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戰風戰湧的討海人-林新德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2016南方澳討海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採訪紀錄表》

第168期-2024年9月

圖1:林新德個人照。
圖1:林新德個人照。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身世概述

林新德船長,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七日出生於宜蘭縣壯圍鄉的新社(社頭),父親林火土出生於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母親林廖錦,家裡只有一小片園地,沒有種田,在壯圍牽罟的時候,林火土可是掌尾槳的能手,但因為牽罟的收入實在非常的有限,因此後來林火土就來到南方澳討海,以維持家庭的生計,不過在新德的記憶中,父親林火土到南方澳討海並沒有幾年。

新德父母共育有四男三女,新德排行老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二弟二妹,大哥之前有在討海,大弟在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上班,小弟則是在「做塗水」(建築業),新德則是在古亭國民學校畢業後就開始討海,這年他十三歲。

新德二十歲時屆齡當兵,是為三年役期的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同時是「水鬼仔」訓練(兩棲專長訓)第八期學員,一開始新訓中心是在屏東龍泉海軍陸戰隊營區,後來下部隊則是在高雄。或許就是因為新德的體魄非常強健,人也長得魁梧高大,所以才入選為海軍陸戰隊,也因此他的朋友們都稱呼他為「大箍仔」。

新德當兵三年後退伍,沒有給自己任何休息的時間,就繼續討海,因為一出海,時間就無法掌握,同時因為新德相當的認真努力,所以終身大事也就因此而耽擱了下來,後來有同是漁業界的朋友居中介紹一位春娥小姐,也許兩人姻緣俱足了,相親一次後,在新德三十四歲這年,與二十六歲的簡春娥結婚,春娥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O年),小新德八歲,原即是南方澳人,婚前都在家裡幫忙家務,有時也會去做「殺魚」的工作。

新德與春娥結婚後,還是住在壯圍新社老家,開始交通往返的通勤歲月,因為當時那個年代交通還不是太發達,而壯圍又是屬於較偏鄉的地區,所以新德得要從壯圍搭公車到宜蘭,再轉車到南方澳,這樣單程一趟的交通時間,就需要花費二個小時,但是因為家中有妻子、孩子的天倫樂,所以新德也不覺得辛苦,反而因為回到家能夠有所安穩,而讓心裡更踏實,至於交通的耗時輾轉,也就不足為道了。

新德與妻子春娥共育有二男二女,孩子都出生後,新德與妻子商議:既然已經想要討海維生了,那麼就搬到南方澳定居,這樣也可省去來來往往的麻煩,於是在新德三十八歲時,帶著妻兒一起到南方澳租房子,那時的租屋可也不是租整棟房子,而是租房子裡的其中一間房間,也就是所謂的「租眠床」,所以一棟房子裡,可能同時住著四、五戶不同的人家,當時新德全家六口就擠在一間小小的房間中,煮飯是在外面的過道,簡陋的爐具鍋碗,這在當時的南方澳漁家,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在南方澳「租眠床」約十年左右,因為一開始當海腳的所得有限,而且還要養育四個小孩,生活能夠過得去就已經算是不錯了,後來新德有了屬於自己的漁船後,收入漸漸的開始好轉,於是在他四十八歲這年,花了將近一百萬元左右的費用,買下一間「低厝仔」(簡陋又低矮的房子),但這房子的地是屬於國有財產地,只能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但卻無法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新德後來再有些積蓄時,本來想要把「低厝仔」重新翻建,但因為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再翻建新屋會很麻煩,於是在朋友的引介下,買了現在所住的這間五樓公寓,這間房子是法院查封所拍賣的房子,因為當時公寓新建好後,房價相當的高昂,有些人買來後,因為負擔不了房貸的壓力,因此繳不出來費用,所以被法院查封,當新德買到這間法拍的房子時,反倒撿了便宜,以二佰五十萬左右的價格,就買到這間含公設五十一坪的房子(實際室內坪數約四十四坪左右),而原來的那間「低厝仔」,因為無法翻建,新德也捨不得把它賣掉,所以現在就權充倉庫在使用。

新德夫妻現與兩個兒子同住,新德的女兒一個已結婚,並育有二子,另一個女兒則還未婚,新德的大兒子也已結婚,並育有二子,現在傳承新德衣缽在討海,小兒子則是在台北做與電池相關的工作,目前未婚。

討海歷程

國校畢業後的新德,因為壯圍新社家裡只有一些田園,真要以此維生也會入不敷出,所以當新德父親跟他說:「你就跟我去討海吧!」十三歲的新德也就答應,開始跟著父親到南方澳當起討海人了,而且自此與海結緣,再也沒有離開。

新德一開始是跟著父親到自家親戚的漁船工作,這是艘約六匹馬力的小船,是「現流仔」近海作業,共有三人,因為船上沒有開伙,所以新德並沒有像一般剛討海的人一樣,要從做「煮食囝仔」開始,而是能夠專心的在船上學習。剛下船的新德,只有在頭一天暈船不舒服,而後就再也沒有暈船了,對討海的漁人來說,這是再適合不過的了。雖然才剛討海,不過新德還是有拿到分紅,新德與父親在這艘小船工作幾個月後,因為他年輕肯學,同時手腳也相當俐落,很快的就趕過父親的作業速度,而後新德父親繼續留在這艘漁船工作,新德就換到另外一艘漁船了。

當時新德晚上就住在船長家,若是天候狀況不好,沒有出海時,新德才會回到壯圍新社的家裡休息,因為那時捕魚旺季大約是在冬天,夏季時會休息一段時間,在這段休息回壯圍的時期,新德會到海邊幫忙牽罟,以及在家裡的田園工作,這樣的討海型態,一直維持到當兵時期,退伍後,就已是全年都在南方澳討海,而少再有較長的假期回到壯圍耕作、牽罟。

當兵前的新德,大約跟過兩、三艘漁船工作,都是「現流仔」的近海作業,那時候大多是「討大魚仔」(曳繩釣)或是釣「青飛」(鯖魚),沒有下過竹筏作業,二十三歲退伍後的新德,開始到比較大艘的漁船上工作,大約都是在二十二、三十匹馬力左右的漁船上,新德退伍後第一艘工作的漁船是「復興」,船主是澎湖人,船型則是南方澳有鏢頭型的漁船,新德是擔任海腳,主要也是「討大魚仔」或是釣「青飛」。

新德在「復興」漁船工作大約二、三年後,就換到另一艘漁船「金慶富」,二十二匹馬力,大約七噸左右,新德在這艘漁船同樣是海腳,也是「現流仔」的近海作業,當時在南方澳當海腳,會有交往些漁業朋友,有時大家會互相推介較不錯的工作漁船,或者較適合的工作漁船,因此在交換不同的漁船間工作,是為當時的常態,因為船主或船長以及海腳的個性、出生背景……等各有不同,總是會有些合得來,而有些就難以好好相處,因此也就會衍生出合則聚;不合則散的情形,不過,總歸是依海維生,雖然會在不同漁船工作,但是討海這行業反倒是離不開了。

新德在「金慶富」漁船工作兩、三年後,跟兩、三位住在壯圍的鄰居商討:既然要討海,常年當他人漁船的海腳,終是得受制於人,而且所得也相當有限,於是新德就和這些鄰居們一起合夥買了一艘中古的小型木造漁船,是屬於南方澳當地的漁船型,大約八噸左右,船價大約是七萬元上下,這時候新德大約二十八歲,合夥人共有二位,漁船原來的船名是「新凌發」,買來後也就沒有再更改船名,此時新德是「大俥」(輪機長)兼「大功」(船長),同時合夥人也都共同出海作業。

「新凌發」漁船大約作業了一年多後,新德覺得當時並不太好經營,同時「海路」也不好,在與幾位合夥人商討後,就決定把「新凌發」漁船賣掉,卸下船長職責的新德,再到他人的漁船擔任海腳,這段時期大約有好幾年,但是在哪幾艘漁船工作,現在已不復記憶了,海腳做了幾年後,新德再買了一艘漁船,這是在他三十四歲以前,還未結婚的時候。

新德再買的這艘漁船是為三十匹馬力,大約十幾噸左右,是從花蓮買回來的,船名「新德益1號」,是新德自己命名的,對於漁船的船名,新德沒有太多其他的想法,就直接在自己「新德」的名字後,加上個「益」字,也就是希冀能夠讓自己在漁獲上有所收益,而後「新德益」這個船名也就一直沿用下來了,只是在後面新買的不同漁船上,再更換成不同的編號來識別。

買了「新德益1號」漁船後沒多久,新德也在媒妁之言的引介下,完成了他的終身大事。「新德益1號」漁船大多四、五人在船上共同作業,是「現流仔」的近海作業,也是「討大魚仔」跟釣「青飛」,大約二、三年後,新德覺得營收沒有預期的好,於是他就把漁船賣掉,然後回到壯圍新社家裡,休息了一年沒到南方澳討海。

新德在壯圍的這一年,正是「鰻仔栽」(鰻魚苗)最密集的時候,於是他也就加入「櫓鰻仔栽」(捕撈鰻魚苗)的行列,過了「鰻仔栽期」後,新德就再回到南方澳討海,這時新德岳父跟他說:「你現在都已結婚孩子成群了,若再去當他人漁船的海腳,將很難以維持生計。」於是新德向岳父借錢,在南方澳買了一艘較大的中古木造漁船,買來後,新德將船名更改為「新德益6號」,是為一百匹馬力(野馬牌引擎),大約二十幾噸,這艘漁船整理到好,大約花費一佰多萬元(原來買價大約幾十萬左右),這艘漁船新德開始「掠緄」(延繩釣)作業。

「新德益6號」漁船大約有七、八個人共同作業,那時新德的大哥有跟他一起工作,其他的船員則需要另外聘請,後來新德也有請妻舅來漁船工作,而新德的妻舅也因此開始討海,所以可以說新德是他的妻舅的討海啟蒙。「新德益6號」主要是「掠緄」作業,夏天時則是放籠子捕赤鯮,此時大陸漁工興起,於是新德的漁船上大約聘請有二、三位台灣籍的船員,另有三、四位的大陸漁工。

「新德益6號」的漁獲量蠻不錯的,新德此時開始比較有賺到錢了,後來在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O年),新德四十八歲這年,就和妻舅合夥訂製了一艘新的五十噸塑膠漁船,船名「新德益106號」,是南方澳「尖頭仔型」漁船,同樣是「掠緄」及「掠赤鯮仔」作業,最遠曾到「日本腳」(日本麓),漁獲為:「水鯊」(大青鯊)、「飛虎」(鬼頭刀),後來新德覺得沿用舊作業不太可行,於是就將漁船改為冷凍船。

「新德益106號」改為冷凍船後,出港期間大約都要一、二個月,這還是因為自己的漁船並不是太大,漁獲的載重量大約只有二、三萬斤左右,所以得在一、二個月左右的期間就要進港,作業漁場大約只能到「那霸東」附近(大約東經130幾度左右),沒有辦法到再過去較遠的漁場作業,雖然如此,但「新德益106號」漁船帶給新德的收入還是相當的不錯。

「新德益106號」作業期間,新德的大兒子就開始加入作業,新德的大兒子從國立蘇澳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畢業後,就去「食山頂頭路」(山上工作),一年多後,新德大兒子屆齡當兵,而後退伍,就開始與新德上漁船討海,新德大兒子對於討海行業適應得不錯,於是就此開始了父子同船出海作業。

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新德與妻舅合夥在南方澳訂製了一艘新的塑膠船,名為「新德益168號」,這艘漁船大約七十幾噸,是艘冷凍船,由新德妻舅掌船出海作業,新德則為股東性質,兩人持股各一半。「新德益106號」作業十幾年後,民國九十三年(二OO四年)新德再於南方澳訂製了一艘新的塑膠船,船名「新德益186號」,是為七十五噸的冷凍漁船。新德與妻舅有時會相偕到相同的漁場作業,有時則是各自出航,此時期的漁獲量算是不錯,每年淨賺大約都有七、八十萬左右。

「新德益186號」作業大約一年左右,此時新德六十三歲,因為覺得已經討海多年,同時也有些年紀了,於是新德就把「新德益186號」交給大兒子掌船,自己正式退休,雖然剛開始無法適應退休後的空閒,不過後來還是慢慢的習慣了,同時因為有子繼承衣缽,也讓新德的心裡倍感慰藉,也因此沒有太大的缺憾。

新德在「新德益106號」作業時期,宜蘭縣延繩漁業協會成立,此時大約是民國八十幾年(一九九O年代左右),而後新德並擔任第六屆的理事長,秉持非以營利為目的,並以漁民聯誼及延繩漁撈技術研討為宗旨,長期與國立海洋大學等學校合作、漁業研究、訪問……等,讓漁民及漁船作業達到點、線、面的互助,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能夠互助互利,同時協助海上作業漁船互助、技術支援、急難救援、漁撈技術的研究,並有會員福利以及會員互助康樂活動事項之舉辦等等,實在是漁民漁業界的福氣。

海上印記

新德討海半世紀,總難免會遇到些海上風險,不過次數並不太多,因為如果天候狀況不太好的話,新德就不會出海作業,在港內的漁船上休息,如果有颱風,則會看颱風的動態走向,漁船自會避過有影響的區域,或許因為新德的謹慎,或許也是他的幸運,他從未遇到過沒有躲過颱風而遭遇風險的狀況,也沒有遇到過漁船零件故障或是機械出問題而導致危險的事情,所以在新德的討海歷程裡,他覺得自己算是平平順順的,相當平安的在這五十年的討海生涯中。

自然風險與機械危機新德沒碰到,但俗話說:「允山一隻豬,不敢允海一尾魚。」海上的事總是說不準的,曾經就有「海路」不好而致漁獲差的狀況,因此而延擱了進港時間,會比原來預訂的天數還要再多幾天,等漁獲量到達一定的水準才入港,相反的也有漁獲相當好的時候,例如在「新德益106號」剛買的頭一年,那時的作業漁場在菲律賓東(東經127度左右、北緯22度左右),那時是延繩釣作業,大概「放緄」八回左右,就收獲了將近三萬斤左右,大約二、三天左右的時間,就已經滿載回航了。

感觸寄語

新德認為小漁船的作業,漁獲量有限,收入可能就不是那麼的好,較大一點的漁船,作業漁獲量才可能有進展,收入也才有上升的空間,討海能夠維持一家的生計,讓他養大孩子們,這就讓他覺得很知足了。

對於現在的漁業資源,新德認為已比以前少了很多,而需要到公海那邊作業,對於年輕人來討海,新德覺得漁業還是可為的,只是現在船員難覓,而且常會被外籍漁工制約,現有的外籍漁工大多是印尼、越南、菲律賓,印尼的漁工動作不疾不徐,比較能吃苦耐勞,但逃跑率相當高,越南漁工的逃跑率也不遑多讓,並不太好配合,菲律賓漁工動作比較快,但若漁汛期工作較多,常會抱怨,不過相對印尼來說,逃跑率就顯得較低了。

圖2 : 林新德與採訪團隊合影。
圖2 : 林新德與採訪團隊合影。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2016南方澳討海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

計畫執行: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委託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計畫時間: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