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6期-地質篇 (十六)澳花瀑布

文/圖:江協堂(國立宜蘭大學講師)

澳花瀑布名稱取自當地地名(南澳鄉澳花村),是宜蘭縣內各著名的瀑布中地處最南邊的一個,隔著和平溪,對岸即是花蓮縣。澳花瀑花水量穩定、豐富,經年的水流沖刷,在瀑布底端形成一個廣闊的瀑潭,清澈、遽深的瀑潭常吸引遊客在此游泳、跳水、甚至划橡皮艇、潛水,非常有趣。瀑潭旁的岩石呈一傾角直入水中,恰可當成溜滑梯,增添許多玩水的樂趣。澳花瀑布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道路不便,一般民眾前來遊玩的意願較低,加上旅遊資訊不多,民眾對它的了解較其他瀑布不足,因此遊客數量顯然相對稀少很多,然而少了人們的干擾和人工建物的突兀,澳花瀑布反而顯的靜謐祥和,並得以保留其原始自然的美,這是大部分著名的瀑布所欠缺的。

交通和地理位置

圖1 澳花瀑布的地理位置(取自google map)
圖1 澳花瀑布的地理位置(取自google map)

澳花瀑布位於宜蘭縣和花蓮縣交界附近的楓溪(圖1),瀑布位置離蘇花公路約4公里路程,前段路程3公里多為柏油路或水泥路,可行一般小型車輛,後段數百公尺為步道(圖2),只能步行,步道沿途都為階梯,但坡度不大。前往澳花瀑布可從宜蘭方向沿台九線蘇花公路南行,於出漢本隧道南洞口時右轉岔路進入澳花部落,前行約300公尺左右,於路口(未到達部落前)可看到前往澳花瀑布的指示路標,依路標指示方向,順著和平溪的支流楓溪往上游前進,車子再行駛約3公里即到達步道入口處。

 

整段車道的寬度僅容許單向通行,因此需注意對方來車,其間在1公里處需越過楓溪河床,河床上的車行便道在枯水期尚能順利通過,但若是颱風或大雨之後,河川水急或便道淤塞、沖毀時,車子便無法繼續前進,需從此處開始步行。步道口有一小片空地(圖3),但僅能容納兩、三部車,因此最好將車子停在便道的寬廣處(進入步道前,會再一次橫越楓溪的河床,該河床附近是較佳的停車位置),停車後循步道拾級而上,約10分鐘即可到達瀑布。

圖2 前往澳花瀑布的步道階梯。步道總長數百公尺,從入口處至瀑布步行約需10分鐘。
圖2 前往澳花瀑布的步道階梯。步道總長數百公尺,從入口處至瀑布步行約需10分鐘。
圖3 澳花瀑布步道入口處。入口處的空地不大,僅可容納兩三部車子,開車前來的遊客最好停在下面溪谷附近的路旁空地。
圖3 澳花瀑布步道入口處。入口處的空地不大,僅可容納兩三部車子,開車前來的遊客最好停在下面溪谷附近的路旁空地。

瀑布基本資料

澳花瀑布位在楓溪溪流的中段附近,楓溪為和平溪最靠近出海口的最大支流,全長約7公里(google地圖上從源頭的神秘湖至和平溪匯流處),發源於南澳的御思山(海拔1239公尺),其上游為南澳闊葉林保留區,從最上游神秘湖至澳花瀑布,河流的坡度陡峭,約4公里的流長,海拔下降約900公尺,平均坡度約13度,從瀑布至和平溪匯流處,坡度變緩,約3公里的流長,海拔下降約150公尺,平均坡度約3度。

 

位於和平溪匯流處的澳花部落為本河流最大的部落,居民大都是原住民。澳花瀑布高約50公尺(圖4),瀑布的水量經年豐富,可能是由於上游仍有數公里的流長,並有茂密的森林涵養水分,因此地下水可以慢慢滲出。溪水自高空沿石壁落下,飛躍的水花充滿整個山谷,太陽一出現常見彩虹高掛在山壁上,由瀑布大量水體沖蝕的瀑潭顯的寬廣,長寬各約8060公尺(南澳鄉官方網站),據當地原住民表示,瀑潭水深超過一層樓高,因此估計可能有45公尺深,宜蘭地區著名的瀑布很少有這麼大的瀑潭,可能跟溪水量的多寡有關。

 

本瀑布離宜蘭市區甚遠,一般遊客較少來此遊玩,從車行道僅為單車道來看,通往瀑布的道路會車不易,平常車流量應該很低,實際上來此處遊玩的人很多是當地的原住民居民,他們的交通工具以機車為主,或者走路上來,由於遊客數量不多,瀑布周圍並無廁所、攤販、停車場等人為設施,少了這些人為設施,以及大量遊客的吵雜聲,澳花瀑布呈現的盡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景和說不出的感動。走一趟澳花瀑布,沿途到處是清澈的溪水和美麗的山林景色,躺在瀑潭旁美麗的岩石上、讓腳泡在清澈、冰涼的溪水裡,除了驚訝和讚賞,已經沒有其他感覺了。

圖4 澳花瀑布。高約50公尺,瀑潭長寬各約80、60公尺,瀑布的水量經年豐富,飛躍的水花充滿整個山谷時,常可見彩虹高掛在山壁上。
圖4 澳花瀑布。高約50公尺,瀑潭長寬各約80、60公尺,瀑布的水量經年豐富,飛躍的水花充滿整個山谷時,常可見彩虹高掛在山壁上。

楓溪溪谷中的岩石

圖5 黑色片岩
圖5 黑色片岩

蘇花公路上的地質圖顯示在和平溪以北至谷風附近為變質石灰岩,再往北岩性轉變為片岩,此兩套岩層往西延伸進入楓溪的流域,在楓溪溪谷約以澳花瀑布為界,澳花瀑布以上為片岩區,以下為變質石灰岩岩區,片岩區的岩石包括黑色片岩(圖5)、矽質片岩(圖6)和少量的綠色片岩等。

 

這些美麗岩石的形成有其一定的過程,原本地表上的砂、泥、生物碎屑等沈積物被河流或海浪搬運堆積在海底,這個作用經年累月不斷發生,堆積在海底的沈積物便慢慢增厚。

 

當厚度到達兩三公里後,沈積物顆粒間的水分因壓力變大會被排出,沈積物顆粒便膠結固化而形成沈積岩,沈積岩繼續被埋深超過十公里後,地下深處高溫高壓的環境使岩石的組織構造產生變化,組成岩石的原子重新排列而形成另一種岩石,稱為變質岩,在楓溪溪谷所見的岩石都是這種變質岩,變質岩原本是在地底下很深的地方,因地殼變動,深處的岩石被抬升上來,才露出地表。

 

變質岩依構造組織可分為葉理狀和非葉理狀,葉理狀變質岩的外觀有明顯的片狀或流紋構造,依變質程度可細分硬頁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非葉理狀變質岩則呈塊狀。

 

變質石灰岩大都屬非葉理狀變質岩,主要由大理岩或白雲岩組成,顏色較淺,有些甚至呈純白色,但若含鐵鎂等深色元素雜質時具黑色的條紋,變質石灰岩可作為水泥原料,質地較佳者則可作為裝飾用品。在楓溪流域及有數個礦區生產變質石灰岩(圖7),在野外要辨識變質石灰岩非常容易,由於它的硬度級數只有3,用刀片、鑰匙圈等鐵器(硬度約5-5.5)即可在其表面刮出粉末,另外亦可用鹽酸滴在岩石上,若是含石灰岩成分,則可看到鹽酸與碳酸鈣起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泡沫,在澳花瀑布瀑潭的上方可發現解理發達的變質石灰岩,該處變質石灰岩的節理頗發達(圖3),節理發達的岩石其強度會較低,因此在此處遊玩的遊客需注意瀑布右上方落石的潛在危險。

 

本區的片岩以黑色片岩和矽質片岩為主,黑色片岩的原岩為頁岩、泥岩等,經中度的變質後形成,變質後的岩石保存原岩中黑色的碳質部分,因此顏色深黑,碳質變質後會形成石墨,黑色片岩中經常有石墨,石墨的硬度低,但具良好的導熱和導電性質,耐高溫、化學性質穩定,是工業原料的重要礦石之一,本縣的礁溪、頭城和南澳都曾有石墨礦的發現,楓溪流域的黑色片岩未曾開採過石墨礦,可能是缺乏富集的礦體。野外辨識石墨片岩的方法首先是察看岩石是否具有片狀的葉理構造,其次是岩石外表的顏色深黑,裂開後的葉理面因有石墨或雲母而常呈絹絲光澤。

 

矽質片岩之原岩為砂岩,砂岩中的石英在變質過程中重新結晶,因受壓力作用新結晶的石英晶體呈片狀,由於石英的硬度約7,因此矽質片岩較石墨片岩硬,顏色也較淺。野外辨識矽質片岩主要先測其硬度,一般的鐵製品均無法刮傷它,若肉眼可看的出石英晶體,則呈六角柱狀的晶體很容易辨認。

圖6 矽質片岩(圓圈)和變質石灰岩(箭頭)。變質石灰岩的解理發達,岩性破碎,容易崩落,在此處遊玩必須注意瀑潭右岸上方的變質石灰岩是否會崩落。
圖6 矽質片岩(圓圈)和變質石灰岩(箭頭)。變質石灰岩的解理發達,岩性破碎,容易崩落,在此處遊玩必須注意瀑潭右岸上方的變質石灰岩是否會崩落。
圖7 楓溪流域地形圖。楓溪流域有數個石礦區,都是採集變質石灰岩。
圖7 楓溪流域地形圖。楓溪流域有數個石礦區,都是採集變質石灰岩。

人行步道

登至瀑布的步道總長約三百公尺,有階梯數百級,階面寬約1.5公尺,因坡度不陡,行走容易,而且林蔭蔽天、涼爽怡人,故老少咸宜。步道階梯係以混凝土鋪設,在生態工法盛行的今日,純用混凝土造路似乎違背生態維護的理念,但其以當地的石材為舖面(圖8),似乎也保留了某部分生活文化上的意涵。

 

仔細看這些石材,大致有黑色片岩、雲母片岩、片麻岩、變質石灰岩等,與附近山區所產的石材完全一樣,這些石材依其岩性有些直接當房屋建材使用,有些製成石桌、石椅、地磚等,有些則加工成飾品或製成水泥。前往瀑布的路程中,可看到路旁有變質石灰岩加工廠,和平溪出海口也興建一水泥工業區,石材對當地來說是一項重要的資產。走在步道上,腳踏不同的石材,想到工人築路的辛勞,也體會到人們生活上善用這些石材的智慧。

圖8 步道上鋪設的矽質片岩(圓圈)和變質石灰岩(箭頭)
圖8 步道上鋪設的矽質片岩(圓圈)和變質石灰岩(箭頭)