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9期-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深藏蘭陽山稜間的珍稀鐘萼木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 李俊緯、楊承澔

鐘萼木花序,林試所自1995年起即著手在福山植物園進行鐘萼木域外保育,每年春季的花期都吸引大量民眾目光。
鐘萼木花序,林試所自1995年起即著手在福山植物園進行鐘萼木域外保育,每年春季的花期都吸引大量民眾目光。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臺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一屬一種的鐘萼木在臺灣被發現的傳奇

每年初春,路過宜蘭蘇花公路或頭城大溪山林之間,有機會看見開滿成串、朵朵吊鐘的艷麗粉色花海,它正是大名鼎鼎的鐘萼木。

時間回溯到1981年4月間,本(林業試驗)所分類專家呂勝由前輩,前往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大屯山區進行原生杜鵑植物族群調查研究時,途經臺二甲線陽金公路馬槽附近時,無意間發現路旁一株外形與泡桐相似、開滿粉紅花序的不知名大型喬木,當下採集標本後趕赴臺北植物園標本館,比對多筆資料及文獻後,確認這正是原產中國南部省份、但在臺灣首度被發現的新紀錄種-鐘萼木。這份標本除了是臺灣首次採集紀錄外,它在東亞地區植物地理分布更有著重大意義,代表鐘萼木分布最東限的族群已跨越臺灣海峽,立足臺灣北部山區。

鐘萼木最早在19世紀末於中國南部的雲南省發現,後來陸續在湖南、廣東、貴州、浙江等省分也找到族群,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因此鐘萼木屬Bretschneidera分類群於1901年發表時,這個特別的拉丁屬名乃是為了紀念同年離世的拉脫維亞的植物學家Emil VasilievicBretschneider(1833-1901),因為Bretschneider本身負責中國相關事務的處理專家,以其姓氏來命名鐘萼木這個首見於中國的物種,是再合適不過了。

隨著中南半島植物調查的進展,後續研究人員也在越南、泰國北部,甚至2017年、2021年更在印度與寮國也有零星的鐘萼木族群被發現,如此優美而碩大的花序如何躲過研究人員的調查法眼,這也是植物學家一直想要知道的難題。

而鐘萼木的分類的複雜度也不亞於它的發現過程,最早與龍眼、荔枝同為無患子科Sapindaceae的鐘萼木,1919年曾短暫被移到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下,隨後因其枝幹、花器及花瓣等構造而再次回歸無患子科。在1935年時,又依據木材的解剖,認為鐘萼木的木質部構造與七葉樹科、無患子科實為不同,因而獨立成為鐘萼木科Bretschneideraceae。沒想到又隔了70年,鐘萼木在2006年時再度被分類學家直接併入疊珠樹科Akaniaceae,這一個世紀以來不斷變化的身份地位,似乎也與它在臺灣分布地點一樣的傳奇。

全世界分布極東的珍貴族群

鐘萼木1981年在臺灣北部七星山馬槽至大油坑一帶被發現,陸續也在今日新北市瑞芳金瓜石草山、五分山及猴硐找到不少族群,越過東北角三貂角更來到南端的宜蘭頭城大溪山區,最遠來到蘇澳往東澳之間的山區迎風面主稜或次稜線,這個族群是臺灣的最南族群,也是目前世界各國所有採集資料的極東族群,有其地理植物學的特殊代表性。

鐘萼木分布垂直海拔主要介於350-700公尺、氣候冷涼且水量豐沛、土壤微酸性且排水良好的坡地。因為鐘萼木屬於陽性植物,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照與水分,常見於人為干擾過的二次更新林等開闊坡地,當森林演替至成熟期的鬱閉林層,林下的苗木反而更新困難,此為其族群消長的因素之一。

鐘萼木的花期在春季4月間,花期綻放早晚常受到生育地光照條件影響。開花時抽出長花序梗,以總狀花序開滿整樹,花序上懸掛萼鐘形的五瓣粉色花朵。而其果實成熟期於每年10-11月的秋冬季節,蒴果開裂後可見內部仿若紅色瑪瑙的種子,外形十分吸睛,數量則介於1-8粒不等。

而更令人驚艷的則是淡粉紅色的花朵各自擁有花柄,襯上綠色樹林的背景,自遠端望其展現高矮不一的粉紅波浪,充滿喜氣的壯觀景象相當賞心悅目,也讓人不敢相信這麼漂亮的植物,居然能低調地躲過日治到民國政府初期、成千上萬人次的野外調查工作團隊,直到1981年才被發現,這正是謎樣鐘萼木引人入勝的傳奇。

鐘萼木花朵近照,萼鐘形的五瓣粉色花朵是鐘萼木的特色。
鐘萼木花朵近照,萼鐘形的五瓣粉色花朵是鐘萼木的特色。

引人入勝的曾經稀有植物

發現初期數量十分稀少的鐘萼木,1988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公告的臺灣珍貴稀有植物之一;不過隨著國內植物學家在新北山區發現更多的鐘萼木數量後,2002年1月起正式解除它的稀有植物身份。雖然如此,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的受脅紅皮書清單(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目前仍將鐘萼木列入,加上它的優美外觀極具園藝商品化的價值,在國內更是林務局推廣造林樹種的推薦名單之一。

雖然北部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鐘萼木,目前受到高規格的安全保護而存在,由於鐘萼木樹型、花序與枝葉都十分優美,具有高度園藝觀賞價值,偶有不知情的民眾任意挖取而危及族群數量。所幸農業栽培管理及種子繁殖技術的相繼突破,鐘萼木的實生苗種子繁殖已有成熟的技術,因此當前民眾已能在農委會林務局的「臺灣原生樹木種苗網」平台採購到鐘萼木小苗,進行居家綠美化的栽培。

雖然早期的研究報告曾指出,鐘萼木種子不須經過休眠則可萌芽,不過本所陳舜英及楊正釧等2位博士的研究結果證實,鐘萼木種子不具有深度休眠性,因而可在8星期內發芽完畢,但發芽前期如能配合低溫5℃低溫層積催芽處理8或12星期,將可以獲得77%以上的發芽率,而且低溫層積時間愈久,發芽率則愈高且速率愈快。

鐘萼木全株照,鐘萼木樹型優美,極具觀賞價值。
鐘萼木全株照,鐘萼木樹型優美,極具觀賞價值。

鐘萼木與輕海紋白蝶

為了追尋鐘萼木在全世界的極東族群,筆者近年曾經翻山越嶺、多次前往大溪及蘇澳山區尋找蘭陽山稜的鐘萼木個體,但是天不從人願,始終無法一睹宜蘭的鐘萼木天然族群。不知是否受到近來全球氣候變遷溫度暖化的因素,導致蘇澳山區的鐘萼木花期改變延遲,抑或是近年來蘇澳山區累次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造成山區地形地貌瞬間改變而消失,曾經稀有的鐘萼木還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們去挖掘。

而鐘萼木與昆蟲之間依附關係的故事,則要回到日治時代的蘇澳山區講起。西元1936年8月13號日本政府派駐宜蘭蘇澳公學校任教的輕海軍馬(Karumii),在距離蘇澳市區往南不遠處、海拔約100公尺的白米溪上游山區採獲6隻他不曾見過的蝴蝶,火速將它們製作成標本後,轉由昆蟲研究同儕池田成實(Ikeda Narumi協助鑑定,結果確認是臺灣新紀錄種蝶類,為了紀念發現者輕海軍馬因而命名為輕海紋白蝶(Talbotianaganumkarumii)。

輕海紋白蝶別名大紋白蝶、飛龍白粉蝶、鐘萼木白粉蝶,分類上為飛龍白粉蝶屬的物種,是臺灣特有亞種蝶類;其外觀與紋白蝶和臺灣紋白蝶相似,惟翅腹面呈較深黃色且體型較大,而行動則較為敏捷;其幼蟲只攝食鐘萼木的葉片,故屬於典型的單食性蝶種。比起鐘萼木直到1981年代才在陽明山區被發現,幼蟲以鐘萼木為單食性的輕海紋白蝶,竟然早在1936年代即現身宜蘭蘇澳山區,兩個事件發生隔了將近半個世紀,再次顯示在我們身旁的一草一木,如同鐘萼木般仍藏有許多未知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

每年秋季之際,鐘萼木葉片由綠轉黃進而落葉過冬,此時輕海紋白蝶則以蛹期度過寒冬。隔年春天氣溫回暖之際,鐘萼木快速長出新葉,不久就可觀察到鐘萼木四周圍繞成群飛舞的輕海紋白蝶,藉由求偶儀式而達成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最重要的是因為北臺灣的少數山稜之間,還能保有穩定的鐘萼木族群,因而輕海紋白蝶每年5、6月的繁殖季,我們也才有機會欣賞到它們漫天飛舞的季節限定美景。也見證每一個物種的存在,都有它的無可取代的珍貴價值!

社區方舟守護鐘萼木

話說「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2017年版」雖將鐘萼木列為暫無危機(Least Concern;LC)的等級,但它在臺灣野外族群分布地點呈侷限分布,且恐因氣候異常變化而消長。林業試驗所過去多年以來,投入研究資源與人力,成功研發鐘萼木種子發芽促進技術外,1995年起即著手在宜蘭與新北交界的福山植物園進行鐘萼木域外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的保種作為,目前已典藏30餘株鐘萼木成熟植株,每年春季的花期都吸引大量民眾目光,成為欣賞鐘萼木花樹的最佳去處。

此外,2022年起本所與宜蘭員山鄉內城社區合作,推動具有里山特性的山村場域栽植原生植物多元應用研究,建立一處以原生草本地被植物為材料的示範園圃外,並攜手在地居民共同推動宜蘭在地稀有植物的復育行動及推廣教育。

除了本期介紹的鐘萼木外,山芫荽、水車前、風箱樹、穗花棋盤腳與水社柳等過去曾介紹過的紅皮書珍稀物種,皆透過社區居民的協助下,達成在地參與式保種行動;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保種行動也搭配社區現有的鐵牛力阿卡小旅行活動,讓來到社區的外地民眾朋友們,能有機會親眼見證到這些原生珍稀植物的美麗身影,進而認同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多元價值。

一方舟、一社區,有你有我一同來守護,朵朵粉紅的鐘萼木,未來繽紛無限!

在地珍稀植物保種行動搭配社區現有的鐵牛力阿卡小旅行活動。
在地珍稀植物保種行動搭配社區現有的鐵牛力阿卡小旅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