤其是在木工藝、製材與攝影等的支持,言談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父親木藝職人的崇拜。


林永懋的父親與祖父都是專業的木藝師傅,在戶籍謄本紀錄一家三代職業都是「木匠」。林永懋描述他阿嬤 ( 林方榮嬌 ) 以前告訴他,阿公 ( 林泉生 ) 與父親 ( 林劉萬春 ) 的木藝在羅東手藝很好,參與了許多廟宇的修建,留下重要的資產。


林永懋回憶:「我阿公叫林泉生,專職木工師傅,主要用木作蓋廟,也製作農具,阿爸一開始也是木藝師傅,阿嬤說今日羅東媽祖廟 ( 羅東震安宮 ) 是父親 15 歲跟爺爺一起完成。父親在 18 歲時,沒有用到半根釘子,獨自完成羅東帝爺廟 ( 奠安宮 ) 正殿天花藻井。」不只聽阿嬤說,林永懋也跟著父親從事過許多木製產業,包含有好幾年時間家中木業以製作生產木屐為主。「在日本撤離台灣之後,一開始並無專門生產木屐的機器設備,阿爸自己用木頭製作出來一台電鋸台的傳動設備工具」。目前已經無法考證該設備的狀況,但說起父親,林永懋總是不經意流露出感謝與佩服不已的神情。

林永懋的父親與祖父對他有許多直接的影響,特別是父親在木材加工產業上的突破,事業順利,讓他在青年階段就能夠擁有自己的機械相機、進口自行車、攝影暗房等等,展開大量攝影創作的重要原因。後來在他人生事業多次跌到谷底,也是他父親到提示,讓他可以勇敢的往前「我非常欣賞我爸爸,聽到我 1400 萬損失的消息,他從三清宮下來,跟我說你煩惱無法解決問題,銀行要借錢給我,我爸爸說你自己決定,看看你要扛行李上山還是要輕鬆上山,那時候剛好也是石油危機」。父親的提點,讓他有了寬裕的心,面對新的挑戰,永懋先生此後斷開攝影的生命。不變的是,他傳承著祖父與父親的職人精神和精巧雙手,不斷面對各種困境與挑戰。

169期-05-沉寂與燦爛(十二)

永懋先生的父親與祖父都是專業的木藝師傅,在戶籍謄本紀錄一家三代職業都是「木匠」。永懋先生描述他阿嬤(林方榮嬌)以前告訴他,阿公(林泉生)與父親(林劉萬春)的木藝在羅東手藝很好,參與了許多廟宇的修建,留下重要的資產。永懋先生回憶:「我阿公叫林泉生,專職木工師傅,主要用木作蓋廟,也製作農具,阿爸一開始也是木藝師傅,阿嬤說今日羅東媽祖廟(羅東震安宮)是父親15歲跟爺爺一起完成。父親在18歲時,沒有用到半根釘子,獨自完成羅東帝爺廟(奠安宮)正殿天花藻井。」不只聽阿嬤說,永懋先生也跟著父親從事過許多木製產業,包含有好幾年時間家中木業以製作生產木屐為主。「在日本撤離台灣之後,一開始並無專門生產木屐的機器設備,阿爸自己用木頭製作出來一台電鋸台的傳動設備工具」。目前已經無法考證該設備的狀況,但說起父親,永懋先生總是不經意流露出感謝與佩服不已的神情。

 

永懋先生的父親與祖父對他有許多直接的影響,特別是父親在木材加工產業上的突破,事業順利,讓他在青年階段就能夠擁有自己的機械相機、進口自行車、攝影暗房等等,展開大量攝影創作的重要原因。後來在他人生事業多次跌到谷底,也是他父親到提示,讓他可以勇敢的往前「我非常欣賞我爸爸,聽到我1400萬損失的消息,他從三清宮下來,跟我說你煩惱無法解決問題,銀行要借錢給我,我爸爸說你自己決定,看看你要扛行李上山還是要輕鬆上山,那時候剛好也是石油危機」。父親的提點,讓他有了寬裕的心,面對新的挑戰,永懋先生此後斷開攝影的生命。不變的是,他傳承著祖父與父親的職人精神和精巧雙手,不斷面對各種困境與挑戰。

圖2:林永懋及其父執輩林劉萬春、林泉生等三個世代的戶籍謄本職位皆 登記為木匠。
圖2:林永懋及其父執輩林劉萬春、林泉生等三個世代的戶籍謄本職位皆 登記為木匠。
圖3:作者林永懋先生戶籍謄本上也登記為木匠。
圖3:作者林永懋先生戶籍謄本上也登記為木匠。

木屐生產

快樂的童年時代


林永懋父執輩的木藝表現在廟宇建築、傳統農具的製作上。興建廟宇建築的時間成本很高,雖然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但在經濟改善上仍然有限。林永懋父親進入木材加工製造業,引進日本電動車床技術,能夠快速生產大量的民生木藝產品,其中木屐的生意特別好。


林永懋年少家境漸漸富裕,跟木屐生產和木工車床的引進有很大的關係。他提到:「父親在日本時代在大東木業工作,跟日本人學電動木模,1945 年日本戰敗後,父親與工作夥伴一起合夥開木材店,也是大東木業,國民政府來了之後,也做雜木,沒幾年就把大東木業賣給姓游的朋友,因為沒有木材可以砍。然後在自己家裡做木屐,那時候買不到鋸台,用木材自己做鋸台。木屐做了很多年,那時候我還在國小念書,大姊三姊住一起,二姊與四姊分送別人,大姊夫是馬賽人,後來也回來幫忙。木屐我沒做到,大哥有做到」。


木屐生產在長兄與父親努力下,獲得了豐富的回報,當年因為林永懋年紀仍小,所以尚未加入木屐生產的行列,但從木屐的生產資訊,可以看到這個時期林永懋家境已經相對優渥,而且他有很多兄弟姐妹。但跟林永懋的出生日期一樣懸疑,林永懋的兄弟姐妹人數,也跟戶籍謄本登記的人數有所不同。

林永懋提到他的父母前後共生了 6 男 4 女,計 10 位子女。不過根據戶籍謄本紀錄,其兄弟姊妹共只有 8 位,林永懋先生排行第六。對於林永懋的記憶與找到的資料難以佐證,一開始深覺困擾,對於戶籍謄本與真實的落差的問題,林永懋表示,其中有一位弟弟在剛出生不久即過世,最小的弟弟則出生後就過繼給姑姑當養子。因此,10 位兄弟姐妹中,1位出生即過世,另 1 位出生一年後過逝,3 位分送他人。這部分也呼應林永懋出生在兩個年度的社會背景,在那個年代登記戶口與真實的出生並不相等,而且其中還有 3 位送人,反映當時存在養子養女的社會文化。


由於部分兄弟姊妹分送他人與過世,所以他在國小比較有印象是 5位兄弟姊妹,當年家裡從事木屐生產,生意興隆,由於兄弟姊妹年紀差距較大,當年大姊夫也到他家裡來幫忙,年少的永懋先生,在這個小學時期,見證許多長輩跟兄姊忙碌生產,在木屐與木工藝事業蓬勃發展下,家庭也呈現和樂的氛圍。

書籍資訊

書名: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

作者:陳碧琳、林永懋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